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学教学大纲

环境学教学大纲
一、引言
1.1 背景介绍
1.2 教学目标和重点
1.3 教学内容概述
二、课程设置
2.1 环境学基础知识与概念
- 环境科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要素
- 环境因素与生物相互作用
2.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2.3 环境监测与评估
- 环境监测的方法与重要指标
- 环境评估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分析
-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
2.4 环境政策与管理
- 环境立法与政策的制定过程
- 环境管理体系与标准
-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规划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3.1 讲授与演示
- 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递知识点和实践技能- 结合实例和案例分析进行教学
3.2 实践与实验
-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环境与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环境与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与健康的定义及相互关系,理解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2. 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3. 帮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与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和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与健康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和健康管理的实践操作技能;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与健康观念,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跨学科综合课程,结合环境科学和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和健康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可能缺乏实践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环境与健康基本概念- 环境的定义、分类及功能- 健康的定义、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2. 环境现状与人群健康- 我国环境现状分析-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3. 环境保护与健康管理策略-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健康管理的策略与措施4. 实践活动与案例分析- 环保实践活动设计- 健康管理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环境与健康基本概念第二周:环境现状与人群健康第三周:环境保护与健康管理策略第四周:实践活动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及内容: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述第二章:环境问题与人群健康第三章:环境保护与健康管理第四章:环境与健康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确保学生掌握环境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正确的环境与健康观念。
环境与健康教育基地教案

环境与健康教育基地教案《环境与健康教育基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环境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4. 空气、水质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5. 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2. 空气、水质污染对健康的影响3. 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2.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健康宣传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介绍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环境影响健康的重要性。
2. 分析空气、水质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并讨论应对措施。
3. 指导学生垃圾分类,并介绍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
4. 强调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5. 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健康宣传活动,落实所学知识。
六、教学效果评估1. 能够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2. 具备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和健康生活习惯。
3. 参与环境保护和健康宣传活动,积极落实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准备1. 课件、展板等教学辅助材料。
2. 环境保护和健康宣传活动所需的物资。
八、教学反思环境与健康教育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积极参与了相关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环境与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宣传。
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
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环境卫生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研究环境中不良因素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有益因素,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原则和措施。
因此,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基本理论,环境污染的数量变化和人体负荷,分析环境质量与机体效应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评价,为制定环境决策,加强环境管理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学时分配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50学时,实习课40学时。
章节内容学时合计讲授实习第一章绪论11第二章环境与健康33第三章大气卫生141630第四章水体卫生101020第五章饮用水卫生61016第六章土壤卫生44第七章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66 第八章城乡规划卫生22第九章环境质量评价246第十章家用化学品卫生22合计504090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1、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环境的定义。
2、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熟。
3、熟悉环境卫生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和今后的任务。
[讲授内容]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熟。
3、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授课时数]1学时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目的]1、掌握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2、熟悉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3、熟悉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
4、熟悉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
5、掌握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规律。
6、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7、了解健康危险度的基本组成和应用。
[讲授内容]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2、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学大纲.doc

《环境、职业与健康》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专业用编写时间:2013-01《环境、职业与健康》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职业与健康(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课程代码:504052060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96 学分:6特别说明:该课程内容多、学分高,涉及预防医学环境与健康和职业与健康两门重要课程,采用两本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课时数各48学时,两本教材内容各占3学分,故授课内容将按环境与健康和职业与健康两部分分别编写。
环境、职业与健康的期末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采用同一份试卷,总分是100分,环境与健康和职业与健康两部分各占一半。
一、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一)环境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与健康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阐明环境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提供卫生学依据,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的对策,预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的科学。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讲授与实验技术操作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开展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方法,为毕业后从事预防卫生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力求启发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和杂志,并通过课间实习与生产实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科研能力。
原则上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但可适当补充本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及最新研究成果,考试范围以教学大纲和教师课堂讲授内容为主。
学生可利用教学大纲进行全面复习,下划线的部分为重点掌握的内容,但考试试题并不受此限制。
因此,希望学生能够坚持认真听课及做好重点笔记。
本版教材实习内容单列成书,配套选择使用。
课间实习的成绩将按对待实习的态度、参加与否、操作技能、认真程度及实习报告质量等评分。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用,专科班可参考执行)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修订1 新 疆 医 科 大 学环 境 卫 生 学 教 学 大 纲(供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班用,专科班可参考执行)Ⅰ 前 言环境卫生学是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
它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在保护环境、保障人民健康和促进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义四化建设中起重要作用。
环境卫生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运用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环境科学及有关分支学科的新成就、新方法来系统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因素与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消除和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消除和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
因此,因此,因此,不仅要求学生懂得环境与健康关不仅要求学生懂得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的数量变化和人体的负荷,分析环境质量与机体生物学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卫生学评价,为制定环境卫生决策、加强环境卫生监督与管理和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贯彻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技术并重的原则,使学生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为从事环境卫生及其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预防为主的观点。
的观点。
贯彻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阐明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阐明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阐明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基本概念及其卫生学意义,力求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念及其卫生学意义,力求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实验并通过实验课和生产实习的教学科研实践使学生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和初步科研能力。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的一门专业课,教学分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共计72学时。
理论课包含12章的课堂教学和3章的学生自主学习,实验课教学分实习课、现场参观和实验技能考核等三种形式。
一、课堂教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将学生引入到环境卫生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卫生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环境卫生学的热情,掌握环境卫生学的有关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内容。
【教学基本内容】1.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2. 环境介质、环境因素的概念及相关内容的重要概念。
3.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及人类环境的组成。
4.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5. 了解全球著名的环境污染事件及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6. 简要介绍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和工作成就。
7. 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学习要求】1. 要求掌握环境卫生学的有关概念,如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的定义、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等及相关内容;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本原理;掌握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
2. 要求熟悉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研究任务,区别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之间的异同等。
3. 要求了解了解环境卫生的发展简史和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教学方法】本章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自主学习内容包括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及主要成就。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ygiene)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7110021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56(40/16)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3 学分:3分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麻醉、影像、法医、眼视光、护理等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绪论 2 2 0第一章人和环境 3 3 0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3 3 0第三章食物与健康9 6 3第四章生产环境与健康11 8 3第五章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0(自学)第六章预防保健策略0(自学)第七章社区卫生服务0(自学)第八章医学统计基本内容 2 2 0第九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12 7.5 4第十章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7 4 3第十一章秩和检验0.5 0.5 0第十二章直线相关与回归 3 2 1第十三章医学科研设计 4 2 2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医学生获得卫生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牢固地树立“预防为主”和“人群健康”的观点,深刻认识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了解和掌握主要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和卫生评价的方法,通过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来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同时,通过卫生学中医学统计方法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分析和处理科研资料的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①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掌握三级预防的策略,掌握预防疾病的技能,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临床服务中,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②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
掌握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掌握医学科研中统计设计的原则,及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并能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科研工作中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348 课程名称:环境与健康英文名称:Environment and Health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学时:18学分:1.0适用对象: 全院各专业各年级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环境与健康是一门跨环境科学、医学、生物学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应用环境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系统地研究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影响。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属于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如何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促进健康,从而预防疾病,保障人群健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了解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3. 掌握环境健康科学的基本任务及研究内容。
4. 掌握环境健康科学的基本原理。
5. 熟悉环境健康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1.主要内容: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人与环境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环境健康科学的基本任务及研究内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健康效应;环境与健康环境健康科学的基本任务及研究内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的构成和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在了解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熟悉环境污染的概念及其对健康的危害;掌握环境健康科学的基本任务及研究内容。
第二节1.主要内容:环境健康科学的基本原理;环境健康科学基本研究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敏感人群、环境因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健康影响的类型(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敏性、三致作用);流行病学方法和毒理学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等基本原理概念的含义;掌握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特征;掌握流行病学方法和毒理学方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如何运用这两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三)课后练习试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主要采用老师讲授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第二章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一)目的与要求i. 了解大气环境的构成及运动;ii. 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iii. 熟悉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1. 主要内容:大气环境的结构与运动;大气污染;极端天气对健康的影响。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的组分(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大气污染物)与各成分的作用;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逸散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污染及其来源。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大气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和影响;掌握大气中主要的污染源、主要的污染物及影响其浓度的因素。
第二节1. 主要内容:常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一氧化碳、铅、氟、多环芳烃、二噁英等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二氧化硫、汽车尾气)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了解大气中其它污染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氟、多环芳烃、二噁英)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课后练习试述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可从一个方面进行论述)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主要采用老师讲授的方法,并辅以具体的实例和学生讨论。
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水环境的构成及水资源状况;2. 熟悉水质性状评价指标。
3. 掌握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4. 熟悉水体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5. 掌握饮水卫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1. 主要内容:水体;地球上水资源分布及其循环;水体污染;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体的构成;水体的分类;水的循环;全球淡水资源分布与利用;水污染的性质(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水质性状和评价指标(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性指标)。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水体的构成及其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了解全球及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目前人类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掌握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熟悉水质性状和评价指标及其卫生学意义。
第二节1. 主要内容: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物理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体中物理性污染物(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水体中化学性污染物(卤烃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苯类化合物、氰化物、多环芳烃类、汞、砷)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水体中物理性污染与化学性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第三节1. 主要内容: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生物性污染物;饮水卫生问题。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体中生物性污染物(霍乱、沙门氏菌属、原生动物污染、病毒类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饮水与健康的关系;当今的饮水问题。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水体中生物性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掌握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和当今所面临的饮水问题。
三)课后练习试述水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可从一个方面进行论述)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主要采用老师讲授的方法,并辅以具体的实例和学生讨论。
(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土壤环境的组成及其功能。
2. 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类型及其特点。
3. 熟悉土壤中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 掌握农业环境的污染及其改良、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1. 主要内容:土壤环境;土壤污染。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的组成(机械组成、化学组成);土壤环境的功能;土壤卫生;土壤污染及其来源;土壤污染的类型及特点。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土壤环境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节1. 主要内容: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污染的来源、迁移转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污染的来源、迁移转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第三节1. 主要内容: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一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农业环境的污染及土壤环境的改良与保护。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中生物、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机农药、无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土壤中生物、放射性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掌握农业环境的污染及其改良、保护措施;了解有机农业的基本理论。
(三)课后练习试述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可从一个方面进行论述)(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主要采用老师讲授的方法,并辅以具体的实例和学生讨论。
第五章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居住区生态环境组成。
2. 掌握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和主要污染物。
3. 熟悉室内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1. 主要内容:居住区生态环境;健康住宅;室内空气的来源和主要污染物。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居住区的自然环境;居住区的选择;居住区的布置;健康住宅的含义及其评估指标;室内环境的卫生特点;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和主要污染物。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居住区生态环境组成;熟悉健康住宅的含义及其评估指标;掌握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和主要污染物。
第二节1. 主要内容:室内装饰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室内燃烧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不良建筑综合症。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室内装饰污染物(甲醛、挥发性有机物、氡及其子体、氨气)、燃烧污染物(一氧化碳、烟草烟气、碳氢化合物、硫化物、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危害;不良建筑综合症的概念及其危险因素。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室内装饰、燃烧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危害;了解不良建筑综合症的相关内容。
三)课后练习查阅相关资料,给出一些消除室内污染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主要采用老师讲授的方法,并辅以具体的实例和学生讨论第六章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环境物理因素的定义、分类和来源。
2. 熟悉环境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3. 了解环境物理因素危害的预防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1. 主要内容: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非电离辐射(紫外辐射、红外辐射、可见光、电磁辐射)的来源、生物学效应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电离辐射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第二节1. 主要内容:磁场与低频电磁波;微小气候;天气与气候。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由极低频电磁波产生的极低频电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微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卫生要求;天气与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气候适应。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低频电磁波的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护措施;了解微小气候、天气和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三)课后练习结合自身的环境谈谈周围有那些影响人体健康的物理因素并给出一些预防的办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主要采用老师讲授的方法,并辅以具体的实例和学生讨论。
第七章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一)目的与要求a)了解人体中主要的微量元素种类及其生物学效应。
2. 熟悉生物地球化学疾病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1. 主要内容:人体中主要的微量元素及其生物学效应。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人体中主要的微量元素种类及其分布;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微量元素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生物地球化学疾病的定义及特征。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人体中主要的微量元素种类;熟悉微量元素和健康、疾病的关系。
掌握生物地球化学疾病的相关内容。
第二节1. 主要内容:生物地球化学疾病-- 地方性氟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氟、碘和硒及生理作用;地方性氟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的成因及危害、预防方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氟、碘和硒及生理作用;熟悉地方性氟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方法。
(三)课后练习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主要采用老师讲授的方法,并辅以具体的实例和学生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