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记忆的提取与遗忘
遗忘与记忆

一、记忆和遗忘的定义(一)记忆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就是记忆。
(二)遗忘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
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如识记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
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二、记忆和遗忘的理论(一)关于记忆的理论1.刺激-反应理论2.格式塔理论3.信息加工理论详细了解请查看本课程(二)关于遗忘的理论1.消退理论(decay theory)2.干扰理论(Interference theory)干扰理论认为,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被输入、归类,提取线索就愈益失效。
消退理论把遗忘归结于贮存的失败,而干扰理论则认为遗忘是由于提取失败所致。
不少心理学家都相信,许多遗忘是由于干扰,而不是由于消退。
有人甚至认为,85%~98%的遗忘变量应归结于干扰,余下的变量才归结于消退。
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有人用电击病人大脑的各个不同的部位,使得病人回想起自己认为已经完全遗忘了的事情。
所以,在有些心理学家看来,我们所失去的,是进入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通道,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后来学习的内容在起干扰作用。
干扰主要有两类:倒摄干扰与前摄干扰。
倒摄干扰是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受后来学习内容的干扰;前摄干扰是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前后学习的内容越相似,干扰的程度就越大。
詹金斯与达伦巴克(Jenkins and Dallenbach,1924)对倒摄干扰的经典性研究,被心理学界人土认为是极有说服力的。
心理学如何解释记忆与遗忘

心理学如何解释记忆与遗忘记忆与遗忘是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记忆使我们能够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学习新的知识,而遗忘则是我们遗失或难以回忆起的信息。
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理论和解释来研究记忆与遗忘的机制和原因。
本文将探讨几个主要的心理学理论,以解释记忆与遗忘的现象。
一、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一个类似计算机的过程,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阶段。
编码是将外界信息转化为可存储的记忆形式;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检索是从记忆中提取出需要的信息。
遗忘则可能是在编码、存储或检索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遗忘可以由以下几个原因解释。
首先,在编码阶段,注意力和意义的缺乏可能导致信息无法被有效地编码到记忆中。
其次,在存储阶段,遗忘可能是因为记忆没有得到充分的强化和巩固,或者因为与其他记忆冲突而导致干扰。
最后,在检索阶段,序列干扰、上下文不匹配等因素也可能导致遗忘。
二、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19世纪提出的概念,用于描述记忆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的现象。
根据遗忘曲线,记忆的消退最为迅速的是在刚学习之后,之后逐渐减缓。
遗忘曲线的存在可以通过遗忘衰减和干扰效应来解释。
遗忘衰减是指由于时间的流逝,变得难以回忆起学习过的信息。
而干扰效应是指新的学习和记忆对旧的学习和记忆产生干扰,导致记忆无法回忆起来。
遗忘曲线的存在提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和巩固,以增强记忆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类型和存储方式心理学认为,记忆可以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类型。
工作记忆是用于处理当前信息和进行临时操作的记忆系统,容量较小且持续时间有限。
长期记忆则是用于存储和保持大量信息和经验的记忆系统,容量较大且持久性较强。
长期记忆可以进一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指能够有意识回忆和意识到的记忆,如学习的事实和概念。
隐性记忆则是指无意识的记忆,如习得的技能和条件反射。
不同类型的记忆在大脑中有不同的存储方式和神经回路。
简述遗忘的规律

简述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指在一段时间后,人们逐渐失去对事物的记忆或能力的过程。
遗忘有一定的规律,总结如下:
1. 遗忘曲线:记忆的遗忘速度不是均匀的,遵循遗忘曲线。
在学习后的第一天,大约会遗忘40%的内容,一周后遗忘率可达70%左右,一个月后可达90%以上。
2. 遗忘与记忆强度有关:记忆强度越高,遗忘速度越慢,记忆强度越弱,遗忘速度越快。
3. 遗忘与重复有关:适当的重复可以增强记忆,并延缓遗忘速度。
短时间内多次重复是非常有效的记忆方法。
4. 遗忘与睡眠有关:睡眠对记忆的巩固和强化有很大的帮助。
睡眠不足会影响记忆的保存和提取。
5. 遗忘与情境有关:情境重现可以帮助恢复记忆。
在学习时创造一个与考试时相似的情境,可以帮助记忆的存储和提取。
6. 遗忘与时间有关:时间越短,遗忘越慢。
如果在学习后不久进行回忆练习,可以延缓遗忘速度。
综上所述,遗忘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但通过合理的记忆和复习方法,可以延缓遗忘速度,使我们更好地保持记忆。
- 1 -。
记忆练习题答案

记忆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记忆是人脑对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保持和再现能力。
答案:经验知识2. 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再现。
答案:识记保持3. 根据记忆持续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期记忆和_________。
答案:长期记忆4.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_________性。
答案:递减5. 记忆的编码过程包括视觉编码、声觉编码和_________编码。
答案:语义二、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记忆的特点?A. 持久性B. 准确性C. 可塑性D. 易受干扰性答案:D2. 记忆的保持阶段主要涉及以下哪个神经递质?A. 多巴胺B. 乙酰胆碱C. 5-羟色胺D. 内啡肽答案:B3. 根据记忆的类型,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记忆的分类?A. 形象记忆B. 情绪记忆C. 逻辑记忆D. 运动记忆答案:C4. 遗忘曲线的提出者是哪位心理学家?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艾宾浩斯D. 斯金纳答案:C5. 记忆的提取失败通常与哪种因素有关?A. 记忆的强度B. 记忆的干扰C. 记忆的编码方式D. 记忆的存储位置答案:B三、判断题1. 记忆的保持时间越长,其遗忘速度越快。
(错误)2. 重复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正确)3. 记忆的编码方式对记忆的保持和提取没有影响。
(错误)4. 情绪状态会影响记忆的效果,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正确)5. 瞬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错误)四、简答题1. 请简述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
答案:记忆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
识记是信息的初次编码和存储;保持是信息在大脑中的持续存储;再现是信息的提取和使用。
2. 遗忘曲线的特点是什么?答案:遗忘曲线的特点是在记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逐渐减慢,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五、论述题1. 请论述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答案: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采用多种记忆技巧,如联想记忆、图像记忆等;进行定期复习,巩固记忆;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减少焦虑和压力;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等。
意识的记忆与遗忘的机制

意识的记忆与遗忘的机制记忆是人类思维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它承载着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技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记忆却逐渐模糊甚至消失。
这引发了科学家们对记忆与遗忘的机制的研究。
在此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意识的记忆与遗忘的机制,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记忆的形成记忆的形成涉及多个阶段,从感知到编码、存储和检索,这些过程共同促成了我们的记忆。
1. 感知感知是记忆形成的第一步。
感知过程中,我们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比如声音、视觉、嗅觉等。
这些感觉输入通过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而被加工处理。
2. 编码编码是将感知的信息转换成可被存储的形式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大脑结构的神经元将信息转换为神经脉冲模式,并与其他相关的记忆进行连接。
过程中,多种神经途径和神经递质参与其中,为后续的存储打下基础。
3. 存储存储是记忆形成的关键环节。
一旦信息被编码,在大脑内形成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具体来说,大脑中的海马体和杏仁核等结构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海马体参与了空间记忆和事务关联记忆的构建,而杏仁核与情绪记忆的形成密切相关。
4. 检索检索是记忆形成的最后一步。
在需要使用记忆时,大脑会调动相关的区域,以找到并提取出存储的信息。
这种过程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注意力、情绪和语境等。
二、意识记忆的特点意识记忆是指人们能够主动回想、重现和认知的记忆形式。
与潜意识记忆相比,意识记忆的特点更加鲜明。
1. 持久性意识记忆通常能够较为持久地储存。
经过合适的编码和存储,这些记忆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保持相对稳定。
尽管有些记忆可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模糊,但在许多情况下,它们可以通过检索重新激活。
2. 学习和认知的基础意识记忆是人类学习和认知的基础。
通过回忆已经记忆的信息,我们能够重新使用和应用这些知识。
这种能力使得人类得以不断学习和发展。
三、遗忘的机制遗忘指的是记忆中的信息逐渐丧失或无法再次回忆出来的过程。
虽然遗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它也与记忆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记忆术原理】心理学导论关于记忆和遗忘的知识点

【记忆术原理】心理学导论关于记忆和遗忘的知识点心理学导论是心理专业的“入门课”,他的目标是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人们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看起来丰富多彩,实际理论却复杂枯燥的学科,各种原理主义错综复杂,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其中的知识点做个清晰地整理,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复习。
遗忘1.含义记忆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的现象;有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临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2.遗忘曲线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采用节省法对记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刚学完时信息保持量最大,学后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如1小时内保持量降低到44.2%,然后渐渐稳定下降,最后趋于稳定。
3.遗忘理论1)衰退说:对材料的识记会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遗忘是由于这些痕迹得不到强化所致。
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
干扰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进行解释。
3)压抑说:弗洛伊德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有些经验会使人产生痛苦的体验,因此被压抑到无意识中。
一旦压抑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4)提取失败: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遗忘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4.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3)学习材料的意义。
4)学习的程度:适当的过度学习(150%),记忆效果更好。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如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
6)识记者的态度。
内隐记忆(补充)1.内隐记忆的含义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2.内隐记忆的经典测量1)知觉辨认。
2)词干补笔。
3.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1)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无影响,对外显记忆有。
2)内隐记忆相对外显记忆保持时间较持久。
3)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遗忘几乎无影响,对外显记忆影响很大。
4)呈现方式对内隐记忆有很大影响,对外显记忆则几乎没有。
5第五章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解析

二、提取的过程
• 编码提取范式
• 提取模式 • 提取体验 • 重复提取
两种编码与两种提取 方式交互作用 有意与偶然提取 记得和知道范式
实验范式
– 首先,呈现两个不同颜色的字母(启动刺激)。 要求被试识别其中一个字母(目标字母),而 忽略另外一个字母(忽略字母)。 – 然后,呈现探测刺激,也是两个不同颜色的字 母。
• 在目标重复启动条件中:启动刺激中的目标字母与 探测刺激中的目标字母是一致的; • 在忽略重复条件中,启动刺激中的忽略字母与探测 刺激中的目标字母是一致的; • 在控制条件中,启动刺激与探测刺激没有任何关系。
直通模型
• 直接通达所要提取的项目。 • 强度、痕迹对提取的影响。
双重模型
• 直通模型:用于很熟悉和很不熟悉
– 判断标准对记忆提取的影响。 – 对sterberg实验的理解。
第三节 内隐记忆
• 一、概述
– 定义 案例 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 二、内隐记忆现象的理论解释
第五章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
• • • • • •
第一节 提取 第二节 记忆的提取模型 第三节 内隐记忆 第四节 记得和知道 第五节 错误记忆 第六节 记忆的遗忘
第一节 提取
• 一、提取的概述 • 二、提取的关键因素
一、提取的概述
• • • • 提取的概念 提取的测量 提取与信号检测论 提取的原则
提取的原则
• • • •
– 记忆提取的障碍:记忆七宗罪 保持短暂 心不在焉 阻断 张冠李戴 易受暗示 偏向性强 固执
记忆和遗忘的一般特性课件

连接会随着记忆的形成而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连接会逐渐减弱
或消失,导致遗忘。
02
突触可塑性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改
变的能力。记忆的形成和遗忘与突触可塑性的变化有关,包括突触的增
强和削弱。
03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某些神经递质会影响记忆
和遗忘的影响以及记忆对情绪的影响。
记忆的巩固与更新
03
研究记忆巩固和更新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施促进记忆
的巩固和更新。
记忆和遗忘的应用研究
教育心理学
将记忆和遗忘的研究应用于教育心理学领域,探讨如何提 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临床心理学
将记忆和遗忘的研究应用于临床心理学领域,研究心理障 碍、精神疾病等对记忆和遗忘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 施改善患者的记忆和认知功能。
评估与反馈
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定期评 估,并提供反馈,帮助学生了解 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
策略。
05
记忆和遗忘的研究展望
记忆和遗忘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神经元可塑性
研究记忆和遗忘过程中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变化,包括突 触可塑性和神经元重塑等。
神经环路机制
探讨记忆和遗忘过程中不同脑区之间的神经环路连接和信息交流, 以及神经递质、激素等在其中的作用。
和遗忘的过程,例如乙酰胆碱和谷氨酸等。
02
记忆的一般特性
记忆的持久性
持久性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信息在大脑中存储的时间长度。一般来说,记忆的持久性 因信息的重要性和复述频率而异。重要且经常复述的信息往往能够长久存储在大 脑中,而不太重要或较少复述的信息则容易遗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工深度影响外显记忆,确不影响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比外显记忆消退的慢 记忆负荷影响外显记忆的正确率,不容易影响内隐
记忆 感觉通道转变影响内隐记忆,不容易影响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易受无关信息干扰,内隐则不是
关于内隐记忆的理论
激活理论 多重记忆系统理论(Tulving & Squire) 适当迁移加工理论 (Roediger)
个词未给被试呈现过(关键词),关键词和诱 饵词有较高的语义联系
E.g. 诱饵词:门,玻璃,长方块,阴影,窗帘 。。。。。
结果:
回忆:被试频繁回忆出“窗户” 再认:对无关诱饵词的虚报主要来源于“知道”,
而不是“记得” 对关键词的虚报确表现为“记得”
重复提取
测验效应:对一个事件的提取不是中性的,它 会影响随后的回忆,提取是记忆修正器,对一 个事件的成功提取将会促进将来对它的回忆。
排除测验 vs. 包含测验
启动效应
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或类似任务的促 进作用
知觉启动、直接启动、重复启动
提取的线索与启动项目在知觉特性上有关,而与加 工水平无关
词干补笔,残词补笔,知觉辨认,快速命名
语义启动
一个启动刺激对随后出现的相关目标词在发音或词 汇识别上的促进作用就是语义启动
➢ Loftus(1992):被试接受了事后呈现给他们的误导信息,并 随后把这些信息看成是原事件记忆的组成部分。
➢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试会更倾向于以这种方式接受事后信息。
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
想象
Goff and Roediger, 1998
模糊痕迹理论
Brainerd and Kingma, 1985; Reyna and Brainerd, 1993
产生机制
痕迹接通说(Hart, 1965) 推论说(Nelson, 1984) 可获得性模型(Koriat, 1983)
第五节 错误记忆
Bartlett, 1932,幽灵的战争 任何记忆都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当
这些图式与正在记忆的内容相冲突时,便会使 记忆内容歪曲以更适合头脑中原有的观念或图 式。
Bartlett,1932,鬼魂的战争
第二节,记忆的提取模型
Sternberg的搜索模型
系列扫描 vs. 平行扫描,穷尽扫描 vs. 自我终 止扫描
“否”反应
反 应 时
“是”反应
记忆集大小(1-6)
直通模型
短时记忆的各个项目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 人可直接通达所要提取的项目的短时记忆中的 位置,进行直接提取
提取的原则
范畴化
编码的特异性
相关线索》无关线索》无线索
线索超负荷
当提取线索与其他任何记忆项目不相关并且可以高 度区分时,提取线索最有效
编码-提取范式
X
提取 Y
A
编
AX
AY
码
B
BX
BY
提取模式
外显提取,有意提取 内隐提取,偶然提取
提取体验
Roediger (1995) 16个词一组,15个呈现给被试(诱饵词),一
负启动效应
当前一个刺激中的干 扰项作为后一个刺激 中的目标项时出现的 抑制作用
原因
反应抑制 认知去活化 编码协调 认知阻塞 S-R映射 情景恢复
第四节 记得和知道
知道感(Feeling of Knowing)
指相信某个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 取不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表面痕迹:对刺激的表面细节的描述 vs. 要点痕迹:经验的语义或概念及细节的一般概
况
第六节 记忆的遗忘
Bartlett 图画重绘方法
结果:看到动词“smashed”的被试有32%报告说自己看到 了碎玻璃;看到动词“hit”的被试有14%做了同样的回答;没 有被问速度问题的被试有12%报告看到了碎玻璃。
(二)理论解释
➢ 1.Loftus的解释 ➢ Loftus(1979):那些出自误导问题的信息可以永久地改变目
击者关于事件的记忆表征:以前形成的记忆被覆盖或者毁坏。
每个人在大脑内部都有一个判断标准,当熟悉 值高于这一标准,回答“是”,否则回答“否 ”。
双重模型
Atkinson,1973 将搜索模型和直通模型结合起来
直通:
高于高标准快速“是”反应 低于低标准快速“否”反应
搜索:
介于上述两个标准之间系列搜索后再决策
第三节 内隐记忆
指先前的经验不需要经过有意识回想的一类记 忆形式,是某些记忆成分开始工作而个体并没 有意识到的一种现象
结果
使用的动词明显地影响了被试者的判断。 看到“smashed”的被试估计车速有65千米
/小时, 看到“contacted”的被试估计车速只有50千
米/小时。
3.解释
提问的方式改变了被试的记忆。
最初的编码被新的编码所覆盖(overwriting),出现了“侵 入误差”。
4.进一步的实验
完成前面的过程一周后,所有被试再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你在 电影中看见碎玻璃没有?(实际上没出现碎玻璃)
Hale Waihona Puke 记忆的提取与遗忘第一节、提取
内隐记忆:人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是它确 在特定任务操作中表现出来
外显记忆:需要有意识回忆的记忆
记忆的测量
直接测量 自由回忆 线索回忆 再认+置信等级评估
间接测量 艾宾浩斯的节省法、重学法 词干补笔任务
注意:直接间接测量并不简单对应外显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任务分离范式(Tulving, 1983)
通过改变指导语,生成两种记忆任务,即间接测验 和直接测验,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 来确定是否出现分离。
加工分离范式(Jacoby, 1991)
用两个彼此对立的测验(包含测验与排除测验), 使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的作用方向相反,进而达 到把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分离开的目的。
Deese-Roediger-MeDermott范式 Loftus,1974,记忆重构实验
实验——loftus 和 Palmer(1974)
1.过程
看电影,做问卷
“How fast were the cars going when they _____ each other?”
被试在空格处会看到 smashed、collided、 bumped、hit or contacted这五个动词 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