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闻一多诗原文朗诵
红烛颂诗歌 闻一多诗歌作品赏析

红烛颂诗歌闻一多诗歌作品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红烛颂诗歌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这首诗写于1923年。
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
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
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闻一多-红烛-现代白话诗 (1)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 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 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 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 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 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 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 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 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新月派提出“理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 主张,闻一多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 鼓吹“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 画美”。
音乐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三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 绘画美: 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
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 彩感和画面感)
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课外阅读闻一多《死水》等诗
三、全诗总结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 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 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 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 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 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 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红烛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
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
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
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闻一多-红烛-现代白话诗

第8、9节
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 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 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 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 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 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 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课外阅读闻一多《死水》等诗
第4节
第4节含义比较深刻,应作为教读的重点。 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 一分光”。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 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 们的监狱尸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 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 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 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 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1节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 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自我要 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 该也这样的红,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 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我们感受到,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 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 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 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红烛闻一多讲解与赏析

红烛闻一多讲解与赏析红烛是一种古老的照明工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而闻一多的诗作《红烛》则是以红烛为题材的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红烛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爱情的向往。
本文将对《红烛》这首诗进行讲解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红烛》这首诗的全文:红烛映青楼,红颜易老头。
不知绮罗郎,犹自思亲友。
这首诗共有四句,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红烛和红颜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亲友和爱情的眷恋之情。
接下来,我们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首句“红烛映青楼”,描绘了红烛在青楼中照亮的情景。
青楼是古代妓院的代称,而红烛则是青楼中常见的照明工具,这一句通过对红烛和青楼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场景,同时也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做好了铺垫。
第二句“红颜易老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红颜在这里可以指代年轻貌美的女子,也可以指代青春年华。
而“易老头”则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促的认知。
这一句通过对红颜易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第三句“不知绮罗郎”,绮罗郎是指美丽的男子,也可以指代诗人自己。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在这里通过对绮罗郎的提及,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犹自思亲友”,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句中,诗人通过对亲友的提及,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红烛》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红烛、红颜、绮罗郎和亲友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爱情和亲情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这首诗还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运用了红烛、红颜、绮罗郎和亲友等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和组合,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红烛闻一多诗原文创作背景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这部诗集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之后的1925年,当时的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闻一多于1922年赴美留学,并在1925年归来。
他目睹了社会的混乱,包括军阀混战和百姓的疾苦,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这部诗歌。
诗集的名字“红烛”源于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寓意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生追求。
《红烛》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也有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是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还有描绘自然的美景。
这部诗集展现了闻一多用红烛一般的赤子之心献身祖国的伟大抱负。
闻一多经典诗歌朗诵大全

闻一多经典诗歌朗诵大全闻一多作为五四时期白话诗人或经典的浪漫主义诗人,往往将诗歌作为宣扬的号角,夸大了诗歌的功用,一反传统诗歌对人类普遍情感的表达而崇尚独特。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闻一多经典诗歌朗诵,仅供大家参考!闻一多经典诗歌朗诵11、《中之邂逅》太阳落了,责任闭了眼睛,屋里朦胧的黑暗凄酸的安静,钩动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感情,——欢乐和悲伤之间底黄昏。
仿佛一簇白云,蒙蒙漠漠,拥着一只素氅朱冠的仙鹤——在方才淌进的月光里浸着,那娉婷的模样就是他么?我们都还没吐出一丝儿声响,我刚刚无心地碰着他的衣裳,很多的隐秘,便同奔川一样,从这摩触中不歇地冲洄来往。
忽地里我想要问他究竟是谁,推起头来……月在哪里?人在哪里?从今凶恶的黑暗,咆哮的清寂,便扰得我辗转空床,通夜无睡。
2、《死》啊!我的灵魂底灵魂!我的生命底生命,我一生底失败,一生底亏欠,如今要都在你身上补足追偿,但是我有什么可以求于你的呢?让我淹死在你眼睛底汪波里!让我烧死在你心房底熔炉里!让我醉死在你音乐底琼醪里!让我闷死在你呼吸底馥郁里!不然,就让你的尊严羞死我!让你的酷冷冻死我!认你那无情的牙齿咬死我!让那寡恩的毒剑螫死我!你若赏给我欢乐,我就欢乐死了;你若赐给我苦痛,我也苦痛死了;死是我对你唯一的要求,死是我对你无上的奉献。
闻一多经典诗歌朗诵21、《孤雁》不幸的失群的孤客!谁教你抛弃了旧侣,拆散了阵字,流落到这水国底绝塞,拼若寸磔的愁肠,泣诉那无边的酸楚?啊!从那浮云底密幕里,进出这样的哀音;这样的苦痛!这样的热忱!孤寂的流落者!不须叫喊得哟!你那沉细的音波,在这大海底惊雷里,还不值得那涛头上溅落的一粒浮沤呢!可怜的孤魂啊!更不须向天回首了。
天是一个无涯的隐秘,一幅蓝色的谜语,太难了,不是你能猜破的。
也不须向海低头了。
这辱骂高天的恶汉,他的咸卤的唾沫不要渍湿了你的翅膀,粘滞了你的行程!流落的孤禽啊!究竟飞住哪里去呢?那太平洋底彼岸,可知道到底有些什么?啊!那里是苍鹰底领土——那鸷悍的霸王啊!他的锋利的指爪,已撕破了自然底面目,建筑起财力底窝巢。
闻一多-红烛-现代白话诗

第5层(8-9)
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 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 生。照应“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引子。虽然“灰心流 泪”但作者却说“莫问收获,但问前程”表明了作者 不管革命成功与否,再次坚定为理想献身的决心和勇 气。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流一滴泪,灰一份心,灰心流泪你的果”这 句诗?
写作的时候,正值闻一多在美国留学 期间。因此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 一方面怀恋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抒发对帝 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第1层(1)
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问题探究:本小节中,诗人和红烛是什么关系?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是红的,诗人的心也是红的,燃 烧自己,照亮世间。诗人奉献自己,唤醒世人。红烛在诗人眼 里,红烛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赤子之心。
20年代:
新诗的奠基与开创——郭沫若等
新诗的规范——徐志摩与新月派
30年代:
新诗的拓展与创新——戴望舒、
卞之琳与现代派诗
40年代:
新诗的成熟与深化——艾青、
穆旦与九叶派
新诗发展及其代表与时代精神的变化
郭沫若《女神》——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 封建的时代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戴望舒《雨巷》——二三十年代大革命前后知识 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时代的一面镜子。
3、“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 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 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 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流一滴泪,灰一份心,灰心流泪你的果”这 句诗? 诗人虽然不惧反动势力的阻挠和迫害,但是面对 麻木的民众和冷酷的社会现实,还是会灰心流泪,红 烛燃烧自己,创造光明,但是现实却并非如自己理想 中的样子,因此灰心流泪。
《红烛》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

《红烛》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红烛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6?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许多人都在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红烛》《红烛》,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经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过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是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烛(闻一多诗集)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序诗)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
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