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论文【最新版】
有关智能建筑电气设计论文

有关智能建筑电气设计【摘要】在现代建筑中,民用建筑的电气设计对居民的生活安全极为重要,本文就以智能建筑中电气设备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设备设计;消防设计随着智能化的机电设备在建筑中的广泛采用,建筑智能化系统日趋复杂。
由于这些智能化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而设计,在不同建筑群或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这些机电设备的智能化系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智能建筑实际上就是一套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过对建筑物内的各种电力设备、空调设备、冷热源设备、防火、防盗设备等进行集中监控,达到在确保建筑内环境舒适,在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条件下,使建筑内的各种设备状态及利用率均达到最佳的目的。
1 智能建筑中的电气设备概述1.1 智能建筑通常具备的条件1.1.1 一套先进的楼宇自控系统,以营造一种温馨的、回归大自然的生活环境。
1.1.2 一套结构化布线系统,将整座大楼或整个小区的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多媒体通信融为一体。
1.1.3 一个现代化的通讯系统,以满足现代信息社会高效率的工作需求。
1.1.4 一个电气设备系统,对建筑物内的高低压配电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
1.2 系统运行的主要内容采用具有高信息处理能力的微机处理机通过通信网络对整个建筑物的空调、供热、给排水、变配电、照明、电梯、消防、广播音响、闭路电视、通信、防盗、巡更等众多设备实施测量、监视和全面监控,实现最优化的管理,从而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节省人力、物力和能源,降低设备运行费用,随时掌握设备状态及运行时间、能量的消耗及变化等,主要内容有:①各种设备按规定时间进行启停控制,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②供电系统、空调系统、供排水系统、冷热源等的参数调节控制监视和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③根据建筑物实际需要的冷负荷,自动控制冷水机组投入运行的设备台数,达到最佳的运行方式;④根据设备运行时间自动更换工作和备用设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⑤对各种能源消耗进行计量和计费。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毕业论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毕业论文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工程设计概述 (3)第三章照明、插座系统设计 (4)3.1 照明系统概述 (4)3.1.1 照明的方式 (4)3.1.2 照明的种类 (5)3.1.3 照明的光源与灯具的选择 (5)3.1.4 照明设计的原则及程序 (8)3.2 照度计算方法 (8)3.2.1 利用系数法 (9)3.2.2 单位容量法 (9)3.3 本工程照明系统的计算 (8)第四章插座系统的设计 (21)4.1 插座系统的设计 (21)4.2 插座系统设计规定 (21)4.3 插座的安装原则 (21)4. 4 本工程插座系统的设计 (22)第五章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23)5.1 配电系统的概述 (23)5.2 负荷等级及供电要求 (23)5.2.1 负荷等级的划分 (23)5.2.2 各负荷等级对供电电源的要求 (24)5.3 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 (24)5.4 负荷计算 (25)5.4.1 计算负荷的意义和计算目的 (25)5.4.2 求负荷计算的方法 (25)5.5 导线的选择和敷设 (28)5.5.1 导线和电缆的选择原则 (35)5.5.2 导线和电缆类型的选择 (36)5.5.3 常见导线和电缆型号及其用途 (30)5.6 本设计配电系统的设计 (31)5.6.1本工程负荷计算 (31)5.6.2本工程电缆导线选择 (34)第六章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 (35)6.1 防雷系统的概述 (35)6.2 建筑物防雷等级的划分 (35)6.3 防雷的措施 (36)6.4 防雷装置的介绍 (46)6.5 系统的保护接地 (48)6.5.1 接地分类 (48)6.5.2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 (48)6.6 本工程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 (41)第七章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 (43)7.1 有线电视系统的概述 (43)7.1.1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发展概况 (43)7.1.2 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43)7.2 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 (44)7.2.1 前端的工程设计 (44)7.2.2 干线传输部分的工程设计 (45)7.2.3 分配系统的工程设计 (46)7.3 本工程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 (47)第八章系统及网络系统的设计 (50)8.1 系统的概述 (50)8.2 网络系统的概述 (51)8.3 本工程系统及网络系统的设计 (53)第九章技术经济分析 (68)第十章结论 (70)参考文献 (71)致谢 (72)附录一中文译文附录二外文资料原文附录三图纸参考文献[1] 肖辉.电气照明技术.:机械工业,2009年 P1-P2[2] Victoria Meyers.Designing with Light.American: Artabras Press,2006years P3-P5[3]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GB_50052-2009 P15-P17[4] 思亮.建筑供配电.:中国建筑工业,2009P19-P21[5] 中华人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中国建设,2010P33-P35[6] 家斌高小飞.电气设备防雷与接地实用技术.:中国水利水电,2010年P37-P38[7] 王慧玲。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论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系别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班级08建筑电气与智能化(1)班学生姓名学号082060120设计课题电力电子电路仿真研究-- 逆变电路(DC-AC)仿真研究指导教师2012年6月12摘要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可控电路直流电动机控制,可变直流电源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这些都是以逆变电路为核心。
本文建立了基于MATLAB 的单相和三相电压型SPWM逆变电路的动态模型给出了仿真的实例与仿真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展现了MATLAB仿真具有的快捷,灵活,方便,直观的优点,从而为电力电子电力的数学及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关键词]:单、三相逆变;SPWM技术;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abstractWith the pow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automaticcontrol technology, PWM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rapidly, SPWM sine pulse width modulation principle of this technology is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versatile, with a fixed switching frequency, control and regulation performance, eliminate harmonics thatcontain only a fixed output voltage of high frequency harmonic components, simple design and a series of advantages, is a good waveform improvement Act. It was a smallinverte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SPWM technology become the most widely usedinverter with PWM technology. Therefore, the study of SPWM inverter characteristics ofthe basic 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 role of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inverters;matlab simulation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单相电压型SPWM逆变电路 (4)2.1单相电压型SPWM逆变电路的基本结构图 (4)2.2单相电压型SPWM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 (5)2.2.1 逆变器SPWM调制原理 (5)2.2.2 SPWM控制方式 (6)2.3单相逆变器SPWM调制电路的S IMULINK模型 (9)2.3.1 单极性SPWM仿真 (9)2.3.2 双极性SPWM仿真 (10)2.4模型参数的设定模型仿真图及其分析 (12)2.4.1 单极性SPWM仿真 (12)2.4.2 双极性SPWM仿真 (14)第三章三相电压型SPWM逆变电路 (16)3.1 三相逆变器SPWM调制电路的基本结构图 (16)3.2.三相逆变器SPWM调制电路的工作原理 (17)3.3 三相逆变器SPWM调制电路的SIMULINK模型 (18)3.3.1 三相电压型逆变器SPWM仿真的模型图 (18)3.3.2 模型参数的设定模型仿真图及其分析 (18)3.4 死区时间的影响 (19)3.4.1 模型参数的设定模型仿真图及其分析 (21)第四章总结 (22)第五章致谢 (22)第六章参考文献 (23)第一章绪论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电力电子技术,使电能可以交换和控制,生产了现在各种高效节能的新型电源和交直流调速装置,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提供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毕业设计是教学任务中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它既是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训练,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考察,更是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能够适应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建筑电气控制、建筑供配电和照明、建筑智能化工程等知识和技术,并且能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从事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有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一线高层次专门人才。
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毕业设计应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触工程技术的实践机会。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目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阶段。
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分析及解决本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法,掌握其工程应用中的规范和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文献检索方法,并具备一定的查阅和使用技术资料、标准手册等工具书的能力;提高学生绘制图纸、工程计算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过程(一)选题的多样性和专业特色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因此其毕业设计的选题要体现多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体现与建筑有关的专业特色,尽量避免沿用与其他相关电类专业的相似选题。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一方面要侧重于强电的建筑电气技术,另一方面还应适应于当前智能化方向的弱电技术在建筑领域当中的应用。
以西安思源学院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18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为例,选题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建筑供配电设计、建筑照明设计及建筑中的防雷接电等强电设计内容,还包括了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单片机等弱电技术的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发的相关选题,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建筑智能安防系统设计、小区停车场系统设计、室内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智能家居窗帘控制系统设计等。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节能优化设计论文

建筑电气智能化论文节能优化设计论文摘要: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在我国建筑领域的起步较晚。
至今该技术还未实现大面积的推广和普及。
但是,此技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
伴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这种智能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也会随之提升,并大规模使用。
将在生活与工作领域为住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设计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推动该技术的进步。
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
多目标、关联性、开放性与主动性等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特性,各系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是实现智能建筑高度智能化的重要手段。
传统建筑的各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强弱电截然分立的建设方式,已不能适应智能建筑高速发展的需要。
1智能化建筑和智能化建筑的电气节能设计概述1.1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建筑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和现代建筑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包括信息化、公共安全、建筑管理和信息系统等在内的整个系统进行整合,达到最优的效果,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智能化技术的兴起使得我国建筑行业有了新的进展,实现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由于此项技术传入我国时间还不是很长,使得应用时还有许多问题,导致很多智能建筑的控制系统不能正常运作,因此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电气节能设计,保证智能化建筑的控制的正常运行。
1.2智能化建筑的电气节能设计智能化建筑中的电气节能设计是实现智能化建筑控制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技术,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目前建筑行业中能源消耗最大的是电气耗能,因此我们对智能化建筑中电气节能技术进行优化,降低能耗,更好的实现对建筑的智能化控制。
2国内智能化建筑的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缺陷2.1国内智能化建筑的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国内建筑行业中能源消耗最大的是电气耗能,近年来,我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的新能源开发展比较快,将这些新能源应用于智能化建筑中的电气节能中,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很好的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能源,一举数得。
2024年建筑电气智能工程设计论文

2024年建筑电气智能工程设计论文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中对电气智能工程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建筑电气智能工程,作为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高效、智能的电气系统设计,实现建筑物的舒适、安全、节能和高效运行。
本文将探讨建筑电气智能工程设计的相关问题,分析当前行业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筑电气智能工程设计的重要性建筑电气智能工程设计是建筑项目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涉及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运行,还与建筑能效、环保等方面密切相关。
优秀的建筑电气智能工程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的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为用户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设计要点分析在进行建筑电气智能工程设计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集成建筑电气智能工程设计需要将各个子系统进行有效集成,包括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空调系统、安防系统等。
通过集成设计,可以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智能化控制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建筑电气智能工程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实现智能化控制。
通过智能化控制,可以实时监测和调节系统运行状态,确保系统始终运行在最佳状态。
节能环保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节能环保的要求。
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同时,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安全可靠建筑电气智能工程设计必须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确保电气系统的稳定运行,防止电气事故的发生。
当前行业现状目前,建筑电气智能工程设计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建筑项目开始采用智能电气系统。
然而,行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更新迅速,人才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和行业应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建筑电气智能工程设计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智能化程度更高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建筑电气智能工程的智能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
智能建筑电气设计论文

智能建筑电气设计论文摘要:进入高新技术时代和信息时代,智能建筑在设计行业中异军突起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功能使用的一种时尚,很多住宅小区都成为了智能建筑的建设热点。
在智能建筑设计中,智能化的电气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
1 智能建筑电气设计的内容智能建筑电气设计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为节约能源,各类电气设备按照既定时间发送启动控制过程;为掌握实时参数,每一部分电气系统均可检测和调节其运行状态参数;为能够及时更换或维修接近使用寿命期限的设备,各类电气设备的运行时间形成累积并在达到一定标准后报警;各种不同能源的消耗计量和计价等等。
而笔者认为,智能建筑电气设计统归分为两大类,即强电部分和弱点部分。
1.1 强电部分(1)低压配电系统。
变电所低压配电室的配电设备布置,应符合国家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的规定。
配电室的位置应靠近用电负荷中心,设置在尘埃少、腐蚀介质少、干燥和震动轻微的地方,并宜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配电室内除本室需用的管道外,不应有其它的管道通过。
落地式配电箱的底部宜抬高,室内宜高出地面50mm以上,室外应高出地面200mm以上。
底座周围应采取封闭措施,并应能防止鼠、蛇类等小动物进入箱内。
同一配电室内并列的两段母线,当任一段母线有一级负荷时,母线分段处应设防火隔断措施。
当高压及低压配电设备设在同一室内时,且二者有一侧柜顶有裸露的母线,二者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m。
成排布置的配电屏,其长度超过6m 时,屏后的通道应设两个出口,并宜布置在通道的两端,当两出口之间的距离超过15m时,其间尚应增加出口。
(2)动力设备。
智能建筑电气动力设备的设计需注意完成电路的保护。
例如,在讨论动力水泵风机空调机组等动力用电设备采用3+2电缆配3P+N开关或4+1电缆配3P断路器哪种方案较为合理的问题上可以假设的方式来作答。
假设“动力水泵风机空调机组”只是三相平衡用电设备,并无单相用电,“最为合理”需采用3+1(PE)电缆配3P断路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本工程是梧桐馨园小区1#楼电气设计,属民用高层住宅建筑,共18层,均为住宅。
在本次设计任务中,完成对梧桐馨园18#楼的强电,弱电系统设计,主要内容如下:照明和插座的设计,要求正确选择光源和灯具,满足经济合理,节约电能,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
低压配电系统为TN—C—S系统,电压为380/220V,采用放射式或树干式供电。
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中,本工程根据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设计,防雷接地和电源重复接地、弱电系统接地共用接地装置,其联合接地电阻ΩR。
≤1有线电视系统中,本工程按分配-分支系统进行设计,电视信号传输的同轴电缆直接埋地引入本楼的电讯一体箱。
电话及数据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由交接箱树干式配线至各层电讯一体箱,数据网络系统由网络交换机放射式配线至各层电讯一体箱。
本次设计共完成16张工程图,这些施工图基本符合国家有关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标准。
通过毕业设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术的应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 照明;插座;供配电;防雷与接地;有线电视;电话系统及网络AbstractThe design entitled wutongxinyuan 18# block electrical system design, this building is a class of high - rise building.His building isb-class building, its residential living electricity belongs to the three - level loading, second lightning building design. In the design task, required to complete wutongxinyuan 18# residental building,s A block strong electric, weak electricity system design, Main content are as follows:Illumination and socket design, in addition to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taking both its energy-saving and 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into account.Low - voltage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the TN-C-S system, voltage is 380/220V, the use of radial or trunk – powered system.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grounding system design,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design of this project under the second category. Repeat grounding and lightning protection grounding and power supply grounding device of weak current system Earth share, their joint resistance ≤ 1 .Cable TV systems, the engineering design by allocation - branch system, television signal transmission in coaxial cable buried directly introduced into the House of telecommunications in one box.Telephone and data network system, telephone system from transfer box trunk wiring to all levels of telecommunications in one box, data network system by a network switch to radial wiring to all levels of telecommunications in one box.This design has completed 16 engineering diagrams, these basic meet national construction drawings for electrical design specifications and standards. Through graduation desig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expertise for future work to lay a foundation.Key words: Lighting; Sockets;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Lightning and grounding; Cable televisio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工程设计概述 (2)第三章照明、插座系统设计 (3)3.1 照明系统概述 (3)3.1.1 照明的方式 (3)3.1.2 照明的种类 (4)3.1.3 照明的光源与灯具的选择 (5)3.1.4 照明设计的原则及程序 (6)3.2 照度计算方法 (6)3.2.1 利用系数法 (6)3.2.2 单位容量法 (7)3.3 本工程照明系统的计算 (8)第四章插座系统的设计 (21)4.1 插座系统的设计 (21)4.2 插座系统设计规定 (21)4.3 插座的安装原则 (21)4. 4本工程插座系统的设计 (22)第五章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 (23)5.1 配电系统的概述 (23)5.2 负荷等级及供电要求 (23)5.2.1 负荷等级的划分 (23)5.2.2 各负荷等级对供电电源的要求 (24)5.3 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 (24)5.4 负荷计算 (25)5.4.1 计算负荷的意义和计算目的 (25)5.4.2 求负荷计算的方法 (25)5.5 导线的选择和敷设 (28)5.5.1 导线和电缆的选择原则 (28)5.5.2 导线和电缆类型的选择 (28)5.5.3 常见导线和电缆型号及其用途 (30)5.6 本设计配电系统的设计 (31)5.6.1本工程负荷计算 (31)5.6.2本工程电缆导线选择 (34)第六章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 (35)6.1 防雷系统的概述 (35)6.2 建筑物防雷等级的划分 (35)6.3 防雷的措施 (36)6.4 防雷装置的介绍 (37)6.5 系统的保护接地 (38)6.5.1 接地分类 (38)6.5.2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形式 (38)6.6 本工程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 (41)第七章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 (43)7.1 有线电视系统的概述 (43)7.1.1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发展概况 (43)7.1.2 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43)7.2 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 (44)7.2.1 前端的工程设计 (44)7.2.2 干线传输部分的工程设计 (45)7.2.3 分配系统的工程设计 (46)7.3 本工程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 (47)第八章电话系统及网络系统的设计 (50)8.1 电话系统的概述 (50)8.2 网络系统的概述 (51)8.3 本工程电话系统及网络系统的设计 (53)第九章技术经济分析 (54)第十章结论 (55)参考文献 (56)致谢 (57)附录一中文译文附录二外文资料原文附录三图纸参考文献[1] 肖辉.电气照明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P1-P2[2] Victoria Meyers.Designing with Light.American:Artabras Press,2006years P3-P5[3]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_50052-2009 P15-P17[4] 刘思亮.建筑供配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P19-P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设出版社,2010P33-P35[6]陈家斌高小飞.电气设备防雷与接地实用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P37-P38[7] 王慧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电气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以西安思源学院工学院2018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为例,首先阐述了该专业毕业设计的目标,然后进一步提出了该专业毕业设计的具体过程,包括选题的多样性和专业特色、毕业设计的过程监控、毕业设计的成绩评价及优化指导教师队伍,最后对该专业毕业设计结果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是教学任务中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它既是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训练,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考察,更是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能够适应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建筑电气控制、建筑供配电和照明、建筑智能化工程等知识和技术,并且能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从事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有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一线高层次专门人才。
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毕业设
计应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触工程技术的实践机会。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目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阶段。
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分析及解决本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法,掌握其工程应用中的规范和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文献检索方法,并具备一定的查阅和使用技术资料、标准手册等工具书的能力;提高学生绘制图纸、工程计算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过程
(一)选题的多样性和专业特色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因此其毕业设计的选题要体现多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体现与建筑有关的专业特色,尽量避免沿用与其他相关电类专业的相似选题。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一方面要侧重于强电的建筑电气技术,另一方面还应适应于当前智能化方向的弱电技术在建筑领域
当中的应用。
以西安思源学院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18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为例,选题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建筑供配电设计、建筑照明设计及建筑中的防雷接电等强电设计内容,还包括了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单片机等弱电技术的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发的相关选题,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建筑智能安防系统设计、小区停车场系统设计、室内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智能家居窗帘控制系统设计等。
这些选题尽量做到设计的内容充实,开发的系统能根据不同的难度实现几个具体实用的功能,且避免题目范围太大、学生无精力完成等问题。
(二)毕业设计的过程监控为了在多方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整个完成过程不能流于形式,因此要在各个环节有效监控[3-4]。
我院2018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就向学生下达了毕业设计初步选题,以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调研和查找有关资料。
在第二学期开学,组织学生学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有关文件和指导手册,让学生了解各自设计的任务要求,同时给学生介绍查阅文献的方法和途径、讲清开题报告的流程和内容,并给学生2~3周时间着手开题报告的撰写,从而保证了开题的顺利进行。
在毕业设计的进行过程当中,学校还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日程管理,一般要求学生不得随意请假,保证1~2周和指导
教师见面一次,汇报毕业设计的进行情况,包括设计方案的完成情况、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完成情况、毕业论文的撰写情况等,提出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填写指导记录。
在毕业设计中期学校还组织了中期检查,从毕业论文的初稿内容、图表格式、文献资料引用、到设计的仿真和实物制作的进展情况和完成质量等多方面进行检查,存在问题立即整改。
在毕业设计后期,给学生的论文提供3次免费查重机会,只有低于30%的重复率且完成了设计任务书全部要求的学生方可同意参加答辩。
这样就杜绝了指导教师宽容迁就、学生蒙混过关等问题。
(三)毕业设计的成绩评价论文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设计水平、论文内容的论述水平、现场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综合考察,也是评定最后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我院2018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要求,在毕业论文答辩现场,学生不仅要介绍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思路和内容,还要现场携带相关原始资料并展示设计的成果。
例如,做系统实物设计的学生要当场展示和运行,做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学生要携带完整清晰的设计图纸现场说明。
答辩教师根据设计的现实应用价值、可靠性,以及学生的表现,并参考规定的量化标准现场打分,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四)优化指导教师队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工程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为了达成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目标任务,不仅要求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指导教师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我院2018届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组由8个专业教师组成,大部分教师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强电、弱电系统设计方面有一定经验,但缺乏相应系统的工程施工经验。
因此教研组要聘请一两位具有相应系统的工程施工经验的专业人员加入指导教师组,或者采取跨学校、多专业联合的方式,优化指导教师队伍的结构,多位教师一起参与毕业设计指导。
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调查
笔者对我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2018届44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返回的问卷39份,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选题要求、教师指导情况、毕业设计投入精力等。
69%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难度适中,90%的本专业学生更喜欢做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等相关的设计和工程应用类题目,而只有10%的学生喜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相关理论和算法研究类题目,大约97%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精力较多,对毕业设计满意和有兴趣的学生
达到了总人数的92%。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在毕业设计中投入了大部分精力,做毕业设计的态度较认真和积极,但还是有个别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够扎实,态度不认真,又忙于毕业实习和找工作,毕业设计时间没安排协调好,毕业设计完成的比较仓促,导致论文内容不充实,还需指导教师及时纠正和加强指导。
四、结语
毕业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全面检验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
各学校、各专业在规划毕业设计培养时要遵照教育部本科教育要求的大方向,合理地提出适合自身情况的改革和实践,多从就业岗位和学生角度考虑选题,突出工程性和地方性,强化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进一步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毕业设计的指导水平,从各个方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董金波,任思璟,李春华,等.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经济师,2012(10):95-96.
[2]冯增喜,任庆昌,于军琪,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实践与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2,29(6):61-63.
[3]刘军.提高工科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7(3):56.
[4]裘欣,丁汉林.应用型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33):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