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浮力的利用-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浮力的利用-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浮力的利用-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浮力概念,掌握浮力大小与水的位移体积的关系。

2.掌握浮力的利用方法,了解浮标的工作原理。

3.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力基本概念(1)概念在液体或气体介质中,物体受到上升的力称为浮力。

(2)物理模型在液体中,浮力的物理模型是阿基米德原理,即任何被浸渍于液体中的物体上受到的浮力是等于其所排移的液体的重量的。

2. 浮力与液体的位移体积(1)实验目的1.理解浮力与液体位移体积的关系。

2.学习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实验仪器托盘天平、弹簧测量器、烧杯、水。

(3)实验步骤1.准备好烧杯,将装有一定质量的物体缓缓放入烧杯内,记录烧杯中水的高度。

2.用上述物体占据的空间去细心地倒入一定体积的水,记录烧杯装满水时的水位。

3.将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读数。

用弹簧测量器与天平上的质量计进行对比检验。

4.重复实验3~4次,平均结果。

3. 浮力的利用(1)浮力与密度在同一介质中,不同密度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2)浮标的工作原理浮标常用于水下测量器的显示、水事灾情、渔网定位和气象灾情观测等领域,是一种利用密度和浮力原理的装置。

三、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解 + 学生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来验证浮力与液体位移体积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浮力的基本概念、液体位移体积与浮力的关系。

2. 教学难点介绍浮标的工作原理,剖析其资料来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教师讲解 + 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浮力的基本概念和液体位移体积与浮力的关系。

同时,教师也剖析了浮标的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掌握浮标的使用方法和资料来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鲁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案-新版

鲁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案-新版

8.1《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与浮力的方向;③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会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方向。

(2)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浮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习浮力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认识浮力是学习浮力知识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浮力,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力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及启发式教学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氢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为什么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些小例子非常简单,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答出与浮力有关,并且通过例子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

再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浮力的现象,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的发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说明: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

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2.【新课教学】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第一环节:课题的提出。

首先让学生将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块﹑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块﹑曲别针却沉入烧杯的底部。

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性认识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第二环节:猜想和假设。

8.1浮力浮力的概念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8.1浮力浮力的概念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悬浮:浮力>重力
5.浮力的应用
-船舶的浮力
-气球的升空
-潜水艇的浮沉
3.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指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流体中排开的流体的重量。这个原理适用于所有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
4.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在流体中排开的体积:物体排开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流体的密度:流体的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浮力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浮力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监管,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2.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实验操作、小组合作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浮力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浮力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浮力知识的应用。

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浮力 第一节 浮力》公开课_4

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浮力 第一节 浮力》公开课_4

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浮力》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内容,本章教学内容“浮力”是前三章“力”、“运动和力”、“压强”内容的延伸和应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了怎样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这些知识都为学生准确理解浮力和描述浮力奠定了基础。

在第八章又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状态和条件,对分析浮力的方向和大小做了铺垫,在第九章也学习了压强的知识,从而为学生在理解浮力产生原因上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而本节内容既综合地应用了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

又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这条件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浮力,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相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相关的实验过程,理解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关,跟液体的密度相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升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系。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讲授、引导等六、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烧杯、水槽、圆柱体、水、浓盐水七、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展示教学图片1、“辽宁号”航空母舰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上万吨的航空母舰航行在海面上?2、在死海里游泳的人并提出问题: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为什么不会沉下去?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浮力的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 浮力13-鲁科版(五四学制)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 浮力13-鲁科版(五四学制)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的产生原因;②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②经历探究探究液体的浮力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交流合作的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受浮力的存在,知道什么是浮力。

2.难点: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通过飞屋环游记视频,提出思考问题:师:看完视频让同学们最为惊叹的是哪部分?最让老师惊叹的是主人公卡尔竟然让屋子飞了起来,那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卡尔的屋子飞起来呢?(生:浮力。

)师: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

浮力怎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浮力。

(板书:9.1浮力)(二)新课教学:1、浮力的定义①感受浮力师:同学们能不能举出我们身边有关浮力的例子?(生:船浮在水面上、游泳圈浮在水面上,热气球不会掉下来……)物理是源于生活的,老师今天也收集了几张有关浮力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下,(ppt播放图片)但是刚刚我们举例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同学没有参与进来,那还这么多同学没有从生活中感受到浮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浮力的存在,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空矿泉水瓶放到装有水的烧杯中,矿泉水瓶是什么状态?(生:浮在水面上)说明此时的矿泉水瓶有受到水对它的浮力的作用,请同学们把矿泉水瓶往下压,往下压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生:不是轻易就能压下去的,需要用力向下压。

)现在同学们已经感受到此时水对该矿泉水瓶的浮力大小,那究竟什么是浮力?②认识浮力实验探究(一):让一乒乓球做自由落体直接掉到地上,让一乒乓球做自由落体之后由手接住。

再拿起乒乓球从高处落到水盆中。

师:为什么乒乓球不会往下掉了(生:因为手接住了)那第二次乒乓球又是为什么不会再继续往下掉了,是什么代替手接住了它(生:是水接住了它)那么这时候水对乒乓球向上的这个托力我们就把它叫做浮力。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下册课程教学设计:8.1浮力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物理下册课程教学设计:8.1浮力
3、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说明猜想的依据?
4、把橡皮泥改造成一个小船,用沙粒当作货物,怎样做才能装载的货物最多?
探究浮力的大小:
提供的器材: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圆桶、重不等的三块金属块
思考:
1、如何测量石块所受的浮力?
2、如何测量石块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3、实验表格(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四、查漏补缺布置作业(2min)
达标检测
1、用弹簧秤在空气中称一铁块,测得重20牛,当把这个铁块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16牛,这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牛,若将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铁块受到的浮力是10牛,这时弹簧秤的读数为牛
2、.体积为5×10-4m3的实心铁球浸没在盛满水的容器内,溢出水的重为_______N,金属球所受浮
石块的重力G/N
石块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N
石块所受浮力F浮/N
小桶的重力G/N
小桶和溢出水的总重G总/N
排开水的重力G水/N
4、分析浮力和排开液体的重力时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例题1(课本)
例题2、动手动脑学物理第6题
师演示,提出问题,学生解决
学生课前做想想做做的1和2
上课交流1和2并完成第3个实验
力的大小为______N
3、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 )
A、物体在液体中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B、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C、物体受的重力越小,浮力越大
D、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越大,受到浮力越大
4、某海滨浴场,水底布满石头,在海水中游泳的人由深水走向浅水的过程中,以下体验和分析合理的是[ ]
A.脚越来越疼,是因为水底对人的支持力越来越大
学生小组交流答案,师点拔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 浮力10-鲁教版(五四学制)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 浮力10-鲁教版(五四学制)

《浮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浮力是学生自小就接触到并且相对熟悉的一种力,相关的物理现象并不陌生,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在浮力的学习与运用中,既涉及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接触浮力之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开始由单一知识点的考核慢慢向复合知识点的综合题型过度,在开始讲课时夯实基础,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浮力这一节内容由“浮力”与“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两部分内容构成,浮力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教材中浮力的引入、想想做做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来建立浮力的概念和研究浮力的规律,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体验和感悟实验的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浮力”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密度”、“液体压强”等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学习“浮力”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学生学习过的“二力平衡”有利于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判定浮力的方向。

“木块能够浮在水面,铁块却会沉入水中”学生的这一前认知往往让其认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这是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知道浮力的产生原因。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有控制变量的意识;提高处理信息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合作实验中,养成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学风。

2.通过了解浮力知识在工业和国防等领域中的应用,关怀生命,立志爱国。

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浮力 第一节 浮力》公开课

鲁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浮力 第一节 浮力》公开课

8.1节:浮力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理解浮力的三要素、产生原因、浮力大小影响因素、会用称重法测浮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小组探究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探究过程
浮力是初中物理较难学习的一章,而本节又是浮力的第一节,学习的情况肯定会影响学生学习浮力的信心,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
四:学情分析
“浮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理解;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相关浮力的理解从感性提升到理性,需要综合使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实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综合分析水平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相关浮力的知识,能够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水平。

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乒乓球、大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盐水、盛水筒(口径比乒乓球略大)、矿泉水瓶(去底)、酒精
六: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

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

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

二、学生情况、学习任务分析
对于浮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认识,但这些认识很肤浅,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学生对于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浮力的作用有直观的感受,但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却不清楚。

当然,更不清楚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等问题了。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的,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做好探究实验,尤其要引导学生做好探究问题的提出、猜想、实验设计、分析论证等环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五、教具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六、教学准备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教学(PPT)课件,准备各种实验器材。

2.学习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职责.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

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引导学生提出想了解的浮力知识,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让学生将石块﹑铁钉﹑木块﹑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块﹑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而石块﹑铁钉却沉入烧杯的底部。

第一环节:感知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

引导学生分析漂浮在水面的木块或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寻找物体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原因,尝试运用平衡力的知识解释现象,进而得出:漂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第二环节:感知在水中悬浮的物体受浮力。

演示实验:把鸡蛋放入配制好的盐水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引导学生分析悬浮在盐水中的鸡蛋的受力情况,最终得出: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设计思想: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让学生感知漂浮或悬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且还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来确定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第三环节: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1)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石块、铁钉沉入烧杯的底部,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
(2)猜想和假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对它的浮力?”,然后交流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说明提出的猜想及其依据。

(3)设计实验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方案,并进行交流展示。

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评估各实验方案,并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

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细线。

(4)进行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有困难的学生可参考屏幕上的友情提示(包括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5)收集信息、分析归纳
各实验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分析石块的受力情况,运用平衡力的知识来确定浮力的存在。

实验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综合以上三个环节: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

(设计思想: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科学猜想、构思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完成浮力概念的建立。


【友情提示】浮力的方向
前三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已经明确了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另外也可以利用下面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竖直向上”的含义。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用一段较粗的红毛线,将其两端分别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烧杯的底部,将水注入大烧杯,直到将乒乓球浸没,观察红毛线被拉直的方向。

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观察红毛线被拉直的方向,并与重垂线的方向相比较。

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设计思想:通过演示实验,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反馈练习(一)】
1.一艘总质量为1.0×107kg的轮船,在水中航行时受到的浮力是 N。

2.一台质量为5.0×104kg的深水探测器,悬浮在水中时受的浮力是 N。

3.如下图所示,物体重为10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