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教案

合集下载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经典诵读》教学设计1诵读目标:1、结合自然节气和历史背景诵读《月夜忆舍弟》,增加对于节气知识的了解和对于诗歌的热爱。

2、在熟读成诵中净化心灵。

诵读流程:一、引入主题1、诵读《二十四节气诗》开启黎明。

2、引出今天的主题“白露”。

孩子们,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太阳到达黄经165°。

二、了解节气特点。

1、回顾最近天气的变化。

了解昼夜温差大这个季节特征。

2、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三、诵读节气谚语白露在仲秋,早晚凉悠悠。

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

白露十天满山黄。

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白露节气在农民伯伯的眼里满是收获的希望,但是在诗人的看来白露节气又有怎样的感想呢。

四、复习诗歌1、走进最早的诗歌总集,齐诵《蒹葭》;2、一位美丽的女子在玉阶生满白露的晚上,心中却满是抱怨和不满,这又是为何。

女孩子诵读李白《玉阶怨》;五、学习新诗《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两遍。

2、抽读古诗。

(可抽二三人)3、师生古今对译读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

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今夜露水格外白,月还是故乡的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说说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把那句诗读给大家听。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借景抒情)5、师生情境引导读:A、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让我们怀着悲凉的心情来读———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六年级上学期诵读教案

六年级上学期诵读教案

六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增强语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内经典诵读篇目:《观书有感》、《春日》、《游园不值》、《江上渔者》、《示儿》。

2. 课外拓展篇目:《滕王阁序》、《咏柳》、《登鹳雀楼》、《江雪》、《枫桥夜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诗词的背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与诵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段,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分组讨论、分享感悟,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诗词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3. 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

4. 学生自主诵读,体会诗词韵味。

5. 分组讨论,分享诗词感悟。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诵读指定的课外篇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朗读、背诵等方式进行。

3. 评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通过课后自主学习、诵读情况等方式进行。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进行诗词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典文学。

2.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 开展诗词主题的板报设计活动,展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资源1. 诗词文本:选取适合六年级学生诵读的经典诗词。

2. 相关资料:诗词的背景知识、注释、译文等。

3. 教学辅助工具:图片、音乐、视频等。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每篇诗词教学约需1-2课时。

2. 课程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确保每篇诗词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和讨论。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江山如画》经典诵读教案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江山如画》经典诵读教案

古诗文诵读《江山如画》
学习目标:
1、学会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深入把握诗歌的感情并熟练背诵。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学生欣赏,你想用什么词语或诗句来形容这些图片?
2.揭示本课主题——江山如画
3.复习古诗文诵读方法:一读音二节奏三情感
二、诵读(以唐李白《望天门山》为例)
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这是一首怎样的诗。

2.再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3.老师引读,学生反复诵读。

三、理解诗句大意,进入意境。

1.学生参考文后的注释大声读。

2.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3.品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语调,读出情感。

四、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由练读、背诵。

2、同桌比赛背诵。

3、配乐诵读、背诵。

五、自学张籍《秋山》
1.小组合作,运用“一读音二节奏三情感”的方法自学
2.指名小组在全班汇报。

3.全班诵读
4.配乐诵读、背诵。

六、作业:
有感情地读背《钟山即事》。

七、总结。

六年级上学期诵读教案

六年级上学期诵读教案

六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2. 《大学》选段3. 《中庸》选段4. 《论语》选段5. 《道德经》选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练诵读经典选段,理解其中含义。

2. 难点:深入理解经典中的智慧,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引导学生正确诵读。

2. 讲解法:教师讲解经典中的重点字词和句意,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经典中的智慧,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法:将经典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锻炼。

五、教学安排1. 第一周:学习《弟子规》选段,了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学会尊重师长,孝顺父母。

3. 第三周:学习《中庸》选段,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学会为人处事的适度原则。

4. 第四周:学习《论语》选段,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学习仁爱、忠诚、诚信等品质。

5. 第五周:学习《道德经》选段,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学会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诵读态度和讨论热情,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诵读能力:通过抽查学生的诵读,评估学生的发音准确性、流畅性和理解程度。

3. 实践应用:通过学生日常行为的变化,评估学生将经典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效果。

七、教学资源1. 经典诵读教材:选择适合六年级学生的经典诵读教材,确保内容丰富、深入浅出。

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注释、译文、故事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

3. 音频视频资源:收集或制作经典诵读的音频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诵读示范和背景知识。

八、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诵读展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鼓励和指导。

2. 总结性评价:在学期末进行一次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诵读水平、理解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中华诵-(六年级上册)

中华诵-(六年级上册)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1、《二子乘舟》2、《观沧海》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1、《二子乘舟》2、《观沧海》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中华诵》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3、《折杨柳歌词》4、《送杜十四之江南》二.教学目标:1.会背《折杨柳歌词》。

熟读《送杜十四之江南》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3、《折杨柳歌词》4、《送杜十四之江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5、《赏牡丹》 6、《旅次朔方》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5、《赏牡丹》 6、《旅次朔方》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

六年级上册经典诵读教案

经典诵读(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2.感悟诗词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二、学生自学古诗1.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2)教师指点,并点出这两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3.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体会诗词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四、总结附古诗: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经典诵读(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2.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3.体会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二、学习《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1.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2.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3.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诗意4.全班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词的大意?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的风格。

6.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

四、总结附古诗词: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六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计划(推荐五篇)

六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计划(推荐五篇)

六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计划(推荐五篇)第一篇:六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计划六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和国学经典精读,本期教学内容主要是“千字文”和《论语》和古诗词。

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四、进度安排:周次、内容、课时1 《论语》内容:“学而时习之”。

1 2 《论语》内容:“孝悌为仁之本”。

1 3 《论语》内容:“三省吾生”。

14 《论语》内容:“入则孝,出则悌”。

15 《论语》内容:“敏于事,慎于言”。

16 《论语》内容:“学与思”。

1 《论语》内容:“吾亦欲无加诸人”。

1 8 《论语》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 9 诗歌:内容:《明日歌》1 10 诗歌:内容:《满江红》、《竹石》11 散文:内容:《少年中国说》12 散文:内容《岳阳楼记》13 散文:内容《江城子〃密州出猎》14 散文:内容《钱思公记》15诗歌:内容《观沧海》16 内容:复习17 内容:复习1 1 1 1 1 1 1第二篇:六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计划《经典诵读》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六年级上册名篇诵读教案

六年级上册名篇诵读教案

六年级上册名篇诵读教案一、课程简介名篇诵读是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诵读经典名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课程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篇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诵读名篇的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篇的内涵和价值,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安排xx个课时,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1. 第一课时:介绍名篇诵读的重要性及本学期要诵读的名篇,明确学习要求和方法。

2. 第二课时:诵读《春夜喜雨》、《望天门山》等诗歌,进行点评和指导。

3. 第三课时:诵读《出塞》、《夏日绝句》等古诗,进行点评和指导。

4. 第四至六课时:分主题诵读散文名篇,如《登鹳雀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进行点评和指导。

5. 第七至八课时: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游戏、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3.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4.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和作业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

五、作业设置与批改1. 作业设置:根据教学进度和重难点,设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包括抄写、听写、练习题等。

2. 批改方式:教师批改为主,适当鼓励学生自改和互改,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和问题。

3.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六、评估与反馈1.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 学生表现记录: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诵读水平、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以便进行综合评估。

3. 个性化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进度,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诵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教案一.指导思想:根据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以学校指导计划为基础,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

二.诵读目标:1.通过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

2.开设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3.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的开发和培育。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

三.保证诵读时间:利用每天的第一节课前.大课间活动和每周的经典诵读课。

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充分利用每周诵读课进行指导,让学生熟读成诵,帮助学生理解体会部分重点词句的意思,培养诵读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1.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与热情。

2.定期在班内开展诵读大赛活动,并予以奖励。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

4.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

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5.参加学校的经典诵读比赛,精心准备,力争取得好成绩。

6.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水调歌头教学目标: 1.能正确熟练地朗诵词的内容。

2.能大致理解词的意思,通过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呈现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词和作者能富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准备:周次 时间教 学 内 容教时 备 注 一 9月14日 水调歌头 1 二 9月21日 如梦令 1 三 9月28日 满江红1 四 10月5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国庆节 五 10月12日 清平乐•村居 1 六 10月19日9 渔家傲 1 七 10月26日 苏幕遮1 八 11月2日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九 11月9日 山坡羊•潼关怀古 1 十11月16日临江仙 1 十一 11月23日 相见欢 1 十二 12月7日 浣溪沙 1 十三 12月14日 破阵子1 十四 12月21日 醉花阴1 十五 12月28日 声声慢1 十六 1月4日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1 十七 1月11日 虞美人 1 十八 1月18日 西江月 1 十九 1月25日复习二十 元月9日—元月13日期末期 末检测1.学生预习《水调歌头》2.制作范文朗诵的视频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导入:1.看月亮夜色图,吟诵与月亮有关的诗词?2.读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说说意思,简介苏轼。

3.齐读课题《水调歌头》。

二.明确诵读要求:学生讨论诵读名作的要求,师概括三点:1.字正腔圆2.有顿.有韵 3.读透文义三.按要求分步练习诵读:1.练习读得字正腔圆,指名读,齐读。

2.听视频范读,领悟“有顿.有韵”的诵读技巧。

3.古人云:诗中有画。

读词中的句子让你仿佛看到什么?生描述句子中的画面。

四.吟唱《水调歌头》1.听王菲的《明月几时有》2.跟唱。

如梦令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能够背诵。

2.在诵读品味过程中,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3.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多重诵读,初步感悟“如梦令”这种词牌的格律特点。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吟诵词并能吟出韵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几首如梦令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余秋雨曾经说过,古建筑是欧洲文明史的见证。

古诗文则是中华文化留在人们心中的一座永久的丰碑。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简介作者情况以及词和词牌名。

二.自学质疑,理解词意1.自由朗读《如梦令》,反复读。

2.指名读,教师及时正音。

3.师生合作朗读,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认真读课文,这首词有哪些字词你理解不了的,请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5.互动探究:先小组交流不理解的意思,再班级交流。

6.互动探究: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这首词的意思。

7.学生尝试着说一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三.多重诵读,感悟意境教师示范擂台竞赛四.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琅琅书声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1.读正确,读流利。

2.读出停顿和节奏。

3.齐读。

【二】想象画面品味词句——体味词之意境1.想象画面【1】画面1:溪亭日暮画面2:藕花深处画面3:一滩鸥鹭【2】学生美读词句。

【3】齐读整首词。

【4】配乐朗读。

2.品语言——醉.兴【1】读读这首词,把这首词读“瘦”。

【2】读后交流。

【三】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自由背。

2.指名背。

3.集体背。

五.对照比读,腹满诗书——拓展读【一】出示3首如梦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如梦令》【江上绿杨芳草】【吴潜】《如梦令》【枝上蝶纷蜂闹】【吴潜】1.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一读这三首词2.朗读比较,初步了解“如梦令”这种词牌的格律特点。

3.了解《如梦令》词牌的来源。

4.齐读三首如梦令。

六.课堂小结。

满江红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能够背诵。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词的大概意思,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吟诵并熟读会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一些有关爱国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满江红》,导入新课曾经有一位申明大义的母亲,曾经有一位赤胆忠心的儿子;母亲对儿子一生的愿望浓缩成四个字“精忠报国”,儿子对母亲唯一的承诺会聚成四个字“精忠报国”;母亲的名字无人知晓,儿子的名字无人不晓。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响当当的“岳飞”,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他,了解他,亲身感受他的伟大情怀。

二.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首词,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了解岳飞,了解他的写作背景。

谁来谈一谈对岳飞的了解?教师出示课件,作简单介绍:三.反复吟诵,品读宋词的语言美1.听配乐范读——方明朗诵的《满江红》,学生小声跟读。

2.教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发【fà】冠(ɡuān) 犹【yóu】虏【lǔ】阙【què】3.划分朗读节奏。

4.学生模仿范读有感情地大声跟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5.学生听配乐朗读,教师相机点拔,进一步感受词的语言美。

四.理解诗句,赏析诗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同学们能在自主学习中解决问题,你们是最棒的。

下面咱们结合注释,结合具体情境,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五.有感情地诵读《满江红》,通过诵读表达感情1.学生自由诵读。

2.配乐诵读。

3.指名诵读,尽量做到“岳飞再世”,把感情推向高潮。

六.再次欣赏歌曲《满江红》,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七.小结今天我们读岳飞,读他的傲然脊梁,民族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

本词充满了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我们要学习岳飞从小立志。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立志报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板书设计:满杀敌报国【悲愤】上阙精江建功立业【悲伤】忠红深仇大恨【国耻】下阙报重整乾坤【追求】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词,正确朗读词,背诵本词。

2.品析一些名句,理解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通过词的诵读和品析,感悟词人的情怀。

一.导入,激情激趣。

苏东坡的词豪放,有铁板铜琶之称,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本节课我们就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他的爱国情和豪迈风格。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

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

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三.朗读.疏通字词,读通读顺。

1.小黑板出示词学生自由读,并用笔记下不认识的字。

2.学习生字:觅.榭.陌.戈.嘉.胥.堪.狸.廉颇。

3.同桌互读,要求会断句,能读通顺。

4.指名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5.齐读词。

【要求能读出气势】。

四.抓点释疑,读清读懂1.这首词中写了哪些历史人物?请你在词中用“——”画出来。

2.赏读词。

上阕:【1】上阕写了哪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3】小结: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4】齐读上阕词。

下阕:【1】指名读下阕词。

【2】体会用典故的目的。

【3】小结: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4】指名读,要求读出词人苦闷心情。

3.归纳全诗: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4.品味鉴赏:5.齐读词,理解词的意思。

6.师说出词意,生齐读出原句。

五.综合操练,读熟读美。

1.生跟随录音读词,体会词人的情感。

2.师配乐诵读,生轻声跟读。

3.配乐齐读词。

4.同桌互读,互背。

5.指名背后齐背。

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词。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朗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同学们,我们有好多同学都来自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

后来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于是写了《清贫乐村居》。

二.初读词,学习字词。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课文。

【注意正音】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词.点评。

4.男女生赛读,齐读。

5.再读词,有什么疑惑的地方?6.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再读全词,回味意境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了。

4.师生配乐朗读。

四.品读全词,体会意境。

1.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清贫乐村居”分解图。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从读中体悟“醉”。

3.集体交流下阕词。

【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4.齐读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