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地带性分异
人教版必修第五章第二节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有助于深入了解山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对于推动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也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02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形成
01
02
03
海拔高度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 渐降低,降水也发生变化 ,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带 。
山地,风向单一,风力较大。
地形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山地Biblioteka 直地域分异的影响海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降水越多(在一定高度范围内),导致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 和数量发生变化。
坡向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影响
阳坡和阴坡由于光照和热量条件的差异,导致植被类型和分布高度发生变化。阳坡光照充 足,热量条件好,植被类型丰富且分布高度较高;阴坡光照不足,热量条件差,植被类型 单一且分布高度较低。
带类型越简单,垂直带谱越单一。
纬度位置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数量
02
纬度越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纬度越高的山地,自然带
数量越少。
纬度位置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高度
03
纬度越低的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越高;纬度越高的山
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越低。
海陆位置对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影响
01 02
海陆位置影响山地降水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土壤和生物资源条件,选择适 宜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发展特色农业。
立体农业布局
充分利用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进行立体农业布局,提 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保护山地生态系统,采取合理的 耕作制度和农业技术措施,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 持续发展。
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word版本

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山地或高原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因水热组合随高度的变化,便会引起山地自然带随高度变化的分异规律,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称之为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间相互配置的形式和次序称为垂直自然带带谱结构。
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
发育在不同地域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具有各自特殊的带谱性质、类型组合和结构特征,不同水平地带的垂直自然带的各类型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与山地的高度、走向等特征。
垂直带谱是水平地带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但不完全是水平地带性的克隆。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首先,山地的温度梯度约为-0.6 ℃/100 m,这个值相当于纬度梯度的近1000倍,因此每一地区的垂直地带性不可能比纬度地带性丰富。
再者,每个山体或高原总是位于一定的纬度,所以它的基带不可能总是从纬度带的热带雨林景观开始。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山地的屏障作用,在迎风坡的一定高度,降水达到最大;在背风坡与封闭盆地内,形成了干旱的环境,出现了不同于迎风坡的以干旱为特征的垂直地带分异。
在有些山间盆地,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可能出现带谱倒置的现象。
事实上每一纬度地带、每一大的地貌类型区内,都有自己特定的垂直地带类型即带谱,其特点是有一定的带数和特定的变化序列。
一、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1.热量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影响。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水分对山地自然带的影响。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一多一少”变化。
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祁连山的西段。
垂直带性分异规律

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形是产生垂直分异的前提条件。
隆起的山地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可分化出不同的垂直地带。
而垂直分异的直接原因则是山地热量及其与水分的组合随地势高度的变化。
首先从热量分析,随着海拔增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损耗相应减少,使到达山地的太阳总辐射随高度递增。
而有效辐射随山地高度的变化,受到两个相反因素影响。
一方面主要因大气柱中水汽含量减少和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急剧减弱;而另一方面却因地面温度降低而减少地面向上辐射的长波辐射。
所以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取决于何种因素占主导地位。
这导致山地辐射平衡随高度的变化无一致的趋势。
无论如何,根据太阳总辐射随山地高度递增、土温随高度变化不大的观测事实,可以推断,山地与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感热交换和潜热交换是山地热量损失的主要因素(2) 垂直自然带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称之为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间相互配置的形式和次序称为垂直带带谱结构。
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
山地垂直自然带结构从属于一定的水平地带,是第二性的。
发育在不同地域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具有各自特殊的带谱性质、类型组合和结构特征,不同水平地带的垂直自然带的各类型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反映出它们在三度空间上的规律变化。
对不同地域山地垂直自然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带谱结构,确定基带和优势垂直分带,并给予恰当的分类,是系统认识不同地域垂直自然带及不同带谱结构的形成和特点所必需,也是进行高原山地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前提。
任何垂直自然带都是纬向、经向和高度变化因素对自然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同一自然带类型分布的海拔高度,因温度、水分条件组合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如矮半灌木荒漠在干旱温和的阿尔泰山麓仅限于海拔500m以下;而到天山北坡,因气温稍高,可升高至海拔1000m左右;到极干旱温暖的昆仑山北坡,则可达海拔3000m。
垂直带谱类型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它不完全重现纬度地带的序列。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S~30°S之 洋水汽的输入
雨林带(北)、热带
间狭长的热带 荒漠带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稀树草原带(中)、 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南段
东岸形成温带 荒漠带(巴塔哥 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 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中)、温 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
实际分布的自 然现象
形成原因
赤道附近的东 非高原呈现热 带稀树草原景 观
高频考点巧突破
解析:根据山地基带类型确定其纬度, 可知: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
可以总结成“缺失”、“改 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 面: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 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 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 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 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 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 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 带。
海拔高,气温低, 降水少,不能形成 热带雨林气候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
马达加斯加岛 东部的热带雨 林带
的迎风坡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 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
洋,暖湿
按理想状态的地 带性分布 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资料整理
• 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 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 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 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 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 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 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 自北向南是热带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小结: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如土壤的厚度、质地、酸 碱度等。
04
垂直地带性的生态与环境 影响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增加
垂直地带性导致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而增加了生物多 样性。
生态适应性
垂直地带性使得不同高度的生物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从而 形成
• 垂直地带性的基本概念 • 垂直地带性的表现 •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 垂直地带性的生态与环境影响 • 垂直地带性的应用与实践 • 总结与展望
01
垂直地带性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在垂直 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表现为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的差异。
研究方法的展望
高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将更加依赖 于这些技术手段,以实现更快速、准确的数据获取和分析。
综合研究方法的探索
未来研究应探索更多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以更全面地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带性规律。
跨学科合作
加强跨学科合作,如生态学、地质学、气象学等,以更深入地探究自 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
农业可持续性
垂直地带性可能导致农业的可持续性问题,如过 度开发和不当利用可能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 。
05
垂直地带性的应用与实践
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
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山地特有的动植物种群, 维护生态平衡。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采取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退化的山地生 态系统,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03
垂直地带性的形成机制
5.2.2 垂直地带性差异

1.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为什么比北坡更完整? 2.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 你知道为什么吗? 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与南坡那么多的植 被类型吗?为什么?说明与垂直带谱与什么有关?
1.观察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 为什么比北坡更完整?
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高山针叶阔 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 高山灌木 林。
迎风坡 迎风坡 阴坡 阳坡
N
S
D C B A
雪线 背风坡 阴坡
N
判断:山地的阴坡和阳坡
山地迎风坡、背风坡
雪线 背风坡 阳坡
永久积雪 冰川带
S
Hale Waihona Puke D C B A迎风坡 迎风坡 阴坡 阳坡
N
S
D C B A
雪线 背风坡 阴坡
N
自然带分布高的是阳坡;雪线低的是迎风坡。
2、影响垂直自然带种类的因素 1.相对高度
山地迎风坡、背风坡
雪线 背风坡 阳坡
永久积雪 冰川带
S
D C B A
迎风坡 阴坡
N
判断:山地的阴坡和阳坡
山地迎风坡、背风坡
雪线 背风坡 阳坡
永久积雪 冰川带
S
D C B A
迎风坡 阴坡
N
S
D C B A
雪线
N
判断:山地的阴坡和阳坡
山地迎风坡、背风坡
雪线 背风坡 阳坡
永久积雪 冰川带
S
D C B A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气温和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降 水 量 逐 渐 减 少 降 水 量 逐 渐 增 加
下升理 降高论 上 , 米海 ,拔 气每 温
100 0.6℃
垂直地带性分异

第四节垂直地带性分异一.垂直带性分异学说垂直带性分异是山地特有的地域分异现象。
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足够高的海拔是垂直带性分异得以充分表现。
足够大的相对高度差则使垂直带性分异的产物——山地垂直带谱更完善和复杂。
当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时,气温随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一定范围内降水量递增,不同高度层带水热组合特征各异,首先形成气候垂直带,进而导致其他地理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地貌,植被,土壤等垂直带和自然景观带,这就是垂直带性分异。
造成山地隆起的能量是地球内能,因此垂直带性分异本质上是非纬度地带性分异,但他与纬度地带性分异和非纬度的干湿度分异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垂直带性分异的特点,则集体体现于山地所有垂直带的总和及其按特定顺序的排列,既垂直带结构上。
二.垂直带谱垂直带谱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去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谱与大陆性带谱之分。
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时,整个垂直带谱将具有海洋性特征,既各类森林在垂直带内占优势,故又称森林型带谱。
基纳卢巴山,基带为热带雨林,季雨林,自海拔600-3700m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山地常绿林,热带山地苔藓林带,热带亚高山矮林带,只有3700-4101m为热带高山灌丛,带幅仅占整个山地1/10.基带为非纬度自然地带时,山地垂直带谱将具有大陆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山地荒漠带上升到很高的高度,森林带退居次要地位或完全缺失,山地草原,高山草原带幅宽阔,出现高山寒漠带等,如果有高山冰原带,其冰川也必然为大陆性山岳冰川。
森林带是否能出现,决定于不同的高度带的水热组合特征,干旱去山地在气候垂直递减和降水量随高度增加的规律作用下,往往必须在同纬度湿润山地更高处才能获得事宜的森林生长的水热条件,因此干旱去山地森林分布界限总是高于同纬度湿润山地。
我们注意到,极干旱的地区降水量梯度很小,许多地方不过5-15mm/100m,甚至不足5mm/100m,山地海拔再高,也难满足森林生长的要求,于是出现草原甚至荒漠带主宰整个垂直带谱的情况。
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优选.

解读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山地或高原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因水热组合随高度的变化,便会引起山地自然带随高度变化的分异规律,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称之为垂直自然带。
垂直带间相互配置的形式和次序称为垂直自然带带谱结构。
垂直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
发育在不同地域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具有各自特殊的带谱性质、类型组合和结构特征,不同水平地带的垂直自然带的各类型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山地垂直带谱的特征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与山地的高度、走向等特征。
垂直带谱是水平地带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但不完全是水平地带性的克隆。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首先,山地的温度梯度约为-0.6 ℃/100 m,这个值相当于纬度梯度的近1000倍,因此每一地区的垂直地带性不可能比纬度地带性丰富。
再者,每个山体或高原总是位于一定的纬度,所以它的基带不可能总是从纬度带的热带雨林景观开始。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山地的屏障作用,在迎风坡的一定高度,降水达到最大;在背风坡与封闭盆地内,形成了干旱的环境,出现了不同于迎风坡的以干旱为特征的垂直地带分异。
在有些山间盆地,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可能出现带谱倒置的现象。
事实上每一纬度地带、每一大的地貌类型区内,都有自己特定的垂直地带类型即带谱,其特点是有一定的带数和特定的变化序列。
一、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随海拔高度而发生变化。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在高差几千米之内便可出现从热带至极地的巨大变化。
1.热量对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影响。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水分对山地自然带的影响。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一多一少”变化。
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祁连山的西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山麓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山地水热组合的 初始状况,也即决定了基带的性质。
处于同一水平带的不同山地可因山麓海拔
高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基带。这在高原上的山地 表现最为明显。
一般随着山麓海拔增加,基带改变,带数 减少,带谱结构也趋于简单。
·山体性质
(1)山体高度是垂直地带谱完备性的先决条件。 高逾雪线的山体才可能产生完整的垂直地带谱。 像喜马拉雅山、天山这样一些高耸的山体,我们 可以观察到由山麓基带一直到高山冰雪带渐次更 替的壮丽景观。
(2)山脉坡向存在阴坡与阳坡、迎风坡与背风 坡的差别。一般同一山体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 迎风坡得到较多的降水。因此山坡的性质可以改 变山地不同坡向的水热组合状况。甚至同一山体 不同坡向也可形成性质迥然不同的带谱类型。
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向阳,有较充足热量,
又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气流相交,承受大量降水, 形成海洋性森林型垂直地带谱;北坡截然相反, 背阳,面向干冷的高原荒漠,西南气流受山脉屏 蔽无能为力,故北坡形成大陆性草原荒漠型垂直 地带谱。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提醒:上述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山地 垂直地带正常谱式的形成。但山地的局 部地形(如山间盆地、沟谷地等)可以 改变垂直地带谱的结构,引起带序倒置 或界限混乱等现象。这属于山地内部的 地方性分异。
五.垂直地带性分异的特点
(1)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和海拔偏 低的带。低纬区山体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 类型越多;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 水平地带数千公里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
·它是垂直地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 ·一个完整的带谱,顶带应是永久冰 雪带; ·如果山地没有足够的高度,顶带则为 与其高度及其生态环境相应的其他垂直地 带所代替。
四.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
垂直地带的形成取决于山地热量及其与 水分的组合。对水热组合状况起着深刻影响 的山地位置和山体性质是决定垂直地带谱性 质和结构的基本因素。
(3)同一山地的不同地段和坡向,带谱组成不 同或同一带的分布高度有很大差异。
(4)垂直带谱上部是否出现高山冰雪带,取决 于山地海拔是否突破当地雪线高度。雪线一方 面受太阳辐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固体降水量 多寡少的制约。
(5)山地垂直带在数千米高度内完成了水平 地带数千公里才能完成的地带更替,二者在 外貌上有不少相似之处。然而,绝不能因此 而把垂直地带与水平地带二者的性质混为一 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垂直方向上的重现。 与水平地带比较,垂直地带具有如下显著的 特征。
(3)雪线:垂直地带谱中另一条重要界限是雪线。
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
雪线。
气温高,雪线高
气温
影响雪线高度的影响
气温低,雪线低
降水多,雪线低 降水
降水少,雪线高
雪线高度是山地水热组合的综合反映。例如,喜 马拉雅山南坡虽然日照高于北坡,但有丰富的降 水,所以雪线低于北坡。
(4)顶带:是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 高的垂直地带。
·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 而界线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丛或草甸,常形成垫 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
·树线对环境临界条件变化反应十分敏锐,其分布高 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
·树线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10℃的等温线相吻合; ·在干旱区,树线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林带高度与 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一些低纬山地的顶部,其海拔高 度和水热条件远未达到寒温性针叶林的极限,仍然出现 森林上限,这是由于山顶部经常受到强风作用的结果。
·山地位置
(1)不同纬度位置具有不同的垂直地带谱性质。 因为水平自然带的纬度变化导致了基带的纬度变 化。
垂直地带谱的热力性质是与山地所处的纬向 自然带热力性质相一致的,并有相应的结构特征。
一般来说,随着山体位置的纬度增加,除了 带谱性质发生变化外,垂直自然带的数目也由低 纬向高纬减少,垂直自然带的结构随之由复杂变 简单,同类型垂直带的分布高度也逐渐下降。在 冰原地带,垂直带谱与水平带谱已融为一体了。
(2)山地的距海度(指距水汽源地的远近) 不同,垂直地带谱的性质和结构也有区别。这 是由于沿海向内陆湿润状况的变化造成的。
地处海洋性水平自然带的山地产生海洋性
森林型垂直地带谱,而大陆内部产生大陆性草 原荒漠型垂直地带谱。
一般地,随着距海度增加,带谱的性质由
湿润趋向干旱,带谱的结构由复杂趋向简单, 同类型垂直分带的分布高度则有上升的趋势。
·山地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状况随高度的变化是产生垂直地 带的充分依据。即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及在一 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多,超过这一限度 则相反,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 制约植被、土壤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也随高度发生有规 律的变化,从而产生山地自然地带的垂直更替。平坦而 完整的高原面垂直分异也不明显,原因是它虽有足够的 高度,但缺少形成水热条件随高度变化的充分依据。
但垂直带遵循自身发育规律,并不是纬度 带的缩影。
(2)垂直自然带的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
基带为海洋性纬度地带时,整个垂直带谱 具有海洋性特征,各类森林占据优势,称森林带 谱。
基带为内陆干旱半干旱自然地带时,山地 垂直带谱具有大陆性特征,山地荒漠带、草原带 为主,森林带居次或完全缺失,出现高山寒漠带, 称大陆性带谱。
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
垂直地带性分异
学习目标: 理解相关概念 掌握垂直地带性分异的原因 掌握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 掌握垂直地带性分异的特点
一.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 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 度,按垂直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分异。
·它同时受到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作 用,是叠加了地带性影响的非地带性在地 表垂直方向的具体表现。
垂直带谱中的每一垂直地带都不是孤立的地 段,而是通过普遍存在的能量传输、转换和物质 循环联系起来的整体。
2.垂直地带谱的完整性标志是存在几条界线(或 带),即基带、树线、雪线和顶带:
(1)基带:垂直带谱的起始带(山地下部第一带)。 在整个垂直地带谱中,基带与所处的水平地带一致。 基带往上各垂直地带的组合类型和排列次序与所在 水平地带往高纬方向更替相似。系带的类型决定了 整个带谱的性质,也决定了一个完整带谱可能出现 的结构。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带谱
我国的青藏高原情况比较特殊,它是由 众多高大山系构成的山原。所以,不仅 在边缘部分自然地带的垂直分异十分明 显,而且在高原面上仍可见垂直分异现 象,也是合符逻辑的。高原面上存在 1000多米以上的相对高度,具备产生 垂直分异的充要条件。
三.垂直地带谱
1.概念:垂直地带谱是山地垂直带的更替方式。 它反映了自然综合体在山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 地域结构的一种特殊形式。
注意:基带通常是指山地最下部的第一个自然带D, 但上也部有的人 第在 一研 个究 自青 然藏带高作原为边基缘带的,垂其直理地由带是C性那时里把沟最谷
中的植被和土壤是随沟谷的下切而不断发展的,这
样向的垂垂直直 带带 。被称作A负向垂直B带。相反的,则称为正
(2)树线:森林上限是垂直地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 界限,常称为树线;
二.垂直地带性分异的原因
垂直地带性分异起因是地球内能, 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构造隆起和山地 地形,但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山地高度不 同而引起热量、水分及其对比关系的变 化。
·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形是产生垂直地带的前提条件。隆起 的山地达到一定高度以后,就可分化出不同的垂直地带。 平原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综合体不存在垂直分异, 因为不具备足够的高差这个必要条件。
(3)山脉的走向和排列方式与大气环流系统相 互作用引起水热分布的改变。
如地处西风带的天山,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
的湿润气流,一方面沿山地北坡爬升,形成降水; 另一方面顺山脉走向向东运移,使降水逐渐分散, 形成天山北坡由西往东逐渐变干的湿润状况。在 垂直地带谱上表现为大陆性由西向东增强,垂直 地带高度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的特征。而地处天山 山系西段内部的伊犁河谷,因为山地向西开口并 呈喇叭形排列,西来湿润气流受阻于盆地南北两 侧及东部山地,产生了大量降水,降水量向东递 增,形成了以森林和草原为特征的湿润结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