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与改性

合集下载

纳米涂层制备技巧与表面改性方法详解

纳米涂层制备技巧与表面改性方法详解

纳米涂层制备技巧与表面改性方法详解纳米涂层是一种在表面上形成纳米尺度的薄膜或涂层的技术,广泛用于提高材料的表面性能和实现特殊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纳米涂层制备的技巧和表面改性的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并应用这一领域的技术。

一、纳米涂层制备技巧1. 物理气相沉积(PVD)物理气相沉积是一种利用高能粒子或蒸汽将材料源沉积在基底上的方法。

常见的PVD技术包括磁控溅射、电子束蒸发和离子束沉积等。

该方法制备的纳米涂层具有优异的附着力和致密性,适用于金属、陶瓷和高温材料的表面改性。

2. 化学气相沉积(CVD)化学气相沉积是通过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气体中将材料源沉积在基底上的方法。

热CVD、等离子体增强CVD和旋转床CVD等是常见的CVD技术。

这种制备方法可实现纳米涂层的高均匀性和较大尺寸的沉积,适用于制备薄膜、纳米线和纤维等。

3. 溶液法溶液法是将纳米颗粒或溶液直接涂覆在基底上形成涂层的方法。

常见的溶液方法包括浸渍法、喷雾法和旋涂法等。

溶液法制备的纳米涂层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大面积的表面涂覆。

4. 喷雾沉积法喷雾沉积法是一种通过将高速喷雾粒子对流动在空气中的涂料进行冷凝沉积的方法。

喷雾沉积法具有较高的附着力和沉积速率,可以制备具有均匀和致密微结构的纳米涂层。

二、表面改性方法1. 等离子体处理等离子体处理是一种利用高能粒子和激发的化学物质对表面进行处理的方法。

等离子体处理可以增强表面的反应性、润湿性和粘附性,提高涂层的附着力和耐磨性。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是一种常用的纳米涂层制备和表面改性技术。

2. 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一种将高能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变材料表面成分和结构的方法。

离子注入可以增加表面硬度、降低摩擦系数和提高涂层的抗腐蚀性能。

通过控制离子注入的能量和剂量,可以实现对纳米涂层的精确调控和性能优化。

3. 硅烷偶联剂处理硅烷偶联剂是一种将有机硅化合物引入材料表面,形成化学键的方法。

硅烷偶联剂处理可以提高涂层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和耐高温性能。

化学合成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

化学合成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

化学合成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纳米颗粒是一种具有十分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

它的尺寸可以控制在1~100纳米范围内,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以及特殊的光学、电学、磁学、力学等性质。

这些优异的特性为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纳米电子、纳米催化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然而,随着纳米颗粒市场的不断壮大,其在环境下的行为和生物毒性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化学合成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化学合成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进行探讨。

一、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意义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是指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引入化学修饰基团、聚合物等物质,以实现纳米颗粒的稳定化、生物相容性、药物载体等目的。

合适的表面修饰还可以帮助纳米颗粒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实现生物分子识别、细胞定位和药物递送等功能。

二、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方法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静电吸附和共价结合。

静电吸附是指在纳米颗粒表面引入带电修饰物质,利用静电作用将修饰物质吸附在纳米颗粒表面。

共价结合则是指通过尾链化学反应将修饰分子共价地结合在纳米颗粒表面。

两大类表面修饰方法的优缺点如下:* 静电吸附:简单易行,对原始纳米颗粒的影响小;但是,吸附的分子易被溶液中负离子竞争排斥,导致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不稳定,容易被生物体内内环境所破坏。

* 共价结合:修饰分子紧密结合在纳米颗粒表面上,稳定性更佳;但是,由于共价结合需要尾链反应,对纳米颗粒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合成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避免纳米颗粒的聚集。

三、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材料1. 寡聚乙二醇(PEG)寡聚乙二醇是目前最常用的表面修饰材料之一。

PEG分子一般较长,分子量在5000以下的为寡聚乙二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可有效防止纳米颗粒因生物体液体中蛋白质、糖类等物质的吸附而导致的聚集。

PEG修饰后的纳米颗粒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更长,有助于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2. 聚丙烯酰胺(PAAm)聚丙烯酰胺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且可调控其分子的亲水疏水特性。

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化方法

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化方法

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化方法随着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对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化方法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化可以赋予其特定的性能和功能,从而扩大其应用范围。

在本文中,将介绍纳米材料表面修饰和功能化的一些常用方法。

一、化学修饰方法1. 化学还原法:通过添加还原剂,如氨或亚偏磷酸钠等,在纳米材料表面形成一层金属或合金的修饰层。

这种方法可以改变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如电导性、稳定性等。

2. 化学键合法:通过纳米材料表面的官能团与化合物之间发生化学键合反应,将功能分子固定在纳米材料表面。

例如,利用硫化银纳米颗粒表面的硫原子与巯基化合物发生反应,将荧光染料固定在银纳米颗粒表面。

3. 化学沉积法:通过化学反应,在纳米材料表面沉积一层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

例如,利用化学还原法在纳米颗粒表面沉积一层金属或合金的修饰层,从而增加其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二、物理修饰方法1. 等离子体修饰法: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对纳米材料表面进行修饰。

等离子体修饰可以改变纳米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性质。

例如,利用等离子体辐照法可以在纳米材料表面形成纳米阵列,从而增加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

2. 溅射法:通过溅射技术,在纳米材料表面沉积一层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

溅射法可以在纳米材料表面形成薄膜或纳米颗粒。

例如,利用磁控溅射技术在纳米材料表面沉积一层金属薄膜,从而增加纳米材料的导电性。

3. 热处理法:通过控制纳米材料的热处理条件,改变其表面形貌和晶体结构,从而实现表面修饰和功能化。

例如,通过高温处理可以使纳米材料表面形成一层氧化物薄膜,从而增加其化学稳定性和耐热性。

三、生物修饰方法1. 生物功能分子修饰法:利用生物功能分子(如蛋白质、酶等)与纳米材料表面发生特异性结合,实现表面修饰和功能化。

例如,通过将抗体固定在纳米材料表面,可以实现纳米材料的特异性识别和生物传感功能。

2. 生物矿化法:利用生物矿化过程,在纳米材料表面沉积一层具有特定功能的无机材料。

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与功能化研究

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与功能化研究

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与功能化研究纳米粒子,是由数百至数千个原子组成的微型颗粒,具有小尺寸、高比表面积、独特的光学、电学、磁学等性质。

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制备催化剂、生物传感器、智能药物等,但是表面修饰和功能化研究是纳米粒子应用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 纳米粒子表面修饰方法纳米粒子表面修饰是将化学、物理或生物学方法作用于纳米颗粒表面,使其具有特定的表面形态、化学组成和表面电荷等特性。

1. 化学修饰法化学修饰法主要包括原位修饰、后基修饰和配体交换修饰三种。

原位修饰是将功能基固定在粒子生成的过程中,以控制粒子表面化学性质和形态结构。

后基修饰是将粒子先制备好,然后进行表面修饰化学反应。

配体交换修饰是通过抑制表面原有配体的离解,而用新的配体更换原有配体。

2. 物理修饰法物理修饰法主要包括微乳液化学途径和自组装途径。

微乳液化学途径是通过油相中的乳化剂构筑纳米粒子表面化学结构,形成粒子稳定的把势场。

自组装途径是通过物理原理控制粒子的自组装,从而使粒子表面具有所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3. 生物修饰法生物修饰法是将生物分子定向固定在粒子表面,通过细胞膜表面接触或膜蛋白的定向结合,发挥其传感、药物递送、诊断、免疫分析等应用,具有高特异性和低毒副作用等优点。

二. 纳米粒子功能化方法纳米粒子的功能化是在表面修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对纳米粒子的目标特性进行调控的过程,如具有特定的光学、生物学、磁学等特性,发挥其催化、诊断、治疗等应用。

现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药物功能化药物功能化是通过修饰纳米粒子表面来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靶向治疗、增强生物利用度等功能,已成为纳米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药物功能化主要包括物理吸附、电化学沉积、原位化学反应等方法。

2. 传感功能化传感功能化是通过将传感分子锚定在纳米粒子上,实现对外部环境的检测和识别,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环境监测、疾病诊断等领域。

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技术的步骤与材料性能分析方法

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技术的步骤与材料性能分析方法

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技术的步骤与材料性能分析方法纳米颗粒是一种具有特殊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材料,在纳米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往往直接影响其应用效果及性能稳定性,因此,通过表面修饰技术来调控纳米颗粒的性质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技术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表面活性剂选择: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是关键。

表面活性剂可以吸附在纳米颗粒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提高其分散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包括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等。

2. 表面修饰方法选择:纳米颗粒表面修饰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物理法主要采用物理吸附、溶剂分散等方式进行修饰;化学法通过化学反应从而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的性质;生物法则是利用生物分子进行表面修饰。

不同的修饰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材料。

3. 表面修饰环境条件控制:表面修饰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同样重要。

例如,修饰温度、搅拌速度、溶液浓度等因素,都会对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效果产生影响。

合理控制这些环境条件,可以有效改善纳米颗粒的表面性质。

接下来是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后的性能分析方法:1. 粒径分析:粒径是纳米颗粒最基本的性能参数之一。

常用的粒径分析方法有动态光散射仪(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DLS可以测量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TEM则可以观察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大小。

2. 表面形貌分析:纳米颗粒的形貌对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是常用的表面形貌分析工具。

SEM可以观察到纳米颗粒的表面形貌和形状;AFM则可实现对纳米颗粒三维形貌的观察。

3.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表面化学成分分析帮助了解纳米颗粒的化学性质。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FTIR)是常用的表面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XPS可以定量分析纳米颗粒表面化学元素及其化学键状态;FTIR可用于观察纳米颗粒表面功能基团的吸收峰。

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功能化修饰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功能化修饰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被大量消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其中水体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离子、难降解有机染料、农药、抗生素等。

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NanoPartideS,MNPs)是一种具有超顺磁性的无机纳米材料,包括单相金属(如Fe.Co和Ni)及其合金纳米颗粒、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如FeQJ以及稀土永磁纳米颗粒等。

磁性纳米颗粒具有小尺寸效应、高比表面积、高表面能和高磁响应等特性,在环境工程、医学工程、工业催化、生物技术、电池材料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其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也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磁性纳米颗粒本身具有易团聚、易氧化等缺陷,因此需对颗粒表面进行功能化改性。

本文对MNPs表面功能化修饰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磁性纳米吸附材料的表面功能化研究进展单一的磁性纳米颗粒因比表面积大,极易发生团聚,严重影响了其稳定性和分散性,也大幅降低了其性能,因此通过对纳米颗粒表面接枝或包覆功能化物质以改善其性能很有意义。

一方面,能有效阻止磁性纳米颗粒团聚、腐蚀及氧化;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能够高效吸附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等,同时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将污染物与水分离,通过脱附手段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磁性纳米颗粒表面的功能化材料主要包括有机功能材料和无机功能材料两种类型。

1.1有机功能材料的表面包覆与修饰对磁性纳米颗粒进行表面功能化修饰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有机小分子基团修饰和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包覆两种类型。

有机小分子基团包覆修饰形成的功能化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分散性、水溶性及生物相容性等优点,按照官能团的类型可将其分为氨基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竣基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以及筑基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

纳米材料表面改性手段优化方法总结

纳米材料表面改性手段优化方法总结

纳米材料表面改性手段优化方法总结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材料,其表面性质对其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纳米材料表面改性是指通过改变纳米材料的表面结构和性质,从而优化其性能和应用。

在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中,表面改性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总结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优化方法。

1. 化学修饰法化学修饰法是指通过在纳米材料表面引入特定的化学官能团,从而改变其表面性质。

例如,通过在纳米材料表面引入羟基、羧基等官能团,可以增强其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共价键合或静电作用将功能性分子修饰到纳米材料表面,实现对纳米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活性的调控。

2. 热处理方法热处理方法是指通过高温处理纳米材料,改变其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从而优化其性能。

例如,通过控制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可以使纳米材料发生结晶或退火过程,从而改善其晶体结构和力学性能。

此外,热处理还可以去除纳米材料表面的杂质和缺陷,提高其纯度和稳定性。

3. 离子辐射方法离子辐射方法是指通过离子束轰击纳米材料表面,改变其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以及引入特定的官能团。

离子束的能量和剂量可以调控纳米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物理性质。

例如,通过辐射后的离子注入,可以使纳米材料形成超材料结构,从而获得特殊的电学、光学和磁学性质。

4. 表面等离子体表面等离子体是一种通过将纳米材料表面置于等离子体体系中,利用等离子体的化学反应和能量传输等物理效应来改变纳米材料表面性质的方法。

例如,利用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可以在纳米材料表面形成纳米颗粒阵列,从而改善其光学性能和传感特性。

5. 生物功能化改性生物功能化改性是指通过将生物分子修饰在纳米材料表面,从而赋予其特定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

例如,通过将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生物肽、抗体等生物分子,可以使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靶向性、药物缓释性以及生物传感性等功能。

总的来说,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的优化方法有多种多样。

化学修饰法可以通过改变纳米材料表面的官能团引入,来改变其性质。

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分散问题解析

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分散问题解析

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分散问题解析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分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纳米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关键难题之一。

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使得它们在水中往往呈现出较大的聚集现象,这可能会导致诸如稳定性差、沉积、聚集等问题的发生。

因此,解决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分散问题对于纳米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散机制的解析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静电作用、表面改性和溶剂特性。

首先,静电作用是纳米颗粒分散的关键因素之一。

纳米颗粒表面带有电荷,在水中带有相同或相反电荷的离子或分子会与其相互吸引,从而改变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促使纳米颗粒分散。

例如,阳离子型的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可通过与阴离子作用来增强分散性。

其次,表面改性对于纳米颗粒的分散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改性纳米颗粒为例,通常通过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亲水基团或表面活性剂等手段来改善其分散性。

亲水基团能够在水溶液中形成氢键或静电作用,从而增强纳米颗粒的分散能力。

表面活性剂则能通过降低颗粒间的表面张力,增加分散的稳定性。

最后,溶剂特性也对于纳米颗粒的分散起到了重要作用。

溶剂的极性、黏度以及pH值等参数都会对纳米颗粒的分散性产生影响。

例如,水作为一种极性溶剂,通常能够更好地分散许多纳米颗粒;低黏度的溶剂利于纳米颗粒的分散过程;而适当的pH值能够调节颗粒表面的电荷状态,影响纳米颗粒的分散程度。

二、解决分散问题的方法为解决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的分散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1. 激光光散射法激光光散射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纳米颗粒分散研究的技术。

该方法通过测量光散射的角度分布和强度,可获得纳米颗粒的大小分布、形态等信息。

借助该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评估纳米颗粒的分散性能,并根据实验结果调整分散条件或优化分散剂的选择。

2. 超声处理超声波是一种高频率的机械波,能够在溶液中产生剧烈的压力变化和微小流动。

通过超声处理,纳米颗粒之间的聚集现象可以被破坏,从而增强分散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中和表面电荷。增大纳米粒子表面双电层的电位绝对值, 增强纳米粒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
(3) 增加粒子间的位阻,选用吸附力强的聚合物和聚合物亲 和力大的分散介质,增大排斥能,降低吸பைடு நூலகம்能。
最有效、最关键的一点是选择合适的分散剂以及合适的工艺方法与设备,使纳米 粒子与分散剂充分混合以达到真正的分散
• 为什么要对纳米微粒进行表面修饰
纳米微粒表面改性后,由于表面性质发生了变化,其吸附、 润湿、分散等一系列性质都将发生变化。
通过改性,可以达到: 改善或改变纳米粒子的分散性 提高微粒表面活性 使微粒表面产生新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 改善纳米粒子与其它物质之间的相容性
软团聚:一种由颗粒间静电引力 和范德华力作用引起的聚集,可 以用机械的办法分开
• 什么是表面修饰
• 怎样对纳米微粒进行表面修饰 纳米微粒表面物理修饰 纳米微粒表面化学修饰
2 纳米微粒表面物理修饰
• 表面物理修饰:通过吸附、涂敷、包覆等 物理作用对微粒进行表面改性,利用紫外 线、等离子射线等对粒子进行表面改性也 属于物理修饰。
• 表面物理修饰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2.1 通过范德瓦尔斯力等特异质材料吸附在 纳米微粒的表面
无机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比较简便的方法是用一种改性剂来实现
: 偶联剂:价格昂贵, 不适合作为橡胶助剂大规模生产应用的要求, 表面活性剂:价格便宜,生产量大, 品种多, 易获得, 可以获得性能 好、价格适宜的改性粉体产品。
改性方法:
配制一定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A. R. ) 溶液, 将一定量的 氧化铈粉末加入溶液中, 在25 ℃下用电动搅拌器搅拌1 h , 过滤, 滤饼在干燥箱中干燥2 h , 取出用气流粉碎机粉碎, 过160 目筛即得到改性的纳米氧化铈。
欲对SiO2及TiO2有机化改性,可直接吸附阳离子表面活性 剂,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价格相当高,往往有毒性,是其 主要缺点。
解决办法:
通过Ca2+,Ba2+无机阳 离子等活化,使SiO2等 表面由负电荷转变为正 电荷,再吸附硬脂酸钠、 十二烷基磺酸钠或十二 烷基苯磺酸钠等阴离子 表面活性剂,制得了相 应的有机化改性样品。
(3)化学键理论。纳米颗粒表面存在与金属离子结合的 非架桥羟基会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化学键,引起纳 米粉体的硬团聚。
4)氢键理论。该理论认为纳米粉体之间硬团聚的主 要原因是颗粒之间存在着氢键。
5)表面原子扩散理论。大多数液相合成的纳米粉体在 刚反应后的颗粒表面原子具有很大的活性,其表面断 键引起的原子能量远高于内部原子的能量,容易使颗 粒表面原子扩散到相邻颗粒表面并与其对应的原子键 合,形成稳固的化学键,从而形成永久性的硬团聚。
Polystyrene coated graph ene
: Surfact ant
: Styrene monomer
: Polystyrene monomer
• SiO2修饰的α-Fe2O3放置 在含有吡咯的乙醇/水介质 中,加热100℃,具有催 化活性的“核层”颗粒可引 发单体吡咯聚合,不用引 发剂即可在颗粒表面形成 吡咯的包覆层
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具有不饱和性质, 易与其他原子结合,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
量子尺寸效应:
量子尺寸效应是指当粒子尺寸下降到 某一值时,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 连续变为离散的现象,同时,能隙变宽。 由此导致的纳米微粒的催化、电磁、光学 、热学和超导等微观特性和宏观性质表现 出与宏观块体材料显著不同的特点。
表面化学修饰主要包括下述三种方法:
(1)偶联剂法 (2)酯化反应法 (3)表面接枝改性法
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与改性
• 为什么要对纳米微粒进行表面修饰
• 什么是表面修饰
• 怎样对纳米微粒进行表面修饰 纳米微粒表面物理修饰 纳米微粒表面化学修饰(酯化反应法、偶 联剂 法、表面接枝改性法)
介绍纳米微粒表面修饰的意义,介绍 目前比较常用的物理和化学修饰方法。
为什么要对纳米微粒进行表面修饰
1.小尺寸效应 2.表面与界面效应 3.量子尺寸效应
图、聚吡咯包覆的SiO2的TEM照片
• Feldheim等人发明了一种巧妙的法在胶体颗粒表面 包覆高分子层
图、根据膜方法制备金颗粒-高分子“核-壳”粒 子
3 表面化学修饰
通过纳米微粒表面与处理剂之间进行化学反应, 改变纳米微粒表面结构和状态,达到表面改性的 目的称为纳米微粒的表面化学修饰。
由于纳米微粒比表面积很大,表面键态、电子态不同于颗 粒内部,表面原子配位不全导致悬挂键大量存在,使这些 表面原子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极不稳定,很容易与其他 原子结合,这就为人们利用化学反应方法对纳米微粒表面 修饰改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3)表面电子效应: 材料在纳米化过程中,在新生的纳米粒子的表面积 累了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这些带电粒子极不稳定,为了趋向稳定, 它们互相吸引,使颗粒团聚,此过程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库仑力。
4)近距离效应:当材料纳米化至一定粒径以下时,颗粒之间的距离 极短,颗粒之间的范德华力远远大于颗粒自身的重力,颗粒往往互相 吸引而团聚。
团 聚
硬团聚:在强的作用力(化学键 力)下使颗粒团聚在一起,不能 用机械的方法分开
引起纳米粉体产生软团聚的原因
1)小尺寸效应:纳米粉体粒径变小,使其表面能所占的原子或基 团数急剧增加,纳米粒子表面的氢键,吸附湿桥及其他的化学键作 用,也易导致粒子之间的互相黏附聚集。
2)表面效应:纳米粒子表面原子或基团数增加,也使其表面能升高, 粒子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为了降低表面能而趋于稳定状态,粒子往往 通过相互聚集靠拢而达到稳定状态,故而引起粒子团聚。
采用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的机理:
• 主要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在固液表面上的吸附作用,能在 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分子膜阻碍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同时 增大了颗粒之间的距离,使颗粒接触不再紧密,避免了 架桥羟基和真正化学键的形成。
• 表面活性剂还可以降低表面张力,从而减少毛细管的吸 附力。
• 加入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还可起到一定的空间位阻作用。
改性机理:
表面活性剂不仅可吸附在颗粒的表面上, 而且还可渗入到 微缝隙中并能向深处扩展, 如同在缝隙中打入一个“楔子”, 起到劈裂的作用。 当水为介质时, 十二烷基硫酸钠是阴粒子表面活性剂, 表面 带负电荷, 它可通过范德瓦尔斯力吸附于固体颗粒缝隙的表 面,使缝隙表面因带同种电荷产生排斥力。 渗透压的作用使团聚强度降低。
2.2 表面包覆法
2.1通过范德瓦尔斯力等特异质材料吸附在纳米微粒的表面
一般采用表面活性剂对无机纳米微粒表面的修饰就是属于这一类方法.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含有两类性质截然不同的官能团,一是极 性基团,具有亲水性,另一个是非极性官能团,具有亲油性。
无机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分散
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的亲油基吸附到微粒表面, 而极性的亲水基团与水相容,这就达到了无机纳 米粒子在水中分散性好的目的.
颗粒之间总的作用势能可以表示为
VT = V WA + VER + VSR 式中, VWA 为范德华引力势能; VER 为双电层斥力势能; V SR 为空间位阻斥势能。
防止纳米粒子团聚的途径和方法
(1) 降低表面能。强化纳米粒子表面对分散介质的润湿性, 改变其界面结构,提高溶剂化膜的强度和厚度,增强溶剂 化排斥作用。
硬团聚机理: 氢键理论、化学键理论、晶桥理论和毛细 管吸附理论
(1)毛细管吸附理论。毛细管效应一般发生在湿化学 法制备纳米粉体时的脱除溶剂和干燥过程的排水阶段。
(2)晶桥理论。在纳米粉体干燥过程中,毛细管吸力 使颗粒相互靠近,颗粒间由于表面羟基和部分原子在介 质中的溶解- 沉析形成晶桥而变得更加紧密。随时间的 延长,晶桥使纳米颗粒相互结合,因而形成了较大的块 状团聚体。
Agglomerate graphene sheets
Polymerization
Washing
Styrene monomer Individual graphene sheets
Deposited styrene on graphen e surface
: Graphene oxide
: Graphene sheet
• 总之,SiO2作为表面修饰剂,其功能是多 种多样的
微乳聚合法
有机物的表面包覆
超声原位引发聚合制备聚苯乙烯修饰的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
O
COOH OH O
Hydrazin e hydrate 100℃, 24hours
Ultrasonic Surfactant
COOH OH Graphen e oxide
2.2 表面包覆法
原理:在纳米粒子的表面吸附或包裹另一种或多种 物质,形成核-壳复合结构.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物 质的复合过程
无机物的表面包覆
有机物的表面包覆
无机物的表面包覆
纳米粒子的表面无机包覆是将某种无机物包覆于纳 米粒子的表面对其进行改性,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融 合不同粒子的优异特性,能制备出所需新性能的复 合功能材料
纳米粉体在催化、环保、微电子、生物医药及化工等领 域的应用需要特定的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及功能。因此,有 选择性地赋予无机纳米粉体材料新的物理化学性能及新的 功能也要通过表面改性或表面处理来实现。
如中空玻璃微粉的表面二氧化硅包覆 铝粉的表面二氧化硅表面包覆
• 为什么要对纳米微粒进行表面修饰
• 什么是表面改性与修饰
溶胶-凝胶法 沉淀法
溶胶-凝胶法
• 采用溶胶-凝胶法可对纳 米粉体、晶体以及纳米 网状结构进行表面包覆
图、溶胶-凝胶包覆过程 (a)纳米颗粒; (b)晶体; (c)双连续网状结构
• 溶胶-凝胶法中,最常用的表面修饰剂是二 氧化硅
A、涂覆在涂料、颜料表面以改善其胶体稳定性 B、包覆在金颗粒表面起到稳定作用 C、包覆在磁性颗粒表面提高磁流体的稳定性 D、包覆在BaTiO3表面阻止其溶解 E、包覆在CdS表面起到光解保护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