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完美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基本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情况及其原因和影响。
了解两极世界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变化趋势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掌握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介绍和讨论,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应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通过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布置学生分组课前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并评价。
2.阅读材料,比较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瓦解。
3.阅读材料总结形成缓和与动荡局面并存的原因。
4.阅读材料分析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又重视多边合作的原因。
5.阅读材料探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6.阅读材料讨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情况的介绍和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关心政治的素质,认识到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相关。
通过对当今世界动荡局势的介绍和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珍惜现在的幸福、安定的生活的观念。
2.通过讲解、讨论在多级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应该如何面对,树立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过程和原因;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及原因,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积极影响。
难点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天下并不太平。
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国际形势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新课学习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构建了战后国际关系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8单元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具备平等、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交往意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世界格局的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世纪之交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产生浓厚兴趣,但可能对部分复杂事件和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提问、评价。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解答疑问。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一组选择题、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检验学生对世纪之交世界格局的认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重点解析。
3.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改进意见。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关注国际时事,提高国际视野和时代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思考并撰写一篇关于“世纪之交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影响”的短文,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结构清晰,能够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纪之交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对我国在此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初步认识。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பைடு நூலகம்理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
(4)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5)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世纪之交世界格局的演变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培养理性、客观、公正的思维方式。
4.培养学生关注全球问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热爱和平、积极进取的新时代青年。
5.时事评论: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时事评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体现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责任感。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确保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提交作业时,请按照题目顺序进行排列,以便教师批改。
3.作业完成后,请进行自查,确保答案正确、论述清晰。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世纪之交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在世纪之交的机遇与挑战及外交政策调整。
2.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世界格局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历史观,培养热爱和平、尊重差异的情感态度。
(2)结合时事政治,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5.总结反馈,巩固提高: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教学评价: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_1.docx

最新整理高一历史教案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考纲要求⒈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⒊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落实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实质及其对世界格局产生影响;识记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是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⒈东欧剧变:⑴原因:①东欧各国照搬,受制于苏联(根本原因);②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内部原因)③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外部原因)⑵实质:⑶典型事例:和⒉苏联解体⑴原因:①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本原因)②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原因)③“冷战”期间,与美国展开的军备竞赛,消耗了苏联的国力,加剧了苏联国内的社会矛盾;④西方国家长期推行的的战略。
(外部原因)⑵标志:,俄罗斯等11国签署⑶影响:①,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体验问题⒈“1991年8月19日,在党和军队内甚至爆发了反改革的暴乱。
他们绑架了戈尔巴乔夫,并在莫斯科周围集结了3500辆坦克。
通过以俄罗斯总鲍里斯•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的果断行动,反叛力量遭到了失败。
”对材料中的“反叛”行动解读正确的是①由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的②实际上是一些苏共领导人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③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④标志着苏联的解体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表现在()①两极格局终结②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③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④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过度时期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分析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和表现;理解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⒈原因:⑴;(根本原因)⑵极力构筑单级世界,其他国家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8单元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基本概念:欧共体、不结盟运动;分析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影响、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了解欧共体、不结盟运动形成、兴起的过程;知道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分组,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并且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通过漫画、背景地图、发展过程曲线图,让学生对世界格局形成整体认识,培养从材料中找寻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法德关系历史与现状的分析,让学生感悟中日关系发展的症结与解决思路,培养学生和谐的世界观;(2)通过美苏争霸、对抗导致双双衰落,西欧、第三世界以合作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的对比,体会到和平、合作、发展的重要与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欧洲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与影响;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多极化趋势的世界形势;法德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德国柏林墙被拆除图片一个画面是大量居民涌入墙内,另一幅画面是在拆除一段墙,这些人在干什么呢?大家知道这幅图片中的两个画面描述的是什么事情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幅图片描述的是德国柏林墙被拆除的史实。
大家知道柏林墙的来历吗?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始建于1961年,当时作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反法西斯防卫墙”横断在它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之间,总长43公里。
1989年11月9日,在宣布民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墙的那个晚上,约10万人象潮水一般从柏林墙的东边涌向西边,所有的护栏全部被挪走,28年的人为阻隔就这样消失了。
1990年6月13日,民德政府开始拆除全部柏林墙。
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以德国分裂为基础、苏美对峙为特征的“雅尔塔格局”彻底终结。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东欧剧变1.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其中民主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南斯拉夫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多米诺骨牌第一张为什么是波兰?通过放映一段有关波兰剧变的时事录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录像了解事件的基本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分析历史问题时,是否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地图、时间轴等辅助教学手段?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评价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旨在让学生了解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多极化、全球化趋势下的世界格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了解主要国家的关系及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认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分析历史问题时,是否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地图、时间轴等辅助教学手段?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冷战时期的国际形势,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2.视频导入:播放历史纪录片,展示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研究,共同探讨世界格局变迁中的重要事件和文化现象。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3.历史事件回顾:简要介绍冷战结束后的世界重要事件,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做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政治格局演变:详细讲解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影响: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阐述各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以及我国在这种趋势下的发展策略。
1.了解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掌握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分析各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以及我国在这种趋势下的发展策略。
3.探讨世界文化多样性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了解如何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
4.关注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化,认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课后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化,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播放历史事件纪录片和模拟联合国会议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世界格局的变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8单元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布置讨论题目,如:“世纪之交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及其影响”、“我国在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共识。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小组任务,如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课堂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形成共识。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世纪之交世界格局的短文,字数不限,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3.教师提醒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当前世界格局的最新动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案例亮点
5.结合现实,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本案例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发展,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学习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学生能够站在国际视角审视我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
3.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பைடு நூலகம்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段关于世纪之交世界格局的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及重要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课标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多极化趋势,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随后经过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因而,本课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脉相承,前者主要讲这种趋势的出现,后者主要讲述这一趋势的加强。
本课是对前一课的延伸与总结,也是整个单元的总结,对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局势变化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东剧变的概况,理解苏东剧变的实质和原因。
(2)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表现及特点,探究其影响。
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活跃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综合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政史知识结合的“通识”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性,并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通过学习,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感;树立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科学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是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是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讲解式、启发式和谈话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国与苏联由战时的盟友逐渐走向对抗,世界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那么在这种两极下,随着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战后经济的崛起和蓬勃开展的不结盟运动,中国的振兴,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也逐渐出现,动摇着美苏两极格局。
那么美苏两极格局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怎么样了呢,在世纪之交世界政治格局又有哪些新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即两极格局的瓦解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应该就是两极中某一极的轰然倒塌。
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师生互动:师:同学们,在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政变。
由于政变,政权发生更迭的事屡见不鲜。
但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政变致使国家性质发生改变却只有一次,那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
何谓东欧剧变呢?东欧为什么会发生剧变?东欧剧变的具体情况如何?带来怎样的影响?生:东欧剧变指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东欧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之所以叫剧变,一是指时间短,二是指变化大。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东欧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都崩溃了,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概况: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其中民主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南斯拉夫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质),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2)原因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的提问:这些事件(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这些事情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归纳原因如下: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没有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措施,致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经济发展迟缓内部原因:党和政府脱离群众,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外部原因: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过渡,东欧剧变一是时间短,二是变化大。
因此我们用东欧剧变来形容,东欧剧变成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前奏。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1)解体: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此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
但是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出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化”的政治多元化观点。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也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这次事变的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
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
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设问】为何如此一泱泱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原因是什么?<提问> (2)原因:(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了大量矛盾(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3)影响:导致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问题探究】:1989年,是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的一年,东欧国家纷纷发生了剧变。
两年之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走向解体。
1989年,中国也曾面临动荡,为何中国没有发生剧变呢?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带来怎样的教训呢?在政治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苏共在国内的领导地位,所以导致改革走向了误区。
在中国,我们没有犯类似的错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
在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中国也曾一度面临这样的困境。
但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变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特别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更是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在思想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很多做法同马列主义背道而驰。
在中国,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并且也不盲从,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样的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
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和特点【问题探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那么,就目前而言,世界格局体现为美国的单极世界还是多极世界?单极格局: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开始构筑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
克林顿在阐述美国21世纪外交政策的讲话中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
美国《时代周刊》为克林顿的讲话所作的注释是:“国际秩序和安全最好的保证是由一个‘善良的强国’居支配地位,就目前和将来而言,这个强国就是美国。
”多极世界:德国前总理科尔说:“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多极的世界。
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继续存在。
但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力量中心:欧洲、俄罗斯、中国和印度。
”你赞同上述哪种观点?你认为未来的世界格局将会朝什么方向演进?学生讨论后归纳:当今的世界格局既不是单极格局,也不是多极格局,当今世界总的形势是两极格局已经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
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还处于变化之中,多极化毕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未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1.特点:“一超多强”的局面2.表现<1>、欧盟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一个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诞生。
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它不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2>、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3>、日本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4>、中国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小结:总之,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某一种基本的新的世界格局,就当今世界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着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五个力量中心。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
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稳定。
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使当前国际关系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1.特征:和平与动荡并存在世界总体和平的趋势下,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局部“热战”时有发生,世界局势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