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翻译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注释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边:边防,边境。
“朱门”句: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厩(iù):马棚。
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
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戍楼”句: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
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沙头:边塞沙漠之地。
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
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
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
“遗民”句: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
恢复:恢复中原故土。
鉴赏《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
饱含诗人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愤,读来使人泪下。
这种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来自其伟大的爱国情怀,还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构建了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
从宏观结构上看,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
相应的在内容上也分为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
李白《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原文】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赏析】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
“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
“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
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
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
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
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
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
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
“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
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
他们举目远眺,思念着“我”这个也许永不能生还的征人。
关山月(李白)原文及赏析

关山月(李白)原文及赏析关山月(李白)原文及赏析关山月明长建都,万里寒光生积雪。
百战洗尽铅华尽,谁伴皇州月无边。
原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天涯明月色,应是离别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李白的《关山月》是一首以月亮为背景的诗歌,通过描绘远离家园的边塞士兵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人们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和意象,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情感。
首先,诗中通过描绘明亮的月亮出现在天山之上,落在苍茫的云海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月亮被比作一盏明灯,在长风的吹拂下,飘荡在万里的边疆线上,给边塞的士兵带来了曙光的希望和温暖。
这一描写,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又暗示了边塞士兵艰苦的生活环境。
其次,诗人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汉朝的边界白登道和胡人的青海湾。
白登道是古代汉朝与边境地区的通道,而青海湾是胡人的领地。
通过描绘这些具体地名,诗人增强了诗歌的细节感和现实感,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边塞士兵历经战乱的无情和孤独。
接着,诗人描写了边塞的士兵远离家园和亲人的艰辛。
在那孤寂的夜晚,士兵们站在高楼上,凝望着远方的边塞和故乡,内心充满了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和忧伤。
他们深深地叹息着,但是他们不能放下身上的责任,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困苦和战斗的压力。
最后,诗人通过写月亮的变化,表达了人生的离别和变幻无常。
月亮在天涯的边塞上照耀着,但是它也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
诗人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表达了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和变化无常,一切皆不可掌控。
最后,诗人以美好的愿望结尾,希望人们能够长久地安好,与明亮的月亮共同享受宁静和美好的时光。
整首诗以月亮为中心,以边塞士兵的边塞生活和离别之情为线索,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和意象,使诗歌充满了壮丽的景色和深刻的情感。
《关山月》原文赏析

《关山月》原文赏析《关山月》原文赏析《关山月》原文赏析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
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关山月》原文赏析2《关山月》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关山月》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关山月》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关山月》全诗翻译赏析《关山月》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解:胡:这里指吐蕃。
① 关山月,属乐府“鼓角横吹”曲,多写离别的哀伤。
唐玄宗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外族不断爆发战争。
李白借此乐府旧题,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② 天山,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匈奴语呼天为“祁连”,故祁连山亦称天山。
③ 玉门关,为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
此处泛指西北边地。
④ 下,出兵。
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在白登山附近与匈奴作战,被围困七日。
窥,窥伺,侵扰。
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军在此曾多次与吐蕃交战。
⑤ 戍客,指戍边将士。
⑥ 高楼,戍边将士妻室的居所。
韵译: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评: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
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关山月》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关山月》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作品原文:关山月⑴明月出天山⑵,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⑶。
汉下白登道⑷,胡窥青海湾⑸。
由来征战地⑹,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⑺,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⑻。
词句注释:⑴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⑵天山:即祁连山。
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
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⑷下:指出兵。
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
”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⑸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
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⑹由来:自始以来;历来。
《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⑺戍客:征人也。
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色:一作“边邑”。
⑻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
”此二句当本此。
白话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白《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李白《关山月》原文及赏析【原文】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出征地,不见踪影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感叹未应当逍遥。
【古诗赏析】李白的《关山月》描写了一幅幽深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带入月夜高楼,抒发了诗人对征人的关注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
“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
“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
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回去不再获救。
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就可以停歇?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图形,营造出来壮丽壮丽而又壮阔凄美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写,为下文将士抢拍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
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
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
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
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绘战士“盼归属于”的忧愁心情。
“戍客”“已而”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芜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
想要家中低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幽深的茫茫月夜里或俯卧楼头,或八折柳门前。
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

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
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唐·李白《关山月》【原文】《关山月》[唐]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翻译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注解:胡:这里指吐蕃。
① 关山月,属乐府“鼓角横吹”曲,多写离别的哀伤。
唐玄宗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外族不断爆发战争。
李白借此乐府旧题,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② 天山,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匈奴语呼天为“祁连”,故祁连山亦称天山。
③ 玉门关,为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
此处泛指西北边地。
④ 下,出兵。
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在白登山附近与匈奴作战,被围困七日。
窥,窥伺,侵扰。
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军在此曾多次与吐蕃交战。
⑤ 戍客,指戍边将士。
⑥ 高楼,戍边将士妻室的居所。
韵译: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山月
【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解】
⑴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
⑵天山:即祁连山。
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
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⑷下:指出兵。
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
”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
⑸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
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⑹戍客:征人也。
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色:一作“边邑”。
⑹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
”此二句当本此。
【译文】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白话译文】
一轮明月升起在天山之上,在苍茫的云海中徘徊。
萧瑟的秋风吹着明月,东渡玉门雄关,照耀着守边的征人。
在这苍凉的关塞上,不由得使征夫们想起在这边关上频起的战事:昔时汉高祖,曾遭匈奴的白登山之困;胡人的兵马,至今仍对青海湖虎视耽耽。
从来这里就是夷夏的争战之地,多少战土抛身塞外,埋骨黄沙啊。
征人们望着这月光下荒凉的边色,脸上现出思归的愁容。
遥想家中的妻子,她一定是在倚楼盼望征人的归来,望月而兴叹
【创作背景】
李白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
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赏析】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
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
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
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
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
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
两句更为广阔。
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
”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
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
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
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
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
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
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
所见的景象如
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
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
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
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
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
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
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
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