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学科各研究方向介绍
药学专业考研方向

药学专业考研方向药学专业是医学、化学和生物学知识的交叉学科,涉及药物的研究、开发、制备、应用等多个方面。
药学考研是在学习和掌握药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药学领域的前沿科技,同时也为将来从事药品研发、生产、储存、质量管理、药品监管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一、药学考研方向1. 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药物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药物设计、合成和结构优化的关键领域。
考研阶段需要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了解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药物的化学特性、药物分子构造与活性关系等内容。
2. 药物分析药物分析是药学中必不可少的技术。
药学考研方向中,药物分析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主要围绕着药物的分析方法、仪器设备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
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和物理知识,能够了解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和处理药品数据等方面的能力。
3. 药理学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和机制的学科,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理学研究内容很广泛,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考研阶段需要掌握生物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知识,全面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药物制剂药物制剂是药学中的重要方向。
研究药物的制剂、质量控制、特殊制剂等内容。
药物制剂需要掌握药物制剂技术,熟悉药物的制剂原理和制剂工艺,能够研制新的药物制剂等。
5. 生物制药生物制药研究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生产药物的技术,包括了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开发等方面。
生物制药需要掌握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能够理解生物技术药物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路线,掌握生物制药和生命科学相关实验技术。
二、药学考研应知应会1. 基础知识药学考研笔试的难度比较大,因此需要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
需要学好高中化学和生物,夯实基础。
也要掌握大学课程中的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等基本理论。
2. 研究方向的知识选择药学研究的方向后,应该深入学习该方向研究的重点内容,如制剂原理、分析方法、生物科技方面等,深入了解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掌握所选方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药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药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药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在当今充满竞争的医药行业中,药学研究被视为推动科学和医学进步的关键领域之一。
药学研究的目标是寻找新药,并改善已有药物的性能,以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药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并回顾其中一些重要的突破。
1. 药物发现与开发药物发现与开发是药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通过药物发现,研究人员试图发现新的化合物或天然药物,以用于治疗疾病。
这一领域的目标是找到具有良好药效和安全性的药物候选物。
研究人员使用各种方法,如高通量筛选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来寻找潜在的药物分子。
一旦发现了候选物,研究人员将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优化,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2. 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输送系统药代动力学与药物输送系统旨在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药物输送系统可以将药物送达到目标组织或器官,以增加药物的局部浓度,减少全身毒性,并提高治疗效果。
3. 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是保证药物质量和使用安全的重要环节。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临床试验,评估药物的毒性、药物相互作用、副作用和滥用潜力。
他们还会研究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以了解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并制定合理的剂量和用药指南。
4.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的一种个性化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是根据疾病的分子机制,设计和开发能够选择性作用于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并提高药物的疗效。
智能药物可以根据病人个体基因信息进行调整,以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
5. 药物再利用药物再利用是研究人员寻找新的药物治疗用途的领域。
通过重新评估已存在的药物,研究人员可以发现这些药物在治疗其他疾病时的潜力。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还能缩短开发时间和成本。
6. 个体化药物治疗个体化药物治疗是一种根据个体病人的特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方法。
药学学科各研究方向介绍

药学学科各研究方向介绍药物化学学科基地: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化学、医学、生物学科的基础上,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
建有国家化合物卫星分库、全军特种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是浙江省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小分子药物研发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的参与单位。
学科队伍: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现有教工15名,其中教授/研究员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8名,讲师1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浙江省药学会药化与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入选者。
研究方向与成果:本学科研究领域包括天然活性物质及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药物的设计合成与结构优化、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和构效关系、类药组合化合物库的构建及筛选、分子探针设计与应用。
完成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韩A3前瞻计划等20多项项目,获得省部级奖项5项,自主开发获得临床批件2项,已在Science、Nat Chem Biol、J Med Chem、JACS、Angew Chem Int Edit 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
研究生培养: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
学科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8人,硕士研究生49人。
学科胡永洲教授团队入选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提名奖。
本学科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多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先后选派20多名学生赴欧洲、美国、日本等进行国际合作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究生在J Med Chem、JACS、Angew Chem Int Edit等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 获得了包括国家奖学金、豪森学术创新奖、好医生学术创新奖在内的多项荣誉称号。
药学的研究范畴

药学的研究范畴药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涉及药物的发现、研发、生产、分析、合成、评价、应用等方方面面。
药学的研究范畴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生物药学、临床药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对药学的研究范畴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药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有关药物的化学性质、结构、合成方法和反应机理等内容。
药物化学的研究范畴包括药物结构与构效关系、药物合成及改进、药物代谢与药效学等方面。
1.药物结构与构效关系药物结构与构效关系是药物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对象包括药物的分子结构、立体结构、功能基团等。
通过研究药物的结构与构效关系,可以为药物的设计与改进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新药的研发。
2.药物合成及改进药物化学家致力于寻找新的药物合成方法,或是改进已有的方法,以提高药物的产率、纯度和稳定性。
他们还会进行药物结构的改进和修饰,以获得更好的药理活性和生物利用度。
3.药物代谢与药效学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代谢反应,其结果对药物的药效、毒性和超敏反应都有影响。
药物化学家通过研究药物代谢途径和影响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药代动力学依据,推动药效学研究的进展。
二、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学科,其研究范畴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效应、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
药理学研究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所发挥的生物学效应产生的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信号传导路径等。
药理学家通过探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合理设计。
2.药物的效应药物的效应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生理、生化或行为上的影响。
药理学研究对于理解药物的功效和不良反应,以及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可能与其他药物、食物或生物体产生相互作用,影响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药理学家进行相关研究,旨在发现和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对临床用药的干扰。
药学专业二级学科

药学专业二级学科药学专业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学科,其二级学科涵盖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临床药学、微生物与生物化学、生药学等多个方向。
这些学科彼此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药学专业的完整体系。
1.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化学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和合成具有新药效的化合物,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
2.药剂学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学科。
药剂学涉及药物的剂型设计、制备工艺、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稳定的药品。
3.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和药效的学科,主要关注药物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作用过程。
药理学对于新药的研发和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是研究药物的质量控制和分析方法的学科。
药物分析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药物的检测方法,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5.临床药学临床药学是药学专业中与临床医学紧密相关的学科,主要研究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和合理用药。
临床药学关注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医生提供用药建议和方案,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6.微生物与生物化学微生物与生物化学是研究药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生物转化过程的学科。
微生物与生物化学对于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药物代谢和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7.生药学生药学是研究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分类、生药鉴定、品质评价和开发的学科。
生药学对于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为药用资源的开发和新药的发现提供支持。
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

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药学专业是一个涉及药物研发、制备、质量控制以及临床运用等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
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应用领域和重要社会影响力的学科,药学专业的相关研究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并简要介绍每个方向的研究内容及潜在意义。
1. 药物研发与创新药物研发与创新一直是药学领域的核心课题。
在这个方向下,学生可以研究新药物的发现、设计、合成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可以深入研究药物分子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探讨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动学过程。
此外,学生还可以研究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和靶向药物输送中的应用,或是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型的治疗方法。
这方面的研究在药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药物的开发可以满足社会对疾病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药物研发与创新也有助于推动药品市场的发展,推动药物工业的进步。
2. 药物质量控制与药物安全药物质量控制与药物安全是药学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学生可以研究药物质量评价和合理使用的方法。
这包括药物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检验方法的建立,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学生还可以研究药物稳定性的评估方法,以保证药物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和效力不受影响。
药物质量控制与药物安全的研究对于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合理的药物使用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疗效,并减少医药费用的浪费。
此外,药物质量控制还有助于规范药品市场,消除假冒伪劣药品对患者健康的风险。
3. 临床药学研究临床药学是研究药物在患者身上的临床应用的学科。
在这个方向下,学生可以研究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和优化,以及临床药学服务的改进等内容。
临床药学的研究可以提高药师的临床药学知识和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疗效。
研究可以探讨药物在各种临床情况下的应用,包括药物的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
药学的研究范畴

药学的研究范畴《药学的研究范畴》药学是研究药物的性质、合成、制备、质量控制和应用的科学,是研究与药物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学科。
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广泛、研究内容也十分丰富。
以下是药学的主要研究范畴:1. 药物化学:药物化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和标准,以及与药物相关的反应和机制。
通过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可以优化药物的合成方法以提高药物的质量,同时也能研发新的药物。
2. 药物制剂学:药物制剂学研究药物的制备方法和药物剂型的选择、设计、评价和优化。
药物制剂学的目标是将药物转化成合适的剂型,确保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释放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 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是研究药物及其相关物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的学科。
通过分析药物的成分和含量,可以确定药物的质量,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药理学:药理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药物的疗效和药物毒性。
药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途径和药效,从而为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5. 药物毒理学:药物毒理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和毒性机制,以及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和药物安全性的评估。
药物毒理学可以帮助评价药物的毒性风险,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6.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合理使用药物,优化给药方案。
7. 药学社会学:药学社会学是研究药物在社会环境中的使用、传播和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药物对社会健康、经济和政策的影响,探索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使用药物以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
总之,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药物的化学、制剂、分析、药理、毒理、动力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范畴共同助力药物的研发、生产和合理使用,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重要支持。
药学专业的科研领域

药学专业的科研领域
药学是应用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药物的发现、设计、制备、药理学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致力于全面提升药物质量和疗效,铺展人类的健康保障。
药学专业主要涉及以下研究领域: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是药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药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并设计和合成具有特殊药理活性的分子,寻找新的药物分子,为新药的创立提供基础。
药剂学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学科,包括药物对制剂的要求、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等内容,是新药开发和普及应用的重要一环。
药理学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为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学是研究药物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的学科。
药物分析方法对于制剂的品质控制、药物的检查鉴定、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测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物药学
生物药学主要研究生物制品的研发、制备、质量控制和应用,包括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药物、抗体药物等,生物药物是当今新药研发的热点和前沿。
药学专业本着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积极应对全球医学问题,为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学学科各研究方向介绍药物化学学科基地: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化学、医学、生物学科的基础上,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
建有国家化合物卫星分库、全军特种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是浙江省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小分子药物研发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的参与单位。
学科队伍: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现有教工15名,其中教授/研究员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8名,讲师1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浙江省药学会药化与抗生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入选者。
研究方向与成果:本学科研究领域包括天然活性物质及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药物的设计合成与结构优化、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和构效关系、类药组合化合物库的构建及筛选、分子探针设计与应用。
完成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韩A3前瞻计划等20多项项目,获得省部级奖项5项,自主开发获得临床批件2项,已在Science、Nat Chem Biol、J Med Chem、JACS、Angew Chem Int Edit 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
研究生培养: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
学科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28人,硕士研究生49人。
学科胡永洲教授团队入选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提名奖。
本学科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多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先后选派20多名学生赴欧洲、美国、日本等进行国际合作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究生在J Med Chem、JACS、Angew Chem Int Edit等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 获得了包括国家奖学金、豪森学术创新奖、好医生学术创新奖在内的多项荣誉称号。
已培养研究博士生78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毕业学生活跃在国内教学、科研、商业投资等岗位。
药剂学学科基地:药剂学学科面对药物新制剂与新技术研究开发领域,致力于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创新技术研究、产业化开发与技术服务,并承担培养药物制剂高级专业人才的任务。
学科建有药物制剂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药物制剂工程实验室,也是中印尼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全军特种损伤防治药物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参与单位。
在国内评价机构近年的评估中,本学科一直名列全国前5位。
学科队伍: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师资队伍中有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包括国家青年千人2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多人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学科成员还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专家、中国药学会药物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生物颗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委员等学术职务,2位教授连续五年(2014-2018)被Elsevier列入“中国高被引学者”。
研究方向和成果:学科重点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自身应用型学科的特点,在药物制剂、生物药剂、制剂工程的药物新制剂与新技术研究等领域,形成载体、细胞靶向递送、药物缓控释、药物材料、分子影像等具有特色的学科发展研究方向。
已完成和在研的高层次科研项目包括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获得和帮助企业获得新药临床批件和新药证书15项;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出版国内外科技专著6部,主参编25部。
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项十余项。
研究生培养: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
学科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37人(其中留学生3人),硕士研究生38人。
已培养研究博士生38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学科高建青教授团队和胡富强教授团队先后入选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
为让学生及时了解从事领域的发展前沿和发展方向,学科为研究生提供多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选派研究生赴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进行国际合作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究生在Adv Mater,ACS Centrl Sci, Angew Chem Int Edit, ACS Nano, Nano Lett, J Control Release, Theranostics, Biomaterials, ACS Appl Mater Inte, Nanome-Nanotechnol, Mol Pharm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250余篇, 篇均影响因子大于5;取得了包括竺可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多项荣誉称号;毕业学生不仅活跃在国内教学、科研及医疗等岗位,还进入国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
药物分析学学科基地:药物分析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浙江省重点学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有国家“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技术平台”、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和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也是国家2011计划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药效学平台、浙江省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小分子药物研发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的参与单位。
学科队伍:针对药物成分、药物靶标和效应分子创建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用于解决药物学和药理学的重要科学问题。
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师资队伍中有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人,中级职称2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1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2人,另有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全国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入选者。
多名教师担任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会分析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和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药物质量分析与过程控制分会副理事长,受聘《J Pharm Anal》、《药物分析杂志》、《J Chin Pharm Sic》和《中国现代应用药学》副主编、《Drug Metab Dispo》、《Phytomed》、《Curr Pharm Anal》、《药学学报》、《Xenobiotica》《中国药学杂志》、《Acta Pharm Sin B》、《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和《药学教育》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和成果:学科围绕国家新药研发战略,结合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重点在中药分析、药物代谢/转运分析、药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药物分析新技术(波谱、分子成像等)等方向,形成学科发展特色,建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方法和模型。
已完成和在研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子课题、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等2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0项;获得和帮助企业获得新药临床批件和新药证书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多项,主编《药物分析学》、《药物代谢学》、《手性药理学和手性药物分析》,主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药物分析》。
研究生培养: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200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点。
学科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51人(其中留学生2人),硕士研究生52人。
已培养博士研究生60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曾苏教授团队入选浙江大学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提名奖。
为让学生及时了解从事领域的发展前沿和发展方向,学科为研究生提供多种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先后选派30多名学生赴欧洲、美国等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究生在Sci Transl Med、Nat Commun、Biochem Pharmacol、Drug Metab Dispos、Bitr J Pharmacol、J Chromatogr A、Anal Chem等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 取得了包括竺可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多项荣誉称号。
毕业学生不仅进入国外著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有多名毕业生获得了美国和国内高校的教职,活跃在国内外教学、科研、企业研发和医疗岗位的第一线。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学科基地: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是一门由药学和生物技术组成的交叉学科,主要是将生物技术中的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新兴学科应用于药学研究,设计新型生物技术药物如抗体、激素、细胞因子等人体自身拥有的物质,药物靶点蛋白的发现,个体化药物和治疗方案的设计,精准医学等。
学科设有浙江大学新型蛋白类生物药科技联盟和浙江大学药学院生物技术药物与精准医学研究室,参与浙江省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基于产学研合作建立了若干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学科队伍:学科已形成了一支基础研究和产学研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学科队伍中有教授/研究员2人、副教授和技术员各1人。
研究方向和成果:学科围绕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肿瘤,形成了根据肿瘤基因组学、免疫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精准医学理论和方法,形成了新生抗原的发现、肿瘤个体化疫苗设计、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抗体、TCR-T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近年承担了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横向合作项目10余项,在Cell, Advanced Materials, SMALL, Biomaterials等发表SCI 论文100多篇,授权和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级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研究注重基础与技术链接、技术与产业互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研究生培养:200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2005年获批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6人;已培养研究博士生19名(其中留学生2人),硕士研究生40名,为高校研究院所和制药企业培养了一批学术研究或技术创新的高端人才。
本学科立足培养品格端正、具有国际视野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研究人才,具有严谨求实和团结协作的科研作风,掌握坚实的微生物与生化药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研究技能,具有独立开展研究与应用开发的能力。
药理毒理学学科基地:药理毒理学学科建有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和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平台、国家2011计划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药效学平台、浙江省抗肿瘤药物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医药国家三级实验室、浙江省中药药理与毒理重点实验室,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药理学科、浙江省中药药理重点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