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急诊病区工作制度

急诊病区工作制度一、总则为确保急诊病区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急诊病区医疗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区工作规范》和医院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急诊病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急诊病区设主任1名,负责急诊病区的全面工作。
主任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2. 急诊病区设护士长1名,负责急诊病区的护理工作。
护士长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 急诊病区设医疗组长若干名,负责急诊病区日常医疗工作。
医疗组长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4. 急诊病区设医护人员若干名,负责急诊病区的医疗护理工作。
医护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临床经验。
三、工作流程1. 急诊病区接收病人后,医护人员应立即进行诊断和治疗。
对于危重病人,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并报告主任或护士长。
2.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医嘱,确保病人用药安全。
3.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定期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4.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和药品。
5.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积极参与抢救工作,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四、质量管理1. 急诊病区应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有效和规范。
2. 急诊病区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3. 急诊病区应加强病案管理,做好病案质量和病案安全管理。
4. 急诊病区应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管理,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和合规。
五、服务态度1.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益。
2.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热情、耐心、细致地解答病人的疑问,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 急诊病区医护人员应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关注病人的需求,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六、环境卫生1. 急诊病区应保持环境整洁,做到每日清扫,确保病区的卫生条件符合规定标准。
2. 急诊病区应加强病区的消毒隔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
急诊室工作规章制度

急诊室工作规章制度第一章急诊室的基本要求一、急诊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负责接收急诊患者、进行初步治疗和协助患者转诊至其他科室。
急诊室的工作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迅速、准确地诊断及处理各类急危重病人。
二、急诊室工作制度应当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应当明确,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规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急诊室的工作流程一、接诊患者:急诊室接诊患者时,应当迅速进行初步评估,优先处理危急病人,确保及时救治。
二、治疗流程:急诊室工作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急救流程进行治疗,保证治疗效果。
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应当严格遵循规范操作,不得擅自操作。
三、转诊安排:对于需要进一步诊治或治疗的患者,急诊室工作人员应及时与其他科室进行联系,协助患者进行转诊。
转诊过程中要做好交接工作,保证患者安全。
第三章急诊室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义务一、急诊室医生应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独立处理各类急重病人,保证医疗质量。
二、急诊室护士应具备专业护理技能,能够进行急救处理和护理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三、急诊室工作人员应当积极配合医院管理和教学工作,不得擅自处理有关急诊室工作的事务。
四、急诊室工作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护患者隐私权,不得泄露患者信息。
第四章急诊室的卫生管理一、急诊室的卫生管理非常重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卫生。
二、急诊室工作人员应当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执行手卫生和穿戴防护装备的规定,确保医疗工作安全。
第五章急诊室的医疗设备一、急诊室的医疗设备应当保持良好状态,定期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二、急诊室工作人员应当熟练掌握医疗设备的使用方法,保证正确使用,避免误操作造成伤害。
第六章急诊室的应急预案一、急诊室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性事件,保证应急救治工作有序进行。
二、急诊室工作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熟悉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综上所述,急诊室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急诊门诊管理制度范本

急诊门诊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急诊门诊管理工作,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急诊门诊是医院的重要部门,是应急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急诊门诊管理应遵循规范、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则。
第四条急诊门诊管理应坚持患者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第五条急诊门诊管理应加强与其他科室的协作配合,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
第六条急诊门诊工作应以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
第七条医院应加强急诊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急救水平和服务意识。
第八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急诊门诊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第二章急诊人员管理第九条急诊门诊应配备足够数量的急诊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保障医疗服务的顺畅进行。
第十条急诊医生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急救技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十一条急诊护士应具备谦和、细心、责任心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协助医生开展工作,保障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第十二条急诊门诊应定期组织急救知识培训和技能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
第十三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急诊医护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励医护人员积极工作。
第三章急诊服务流程第十四条患者进入急诊门诊后,应立即接受挂号、初步体格检查、医生诊断等流程。
第十五条急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紧急程度进行分诊,及时安排治疗。
第十六条急诊医生应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做到耐心细致、认真负责,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信任。
第十七条急诊医生应及时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治疗方案等信息,保障患者家属的知情权。
第十八条急诊医护人员应做好患者的救治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十九条门诊医护人员应对急救装备和药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障急救设施的正常使用。
第二十条急诊门诊应做好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管理处理,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第四章急诊设施管理第二十一条急诊门诊应有完善的急救设施和设备,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救治。
医院急诊科工作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科工作管理制度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工作内容及工作强度都比较大,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管理制度。
下面是一份医院急诊科工作管理制度,供参考。
一、总则1.1 本制度是为规范急诊科的工作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需要而制定。
1.2 急诊科遵循“患者至上,专业立身”的原则,全力以赴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1.3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急诊科全体工作人员。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确保急诊科的正常运转和医疗质量。
二、岗位职责2.1 急诊科主任负责全面领导和管理急诊科的工作,对急诊科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承担最终责任。
2.2 急诊科副主任负责协助急诊科主任管理和领导急诊科的工作。
2.3 急诊医生要负责诊断、治疗急诊患者,请假前要向相关领导汇报并征得同意,做好交接工作。
2.4 护士要负责对急诊患者进行护理,做好药品的配药、给药工作,掌握各项诊疗措施和操作技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5 收费员要负责对病人进行收费、结算和开票工作,保证工作的准确和规范。
三、工作流程3.1 急诊医生在接到患者后,要迅速进行初步抢救并判断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2 护士要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补液、输血、导尿等技术操作,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3.3 收费员要及时完成收费、结算和开票工作,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3.4 工作人员要遵守科室规章制度,维护科室的正常工作秩序。
3.5 医院、科室以及执业医生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准则,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四、工作制度4.1 急诊科要遵循医院的工作制度和相关规定,做好医疗记录和资料的管理。
4.2 不得随意更改或篡改医疗记录和患者资料。
4.3 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不得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4.4 工作人员要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
五、工作安全5.1 急诊科要保证工作场所的清洁、卫生和安全。
医院急诊工作制度范本

医院急诊工作制度范本一、急诊工作宗旨本医院急诊科以“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为宗旨,始终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为急诊患者提供快速、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二、急诊科组织架构1. 急诊科设有一个急诊门诊、一个急救病区、一个急诊观察室和一个急诊抢救室。
2. 急诊科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专科门诊。
3. 急诊科设有专门的急诊药房、急诊检验室、急诊放射科等辅助科室。
三、急诊工作流程1. 患者到急诊科后,由分诊护士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指引患者到相应的就诊区域。
2. 急诊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并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3. 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患者,由医生开具检查单,患者到相关辅助科室进行检查。
4. 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立即进行抢救,同时通知住院部准备接收患者。
5. 患者抢救结束后,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病区或观察室继续治疗。
6. 急诊科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必要时通知相关科室会诊。
7. 患者治疗结束后,由医生开具出院手续,患者到住院部办理出院手续。
四、急诊科工作制度1. 急诊科医务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2. 急诊科医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3. 急诊科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诊疗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4. 急诊科医务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沟通技巧,耐心解答患者疑问。
5. 急诊科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6. 急诊科医务人员必须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提高急诊救治能力。
五、急诊科质量管理1. 急诊科设立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急诊科质量管理工作。
2. 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急诊科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急诊科医务人员定期进行业务考核,提高业务水平。
4. 急诊科设立患者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患者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六、急诊科应急预案1. 急诊科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和批量伤员。
2. 急诊科医务人员熟悉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响应。
11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一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
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
二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
有条件可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布局应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设置,应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或中药配方颗粒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急诊煎药室。
第九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急诊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针灸器材(针灸针、艾条、刮痧板、火罐等)、中药结肠透析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施设备;设置急诊煎药室的,应配备煎药设备。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考评细则

4
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现场查验科室设置,执业地点、诊疗科目不符、异地执业、超诊疗范围执业等,每发现一项扣1分。
2、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和《母婴保健法》,未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医师持《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两证上岗率达100%,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人员,均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实习或试用期医生必须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工作,无虽取得《医师资格证书》,但未经执业注册而从事医师执业活动(非医师行医)的情况。
3
查现场及资料,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2、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认真完成医疗卫生下乡、支农、对支援贫困地区、组派救灾医疗队等指令性任务和社会公益性活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祸患事故紧急救治任务中服从当地及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统调配。
2
查现场及资料,达不到要求酌情扣分。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考评细则
综合部分(
一、主要指标(
项目
考评内容
分值
考核评分方法
(一)病床数量(8分)
医院设置的床位总数:一级医院>60张,二级医院>200张,三级医院> 400张。
8
查编制文件,每少10张扣1分,扣完为止(下同)。
(二)建筑要求(12分)
1、平均每床建筑面积:一级医院>60m2,二级医院>70m2,三级医院>80m2。
3
随机抽查一个科室排班表并核对其《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发现一人无两证扣1分;查医院妇产科医师,发现一人无三证扣1分。
县级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县级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前言县级中医医院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紧急救治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1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
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硬件设施和基本技术建设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急诊科要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二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有条件可开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布局设置。
二级医院及三级医院均应当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剂的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急诊煎药室。
第九条急诊科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急诊科设备设施配置,应当应当在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基础上,达到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中医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见附件1)准要求。
设置急诊煎药室、中医综合处置室的,应当配备煎药设备、拔罐、刮痧板、针灸等。
另外,急诊药房应当储备足够数量用于急救治疗的中药针剂。
岗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第十一条.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对于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急诊病房应当实行一体化管理。
根据科室情况,应当建立急诊分诊制度、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制度、抢救流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群体灾害事件处置程序、绿色通道制度及流程、急诊请示报告制度、急诊医疗诊治知情签字制度等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急诊科应当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和急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足够数量的医护人员。
中医医院急诊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6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技术人员。
第十三条急诊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
年龄构成应形成老、中、青基本均衡,应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
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梯队,而不出现人才断层。
第十四条急诊科医生应当接受中医急诊科专科训练,掌握中医急诊学和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必须通过规范化培训,应掌握本学科常见病种(病证)的诊疗方案,掌握中医急诊基础知识(如熟悉常用中药方剂300 ,熟悉基本理论、常用急救技术。
)2首(见附件100首掌握.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当在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临床常见急诊病症形成较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一定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急诊救治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或主任医师: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应用中医理论处理急诊疑难病症、危重病的能力,具备对本学科常见病症诊疗方案做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急诊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在急诊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本学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和基本诊疗方法、急救技术,中医急诊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研修班、专科进修、跟师学习、参与相关课题研究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中医急诊学科科学研究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
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跟师学习、主持不同级别科研课题等方式,重点培训解决急诊疑难、危重病的中医诊疗能力,开展中医急诊学科常见病症临床难点的科学研究。
掌握中医急诊专业最新学术动态。
第十六条急诊科主任应具有在中医院急诊科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级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三级医院应当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可以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急诊科专业临床工作10年以上。
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急诊科的学术继承人,应从事中医急诊科工作6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第十九条急诊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急诊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二十条急诊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急诊科护士应掌握急诊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急诊科中医护理常规和急诊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急诊护理指导。
第二十二条急诊科护士长是急诊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年以3具有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上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中药饮片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治疗率、急重症抢救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病死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完善激励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
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急诊科应当注重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常见、多发急症重症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各相关专科的常见急症、病症的诊疗。
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病症及危重病的临床研究。
第二十六条急诊科应当制定常见急诊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第二十七条急诊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制剂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第二十八条急诊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
第二十九条急诊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在诊疗区和留观区。
第三十条急诊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宣传中医药防治急诊危重病的理念,介绍中医药防治急危重症的方法及本科室专家特长,彰显本科室防治急危重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六、附则第三十一条急诊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二条民族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三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十四条附件1中医医院急诊科设备配备目录一、二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吸引设备、供氧设备、多参数监护设备、心脏除颤器、呼吸机、简易呼吸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多功能抢救床、气管插管设备、转运车、快速血糖仪、冰帽、电子冰毯、微量泵、输液泵、医用冰箱、血压计、体温计、体重计、空气消毒机二、三级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中心负压吸引设备、中心供氧设备、多参数监护设备、心脏起搏/除颤器、心脏复苏机、呼吸机、儿童用呼吸机、简易呼吸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多功能抢救床、气管插管设备、转运车、快速血糖仪、亚低温治疗仪、冰帽、电子冰毯、微量注射泵、输液泵、营养输注泵、医用冰箱、血压计、体温计、体重计、空气消毒机附件2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二妙散(《丹溪心法》)4.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6.三仁汤(《温病条辨》)7.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8.大青龙汤(《伤寒论》)9.大建中汤(《金匮要略》)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2.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13.小青龙汤(《伤寒论》)14.小建中汤(《伤寒论》)15.小陷胸汤(《伤寒论》)16.小柴胡汤(《伤寒论》)17.小蓟饮子(《济生方》)18.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19.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20.五苓散(《伤寒论》)21.五淋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止嗽散(《医学心悟》)23.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24.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25.丹参饮(《时方歌括》)26.乌梅汤(《伤寒论》)27.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8.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29.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30.玉女煎(《景岳全书》)3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2.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33.甘草泻心汤(《伤寒论》)34.左金丸(《丹溪心法》)35.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36.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37.四君子汤(《太平)济生方》《(四磨汤.39 )《伤寒论》(四逆汤.38 )惠民和剂局方》40.归脾汤(《济生方》) 41.生脉散(《医学启源》) 42.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3.白头翁汤(《伤寒论》)44.白虎汤(《伤寒论》)45.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46.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47.半夏泻心汤(《伤寒论》)48.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49.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50.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51.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52.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53.竹叶石膏汤(《伤寒论》)5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5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56.导赤散(《小儿要证直诀》)57.麦门冬汤(《金匮要略》)58.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59.杏苏散(《温病条辨》)60.吴茱萸汤(《伤寒论》)61.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62.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6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64.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65.良附丸(《良方集腋》)66.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67.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69.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70.炙甘草汤(《伤寒论》)71.参附汤(《正体类要》)7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3.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74.济川煎(《景岳全书》)75.真武汤(《伤寒论》)76.桃核承气汤(《伤寒论》)77.桂枝汤(《伤寒论》)78.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9.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80.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8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温病条辨》(桑杏汤.84 )《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83 )局方》85.桑菊饮(《温病条辨》)86.理中丸(《伤寒论》)87.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88.银翘散(《温病条辨》)89.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90.麻黄汤(《伤寒论》)91.旋覆代赭汤(《伤寒论》)92.清营汤(《温病条辨》)93.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94.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95.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96.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97.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98.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99.膈下逐瘀汤(《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100 )林改错》附件3中医急诊医师、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一、中医急诊医师应掌握的技术和技能(一)独立辨证治疗各种中医急症(如外感高热、胸痹、喘脱、咯血、腹痛、呕血、黄疸、便血、淋证、抽搐、晕厥、头痛等);(二)掌握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羚羊角粉、猴枣散、三七、白芨粉、独参汤、生脉饮、参附汤等急救药物的使用,掌握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急救技术;(三)掌握心脏病和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室颤、宽QRS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的心动过缓等;(四)掌握创伤的初步诊断、中西医处理原则和基本技能;(五)掌握急性中毒的诊断和中西医救治原则;(六)掌握暂时未明确诊断急危重症的中西医抢救治疗技能;(七)能掌握心肺脑复苏术,气道开放技术,电除颤,溶栓术,动、静脉置管术,心、胸、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三腔管放置术;(八)掌握呼吸机,多种生理监护仪,血糖、血气快速检测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