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
间接接触传播
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后,病原体附着在医务人员的手套、衣物、医疗器械等物品 上,当这些物品再次接触其他患者或环境时,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
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
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原体以飞沫的形式悬浮在 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感染。
尘埃传播
病原体附着在尘埃颗粒上,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被他人吸 入后感染。
04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监测内容与方法
监测对象
监测医院所有部门、科室 的感染情况,包括住院部 、急诊室、手术室、产房 、新生儿室等。
监测指标
包括感染发病率、感染部 位分布、细菌耐药性等。
监测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 性队列研究等方法,结合 临床微生物学、抗菌药物 耐药性监测等手段。
控制措施与实施流程
案例五:某医院医务人员感染事件
总结词
该医院医务人员感染事件是一起因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医院感染事件,对 医务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详细描述
该医院在医务人员感染事件发生前存在防护措施不到 位、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如佩戴口罩不正确、手卫生 不规范等。这导致了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等传染病 的风险增加。
确认为细菌感染。
案例四:某医院空调系统污染事件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该医院空调系统污染事件是一起因医院空调系统未定期 清洁、消毒等原因导致的医院感染事件,对医务人员和 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危害。
该医院空调系统长期未进行清洁和消毒,积尘和微生物 污染严重。医务人员和患者在空调环境下易受到病原体 侵袭,出现头痛、咳嗽、发热等症状。经检测,空调送 风中存在多种细菌和病毒。
低感染风险。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

院感基础知识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操作、医疗器械、医护人员等因素导致的感染。

院感是医疗安全的重要问题,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健康风险,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

因此,了解院感的基础知识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至关重要。

院感的传播途径:1. 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如患者的皮肤、体液、分泌物等。

2. 空气传播:通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者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传播。

3. 飞沫传播: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产生的飞沫传播。

4. 物体传播:通过污染的医疗器械、床单、衣物等传播。

院感的预防措施:1. 手卫生:医务人员应时常洗手,特殊是在接触患者先后、进行操作先后,使用合适的洗手液或者消毒剂。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接触时应佩戴合适的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感染风险。

3. 消毒与灭菌:医疗器械、床单、衣物等应进行适当的消毒与灭菌处理,以确保其无菌状态。

4. 环境清洁: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环境清洁,保持卫生环境,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6. 患者隔离: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应进行适当的隔离措施,以防止传播给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

院感的监测与报告:1. 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定期对院内感染进行监测,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等指标。

2. 报告:发现院内感染病例后,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感染的传播。

院感的教育与培训:1. 医务人员教育: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院感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2. 患者教育:医疗机构应向患者提供院感预防知识,让他们了解院感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总结:院感是医疗机构中的重要问题,了解院感的基础知识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都非常重要。

通过正确的预防措施、监测与报告机制以及教育与培训,可以有效降低院感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最全医院感染基本知识总结

最全医院感染基本知识总结

最全医院感染基本知识总结一、基本概念1、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既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在住院时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按获得病原体的来源分哪几类?医院感染按获得病原体的来源分两类:(1)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通过日常诊疗活动、病人或病人间的接触或从污染的外环境中而接受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是指病人由于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在接受诊疗处理的过程中,体内正常菌群发生紊乱、激活机体潜在的病菌、患者体腔或体表原来存在的常驻微生物发生移位等而引起的感染。

3、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者则以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或常见)潜伏期的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脓毒血症迁徙灶除外),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经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4、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反应。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5、患者在住院第四天出现了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该患者是否属于医院感染?为什么?属于医院感染。

因为没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均属于医院感染。

6、某患者因腿部皮肤感染久治不愈而入住某科,入院后行创面分泌物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经一周的治疗后再次做细菌培养又发现表皮葡萄菌生长,此次感染是否属于医院感染?为什么?该患者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1、什么就是医院感染?(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与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临盆过程当中与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职员在医院工作期问获得的感染。

5、哪些情形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6、医院感染病比方何报告?(1)医院感染散发病例诊断后,应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在确诊后的24小时内报告感染控制科。

(2)假如医院感染同时属于法定管理沾染病的,还应举行沾染病报告。

7、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有哪些?(1)接触传播(2)飞沫传播(3)空气传播8、什么就是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就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9、什么就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10、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2)婴幼儿及老年人;(3)接受放化疗与免疫抑制剂治疗者;(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6)住院时间长者;(7)手术时间长者;(8)营养不良者。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医院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HAI)是指患者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新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加强的学习,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对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护理的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

2. 分类:(1)根据感染部位分类: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2)根据病原体分类: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3)根据感染途径分类: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垂直传播等。

二、医院感染病原体及传播途径1. 病原体:(1)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2)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

(3)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4)寄生虫:如疟原虫、阿米巴原虫等。

2. 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污染物、医务人员等传播。

(2)空气传播:通过飞沫、气溶胶等在空气中传播。

(3)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传播至周围人群。

(4)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如新生儿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 患者因素:(1)年龄:老年人、婴幼儿、免疫抑制者等易发生医院感染。

(2)基础疾病: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

(3)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破坏患者生理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2. 医疗机构因素:(1)环境因素:空气质量、手卫生、医疗器械清洁消毒等。

(2)诊疗操作:不规范的操作、器械污染等。

(3)抗菌药物使用: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增多,增加感染风险。

3. 医务人员因素:(1)手卫生:手卫生不到位,导致病原体传播。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大全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大全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及防控措施大全在医院环境中,感染成为了一个常见的问题,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了解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全面介绍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并提供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帮助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和病原体介绍医院感染是指在住院期间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出现的与住院治疗有关的感染。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二、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医院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以及间接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

特别是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高风险科室,传播更加容易发生。

三、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1. 院内感染:在医院内范围内感染,如手术部位感染、泌尿道感染等;2. 交叉感染:指不同患者之间通过传染源介导传播的感染,如耐药菌传播;3. 医源性感染:由医务人员通过操作所引起的感染,如医生或护士的手部未洗净导致的感染。

1. 手卫生: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制度,特别是在接触患者前后要彻底洗手;2. 隔离措施:根据感染性状况,采取不同类型的隔离措施,如空气传播病原体采取呼吸道防护;3. 消毒与清洁:医疗器械和环境表面要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持无菌环境;4. 医护人员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感染预防的认识和能力;5. 病原体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病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医院感染的管理策略1. 制定感染控制方案:医院应建立相应的感染控制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管理流程;2. 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3. 医疗废物处置:医院要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置制度,避免废弃物污染环境;4. 渗透调查: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渗透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5. 宣传教育: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

第一章医院感染管理概论第一节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1.何谓医院感染?答: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何谓医源性感染?答: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易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包括:多次进行侵袭性操作;使用消毒或灭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或设备;医疗环境污染严重,如物体表面、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等,输入已被污染的药品、血液或血液制品等;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等等。

3.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哪几类?答:医院感染可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获得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4.何谓外源性感染?答: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来自于其他病人、医务人员、诊疗器械和医院环境等。

5.何谓内源性感染?答: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皮肤、口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的常居菌或暂居菌。

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时即可发生内源性感染。

随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深入,外源性感染已明显减少,内源性感染则在增加,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

6.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哪些特点?(1)感染链特点:外源性感染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2)发病形式:医院感染多为散发性,有时可出现暴发流行。

外源性感染的表现形式可为散发,也可为暴发。

而内源性感染则呈散发形式。

(3)预防控制特点:大部分外源性感染是可以通过规范医护人员诊疗操作、严格消毒灭菌及隔离等措施得到预防和控制的。

内源性感染的发生基于病人的基础病、诊疗措施等多种因素,较难有效地预防和控制。

但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类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4)科室分布特点:医院感染多发生于医院的高危科室,主要有各类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神经外科、烧伤科、心胸外科,呼吸科、血液科和肾科病房等。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

院感基本知识院感,即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院感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院感基本知识的详细介绍。

一、院感的定义和分类院感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包括住院部、手术室、门诊部等,发生的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根据感染的来源和感染部位,院感可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感染自身,外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感染的病原体来自医院环境或者医护人员。

二、院感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院感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常见的院感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院感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医院内的气流、人员接触、医疗设备等都可能成为院感传播的途径。

三、院感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院感的发生,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是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医疗设备和物品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其次是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个人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健全的院感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控制院感的发生。

四、院感的监测和报告院感的监测和报告是院感管理的重要环节。

医院应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对院感发生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监测内容包括院感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体类型等。

监测结果应及时报告给医院管理层和相关部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

五、院感的处理和控制一旦发生院感,医院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和控制。

首先是对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其次是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培训,加强个人防护和操作规范。

此外,医院还应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医院内的卫生状态。

六、院感的影响和意义院感的发生不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和风险。

院感的发生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1、什么是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入院48小时后)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院内感染。

2、根据引起医院感染病原体来源的不同,医院感染分哪两类?(1)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2)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3、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新诊疗技术的开展、各种侵袭性操作、住院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慢性基础疾病如肿瘤、糖尿病等。

4、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问获得的感染。

5、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6、医院感染病例如何报告?(1)医院感染散发病例诊断后,应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在确诊后的24小时内报告感染控制科。

(2)如果医院感染同时属于法定管理传染病的,还应进行传染病报告。

7、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有哪些?(1)接触传播(2)飞沫传播(3)空气传播8、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9、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10、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1)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者;(2)婴幼儿及老年人;(3)接受放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4)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5)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6)住院时间长者;(7)手术时间长者;(8)营养不良者。

11、什么是接触感染?接触感染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重要的感染方式,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和间接接触感染。

直接接触感染:病原体从感染源直接传播给接触者如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都可通过手的直接接触而感染病原体;病人的自身感染也可认为是自身直接接触感染,如病原体从已感染的切口传递至身体其他部位,粪便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传递到鼻咽部等。

间接接触感染:指病原体从感染源排出后,经过某种或某些感染媒介如医务人员手、医疗仪器设备、病室内的物品等传播给易感者。

在间接接触感染中,医务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对防控医院感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什么是医院感染监测?医院感染监测是指长期地、系统地、连续地收集、分析、解释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3、医院感染的三级管理组织的结构是怎样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院感染管理的规划与指导;感染控制科:——负责全院医院感染管理防控工作的监督、指导与落实;各科室感染监控小组:——负责本部门医院感染的防控。

14、医生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哪些职责?(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2)掌握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3)发现医院感染病例,于24小时内及时填表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并及时留取标本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积极査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治疗病人,控制蔓延。

(4)掌握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应用。

(5)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或暴发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

(7)掌据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伤。

(8)严格执行医院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及管理。

02手卫生15、什么叫手卫生?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6、什么是洗手?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17、什么是卫生手消毒?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18、外科手消毒的定义?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19、七步洗手法?(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互相採槎;(2)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槎,交换进行;(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採槎;(4)双手轻合成空拳,相互揉槎,交换进行;(5)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槎,交换进行;(6)将一手五指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槎,交换进行;(7)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20、洗手时间是多少?揉搓时间>15s。

21、WH0提出的“手卫生的5个重要时刻”是什么?二前三后:(1)接触患者前;(2)进行无菌操作前;(3)接触患者后;(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5)接触血液体液后。

22、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是什么?(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3)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23、洗手的指征是什么?(1)直接接触病人前后;(2)穿脱隔离衣前后、摘除手套后;(3)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4)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的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伤口敷料后;(5)从同一患者身体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6)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7)处理药物及配餐前。

24、为什么要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严格手卫生措施可以降低30%的医院感染,手卫生已经成为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和最重要的措施,特别是耐药菌株的医院感染,绝大部分是通过医务人员手进行传播的。

25、手卫生合格的标准是什么?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10cfu/㎝²;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5cfu/㎝²。

03消毒灭菌26、何谓消毒?何谓灭菌?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但不能杀死细菌芽孢。

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的处理。

27、消毒灭菌的原则是什么?(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完整皮肤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接触完整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高水平消毒。

(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

(3)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先冲洗,然后消毒或灭菌。

(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消毒效果。

28、什么是斯伯尔丁分类法?答: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1)高度危险物品:定义: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剌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要求:一定要灭菌!灭菌方法:压力蒸汽(首选),环氧乙烷(E0),等离子体灭菌(HP-Plasma)。

(2)中度危险物品:定义: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要求:高水平消毒;消毒方法:2%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碘伏、75%酒精。

(3)低度危险物品:定义: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等。

要求:中、低水平消毒;消毒方法:洁洗,机械除菌。

总之,应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险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29、什么是高水平消毒?高水平消毒是指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来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30、什么是中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是指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

达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己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31、你能区分清洁剂、消毒剂和灭菌剂吗?清洁剂: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的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如洗手液、洗衣粉、洗衣液、多酶洗液等。

消毒剂: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分为高水平消毒剂、中水平消毒剂、低水平消毒剂。

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32、使用碘伏进行皮肤或创面消毒时,需要注意什么?用于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时,用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遍,作用时间遵循产品使用说明;用于手术部位的皮肤消毒时,用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3遍,作用至少2min;用于口腔黏膜及创面消毒,用含有效碘1000mg/L~2000mg/L的碘伏擦拭,作用3min~5min。

33、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什么情况下视为污染不能再使用?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使用前,如果发现包内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完全、外包装潮湿、超过有效期、包装物破损等视为污染不得使用。

34、无菌物品打开后使用时间?(1)以容器包装灭菌的敷料类无菌物品启用后不得超过24h;(2)无菌盘需标明开始使用时间,每4小时更换一次;(3)抽出的药液如未能及时注射,应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4)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5)一次性包装的酒精、安尔碘等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7天;灭菌容器盛放的酒精、碘伏效期为3天;(6)无菌棉签开启后应注明开启时间,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7)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要注明抽吸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8)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和持物罐开启使用后应4h更换1次,遇污染随时更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