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殖列传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中考文言文《货殖列传序》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货殖列传序》全文详细翻译》货殖列传序作者:司马迁《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
”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
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
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
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
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
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
《史记·货殖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13题。
请略道当世千里之中,贤人所以富者,今后世得以观择焉。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
秦破赵,迁卓氏。
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
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
唯卓氏曰:“此地狭薄。
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
民工于市,易贾。
”乃求远迁。
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
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宛孔氏之先,粱人也,用铁冶为业。
秦伐魏。
迁孔氏南阳。
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齐俗贱奴虏,而刀间独爱贵之。
桀黠奴,人之所患也。
唯刀间收取,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率骑,交守相,然愈益任之。
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
故曰“宁爵毋刀”,言其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
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
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
设任此等,故师史能致七千万。
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
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
楚汉相距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
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
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
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B.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C.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D.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辇”指古代用人拉或推的车,文中即此义。
《汉书·货殖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汉书·货殖传》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至于皂隶者,其爵禄、奉养、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故上下序而民志定。
于是辨其土地、川泽、丘陵之宜,教民种树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材干、器械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
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
然后四民因其土宜,各任智力,夙兴夜寐,以治其业,非有征发期会,而远近咸足。
故《易》曰“以财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此之谓也。
《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杂处。
士相与言仁义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野,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
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不相入矣。
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
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义而贱利。
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礼法堕。
桓、文之后,礼义大坏,国异政,家殊俗。
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亡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
伪民背实而要名,奸夫犯害而求利,篡弑取国者为王公,圉夺成家者为雄桀,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一世之间,守道循理者不免于饥寒之患。
礼义不足以拘君子,刑戮不足以威小人,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不得僭大僭:超越本分B.故上下序而民志定序:先后顺序C.甘其食而美其服美:认为……美D.工作亡用之器亡:通“无”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所以养生送终之具B.莫大乎圣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莫辞更坐弹一曲C.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D.非其所习,不相入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母、孙二人,更相为命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于是辨其土地、川泽、丘陵之宜B.子弟之学不劳而能C.是以欲寡而事节D.饰变诈为奸轨者自足一世之间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先王的制度中,对君王及百姓的等级有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不能逾越。
《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货殖列传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
在序文中,作者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
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人的道德行为又是受他占有财富的多少制约的,从而谴责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垄断政策,抨击了当时以神意解释社会问题的唯心主义观点。
【原文】
货殖列传序
出处:《史记》
老子曰①:“至治之极②,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③,美其服④,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⑤,挽近世涂民耳目⑥,则几无行矣⑦。
【注释】
①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
②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
至:极。
治:治世,与“乱世”相对。
③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
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
甘:美。
④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
即认为自己穿著的衣服漂亮。
⑤必:如果,假若。
用:以。
务:要求得到、追求。
⑥挽近世:亦作“挽近”。
挽,通“晚”。
离现在最近的时代。
涂:堵塞。
⑦几:差一点儿,几乎。
无行矣:不可行了。
【原文】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①、《书》所述虞夏以来②,耳目欲极声色之好③,口欲穷刍豢之味④,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⑤。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1、《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史记·货殖列传》原文及翻译(二)史记原文:请略道当世千里之中,贤人所以富者,今后世得以观择焉。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
秦破赵,迁卓氏。
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
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
唯卓氏曰:“此地狭薄。
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
民工于市,易贾。
”乃求远迁。
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
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宛孔氏之先,粱人也,用铁冶为业。
秦伐魏。
迁孔氏南阳。
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
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贳贷行贾遍郡国。
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齐俗贱奴虏,而刀间独爱贵之。
桀黠奴,人之所患也。
唯刀间收取,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率骑,交守相,然愈益任之。
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
故曰“宁爵毋刀”,言其能使豪奴自饶而尽其力。
周人既纤,而师史尤甚,转毂以百数,贾郡国,无所不至。
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
设任此等,故师史能致七千万。
宣曲任氏之先,为督道仓吏。
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
楚汉相距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
富人争奢侈,而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
田畜人争取贱贾,任氏独取贵善,富者数世。
然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以此为闾里率,故富而主上重之。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译文:请让我简略说明当代千里范围内那些贤能者之所以能够致富的情况。
以便使后世的人得以考察选择。
文言文《史记·货殖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
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①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白圭,周人也。
当魏文侯时,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日:“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史记·货殖②列传》,有删改)[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
②货殖:指商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B.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C.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D.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
中考文言文《货殖列传序》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货殖列传序》全文详细翻译导读:货殖列传序作者:司马迁《老子》一书中说:“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
”如果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去生活,那么,对于近世来说,无疑等于堵塞了人民的耳目,(实际上)则是行不通的。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认为:说到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知道。
至于象《诗经》与《书经》上所描述的虞舜以及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总是要使自己的耳目尽情地得到音乐和女色的享受,使口中尽多地品尝牲畜肉类的美味,身躯尽量安处于舒适而快乐的环境,而精神上还要炫耀自己的权势与才能的荣耀,使这种风俗浸染百姓的思想已经很悠久了,即使用老子那样微妙的言辞逐家逐户地去劝说他们,终究也不能使他们的精神淳化。
所以,(掌权者对于人民),最高明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诱导他们,再其次是教育他们,又其次是(用典章制度来)束缚他们,最愚蠢的办法是与百姓争利。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太行山以西饶有木材、竹子、楮木、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多出鱼、盐、漆、丝和音乐、女色,江南盛产楠木、梓木、生姜、木犀、金、锡、铅矿石、丹砂、犀牛角、玳瑁、珠玑、兽角、皮革,龙门山、碣石山以北广产马、牛、羊、毛毡、毛皮和兽筋、兽角,铜、铁则往往在千里山峦中布满,如同摆满棋子的棋盘一般。
这还仅仅是物产分布的大概情况。
这些物品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百姓们衣着饮食与养生送死所必备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分,每小题3分)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挽①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②,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
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③,终不能化。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此其大较也。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④,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⑤,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⑥,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
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
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夷狄益甚。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此非空言也。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
②刍豢:指牲畜的肉。
③眇:同妙。
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
⑤三宝:食、事、财。
绝:不流通。
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已:通矣,了
B.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道:通导,引导
C.故待农而食之待:等待
D.各劝其业,乐其事劝:勉励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莫之夺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不出则乏其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则桓公以霸谨拜表以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
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
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