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标准

合集下载

高标准农田建设参考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参考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参考标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一)田。

通过归并和平整土地、治理水土流失,实现连片田块规模适度,耕作层厚度增加,基础设施占地率降低,丘陵区梯田化率提高。

农田有效土层厚度达到1250px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500px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下降到8%以下,丘陵区梯田化率不低于90%,形成一批1万亩、3万亩和5万亩以上的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二)土。

通过土壤改良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农田耕作层厚度,促进良种良法的推广,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2g/kg以上,各项养分含量指标应达到当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中”或“高”值水平,土壤 pH值保持在5.5~7.5,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应降到最低限度。

(三)水。

通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节水增效灌溉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利化程度。

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排涝标准达到5年~10年一遇,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年~20年一遇,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明显提高。

(四)路。

通过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解决农田“路差、路网布局不合理”问题,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促进农业机械化。

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区达到90%以上,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五)林。

通过农田林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解决防护体系不完善、防护效能不高等问题,扩大农田防护面积,提高防御风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打造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生态屏障。

高标准农田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基本农田建设标准高标准农田是指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达到一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保障功能的耕地,其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土壤肥力:具备较高的土壤肥力,能够保证稳定高产。

2.水源保障:有可靠的水源,能够满足农田灌溉需要,同时有良好的排水设施。

3.机械化程度:地势平整,适应农业机械作业。

4.土地质量:有较好的土地质量,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酸碱度适中。

一、高标准农田与普通农田有什么区别?
高标准农田的标准相比普通农田更高,主要体现在生产条件和生产保障功能上。

如具备较高的土壤肥力,有良好的水源保障,地形平整适应农业机械作业,土壤质量优良等。

这样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出,增强农田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二、如何提升农田的标准?
提升农田标准主要从改善土壤质量、改良土壤肥力、加强水源保障、改善地形地势等方面入手。

例如,进行科学的施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建设灌溉设施,保证农田的水源供应;进行地形改造,使得农田更适合机械化作业。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性是什么?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率,提高农田的产出,同时也有利于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

总的来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主要包括土壤肥力、水源保障、机械化程度和土地质量等方面,高标准农田与普通农田相比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产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提升,以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改善农村经济和提升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概念、标准、建设内容、建设技术和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概念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在现有农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整理、水利设施建设、农田建设等手段,对农田进行全面改造,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投入,更重要的是提高农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标准1.土地质量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求土地质量达到一定标准,包括土地肥力、土壤结构、土壤类型等方面的要求。

要求土地肥力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土壤结构松软,便于作物生长和根系伸展,土壤类型适宜当地的农作物生长。

2.水利设施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求水利设施达到一定标准,包括灌溉设施、排水设施、水源设施等方面的要求。

要求灌溉设施完善,能够满足农田的灌溉需求,排水设施畅通,能够有效地排除农田内的积水,水源设施稳定,能够保障农田的灌溉需求。

3.农田基础设施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求农田基础设施达到一定标准,包括道路、堤坝、渠道等方面的要求。

要求道路畅通,便于农田的耕作和管理,堤坝结实,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渠道清洁,能够有效地输送灌溉水。

4.建设成本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求建设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要求建设成本包括土地整理、水利设施建设、农田建设等方面的费用,要求合理分配资金,严格控制造价。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内容1.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提高农田经济效益和农田生产能力的基础,包括水土保持、地块整理、市田造地等方面的工作。

高标准基本农田资料

高标准基本农田资料

高标准基本农田资料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确保农田生产功能完整不受破坏的特定区域。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资料。

首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标准包括土壤肥力、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多个方面。

其中,土壤肥力是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肥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田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时,需要对土壤肥力进行严格的评估和测定。

此外,水资源和气候条件也是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考量因素。

水资源的充足与否、气候条件的适宜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农田的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

其次,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确定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就需要建立健全的保护和管理制度,确保这些农田不受到破坏和污染。

在保护和管理方面,需要加强对农田的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农田受到的各种威胁和破坏。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确保农田的生产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另外,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也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

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工作中来。

同时,农民和农田经营者也需要增强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农田资源,不断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只有加强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田生产功能的完整和稳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能够增强大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认识和重视,共同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涉及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等六大方面内容,具体标准如下:
1. 土地平整: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以满足机械化耕种和节约集约利用耕地。

耕地中间生产路宽度不超过3米,耕地之间的田间道宽度应为3到6米。

2. 土壤改良:耕地的坡度应小于25度,农田的土地厚度要达到50厘米以上,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在25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在20厘米左右。

3. 灌溉与排水:在耕地周围要建设有必要的防护工程,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

同时,应着力强化应急补灌能力,分区分类配套完善集雨蓄水、节水补灌等工程设施,缓解作物出苗、孕穗等关键生育期水分供需矛盾。

4. 产量提高:高标准农田的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提高100公斤左右。

5. 永久保护: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要达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抗灾能力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等要求,实施永久保护。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标准可能因地区和具体项目而有所不同。

如需了解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更多信息,建议咨询农业专家或查阅农业类书籍。

高标准农田八项标准

高标准农田八项标准

高标准农田八项标准
1. 土地整理标准,包括土地平整度、排水条件、土壤肥力等指标,确保土地整体质量。

2. 水利设施标准,要求农田有完善的灌溉、排水和水利设施,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3. 土壤肥力标准,要求合理施肥,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4. 土壤保育标准,要求加强土壤保护,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的肥沃和健康。

5. 种植结构标准,提倡多样化种植结构,合理轮作和轮作,减少连作对土壤的损害。

6. 农田基本建设标准,要求农田基础设施完备,包括道路、排水沟渠、田间水利设施等。

7. 农田生态环境标准,要求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态
化发展,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8. 农田生产标准,要求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提高农田生产效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高标准农田八项标准的提出,对于我国农田建设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这八项标准来规范农田建设和生产经营,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因此,各级农业部门和农民朋友都应该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落实。

高标准农田国家标准来了(附标准全文)

高标准农田国家标准来了(附标准全文)

高标准农田国家标准来了(附标准全文)日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以下简称《通则》)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是201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以下简称原《通则》)发布后的首次修订,也是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农田建设管理职能整合归并至农业农村部后,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的第一个农田建设领域重要国家标准。

修订原《通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现农田建设项目科学规范管理的重要依据。

新修订的《通则》以全面提升农田质量为目标,充分考虑区域特点,统筹农田工程建设和质量建设,坚持科学布局、分类施策,目标导向、良田粮用,生态理念、注重质量等编制原则,系统完善了原《通则》相关内容与技术规范,将更好地指导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对进一步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行为,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则》在修订思路上突出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设施建设与地力提升,突出科学适用性,提升标准可操作性。

在修订设施建设指标的同时,着重补充完善了地力提升相关指标,按建设内容详细划分具体工程类别,每一类别详细制定建设标准,既确保地方开展各类工程建设都能有所参照,也为各地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建设提供有效技术参考。

《通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建设区域”“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管理要求”等,适用于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活动。

《通则》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因地制宜,分区域设置建设标准。

充分考虑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有效衔接,区分不同建设目标、重点、能力和条件,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和青藏区等七个区域,因地制宜制定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农田地力标准指标。

高标准农田的标准

高标准农田的标准

高标准农田的标准
高标准农田是指符合国家农田质量安全标准的耕地。

其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
1.土壤质量标准:要求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符合国家农田质量安全标准。

2.地形标准:要求高标准农田的坡度应小于5度,沟壑应平整宽阔,并且不应存在污水、浊水冲刷等问题。

3.灌溉标准:高标准农田的灌溉设备应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灌溉水源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4.农药和肥料使用标准:高标准农田的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无害物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达到环保和食品安全的目的。

5.病虫害防治标准:要求使用常规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而不是使用高毒、高效的农药,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

6.机械化标准:要求农田的机械化程度符合国家要求,能够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率。

7.管理标准:要求农民按照国家的要求合理规划、耕种及管理耕地,确保高标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注意:以上所有标准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整治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文献综述)1. 研究内容02. 研究进展0国内研究进展 0国外研究进展 13.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2高标准农田概念2高标准农田划分的标准21. 研究内容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在我国,由于部门分工等原因造成对高标准农田标准的认识不统一。

现有的相关标准只是着重规定建设内容,并没有说明经过建设后不同区域的高标准农田所应达到的状态及其对作物生长的保障作用,所以难以指导科学高效的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工作(薛剑,2014)。

耕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生产资料,不仅为人类提供重要的必需品,同时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耕地数量逐渐减少,耕地质量逐渐下降,国家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等措施保护耕地,但耕地总体质量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保护耕地对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目前耕地保护研究的重点(贾丽娟,2011)。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更是缓解我国人地矛盾的重要措施王。

经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1-2015)》提出了2015年建成2666.7万hm2、2020年建成5333.3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王欣蕊等人,2015)。

2.研究进展国内研究进展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外土地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引入,我国土地质量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等得到了较快发展(愧绍祥,2003)。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短缺,尤其是耕地呈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状态,土地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政界和学界关注与研究的热点。

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耕地质量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

耕地质量是个多层次的概念,包含耕地的土壤质量、空间地理质量、管理质量和经济质量四层涵义,评价指标包含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因素标准是从事各类建设活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是政府运用技术手段宏观调控建设活动、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

目前,虽然专门针对高标准农田标准的理论方法研究甚少,但一些政府机构和学者在耕地质量建设标准、中低产田改良技术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制定了若干相关标准,值得参考和借鉴。

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2012年3月,农业部发布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 2148—2012),规定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内容、建设区选址和田间工程建设标准等内容,在良种应用、土壤墒情监测、科学施肥、农机作业等配套技术、设施的应用和建设方面也提出相应的标准。

另外,在《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r310-1996)中,将全国耕地的中低产田划分为干旱灌溉、绩辨潜育、盐碱耕地、坡地梯改、渍费排水、沙化耕地、障碍层次、瘠薄培肥等八个类型,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r309—1996)中的七个类型区为地域单元,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特点,确定每个类型区中的主要中低产田类型及土壤障碍程度的等级指标,并作为推荐性标准由全国各地参照执行。

农业部门制定的标准注重强调地形、地貌、成土母质特征、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水平、土壤理化性状等,特别是农田水肥培养及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

2012年6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制定了土地平整、灌排、田间道路及农田防护工程等方面的建设标准。

2014年,由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牵头制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14),第一次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基本农田管制相结合,实现了耕地质量保护与土地利用规划、管制的有机结合,有效推动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耕地的数量保护和质量管护。

但是,通则中仅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般性规定,缺乏对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差异化管理和指导。

总之,高标准农田建设往往与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项目紧密相关。

与工程建设任务的布置和实施相比,高标准农田标准与建设路径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

当前研究大多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施与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思考和实施措施。

国外研究进展在耕地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方面,大多数西方国家侧重对耕地自然特征的详细分析,如降雨或灌溉形成的田间持水量、种植适宜温度、耕作季节、酸碱耐受程度、土壤盐分含量、土壤透水透气性、地形坡度、是否有较大石块等土壤特性,以及不能够长期存在侵烛、水淹、温度骤变等外部不良因素。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Collins (1976)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研究农地保护问题,并正式提出了优质农田(Prime Farmland)的概念。

继而Raup (1976)又进一步对其内涵进行了剖析。

美国农业部结合相关研究,立足于本国国情和资源禀赋,把耕地划分为:优质耕地(Prime Farmland)、特种耕地(Unique Farmland)、州重要耕地(Farmland of StatewideImportance)和地方重要耕地(Farmland of Local Importance),以此确立了全国耕地质量评价和保护识别的标准(Ward, 1991)。

随着人们对生产便利、规模经营、综合加工等经济理念的认识提升,单一地以耕地生产力和粮食产量进行耕地质量划分难以满足从业人员的需求。

区位成为西方社会划分耕地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若区位适当,即便是耕地质量中等或偏下,只要能与周围未开发土地资源或耕地连片分布,也可视为优质耕地(Olsen and Jones,1989;Nelson,1990;Greene and Stager,2001)。

另外,在资源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方面,传统西方社会强调土地利用的分区管制,对于优质耕地的识别与评价停留在集中连片的农业用地地块或分区上(Daniels, 1990;Greene,1997)。

随着都市农业的形成与发展,许多国家认识到在建成区内进行作物种植可以带来经济、生态和景观等多方面的效益,因此逐步将优质耕地的界定与管理向城镇区域延伸,结合周围景观、区位、采光、通风等条件,通过调节土地利用分区的管制规则对分区内的作物种类进行分类管理,以提高这些地块的经济利益、景观效能和美学价值(Schiffman,1983;Wassmer, 2009)。

在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受耕地资源相对丰富、政府财政佶据、市场经济发达、土地产权均等因素的影响,偏重耕地保护的法律政策建设,以此对现状优质耕地进行保护。

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华盛顿县在编制本县的耕地保护规划时,基于对农户家庭收入、就业情况、区域经济环境、耕地地价、自然环境、文化因素、农产品价格等的系统分析,认为这是能够真实反映从事农业主体的真实情况,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规划和设计才能够真正确保耕地保护服务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能够可持续开展(Oldenburg,1990;Dijk,2007;Thapa and Niroula,2008)。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虽然也进行土地整治,但主要从环境修复、生态建设的角度进行设计,较少涉及耕地面积增加和整治方面的内容(Archer,1994;Stanfield and Kukeli, 1995)。

对于耕地资源紧缺的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则强调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破碎地块进行整理,实现耕地地块形状规则、地面平整和集中连片等目标。

在设施配套方面,采用灌排升级、立体种植等平台建设维持和提升耕地生产力,实现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3.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高标准农田概念关于高标准农田的概念,薛剑在《高标准农田标准与建设路径研究—以黑龙江省富集市为例》中提到:高标准农田就是满足作物高产稳产生长需要,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可以持续利用的农田。

王欣蕊、李双异、苏里、汪景宽在《东北黑土区漫岗台地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标准研究》中认为,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耕地。

贾丽娟在《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模式研究》中,将高标准农田定义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同时土地相对成片且肥力较高,排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耕地。

高标准农田划分的标准薛剑在《高标准农田标准与建设路径研究—以黑龙江省富集市为例》中还提到:高标准农田标准的制订可以围绕着作物高产稳产生长需求、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可以持续利用这3个准则选择评价指标,作为衡量农田是否达到高标准的“尺子”。

区域高标准农田标准的确定,首先要明确基于当地气候适宜性的区域标准耕作制度的主要作物,以及这些作物高产稳产对土壤、水分和田间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

再综合有关农业区划和农用地质量分等研究成果,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江南区、华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土高原区、四川盆地区、云贵高原区、西北区、横断山区、青藏高原区等12个高标准农田类型区,分析区域自然禀赋对耕地质量条件的影响,研究区域主要作物的高产稳产对土壤、水分和田间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提出了区域性的高标准农田标准。

王欣蕊、李双异、苏里、汪景宽在《东北黑土区漫岗台地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标准研究》中,从高标准农田的定义及内涵出发,依据依兰县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差异,遵循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区域差异性、可操作性和稳定性等原则,从自然条件及社会生态条件 2 个层面,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坚持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并重的原则,既要实现土地平整、农田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更要实现土壤肥沃、生态良好、高产稳产。

最终选取了适宜东北黑土区漫岗台地的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的9个评价指标(分别是:坡度、耕层厚度、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灌溉条件、排水条件、道路通达度、农田防护林和规整度),主要通过实地采样、现场调研获取和对依兰县30 m 数字高程图( DEM) 分析获得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结合不同指标的赋值得到耕地质量的综合分值,划分5 个分值级别。

标准分值加权求和得到的综合分值在80分以上的为高标准农田,既以研究区内评价单元的较优程度作为该区域内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的标准。

例如东北黑土区漫岗台地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单元属于Ⅰ、Ⅱ、Ⅲ、Ⅳ、Ⅴ级的耕地分别占12 % 、58 % 、18 % 、10 % 和2 % ,并拟定Ⅰ级耕地为高标准农田。

通过对各区域内的主要限制因素的分析,提出依兰县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