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焦摄影的印象主义画派倾向探析——以电影《半个尼尔森》为例

合集下载

浅议印象主义画派【优秀3篇】

浅议印象主义画派【优秀3篇】

浅议印象主义画派【优秀3篇】大陆人,大陆人干的,肯定是大陆人干的,这充气大黄鸭在港怎可能无缘无故不幸爆掉?一定是某个没素质的大陆人扔烟头所致,没素质,真没素质为朋友们整理了3篇《浅议印象主义画派》,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印象派艺术与后印象派艺术篇一印象派运动可以看做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做是现代艺术的起点。

印象主义绘画专注外光画,主题的作用被弱化了,而且把兴趣扩大到从前认为难以处理的题材。

印象主义绘画以再现自然对象瞬间的光色关系为目的,它基本上属于一种图绘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印象主义是巴罗克风格的发展,是写实主义视觉实验的延伸,是文艺复兴以来再现性传统绘画发展的极致。

前期印象派的大师人物主要有莫奈、德加和雷诺阿。

19世纪末,一些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画家开始反对印象主义。

他们的创作超越了印象主义有限的光色表现。

他们不喜欢印象主义者在描绘大自然转瞬即逝的光色变幻效果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态度。

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

因此,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其主要代表大师是塞尚、凡高和高更。

印象派的光学现实主义篇二据史记载,更加真切地逼近自然是印象派反对古典主义和学院派陈腐艺术的有力口号,这说明印象派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与自然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时印象派也曾把自己这一画派称为自然主义。

以追求视觉真实为己任的库尔贝对物质现实的充分信任导致了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以及劳特雷克等年青一代印象主义画家对物质的进一步探索。

不过,在他们心中的真实已不再是占据空间的实体,而是由色彩组合的最终由光来决定的气氛。

这使得他们尽可能捕捉自然的纯真印象不仅要考虑空间,更要重视时间。

【摄影理论】论印象主义摄影

【摄影理论】论印象主义摄影

【摄影理论】论印象主义摄影印象主义摄影是摄影史上重要的流派,它是在印象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印象主义摄影以焦点视觉理论为基础,模仿印象派绘画的表现形式,运用树胶重铬酸盐工艺进行创作,强调瞬间印象的描绘,力求画面的蒙胧效果,表现一种柔美的境界,整体作品和谐、宁静,营造了浪漫氛围,以此来抒发感受,唤起人们美的想像与共鸣。

印象主义摄影诞生于1889年,后逐渐发展,在欧洲摄影界兴盛了十余年,现仍为一些摄影家所重视,对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一、印象主义摄影的成因印象主义摄影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二是自然主义的观点延续与发展的影响。

摄影流派的发展与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分不开。

摄影术产生、兴盛之后,以其迅速、真实的捕捉影像的特点使得当时画家们深受影响,以至于法国画家德拉罗什首次见到照片时便说:“从现在起绘画已经死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绘画开始寻求变革。

19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了印象派绘画,印象派画家们注重表现自然界的光与色的瞬间变化,注重表现对自然的直接感受。

可以说摄影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绘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的新形式又反作用于摄影领域。

1889年法国印象派画展在英国首展,展览对英国艺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鲁滨迅,他在肯定印象主义绘画的同时认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在这样的美学观念的指导下,鲁滨迅注重将“柔美”的审美意识融入到摄影艺术创作中,开始推崇这种蒙胧效果的软调摄影。

鲁滨迅在当时摄影界极具影响力,在他的倡导下,摄影界开始尝试不同手法制成印象的效果。

1890年,在鲁滨迅的组织下举办了印象主义摄影展。

虽然自然主义与高艺术主义摄影在创作理念方面完全相左,但两流派的代表人物对印象摄影的态度却相近,自然主义摄影代表者爱默生在强调自然主义时就提出“视觉有限清晰论”,而这又成为印象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且在创作中将有限清晰发展为整体模糊,以表达特有的艺术情感。

名词解释 印象主义

名词解释 印象主义

名词解释印象主义印象主义始于19世纪60年代70—80年代达到顶盛,进一步摆脱了历史、神话、宗教题材的依赖,主张描绘日常景色和自然风光,大胆抛弃了长久以来受到公认的创作观念和程式,推翻了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不少法则,画家们纷纷离开沉闷的画室,以直接描绘的方式捕捉种种生动的印象,描绘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光线和色彩。

今天很多人都很喜欢印象主义的绘画作品,每当提到莫奈的时候,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他的那副《日出.印象》,说到印象主义这个名称的来源,竟然极其随意和讽刺性。

在当时,莫奈那一批青年画家老被官方沙龙拒绝,于是,他们就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摄影师那达尔的工作室举办展览,当时展览的名字是“无名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协会”当时的人们都很好奇自和谐落选者沙龙到底能画出怎样的作品,都纷纷跑过去看热闹,其中就有一位保守的记者路易.沃塞尔,回去后他在一遍文章中借用莫奈的《日出,印象》嘲讽地称他们为“印象主义者”。

莫奈那些人看报纸后,你叫我们印象主义那就叫印象主义吧。

从产生的时间上来看,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一个艺术流派。

代表画家有莫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卡萨特、莫里索等人在印象主义内部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画家群:一是以莫奈为代表,偏重于色彩的表现力;一是以德加为代表仍对古典素描造型有所迷恋。

当然也有画家介于这两种类型之间,比如毕沙罗从艺术的历史继承性来看,我们知道,法国在19世纪盛行过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而19世纪中后期的印象主义是既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又反对沉湎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他们一方面吸收了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的营养,另一方面还从荷兰小画派、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英国风景画家画家特纳和康斯太勃尔等人那里接受了有益的经验。

从影响因素来看,主要有现代光学理论、摄影术的冲击以及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网上对摄影派别的分类,你是属于哪个派别

网上对摄影派别的分类,你是属于哪个派别

网上对摄影派别的分类,你是属于哪个派别1.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励行于二十世界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菜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 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告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储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

”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早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

人人心中所有,画家笔下生辉的风景名画解读

人人心中所有,画家笔下生辉的风景名画解读

人人心中所有,画家笔下生辉的风景名画解读中国人见惯满纸的黑墨,素白绵软的宣纸上墨分五色,干湿浓淡枯涩,山水花鸟鱼虫,黑白相映组成虚虚实实的儒佛道的混元世界。

这就是传扬几千年的中国画,固守它独到的与现实的疏离。

见惯了写意般的淡雅与洒脱的山水图景,我们今天新先聚品带大家去看看以写实见长的西洋风景,去见证那些“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景致。

1.暴风雨——至今难以参透的神秘名作《暴风雨》乔尔乔内1505 年现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学院美术馆这幅《暴风雨》虽比较一致地得到承认,但因其内涵过深,难以猜透,目前西方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而可供鉴定的有说服力的资料又不多,因此至今它仍然是一幅神秘的名作。

此画完全把人物的描绘从属于风景的描绘,因此被认为是西方绘画中第一幅风景画的杰作。

在古代建筑遗址上,坐着一位裸体少妇,怀抱着婴儿哺乳,一个士兵在画面的另一个角落,注视着这个场面。

画家力求表现出在遥远的天边暴风雨已经来临,而眼前则是山雨欲来,溪水林木浸润着奇妙的光与色的别样景色,烘托出一种音乐般的丰富而协调的气氛。

此画描绘的两个人,含义至今不明,近年有人以X射线探视图左的士兵像,发现此处最初画的亦为裸体妇女,后来改画为武装士兵。

这样大幅度的改变,表明画家原意并非表现人物故事,艺术表现已完全集中于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创造上。

乔尔乔内对大自然的色彩变化有着超凡的敏锐洞察力和表现力,由于他画了美丽的威尼斯,人们这才发现了威尼斯光彩绮丽的美,他用天才的笔触画出青翠的山坡和陡峭的悬崖,人们这才注意到威尼斯风景所呈现出的明暗差别,怪不得有人说威尼斯的美是乔尔乔内画出来的。

2.迪尔斯泰德附近韦克的风车——风景之外另有耐人寻味之处《迪尔斯泰德附近韦克的风车》雅各布·凡·勒伊斯达尔1670年现收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风景画在荷兰黄金时期独自成为一种欣欣向荣的体裁,雅各布·凡·勒伊斯达尔是那些最多才多艺而又别出心裁的画家中的一员。

浅谈印象派绘画之艺术特色

浅谈印象派绘画之艺术特色

浅谈印象派绘画之艺术特色印象派绘画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等等。

它重视色彩与光的表现,区别于西方古典主义重视结构的艺术特色。

色彩明亮、厚重,总是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且不提倡室内光线下作画,更偏爱于在大自然下描绘时间千态万物的变化,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以法国为中心,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印象;印象派;艺术特色印象派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它源于莫奈的《日出·印象》受到急着的嘲讽,却在短短的二十年中跃入艺术画坛中成为令人瞩目的艺术运动,以法国为中心乃至整个欧洲。

印象派绘画是区别于其他画的最大一个特色就是重视色彩与光的表现。

它把绘画从客观自然转入主观意识,更注重主动性。

画家将自己所见的景象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充分融入到绘画中,在画面上更加体现自己对景象的理解,从而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和封建制度影响下的传统的束缚。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马奈、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等等。

虽然一开始并不被众人所接受,但是经过印象派画家的对绘画的执着,开创了西方绘画的新纪元,影响了乃至整个欧洲。

它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西方绘画必然发展的产物。

因为当时西方的美术思潮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与之是有密切关联的。

一、印象派的构图与造型印象派画家几乎都是选取事物某一角度,用一种全新的审美理念去观察描绘对象。

例如描绘大剧院,采取站在剧院第二层,向下俯视的角度来进行描绘,这种方式更加新颖。

它突破了原有的中规中矩的构图效果,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感受对所见对象进行裁剪,自然这种造型比传统的要生动很多,更加吸引人的眼球。

由于印象派绘画重视写生,它把传统的静态室内绘画转移到户外写生,他们大多在户外描绘外景的微妙变化,所以总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

画面果断犀利,笔触厚重,色彩饱满,总是透着一种对事物的热爱之情,让人心旷神怡。

他们热衷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这些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描绘的内容也涉及到各个地方。

印象派油画欣赏

印象派油画欣赏

充沛旳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旳构图和不敢有丝毫
创新旳老式主义。
6 外国印象主义绘画
印象派旳创作理念……
从创作理念上来说,印象派画家强调真实地体现 艺术家对客观世界旳感觉和印象,而不注重牵强附会 旳主题。绘画予以人们旳是感觉,而非深奥旳思想。 在艺术形式上,他们强调旳是对光与色旳探索,他们 尝试着把光和色彩直接与美学沟通。所以他们旳作品 往往是“为了色彩去画一种主题,而不是为了主题本身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绘画旳体现手段。印象派中产生 了众多旳艺术大师,如马奈、莫奈、雷诺阿和德加等 。
抒情与分析—
外国印象主义绘画
《 日 出 印 象 》
克劳德.莫奈 48CM*63CM 巴黎马蒙达博物馆
1 外国印象主义绘画
这是莫奈描绘法国勒阿弗尔港口一种多雾上午旳景 象:海水被晨曦染成淡紫色,天空被多种色块晕染成微 红,水旳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旳笔触绘就,三只摇动 旳小船在色点中显得朦胧模糊,船上人影依稀可辩,远 出工厂烟囱,大船上旳吊车若隐若现,画家把这一印象 收入在画布上,如此大胆旳用凌乱旳笔触来展示雾气交
总结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不是一种社团,也不是一种派别,他们
没有定时举行展览,也没有共同旳美学纲领和宣言。
仅仅是后人为了把他们和印象主义区别开来所使用旳
一种名称。假如一定要从结社旳角度去考察“后印象
主义”这 个概念旳话,那么这群艺术家曾在艺术商人
古皮尔旳画廊一起展出过作品,这个画廊由凡高旳弟
弟泰奥帮助经营。参加这个画廊展出旳还有修拉、西
新印象派……
“新印象派”旳绘画,因为重色彩旳理性分析 与科学原则,因而往往给人以冷漠和静止旳感觉.
主要人物乔治.修拉修拉是新型艺术家兼科 学家。对二十世纪几何抽象艺术有很大旳影响, 他对色彩旳专门研究,使得他旳作品层次分明, 而他自己也成为新印象画派"点彩派"旳代表。

浅析印象派绘画

浅析印象派绘画
是 笔者 又苦 心地 去分 割 画面。最 后 , 笔者 迷失 在这 空 间里 了。 当笔者 努力走 出来 时, 才知道 : 空间对于 画面并不 重要 。 蒙娜丽 《
总是要求 我们 : 打线条 要匀 , 背景 要用 竖线 , 台面 要用横 线……
这样 学起来 果然很 快。按 照那 些方法 , 学生在 一个 月 的时问 内
的处 理 上 以棕褐 色为 主 , 以有人 称 所
之 为 “ 油 色 ” 古 典 时期 的绘 画重 素 酱 。
中对 莫奈 的《 印象 ・ 日出》 的展 出进 行
嘲讽 , 称这 次展 览是“ 印象 主义 画家的 展 览 会 ” “印象 主 义 ” , 由此 而得 名 。 1 7 年 巴黎的第一届 印象派画展被认 84 为是 印象派绘 画团体 诞生 的标 志。 印
象 派 的代 表 人 物 为马 奈 、 加 、 沙 德 毕 罗、 雷诺 阿 、 西斯莱 等人 , 他们在 1 世 9
纪 光学 理论 和 实践 的启发 下 , 接描 直 绘 阳光 下 的物象 , 通过 画 家的直 觉感
受 来 表 现 色 彩 的 微 妙 变 化 。 2 纪 O世
忆创作 , 都有 一种 一气呵成 、 不求甚 解
尔为代表 的新古典 主义和 学院派 , 印象派 绘 画的 出现使得 欧洲
画坛面貌 一新 , 给人们 提供 了一个全新 的表现 自然的角度 。正
法。 印象派 画家 一反古典 画风棕色 的“ 油调子” 画 出了物体 酱 , 的环境 色彩和色 彩 间的相 互渗透 , 精确地 记录下 了大 自然 朝晖
理边 线轮廓 时非常含 蓄 , 至使 形体 甚 与形体之 间浑然相连 。通 过色彩 的冷
不是 生活 中的最偶 然 的一 瞬间。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如巴赞所说,“景深镜头使观众与现实的关系更为贴近。

因此,不论影像本身内容如何,影像的结构更具真实性。

”①诚然,在巴赞看来,虚化背景是“伴随蒙太奇出现的,是蒙太奇合乎逻辑的结果和造型的等价物”②,这一摄影的风格无疑已经远离了现实的渐近线,然而,当下诸多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并没有因此而偏离了真实感。

这里仅以2007年的独立电影《半个尼尔森》为例,在影片的镜头语言中,景深区域一直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从而使影片达到前景和背景过度虚化的效果。

这部影片并没有如巴赞所阐释的那样,因其过度风格化的电影语言而丧失了真实感,相反,正是这样的镜头语言使影片呈现出贯穿始终的、贴近人物真实状态的现实主义基调。

一、从环境到内心———浅焦摄影的印象主义倾向当我们将目光由被摄主体移开,从而关注影片中那些被溶掉的环境,很容易发现这些影片的摄影风格呈现出印象主义绘画的风格特征。

直观来看,那些随意抓取的单格画面,仿佛在构图时将莫奈的风景画放置在背景中一样。

粗略地探究印象派的绘画史会发现,这两者之间的确有颇多相近之处。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印象派画家们,在表现技法上,“非常锐利的观察给自然形骸以生命,使这形骸有表情要素的色和光的效果”③,强调光线照射于不同物体时产生的色彩变化。

简言之,印象派画家着重于用光线勾勒出一个因时间流变而带来色彩变化的真实的自然。

于是光线和色彩成了印象派绘画表达主题的主要方式。

“由于强调光对色彩的决定性影响,又强调现实中各种物体又存在于各种光源交织的光环境中,所以形体就必然是模糊的。

”④基于这一点,印象派的绘画可以自然地与浅焦摄影联系起来。

纵观影片画面中过度虚掉的环境,当城市的轮廓开始渐渐模糊退化到一种浅显的感觉,光和色彩被强化了。

这和印象派画家们强调光线附着与事物色彩的真实不谋而合。

事实上,在摄影和电影的短暂历史中,的确存在着冠以印象主义的重要流派。

19世纪末的摄影艺术正处在画意摄影的晚期,仍然在吸收着绘画的艺术养分。

即便是流派的更替和变革也非常明显地在摄影艺术中体现出来,而印象派摄影正是这种从观念到处理方法都向绘画学习的直观体现。

除了在素材上的生活性之外,在处理方式上,他们提出的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以及对模糊迷离效果的追求,无不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

这种对印象派绘画形骸的模仿,主要体现在画面的虚化处理上。

在摄影技术尚不发达的当时,虚化主要通过对底片的处理来实现,更有甚者则在曝光时刻意晃动脚架来实现虚的效果。

由此可见,今天浅焦摄影对背景环境的虚化处理和对模糊迷离的效果的追求,几乎和印象派摄影是一脉相承的。

尤其当一些影片普遍利用长焦或大光圈将空间压缩到极致,背景或者前景相对于主体完全失焦,这种软调的印象主义风格就体现得更加明显。

例如在《半个尼尔森》中所有对外景或者夜景的处理,正是这种追求软调的模糊迷离的方式。

在影片的第72分处,城市清晨的印象被摄影机镜头勾勒出来,而远处背景始终处于阴沉的、完全模糊的状态,这里都市环境被镜头概括为一种迷离的轮廓,我们只能看到阴天阴沉的光线笼罩在建筑上而焕发的灰色调子,以及由灯光发散而成的橙色的亮片。

这些和印象派处理轮廓时“非常含蓄,甚至形体和形体之间浑然相连”⑤,以及强调光线色彩的手法相近。

另一方面,也和观众对夜晚都市环境既定的、理应的“印象”相互吻合。

印象派电影就要复杂很多。

相对于印象派摄影在形骸上的模仿,印象派电影主要受到印象派绘画观念上的影响。

这些电影艺术家们强调画面的重要性,强调银幕视觉对个体心理状态的描绘。

这一点和后印象派画作中强调用画面表现情绪的观念是一致的。

介于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印象派电影在形式上大胆探索,所以即便冠以印象派之名,他们在如何用影像表达情绪上,也是不拘泥于一种风格倾向的。

而此时“焦距发虚、软焦摄影和抖动摄影机就是能达到类似印象派绘画那种光色闪烁不定的视觉效果特技。

”⑥在影片《黄金国》里,“导演莱皮埃还使用模糊手法,表现神情恍惚的法朗西斯在她的女舞伴之间……”⑦可见虚掉画面也成为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之一。

浅焦摄影在技术手段上虚化了背景,使观众的视线聚焦于前景的人物,本身就是对人物情绪状态的一种直观描绘。

而另一方面,在诸多影片中,浅焦是对人物内心状态的一种印象式的处理,用以表明人物和环境之间心理上的关联。

例如《半个尼尔森》中的主人公因为自身理念和社会环境冲突,由迷失逐渐自甘堕落,影片中几乎所有主人公的近景和特写镜头都是用长焦溶掉背景,将人物这种迷失的精神状态表达出来。

而在主人公唆使其学生去贩毒的一场戏中,学生进入主人公的公寓,从他和主人公的视角看去,整个室内所有人物的镜头都用浅焦虚化背景,这种对环境的失真处理也正如印象派绘画或者印象派电影一样,是对心理感知的一种描绘。

二、瞬间的真实感———由印象主义引出的现实基调印象派电影对印象派绘画的继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视听研究浅焦摄影的印象主义画派倾向探析———以电影《半个尼尔森》为例阴袁洲摘要:模糊迷离的软调效果通常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的形式标签,在影像艺术中,这一印象主义的美学风格则可以通过控制景深、虚掉背景的浅焦摄影呈现出来。

虽然在巴赞看来虚化背景相较于景深镜头背离了现实主义的基调,但无论是绘画还是影像艺术历史中的印象派,都是从求真出发,努力接近现实的。

关键词:浅焦摄影;印象主义;真实感;《半个尼尔森》73视听2019.10|对瞬间的真实感的表达上。

印象派绘画是具有现实主义的基调的。

虽然在巴赞看来,绘画这种依赖于眼睛的艺术远不如机械复制的照相术来得客观,这一点几乎毋庸置疑。

然而印象主义画派,相对于早期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相对于之前的写实主义,对接近现实的努力同样是毋庸置疑的。

印象主义画派是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的,所以其风格也无疑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基调。

首先是从取材的角度,印象主义继承了写实主义现实生活的素材,只不过印象主义画家们迈出了更重要的一步。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左右的写实主义画家,如库尔贝,虽然也在室外写生,不过只是为画作做准备,而安排整体的落成是在工作室里的。

而到了印象主义画家,诸如莫奈、雷诺阿,他们则完全是在室外作画了。

他们把画笔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开始注重那些“变化不息的自然的微妙表情”。

⑧在几乎接近一个世纪以后,在不远的意大利,诞生了一场铭刻在整个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运动。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提出的将摄影机带到大街上的口号,表达了和印象主义相同的艺术理念,即通过把传导艺术的媒介工具融入到生活中,使艺术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印象主义绘画所体现出来的真实性和这一点是分不开的。

而这些带有强烈印象主义风格的影片,也理所当然地沿袭了印象主义的这种真实性。

它们的镜头也是直接放置在真实生活中的。

它们比起棚内拍摄更注重对实景的描绘,例如外景中对城市环境的展示等。

另外一点,印象派所秉持并一直强调的真实是一种瞬间的真实。

这种瞬间的真实将真实从历史的维度中解脱出来,它超越了人们心中木乃伊心结附着于绘画形式的简单幻想,使得它在本质上更接近于照相术。

按照巴赞的观点,“绘画在两种追求之间徘徊:一种属于纯美学范畴———表现精神的实在。

在那里,形式的象征含义超越了被描绘物的原型;而另一种追究仅仅是用逼真的模拟品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愿望。

”⑨印象派绘画十分巧妙地停在两者之间。

一方面,它强调事物瞬间残留在心里的真实印象;另一方面,它也没有跳离对幻象本身的追求。

这使得印象主义画派呈现出有别于前后画派的自然而现实的感觉。

从电影的层面来看,印象派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瞬间的真实,恰好与这些影片琐碎的蒙太奇结构相符合。

因为在较短时值的镜头内,观众首先看到的是对外部世界瞬间的印象。

观众的视觉聚焦仅会在有限的范围内,在聚焦范围外的环境被虚化成一种印象式的轮廓,是符合观众在心理认知层面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的。

而景深镜头强调的是,通过观众视点自由来还原外部世界,则通常需要较长时值的镜头作为支撑。

雷诺阿父子将印象派绘画和电影史非常直接地联系起来。

让·雷诺阿被巴赞誉为景深镜头的先驱者。

在他的电影中,大量使用了景深结构以及长镜头来进行场面调度,我们在《游戏规则》等影片中就可以看出。

而这种手法是以尊重“空间的自然连续性以及时间的延续性为前提的”⑩。

他的父亲,奥古斯特·雷诺阿作为一名印象派画家,提供给观众的是一帧定格的画面。

所以他表达的是瞬间的真实感。

他的作品,例如《包厢》《可可茶》等,画面都趋向于平面化,主体之后的背景被虚化。

然而这并没有消解掉画作的现实主义风格,因为这种手法是以尊重“时间瞬间的真实性”为前提的。

而电影《半个尼尔森》选择了相同的策略。

这部影片以中近景为主,画面聚焦于人物状态而不是环境。

影像语言在叙事上依赖剪辑而非调度,运用了大量的浅焦镜头,就像印象派的画作一样虚化了环境。

一方面,这些的确符合巴赞所说的“浅焦镜头是蒙太奇符合逻辑的等价物”;另一方面,这样的策略并非是和现实主义对立的。

观众在观看时经历的每一个瞬间,都像观看印象主义画作一样,呈现出一种更贴近于心理感觉的真实感。

诚然,《半个尼尔森》的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和影片中所运用的其他手法是分不开的,例如现实主义的取材、手持摄影以及对有声源音乐的强调,这些同时构成了影片的现实主义基调。

然而,一种摄影手法并不仅仅用来呈现一种风格倾向,浅景深这种被巴赞指出的伴随蒙太奇产生且有可能割裂现实的摄影手段,在这些影片中恰恰帮助强化了影片的现实主义基调。

这一点与影片的摄影风格借鉴印象派绘画的表达方式以及理念是分不开的。

注释:①②[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2.③⑧[日]板垣鹰穗.近代美术史潮论[M].鲁迅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97.④李勇.诗与真———印象派绘画美学启示[J].艺苑,2005(01):49-53.⑤杨贤艺.论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色[J].艺术教育,2006(04):94-95.⑥⑦孔都.印象主义电影的美学探索[J].电影艺术,1986(11):19-27.⑨[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⑩[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0.参考文献:1.[美]约翰·雷华德.印象派绘画史[M].平野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葛德.电影摄影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5.3.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下内地都市电影类型化和现实主义美学融合研究”(项目编号: 2016SJD760020)。

(作者系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视听研究74|RADIO&TV JOURNAL2019.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