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隋唐时期
高三隋唐时期历史知识点

高三隋唐时期历史知识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隋朝到唐朝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政权更迭、社会经济的繁荣等重大变革。
以下是关于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点。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 隋朝的建立:在北朝时期,北方多个政权割据,形成分裂局面,杨坚发动兵变成功,建立隋朝,并被尊为隋文帝。
2. 北方统一: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开展改革、加强对南方的征服,最终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
二、隋朝的政治改革1. 科举制度:隋朝推行科举制度,并对其进行改革,使其更加公平合理并且体现了功绩的选才制度,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2. 倡导节俭:隋文帝倡导节俭,成为隋朝政府的治国理念。
三、隋朝与外国的交往1. 中亚和滇池:隋朝进行了对中亚地区和滇池地区的控制和征服,扩大了隋朝的势力范围。
2. 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战:为了巩固北方的统一,隋朝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了多次征战。
四、唐朝的建立与盛世1. 李渊的起义:唐朝的奠基人李渊发动起义,推翻了隋朝的统治并建立唐朝。
2. 武则天的统治: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去世后,武则天成为女皇帝,统治着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五、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1. 文治政策:唐玄宗进行了一系列优秀的政策,如开元礼乐、推行佛教等,使得唐朝进入了一个繁荣的盛世。
2. 诗词的繁荣:唐朝出现了众多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如杜甫、白居易等,使得唐代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鼎盛时期。
3. 对外扩张:唐玄宗时期进行了对外的扩张,如对吐蕃的战争,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六、唐末的动荡时期1. 宦官的干政:唐朝晚期,宦官插手政治,干涉朝政,导致朝廷内部动荡不安。
2.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末年的一场重大叛乱,使得唐朝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国力大幅下降。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并且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隋唐宋元时期》精品

a
10
• 4.【读取图表信息】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 年
北方 965
149
493
• (据南钱方穆《1国11史大纲》) 65
257
• 影响图表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 行政权 C. 军政权 D.财政权 • 2.【概念理解】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 3.【归纳概括】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
a
16
• 分析:相同点:都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异:①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
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②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 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③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④ 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 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5117.2
28:72
•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9
• 变式训练(限时3分钟): • 1.【基础记忆】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
• 2.【概念理解】(2009年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 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梳理

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知识点梳理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对高三历史隋唐时期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1. 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在统一北方后,于581年建立隋朝,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
2. 隋炀帝的改革:隋炀帝杨广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改革,包括封禅制度、均田制度等,但后期统治不善导致国家内外交困。
3. 安史之乱:唐朝初年的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安史之乱爆发,给唐朝带来严重的政治动荡和战乱。
4. 延续与发展:唐朝通过变法和政治手段,逐渐稳定国家局势,实行科举制度,开创了贞观之治。
二、隋唐时期的经济与农业1. 天下统一:隋文帝杨坚统一华北后,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修筑了大运河,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2. 粮食生产: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度,有效分配了土地,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3. 经济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国家开展了轮作耕作、水利工程建设等,加强了农田开垦和水利灌溉。
三、隋唐时期的文化与教育1. 科举制度:唐朝贞观年间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进入官府,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2. 文学艺术: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如王勃、杜甫、李白等。
3. 文化交流:隋唐时期与西域、中亚等地的交流频繁,带来了佛教、回纥文化等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隋唐时期的科技与发明1. 造纸术:隋朝末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书写、阅读和传播知识的便利性。
2. 印刷术:隋唐时期,唐朝宰相韩愈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书籍的大规模印刷和流通。
3. 航海技术:隋唐时期的航海技术大幅提升,促成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加强了东西方交流。
五、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 与北方民族的关系:唐朝通过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与突厥、回纥等北方民族建立了友好关系,确保了边疆的稳定。
高三隋唐通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隋唐通史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且辉煌的时代。
隋唐时期的历史变迁、制度改革、文化繁荣等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高三隋唐通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展示其重要性。
一、隋唐历史背景隋唐时期分别跨越了隋朝和唐朝,整个时期大致从公元581年到907年。
隋朝是隋文帝杨坚所建立的政权,而唐朝则是隋朝的玄孙李渊所创立的。
隋朝在统一南北朝后,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后来的唐朝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制度改革1. 隋朝的改革隋朝推行了一系列有力的政治制度改革,如实行县制、推行科举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等。
这些改革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唐朝的改革唐朝也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如推行户籍制度、建立地方州县制度、发展军队兵制等。
这些改革使唐朝的统治更加有效和稳定。
三、经济繁荣与对外交往1. 经济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2. 对外交往隋唐时期,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频繁,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中国文化也向其他国家传播,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文化艺术繁荣1. 文学艺术隋唐时期涌现了大量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王勃、杨炯、杜世清、李白、杜牧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极富影响力,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
2. 科学技术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的发明和应用,对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五、对后世的影响高三阶段学习隋唐通史的知识点,不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领悟隋唐时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对于中国以及世界的重要意义。
隋唐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兴盛,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六、结语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代,其政治制度改革、经济繁荣、对外交往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都为后世所重视和学习。
通过学习隋唐通史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展望未来。
2021年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3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唐朝
完善
1唐朝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时,创立武举和殿试
3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北宋
发展
1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进士科成为主科
2实行糊名法、誊录制,录取名额增加
3王安石变法时,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明清
腐朽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清朝沿袭这一制度
1人民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
2压制了民主思潮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3促使君权恶性膨胀
晚清
废除
1戊戌变法诏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
21905年,请政府被迫废除科举
_$21971 55D3嗓25181 625D扝)26883 6903椃30539 774B睋22949 59A5妥A25628 641C搜35897 8C39谹34920 8868表30370 76A2皢
2021年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1、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
时期
制度
选拔方式
特点
作用或弊端
先秦
世卿世禄制
官位世袭,奴隶主贵族垄断官位
与当时的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
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统治基础的巩固,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战国
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
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利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九品中正制
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隋唐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
返回
(二)着眼于政治层面
4.(2018·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
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 C 项正确;历史
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
A 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B 项错
误;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D 项错误。 答案:C
返回
7.(2016·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返回
10.(2014·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
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
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由材料可知,唐高祖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故把老子置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
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
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
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点提示1、隋唐时期的政治:三省六部制2、隋唐时期的经济3、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三教合一4、唐太宗复习建议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非常重要时期,考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阶段,同时经济方面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唐文化也是不错的出题角度。
知识清单隋唐时期时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总体时代特征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政治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以①制和②制为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时期。
经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采取③、劝课农桑的措施,使经济繁荣,礼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文化隋唐时期以④、⑤为代表的科技世界领先;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唐文化泽被后世,促进了亚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进步。
参考答案:①三省六部,②科举,③轻徭薄赋,④雕版印刷,⑤火药考点聚焦考点一、隋唐时期的政治(一)三省六部制1.内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如图所示:2.特点: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代基本沿用。
(二)科举制1.创立和完善: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继续完善,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武则天——首创殿试,开创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评价:进步性——①冲破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
高中历史通史复习之 隋唐史专题复习

推动世界文 明进步
使平民阶层有机会进入统治集团,增加了社会阶 层的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的稳 定。
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 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文化 的发展,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以儒学 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 此外,还推动了官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制 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但唐朝中
度 后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
的 变
兼并愈演愈烈,以国家掌握大量荒地
化 为前提的均田制崩溃,地主庄园经济
迅速发展。
【重点突破 】
隋唐时期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
赋
在均田制基础上,隋唐政府也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并 发展为租庸调制(租即田租,调为户税,纳绢代役为庸),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 知识、新学科的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促进了官本 位社会观的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影响深远 发展
【重点突破 】
2.选官用官制度:科举制确立并完善
(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标准:血缘一门第一才学 ②方式:世袭一推举—考试 ③选官权:地方一中央 ④形式:封闭垄断— 相对公平公开客观 ⑤选官范围不断扩大
社会经济发展,门阀氏族衰落,庶族地主力量壮大; 为打破门阀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3)历程: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朝发展 ,
明清僵化,清末新政1905废除 。
(4)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择优录取
【重点突破 】
2.选官用官制度:科举制确立并完善
(5)影响:
相对公正、 公平的人才 选拔制度 有利于维护 国家的“大 一统”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隋唐时期】隋(581-618);唐(618-907)※阶段特征1、政治上: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科举制使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均田制逐渐瓦解,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快速发展;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宏大;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对外贸易发达;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上: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并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4、对外关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唐朝还加强了和周边各国及欧亚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技术和文化交流,并加强了各国间的政治往来,扩大了唐朝的影响。
※核心主干知识政治【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演变: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2)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3)影响①在当时的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对历史的作用:是我国官制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到道州县】1、隋朝:郡县制。
2、唐朝:(1)唐初:道(用来监察州,带有监察性质的行政区)、州(府)、县。
(2)唐朝后期:藩镇割据.①概况:安史之乱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原本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军镇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
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节度使不仅领兵,还兼任州刺史,同时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之名。
于是节度使集军、政、财、监察诸权于一身,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
中唐以后,节度使辖区也称道,不过这时候的道不是唐初那种单纯的监察区划,而成为实际的行政区划了。
这种道也成为“方镇”。
②评价:部分节度使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威胁中央集权,成为唐朝后期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
【监察制度】1、隋朝:御史台。
2、唐朝:御史台;谏官制度。
(1)御史台:在隋朝基础上,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待命案件,诸御史中地位最高)、殿院(殿中御史,纠察朝会典礼失仪等)、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吏和尚书省六部。
唐初的在地方设立“道”,即为监察区,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2)谏官制度。
谏官在先秦时期便设立,魏晋时期粗具规模,唐朝逐渐成熟,谏官的设立是为了减少君主过失以及对决策进行监督。
唐朝在中书省、门下省设立谏官官职。
谏官权利主要包括两项:一是言谏之权,谏官可以随宰相入阁议事,参与决策权,同时也可以独立向皇帝进言;二是封驳之权,如门下省接到中书省诏书后其要进行复议,若有不同意见,可送回要求重新拟定。
【选官制度科举制】(隋朝——1905年清末新政)1、隋朝:(1)隋文帝时分科考试(2)隋炀帝时设进士科(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即进士科)2、唐朝:(1)唐太宗时以进士科明经科为主(2)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3、科举制评价(1)进步性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追求公平公正(2)局限性①考试的科目及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②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③是一种将知识分之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说明: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表现,科举制度通过公平考试的方式,打破了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固化的等级制度,因此不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经济【农业】1、土地制度:均田制(1)隋朝至唐朝前期,仍然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其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经营方式仍属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
(2)至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政府已无地授田,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交纳定额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贵族官僚地主成为佃客。
随后,均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快速发展。
2、赋税徭役制度(1)租庸调制。
①内容: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徭役制度。
凡均田户,不论授田是多少,按丁交纳定额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租”即田租,每年纳粟二石;“庸”则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役二十日,也可以“纳绢(布)代役”;“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交纳定额的绢或布。
②意义: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障,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2)两税法。
①内容:随着均田制的瓦解,与之相对应的租庸调制也无法推行。
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
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而是根据资产定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
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故称两税法。
②意义: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按财产征收赋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3、耕作技术(1)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
(2)水利灌溉:①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
②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③唐设职官管理水利。
4、农作物(1)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茶叶生产已是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
【手工业】1、纺织业(1)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
(2)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某些风格和织法。
2、制陶业:唐三彩。
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
(唐代盛极一时的厚葬之风是促成其诞生的直接导向。
)3、冶铸业。
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4、制瓷业(1)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南青北白)越窑青瓷,邢窑、景德镇、大邑白瓷。
(3)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绘。
【商业】1、水陆交通发达(唐朝:海上交通和路上交通并重)。
商船规模宏大;陆路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兴隆。
2、市的发展:唐代的“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同时也实行“坊市”制度,市有官吏管理,交易时间受到限制;唐朝后期“夜市”繁荣。
逐渐突破时间限制。
3、商业都会:北方,长安、洛阳最为繁荣;南方有“扬一益二”,扬州和成都成为繁荣的商业都会。
4、为商业贸易服务柜坊和飞钱出现。
柜房:专营钱币和贵重物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飞钱: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机构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
此凭证称为“飞钱”。
柜坊和飞钱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同时其产生又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5、对外贸易发达: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唐朝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
6、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陷入混乱,大量人口南迁,不仅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思想文化【思想--儒学复兴运动】1、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玄学出现,新思想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地方。
(3)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助长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概况: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
与韩愈同时的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和李翱成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科技】(1)火药在唐朝开始应用于军事,出现火箭。
(2)外传:12、13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意义: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2、印刷术:雕版印刷。
唐朝敦煌《金刚经》868年,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文学】1、唐诗(1)繁荣原因:①经济: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
②政治:国家统一、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③文化:科举考试,以诗取士的推动。
(2)代表①唐初:“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②盛唐:“田园派”王维、孟浩然;“边塞派”岑参、王昌龄;集大成者为“诗仙”李白(浪漫主义,盛唐)和“诗圣”杜甫(现实主义,唐由盛转衰)。
③中唐: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
④晚唐:李商隐、杜牧最为出众,被称为“小李杜”。
2、传奇小说: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艺术】(1)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代表人物有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2)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代表人物有唐朝:怀素、张旭。
2、绘画(1)隋朝:展子虔《游春图》。
(2)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和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吸收了印度、波斯的绘画风格,展现了盛唐气象;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被称为文人画的鼻祖。
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
3、戏曲:隋朝的四方散乐,唐朝的杂技歌舞与后来的戏曲有渊源关系。
赠送励志修身名言警句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不要询问世界需要什么。
问问什么事情可以使你活跃,然后付诸实践。
因为世界需要活跃的人。
----霍华德瑟曼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吕坤《呻吟语应务》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易卜生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黑格尔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人们心神不宁是因为总是拿自己平淡不起眼的生活与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相比较。
----史蒂文弗蒂克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