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同心圆梦模拟三语文试卷答案教学文案
2013届同心圆梦模拟三语文试卷答案

2013届同心圆梦模拟三答案1.答案C(A.móu/miù,jū/jū,zhuī/chuí,zǎn/cuán;B.yì/qì,kuì/kuì,kē/ɡě,jiàn/jiān;C.xuán/xián,huì/yuán,shàn/zhān,hénɡ/hènɡ;D.jiàn/zhàn,yī/jī,bì/bài,zhuó/zhuó)2.答案C(A洛阳纸贵,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涨价了。
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B蜚声,指的是扬名。
C“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奂”:多。
这个成语只能用于房屋,不能用于其他事物。
D“不以为意”,指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这与后面莫言的表达都表现了莫言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3.答案B(A“克服”与“挑战”搭配不当。
C语序不当,“林丹”应在“除了”之前。
D 主语残缺,删掉“使”。
4、答案B(④为总领句,说明开平碉楼兴起的两大原因。
②⑥紧承④,概括说明两大原因。
③①⑤则按时间顺序展开,具体细说开平建起碉楼的原因。
)5、A(贼:伤害,残害。
)6、C(A.介词,用/连词,表目的。
B.连词,表顺承关系/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C.均为介词,替,给。
D.代词,代李梦阳/衬音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7、A(强直:刚强正直。
①③⑤是李梦阳强直的表现。
②是皇帝左右的人所言所行;④是康海替梦阳说情,梦阳才免于被杀;⑥是表现李梦阳的放荡不羁。
)8、C(原文讲“御史周宣劾梦阳党逆”,而C项却说“李梦阳因与他结党谋逆,被御史周宣弹劾”,这就颠倒了句间关系,强加了因果,误解了原文。
)9、①你们想用杖刑击毙李梦阳罢了,我岂能杀害耿直的大臣快慰左右的心!(后句或译为:我岂能杀害耿直的大臣来使左右的人高兴!)(“宁”“快”各1分,句意1分。
三模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l·D("重要特征"应为"本质特征")2·B("最高的智慧"应为"很高的智慧)3·C(关于"适用"的表述太绝对)4.C 【解析】审:谨慎、小心。
5.A.6.B 【解析】不是“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而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这样才能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宁。
7.(1) 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
(关键词“慢”“谴”“绝”每译对一个得1分,全句意思通顺得2分)(2)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关键词“罪”“边臣”“先事之备”每译对一处得1分。
全句意思通顺得2分)【参考译文】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
从小聪明过人。
被举荐为优异等次的茂材,任昆山知县。
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
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以此)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
”当时国力强盛,其他人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
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
”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
夏人入侵边境,四路人马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使者往来。
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
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
这样,对于西、北就能都得到。
”当时朝廷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
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代理守丞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
高考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练习一及答案解析

材料一: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品尝佳茗。
一开始看到茶色、闻到茶香,进一步细细品尝,就能舌下生津,一种隐约淡远的甘甜耐人寻味,口中久久留有余香,令人神清气爽。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包含着由浅入深的审美层次,它为读者提供了咀嚼、寻味的充分余地。
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就是根据文学作品的审美层次进行的。
从文学的根本性质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学艺术是人类心灵透射出来的历史之光,因为具有美的形式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具体说来,首先,文学属于美的领域,它具有审美的形式。
而文学的美是通过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因素的有机组合来表现的。
这些形式因素间接唤起感性的艺术形象(想象的而非视觉的形象)。
其次,文学的美不同于某些艺术美(如装饰图案等),不是“纯粹美”,而是一种“依存美”。
它包含着丰富复杂的历史内容,是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特定民族的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历史的折光。
最后,历史的内容不是直接进入作品,而是经过作家的审美感受世界的过滤、催化和再生的过程。
因此它渗透着人类心灵的甘泉,涂满作家个性心理的色彩。
它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心理、哲理内涵,而这种内涵是深藏不露的意蕴。
在文学欣赏中,它像涓涓的细流悄悄流进读者的心田,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读者的深层心理。
这种意蕴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
它使作品在世世代代的读者心目中成为象征的形式而被吸收和改造,读者即以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处境而代入不同的经验内容。
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叫作“象征意蕴”。
能够长期流传、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必然具有某种超越时空的象征意蕴。
这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超越国界、传世不朽的最内在的秘密。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就可以大略看出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的基本面貌。
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是读者最初接触到的审美因素,通过审美感官可以直接感知。
在感知各种形式因素的基础上,读者借助想象力唤起了某种艺术形象。
这是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一个层次。
而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总是指向、暗示一定的历史内容,这就构成了文学作品审美结构的第二个层次。
高三语文三模试题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原来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风景,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第一幅壮丽的图画。
一处湖面,冰层坍塌下去。
随后湖面中间闪现一条长长的裂痕,不等你确认它的原因和走向,居然又发现几条粗壮的裂痕从斜刺里交义过来。
某一天,你来到湖边,会止不住出声地惊叫起来,巨冰已经裂开!黑黑的湖水像打开两扇沉重的大门,把一分为二的巨冰推向两旁,终于袒露出自己阔大、光滑而迷人的胸膛!这期间,你应该在岸边多呆些时候。
, 。
, 。
, 。
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
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儿又推到湖那边儿。
春天的湖水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进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托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
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
这时你会发现,湖水井不助黑,而是湛蓝湛蓝。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它们黯淡、晦涩、粗糙和发脏,表面一块块凹下去②你会深深感到,春天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③你就会发现,这漆黑而依旧冰冷的湖水泛起的涟漪,柔软又轻灵④与冬日的寒浪全然两样了⑤有时,忽然“咔嚓”清脆的一响,跟着某一处,断裂的冰块应声漂移而去⑥那些仍然覆盖湖面的冰层,不再光芒夺目A.③⑥④①⑤②B.③④⑥①⑤②C.②④③⑥①⑤D.②③④⑤⑥①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高适《燕歌行》)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D.昆山玉碎凤凰叫,美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3.文中第4段的两个省略号分别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3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云南卷)

2023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云南卷)一、语文知识积累(1-6题每题2分,第7题6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干涸.(hé)撺.掇(cuān)缥.缈(piāo)矫.揉造作(jiǎo)B.捯.气(dǎo)屏.息(bǐng)踌.躇(chóu)坦荡如砥.(dǐ)C.眩晕.(yūn)蜷.伏(quán)腈.纶(jīng)面面相觑.(qù)D.睥睨.(nì)羸.弱(yíng)怂.恿(sǒng)吹毛求疵.(cī)【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捯.气(dǎo)——dáo;C.眩晕.(yūn)——yùn;D.羸.弱(yíng)——léi;故选A。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恢谐殒石不求甚解纷至沓来B.狼藉蒙眬摩肩接踵芒刺在备C.俯瞰琐屑天涯海角坦荡如砥D.踊跃缥缈人情事故大相径庭【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恢谐——诙谐,殒石——陨石;B.芒刺在备——芒刺在背;D.人情事故——人情世故;故选C。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冬残奥会以出色的赛事组织、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人性化的服务,赢得了运动员、教练员和广泛国际社会的赞誉。
(将“广泛”放在“赞誉”前)B.我们迫切地需要从喧哗中抢夺出时间进行阅读。
可以说,唯有阅读能够延展生命的长度,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气质。
(删去“和气质”)C.惠州作为宜居城市,少了其他一些大城市的喧嚣和拥挤。
合理的城市规划,给市民以舒适和便利,让人们内心由衷感到喜悦和惬意。
(删去“内心”或“由衷”)D.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技术而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把“不畏艰险”和“执着追求”对调)【答案】D【详解】考查病句修改能力。
D.有误,本句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应删去“榜样”;故选D。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次模拟语文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2016——2017学年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卷)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C2、B3、B4、D5、C6、D7、B8、①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蘋洲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③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⑤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观点:孩子做家务,长辈不必付报酬。
反驳:例如:长辈为了孩子做了那么多事,孩子付了多少报酬?孩子做家务是尊敬长辈的表现。
孩子的一切费用都是长辈提供的,还有什么理由向家长去要报酬?10、①因此,因而.②的确③身份低微,见识短浅.④希望.11、D12、①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
②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倒一位贤明的君主.13、(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14、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而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意思对即可)15、甲文突出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了若指掌,足智多谋的特点.乙文则突出了诸葛亮忠君爱国、鞠躬尽瘁的特点.16.神态、动作、语言。
表现人物惊恐不安的心态。
17.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
18.发财梦使她不愿承认眼前的事实,对于勒仍存有一线希望。
19.想起于勒从前占用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发财的希望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恨一齐发作。
神态、语言、动作。
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20.不可以去掉。
“亲”字把讽刺的语言加深一步,深沉地表达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不认亲情的做法的困惑、苦闷和不满。
21、作文评分标准1.漏写题目扣1分。
2.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现不计,最多扣2分。
2023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及答案解析(北京卷)

2023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及答案解析(北京卷)一、基础·运用(共12分)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校开展系列活动。
下面是相关活动解说词,请你阅读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寻传统文化之根源】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月光下,吟诗篇,举杯邀青莲,泛舟思易安。
三月三,天朗气清,曲水流.殇.;五月五,汨罗江上,龙舟竞.渡.。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
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里,闪烁在京剧班斓的脸谱中,①,②,飘散..在书法醇美的墨香里,传扬在诗歌浪漫的意境中。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记忆,琳琅满目的形式令人赏心悦目。
让我们融入中华血脉,追寻文化之根,在古风古韵中安放心灵吧!1.下列加点词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因为表达的是“划船比赛”的意思,所以“竞渡”应当写作“竟渡”。
B.因为表达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
”的意思,所以“流殇”应当写作“流觞”。
C.“飘散”指“四处漂动,飞散”,但“散”的读音应该是sǎn。
D.“承载”意思是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所以“载”应读作zǎi。
2.下列划线成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源远流长B.生生不息C.琳琅满目D.赏心悦目3.结合前后语句,对文中①②两处进行仿写。
(2分),【活动二:思传统文化之精髓】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仿佛穿越千年,让古与今相互交叠,一幕幕难忘的镜头.....,.....、精彩的瞬间无声阐释着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理念的“天作之合”,让世界用另一种方式感受着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开幕式上,灵动的“二十四节气”创意倒计时惊艳了网友。
……“二十四节气”毫无疑问是理解古人与土地的深厚感情,以及中华文明博大、浪漫的绝佳载体。
所以,传承、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
”庚辰本在“海棠预老”旁有脂批二字:“恰极。
”此处脂批“恰极”二字,应有两重含义:一是用词精细。
查各版本,庚辰、王府、列藏、戚序诸本均作“海棠预老”,甲辰本及程本则作“海棠预萎”。
从版本时序看,后者是后人改的。
一般确实用“枯萎”写花残将落之景。
但贾宝玉说的是“死了半边”,并非花瓣枯萎,这意味着此花的生命力正走向衰竭。
海棠是多年生木本植物。
花瓣枯萎并不意味花树生命终结,因为明年可能再开花,“老”才是对“死了半边”的准确概括。
比较“落、残、枯、萎”写花之具体生存状态,“老”字更有一种直指生命本体状态趋向衰亡的苍凉和沉重。
这正符合贾宝玉追忆晴雯“艳质将亡”,对槛外海棠“死了半边”的特别关注和敏感。
脂批在“预老”处特批“恰极”,应是独得曹公之用心。
二是肯定诔文字句贴合77回小说叙事。
按《芙蓉诔》在回忆往事时,多用虚笔,极少实写,甚至如撕扇补裘等关目都未提及,唯独“海棠预老”与本事相应。
这并非因为事件何等重要,而是其中渗透的生命意识切合悼念主题,“恰极”地表达了对睛雯悲剧命运的浓厚伤感。
就“海棠预老”意象而言,人们就可以看到它与全书“悼红”情结整体构思的深层联结,这一联接是通过前八十回的海棠意象链实现的。
“海棠预老”是贾宝玉发现和强烈感受的生命异象:“这檐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
”相信人花感应,关注女儿命运的“绛洞花主一怡红公子”当时就惊恐担忧:“我就知有异事”,只是他未必想到有魔爪会伸向他挚爱的晴雯,因为贾宝玉对女儿的爱并非偏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同心圆梦模拟三语文试卷答案2013届同心圆梦模拟三答案1.答案C(A.móu/miù,jū/jū,zhuī/chuí,zǎn/cuán;B.yì/qì,kuì/kuì,kē/ɡě,jiàn/jiān;C.xuán/xián,huì/yuán,shàn/zhān,hénɡ/hènɡ;D.jiàn/zhàn,yī/jī,bì/bài,zhuó/zhuó)2.答案C(A洛阳纸贵,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涨价了。
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B蜚声,指的是扬名。
C“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奂”:多。
这个成语只能用于房屋,不能用于其他事物。
D“不以为意”,指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这与后面莫言的表达都表现了莫言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3.答案B(A“克服”与“挑战”搭配不当。
C语序不当,“林丹”应在“除了”之前。
D主语残缺,删掉“使”。
4、答案B(④为总领句,说明开平碉楼兴起的两大原因。
②⑥紧承④,概括说明两大原因。
③①⑤则按时间顺序展开,具体细说开平建起碉楼的原因。
)5、A(贼:伤害,残害。
)6、C(A.介词,用/连词,表目的。
B.连词,表顺承关系/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C.均为介词,替,给。
D.代词,代李梦阳/衬音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7、A(强直:刚强正直。
①③⑤是李梦阳强直的表现。
②是皇帝左右的人所言所行;④是康海替梦阳说情,梦阳才免于被杀;⑥是表现李梦阳的放荡不羁。
)8、C(原文讲“御史周宣劾梦阳党逆”,而C项却说“李梦阳因与他结党谋逆,被御史周宣弹劾”,这就颠倒了句间关系,强加了因果,误解了原文。
)9、①你们想用杖刑击毙李梦阳罢了,我岂能杀害耿直的大臣快慰左右的心!(后句或译为:我岂能杀害耿直的大臣来使左右的人高兴!)(“宁”“快”各1分,句意1分。
宁:岂,难道;快:使……高兴,快慰。
)②近来言官(或译为:谏官)弹劾众宦官,阁臣正极力支持他们的奏章,您如果能率领各位大臣拜伏宫阙据力相争(或译为:您如果能率领各位大臣直接上书据力相争),阁臣必定响应你们。
(“比”“持”“诚”各1分,句意1分。
比:近来;持:支持;诚:果真,如果。
)③参政吴廷举也与李梦阳有矛盾,便上疏参劾李梦阳冒犯上官。
(“隙”“侵官”各1分,句意1分。
隙:仇隙,嫌隙,矛盾;侵官:冒犯上官或侵犯他官职权。
)参考译文:李梦阳,字献吉,庆阳(今属陕西)人。
弘治六年李梦阳参加陕西乡试考取第一名,第二年考中进士,授予户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李梦阳受皇帝诏命,进呈奏章,透彻地论述了朝政得失。
末了说:“寿宁侯张鹤龄收罗无赖之徒,牟利害民。
”张鹤龄上奏辩解,摘出李梦阳奏章中的“陛下厚待张氏”之语,诬陷李梦阳把皇后谤讪为张氏,罪当论斩。
当时皇后得宠,皇后之母金夫人向明孝宗哭诉。
明孝宗不得已逮捕李梦阳,关押到锦衣卫监狱。
不久赦免放出,剥夺俸禄。
金夫人仍哭诉不止,明孝宗不听。
左右之人明白,明孝宗保护李梦阳,请求不加重罪,只给予杖责来泄金夫人之愤。
明孝宗又不答应,对尚书刘大夏说:“你们想用杖刑击毙李梦阳罢了,我岂能杀害耿直的大臣快慰左右之心!”有一天,李梦阳在途中碰见张鹤龄,张口臭骂他,用马鞭抽打他,打落了两颗牙齿,张鹤龄不敢和李梦阳计较。
孝宗驾崩,明武宗即位,刘瑾等“八虎”当权,尚书韩文与同僚们说起时事就哭了起来。
李梦阳说:“公是大臣,为什么哭?”韩文说:“不哭能怎么办?”李梦阳说:“近来言官弹劾群阉,阁臣正极力支持他们的奏章,公如果能率领各位大臣拜伏宫阙据力相争,阁臣必定响应,除去那些人就容易了。
”韩文说:“好。
”他嘱咐李梦阳起草奏疏。
不巧计划泄露,韩文等被驱逐离职。
后来刘瑾借别的事将李梦阳关在狱中,要杀他,康海替他游说刘瑾,李梦阳才获免。
刘瑾被杀后,李梦阳官复原职,被调任江西提学副使。
副使归总督管辖,李梦阳却与总督对抗,总督陈金厌恶他。
一起揖见巡按御史,李梦阳又单单不去揖见,并命令学生也不要拜谒上官,即使拜见,只作揖,不跪拜。
御史江万实因此也讨厌李梦阳。
淮王府的军校与学生们发生争执,李梦阳把军校鞭打一顿。
淮王发怒,奏报皇上。
帝诏令总督陈金查办,陈金檄令布政使郑岳查办。
江万实又奏报李梦阳的不足之处,参政吴廷举也与李梦阳有矛盾,便上疏参劾李梦阳冒犯上官。
诏令遣大理卿燕忠前来审理,把李梦阳羁押在广信狱中。
万余学生替李梦阳讼冤,燕忠不宽恕梦阳。
反而弹劾李梦阳欺凌同僚,挟制上司,于是命他穿官服闲居离职。
李梦阳回家闲住以后,更加放纵不羁,桀骜不驯,修治园池,招请宾客,天天与侠豪少年在繁台、晋丘之间纵情射猎,名声在天下十分响亮。
宁王朱宸濠谋反被杀,御史周宣弹劾李梦阳与他结党谋反,梦阳被逮捕。
大学士杨廷和、尚书林俊极力解救,但梦阳仍被革职。
不久梦阳去世,他的学生私下里给他取了一个文毅公的谥号。
10、(1)①炼字的角度:“努”,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
(1分)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1分)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
(1分)②修辞的角度: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分)诗人把“桑芽”比喻成“青鸦嘴”,(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
(1分)(如学生答工笔描写,可酌情给分)(2)①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1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分)②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交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
(1分)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
(1分) 11.(1)无以为君子也无以立也(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3)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4)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2.解析:选AD。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项与文中第②段首句“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相矛盾;D项与文中第⑥段“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一句相矛盾。
13.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此选项表明是欣赏者在“非我”中找到了“我”。
14.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画线的句子前半部分说的是“我”中“无我”,后半部分说的是不可无“我”,所以在解答时应分两层理解。
答案:①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
②演员在表演中使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
(或答为:演岳飞、秦桧像岳飞、秦桧,却不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
)15.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的能力。
找到文中相关的信息句,进行提取、加工、整合就可以了。
答案:①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目的。
所以,不可无“我”。
②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否则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
所以,不可无“我”。
16.【答案】①回应上文父亲临走时的交待与嘱咐;②也为下文用瓦匠家的泥捏狗计算归期的情节作了铺垫;③突出“我”一家人朴实纯真、热情助人的精神风貌。
17.【答案】①两次“笑了”,都包含有娘对儿子的宽容。
②第一次“笑了”,侧重于娘对儿子的理解,笑是母子情感产生共鸣的体现,娘以此对儿子的感受表示默认和赞同。
③第二次“笑了”,侧重于娘对爹、对家庭温情的回应,笑是娘内心惬意的体现,其中也包含着娘在明了儿子淘气、自己“疏忽”之后的忍俊不禁。
18.【答案】①计算远行人的归期。
②文章对家庭各成员的特定作法中的一些片断作了细致的表现,主要突出了“我”在偷偷多捏小狗时的“自欺”、娘在天天收鸡蛋中的细致以及爹在默默攒馒头中的计算准确;③实际上是以不同方式、从不同侧面突出表现家庭的和美、宁静与温馨。
19.①惊喜是因为自己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认可,并且是在自己相对比较年轻的时候能够获奖;②惶恐是因为降落在自己身上的荣誉如此巨大,并且和世界上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相比,自己压力倍增。
(4分;答出一点给2分,要求准确分析原因)20、①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比如《生死疲劳》,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
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
②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
比如《蛙》,涉及到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
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
(5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观点和分析各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21、观点一:应做贝多芬。
①面对权贵和强权不谄媚、不奉承;②年轻人应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③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观点二:应做歌德。
①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国家尊严等;②站在路边脱帽致敬是一个有教养的老百姓的谦逊;③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22.【语言鲜明、生动、简明】我写的主题是①为青春喝彩短信内容:用快乐舞动青春,用执着追求事业,用真诚对待朋友,用努力追求幸福,用感恩对待生活。
我写的主题是②倡导文明行为短信内容:主动让座,美德成佳话;节约用水,汇之成汪洋;传递笑容,感动你我他;只要行动,文明在身边我写的主题是③承诺践行道德短信内容:一人不是众,独木不成林;伸出一双手,温暖一颗心。
真心融化坚冰,奉献让世界不同。
(6分。
主题选择1分,能恰当使用一种修辞手法1分,所写内容主题突出2分,语言连贯2分。
23.【准确、简明、得体】(6分)(1)中学生普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但大多数不了解垃圾分类方法。
[2分。
愿意参与,1分;不了解分类方法,1分。
](2)开展专题活动,了解分类方法,倡导减量减排,创建绿色校园。
[4分。
开展活动,1分;了解分类方法,1分;减量减排,1分;结合学校,1分。
]24.【立意示例】⑴心动不如行动。
任何理想缺乏了奋斗与行动都将成为幻想。
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切合实际的目标是成功的基本前提。
⑶“永远朝着太阳方向走,影子总是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