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高原高寒地区砼路面道路的设计和施工技术
青藏高原地区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技术规程

青藏高原地区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技术规程1. 引言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境内的高海拔地区,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公路工程建设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为了确保公路的安全和可靠性,制定一套适用于青藏高原地区的水泥混凝土技术规程是必要的。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地区公路工程中水泥混凝土的技术规程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材料选用、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2. 材料选用2.1 水泥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且多风沙,水泥的抗冻性和耐久性需求较高。
在选用水泥时应优先选择抗冻性好、早强性好、硫铝酸盐含量低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2.2 粗骨料粗骨料应具有较好的抗冻性和耐久性,并且要求颗粒形状良好、表面无尘土或泥块。
在青藏高原地区,常用的粗骨料有碎石、卵石等。
2.3 细骨料细骨料应选用粒度均匀、表面无尘土或泥块的河砂或人工制备的细砂。
2.4 外加剂外加剂在水泥混凝土中起到改善混凝土性能的作用。
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和多风沙的影响,建议选用抗冻剂和减水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流动性。
3. 施工工艺3.1 搅拌混凝土搅拌时应注意控制水灰比,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强度。
在搅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搅拌时间和搅拌速度,避免过度搅拌导致混凝土失去流动性。
3.2 浇筑混凝土浇筑前应先对模板进行处理,确保模板表面平整、无松动物体,并涂刷脱模剂以便于后续脱模。
浇筑时要注意控制浇筑速度和浇筑高度,避免出现浇筑不均匀和堆积现象。
3.3 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
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养护时间要相对延长。
常用的养护方法有覆盖保温、喷水养护等。
4. 质量控制4.1 检验方法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应进行相应的检验。
常用的检验方法有水泥标准稠度试验、强度试验、抗冻试验等。
4.2 施工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并及时记录施工情况。
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4.3 质量检查为了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应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
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

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发表时间:2018-08-06T15:13:31.17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11期作者:尼仓[导读] 摘要:为保证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施工质量,本文就高原高寒地区冬季施工的情况以实际工程为例,分别从拌合混凝土、选择材料、运输混凝土、混凝土养护保温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可供参考。
(国网西藏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西藏拉萨 850000)摘要:为保证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施工质量,本文就高原高寒地区冬季施工的情况以实际工程为例,分别从拌合混凝土、选择材料、运输混凝土、混凝土养护保温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可供参考。
关键词:温度裂缝;冬季施工技术1.工程概况本次施工的道路工程线路起点高程3450m,终点高程3357m,最高高程4368m。
本标段合同范围为K0+000~K33+000,路线全长33.010km,主要包括小桥103.00m/4座,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68.60m/26道,钢筋混凝土圆管涵631.60m/108道。
主要工程量:路基挖方30.64万m3,填筑土石方5.15万m3,路基防护工程69550.6m3,排水工程36528m,沥青混凝土路面89294m2,泥结碎石路面74475m2。
2.操作技术中产生的问题和难点混凝土的温控防裂的恶劣气候主要是高寒气候。
在高寒气候条件中,混凝土温控防裂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主要产生于3方面因素:第一,常年气温较低,日差较大,变幅较小的气候条件。
第二,含氧量较低,空气稀薄,日辐射较强,日照时间长。
第三,干、湿季明显,冬季气候十分干燥,大风天气多且风速较大。
因此,需严格做好温控防裂的一系列措施,科学合理地浇筑混凝土,确保施工质量。
3.产生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原因3.1产生温度的应力当水泥水化时,会有大量的水化热放出,这时自身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就会因为表面和内部不一样的散热条件产生裂缝。
主要体现在:相对散热条件较好的混凝土表面是可直接与空气接触的,往大气中散发了热量,因此其表面温度也随之降了下来。
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

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一、前言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极端严酷,雪期较长,气温低,地面冻融循环频繁,这给道路建设和维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沥青混凝土路面在这样的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等要点。
二、工法特点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1. 适应性强:能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高寒高海拔地区的路面建设和维护需求。
2. 抗冻性好:采用特殊配方和合理的施工工艺,具有较强的抗冻性能,能够在低温环境下长期使用。
3. 施工周期短:采用快速施工工艺和高效机具设备,施工周期较短,能够快速投入使用。
4. 长久耐用:采用优质材料和高标准的施工工艺,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能够经受住高强度的使用和恶劣的气候条件。
三、适应范围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适用于海拔3000米以上、地表冻融循环频繁的地区,尤其适合寒冷地区和高寒山区的道路建设和维护。
四、工艺原理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的工艺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 路面基层处理:在路面基层进行适当加固,采用合适的基层处理材料,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材料配方: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路面的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配方,提高路面的抗冻性、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3. 施工温度控制: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施工质量的影响,确保沥青的粘结性和稳定性。
4. 施工工艺措施:采用特殊的施工工艺措施,如预热基层、快速铺筑、快速压实等,以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五、施工工艺高寒高海拔地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法的具体施工工艺如下:1. 基层处理:清理路面、修复损坏,均匀喷洒粘合剂,铺设加强网布,回填碎石,并进行均匀压实。
2. 沥青混合料配制:根据设计要求和当地气候条件,准确配制沥青混合料,确保其质量和性能。
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分析与研究

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分析与研究
高原高寒地区冬季施工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是关键。
传统的混凝土施工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日照时间、地面温度等,但在高原高寒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极端,施工条件更为复杂。
该地区的冬季气温通常低于零下十度,冰雪覆盖到连绵起伏的山脉和河谷。
这些因素限制了混凝土施工的条件,因此需要一套全新的技术来实现效果最大化。
以下是针对该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需要考虑的一些技术和方法。
混凝土材料
在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的材料需有一定的抗冻性。
传统的混凝土配合比可能无法满足该地区的施工需求。
应采用特殊的混凝土配合比、添加剂和粘合剂。
面对严寒的气候,可采用加热水、加热骨料等方式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
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的施工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为了保持混凝土的良好流动性,建议在混凝土制备时加入高浓度的水泥浆。
其次,在混凝土施工前,需对站台进行加热处理,也需在混凝土表面涂上沥青、腻子等保护层,以防止表面水分损失过快。
最后,尽可能在光照充足的时间段内施工,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混凝土被超前冻结的风险。
混凝土养护
在高寒地区的混凝土养护特别重要。
由于气温与湿度极低,这里的混凝土会很快变得干燥。
因此,施工完成后,需盖上防冻保护层,如保温棚、保温毡等。
同时,还需加水洒淋养护,保证混凝土达到最佳强度。
总之,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需要针对该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做出调整,不断创新以适应其需求。
参考上述技术和方法,可以在该地区进行高效有力的混凝土施工。
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分析与研究

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分析与研究高原高寒地区气候寒冷、日照时间短、降水量少、风大,这些特殊的气候环境对于混凝土冬季施工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这种特殊的气候环境下,混凝土的冬季施工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针对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基础处理在高原高寒地区进行混凝土冬季施工前,需要考虑基础处理问题。
在冬季,地面通常比较硬,需要进行加热处理。
在加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温度的控制。
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强度会大大降低,因此需要在加热过程中确保温度的稳定性。
二、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高原高寒地区进行混凝土冬季施工时,需要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以满足施工需要。
通常,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水灰比。
在高原高寒地区,由于冬季气温较低,水分容易结冰,因此需要适当减小水灰比,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
2、矿物掺合料的使用。
矿物掺合料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并且可以降低混凝土的热释放,有利于温度控制。
3、粘结材料的选择。
在高寒地区,混凝土的耐寒性是很重要的,需要选择适合冬季施工的粘结材料,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三、保温措施保温措施是混凝土冬季施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高原高寒地区,冬季气温低,容易导致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下降,影响混凝土性能。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早强度和耐久性,需要采取合适的保温措施,如使用加热设备、使用保温材料等。
四、施工工艺在高原高寒地区进行混凝土冬季施工时,需要考虑到工艺上的问题。
通常,应避免混凝土的急速升温和急速降温,以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同时,应注意控制混凝土浇筑速度和浇筑量,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基础处理、混凝土配合比、保温措施和施工工艺等。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保证混凝土冬季施工的质量和稳定性。
浅析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施工技术

浅析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施工技术摘要:在西藏山南高原高寒地区,对于一些跨度大、层高高、单层体量大的工程建筑,使用常规的综合储热方法进行冬季施工可能非常麻烦,可能会导致传统冬期施工方案的实际效果明显下降,造成混凝土寒害,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并可能给结构带来潜在的风险,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就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高寒地区混凝土冬施的工期、质量和经济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高原;高寒;混凝土;冬施;技术在我国的西藏山南高原高寒地区,气候极其恶劣,不仅湿度极低,同时早晚温差巨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混凝土作业的强度以及使用性能,假如继续下去,甚至是有可能造成混凝土工程产生寒害现象,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减短建筑物使用年限,给大众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风险。
为了可以更好融入西藏山南高原高寒地区的环境特征及施工难度系数,必须提高对混凝土冬天施工技术工艺的革新,采取有效的技术控制措施,以确保施工质量,提升西藏山南高原地区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高原高寒地区的环境特点和混凝土施工难度分析(一)环境特点分析相较于平原地带和山间盆地,西藏山南高原高寒地区的自然条件愈发极其,年平均温度约为-14℃~10℃,并且整年仅有八个月的平均温度能够达到0℃及以上,这就使得建设工程在冬天施工周期长达四个月及以上。
在这样的极其严寒的条件下,混凝土施工的强度与使用性能面临巨大影响,如果出现任何的疏漏,就有可能造成混凝土工程产生寒害现象。
实践经验证明,坐落于西藏山南高原高寒地区的建筑物,其使用期限与安全稳定度都远远低于其他地区的建筑物。
所以,一定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探寻一类高效的技术工艺控制措施,以改善目前的情况,从而实现良好的效果,使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二)混凝土施工难度分析在西藏山南高原高寒地区,由于年平均温度比较低,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水泥水化和强度升高也会受到直接影响,进而常常会出现寒害现象。
浅析高原高寒地区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

浅析高原高寒地区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摘要:本项目是连接蒙古国第二重工业大省达尔罕及连接俄罗斯口岸必经之路,交通流量迅速增长、重载车辆多和交通渠化行驶等因素影响,故要求沥青路面的高温抗车辙能力、低温抗裂能力、抗水损害能力进一步加强。
因此,对高原高寒严酷的气候条件下的SBS改性沥青路面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故从施工工艺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原高寒地区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1、工程概况:蒙古乌兰巴托至达尔汗公路扩建工程全线共202.42km,划分为5个标段,我部承建其中第四标段(即147.44km –192.49km),全长45.05公里。
本项目建成后将是连接首都乌兰巴托与蒙古工业重镇达尔汗的交通要道。
本项目主线路面结构层为80cm(30cm砾石土底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土下基层+20c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上基层+5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5c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
图一 12m路段标准断面图(标红部分为本项目所施工路段的断面图)2、工程沿线气候特征蒙古乌兰巴托至达尔汗公路扩建工程属于北部,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终年干燥少雨,冬季长,常有大风雪;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短。
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为大陆高气压笼罩,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高气压中心,为亚洲季风气候区冬季“寒潮”的发源地之一。
该项目所处位置平均海拔1800米,全年平均风速2.9m/s,湿度53%,干燥寒冷,易发沙尘暴,全年平均气温为-0.5℃。
最低气温-32.5℃,最高气温29℃,温差60~63℃,低于0℃的天气全年有220天,无霜期为6-9月,只有90-100天,年降水量206.7mm,主要发生在七、八月降水季节。
图2 乌兰巴托全年气温走势图1.高原高寒地区公路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要求根据以上因素,设计出满足运量需要和适应高原高寒恶劣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公路路基、路面,是施工出高质量公路的基础。
浅析高寒高海拔地区混凝土施工技术

浅析高寒高海拔地区混凝土施工技术摘要:然乌至察隅线路工程所经地段在西藏境内高寒高海拔地区,为保证基础混凝土施工的顺利进行以及为防止高寒高海拔下混凝土基础遭受冻害,本文针对西藏地区高寒高海拔条件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高寒施工混凝土受影响机理、质量通病、温度控制、混凝土养护技术。
关键词:高寒高海拔;原理;温度控制;质量通病;养护一、工程概况由浙江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的林芝然乌~察隅110kV线路工程,起于然乌,至于察隅,线路全长140.196km,现浇基础420基。
其中1、2施工段海拔在4500米-5100米,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气温均在0℃以下,温差极大,极端最低气温低于-20℃,属于高寒高海拔地区。
保证混凝土浇注质量和防治混凝土受冻害损伤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混凝土在高寒高海拔下工作原理西藏然乌地区冬季极度寒冷,由于受工期制约,许多工程需要在冬季施工。
在混凝土冬季施工中,温度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增长和混凝土浇注质量的关键因素。
国内外许多专家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M.Husem等[1]通过研究混凝土分别在低温和标准温度下养护下的强度,表明温度通过影响水泥水化速率影响混凝土强度;J.S.Ryou等[2-3]通过对添加促凝剂的混凝土在寒冷天气中的早期性能研究,证明了促凝剂能保证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具有良好的抗冻性能。
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混凝土强度发展有如下变化规律:受冻后的混凝土,若在融解后重新硬化时,混凝土强度可继续增长;混凝土受冻越早,尤其在初凝之前受冻的,对其强度增长越不利;在常温下浇筑 7—1O天后再受冻,混凝土解冻后,强度增长的最终值影响极小,甚至不受影响;此外,混凝土的塌落度越大,水灰比越大,受冻性越大[4]。
混凝土凝结硬化获得强度是由于水泥水化作用。
水泥水化作用发生速率除与混凝土本身组成材料和配合比有关外,主要是随着温度的高低变化而变化的。
当温度持续下降,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完全变成冰,水泥水化作用速率就会持续减弱,直到基本停止,此时强度就不再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那曲高原高寒地区砼路面道路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摘要:本文在研究了西藏那曲海拔4600米的高原高寒地区的路基、砼路面破损的机理后,提出了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换填老路基土以保证路基体填料的天然含水量小于起始冻胀含水量、在最大冻结深度以下设置路基纵横向盲沟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体内的地下水位低于最大冻结深度、取消常规砼路面施工中的真空吸水工序以保证砼路面表面不因过早失水收缩而产生表面裂缝及采用抗冻砼配合比和加强对砼路面的保温养护等防止该地区路基、砼路面破损的设计技术,再将该设计技术应用于该地区的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高原高寒;换填土;纵横向盲沟;抗冻砼配比;保温养护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in naqu of tibet plateau 46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in subgrade, pavement breakage mechanism, put forward with gravel and other porous materials for filling road foundation soil road base filler to ensure the natural moisture content of less than the initial water content of frost heaving, the maximum frozen depth is arranged below the subgrade vertical blind drainage system to ensure embankment in the underground water level is lower than the maximum frozen depth, cancel the conventional concrete pavement construction of vacuum suction process to ensure theconcrete road surface not prematurely due to shrinkage and cracks on the surface of and the use of antifreeze concrete mixture ratio and strengthening of concrete pavement maintenance to prevent the roadbed, pavement breakage design technology, and then the design technology applied in the area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has achieved good practical results.key words: high altitude alpine; exchange soil; vertical blind ditch; antifreeze concrete matching ratio; maintenance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正文]海拔在4600米的高原高寒地区的砼路面施工技术不仅在我国,甚至在全世界范围都尚无成功经验可循。
西藏自治区交通厅曾在唐古拉山口附近段的青藏公路上做过几次长逾百米的砼路面试验路段,建成后均在开放交通后一年内破损,其原因是没有做好路基、砼路面的排水、防水和防冻胀方面的施工,导致路基、砼路面渗水→结冰冻胀→解冻→渗水→结冰冻胀的反复冻融变化,从而造成路基、砼路面的破损。
因此,高原高寒地区的砼路面道路的设计和施工技术主要为解决路基、路面的排水、渗水和防冻胀技术。
西藏那曲的浙江路工程在此技术领域取得了较成功的突破,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定的经验,并为我国城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行业填补了技术空白。
工程概况西藏那曲是中国青藏公路上为数不多的几大重镇之一,是西藏那曲地区的地委、行署所在地。
浙江路工程全长3km,从西到东将那曲镇一分为二,与青藏公路十字正交,有着极其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战略意义。
浙江路工程所在地的那曲镇地处藏北高原,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高寒缺氧,平均含氧量为标准空气含氧量的40%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3℃,年最低气温在-40℃以下,白天与夜晚的温差极大,约在25℃~30℃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406.9mm。
根据工程设计前的实地钻探试验结果,浙江路工程路基范围的地下水位4~10月份为地表以下0.5m~1.2m,11月份~3月份为地表以下1.5m~2.2m,路基土体的天然含水量为10.2%~16.2%,该土体含水量已达到并超过了土体的起始冻胀含水量,那曲镇范围冻土的多年平均冻结深度为1.33m~2.01m,最大冻结深度为2.81m,浙江路范围最大冻结深度为2.08m。
因此浙江路工程的路基和砼路面会因季节性冻融土的影响而受到极大的破坏。
(据实地调查,由于受季节性冻融土的影响,原土路基顶拱起的最大值达到25cm)。
主要设计技术在总结了西藏贡嘎机场、邦达机场砼跑道路面工程和拉萨市江苏路砼路面工程施工成功经验及西藏自治区交通厅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附近砼路面试验段施工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浙江路工程的设计重点放在了降低路基填料的天然含水量、降低路基内地下水位、保证路基和砼路面的排水、防止砼路面渗漏水等技术难题上。
2.1换填老路基土以降低路基填料的天然含水量按路基平面分段、立面分层的原则对老路基土进行取样试验分析,若土体含泥量超过5%,则需进行换填砂砾,以保证路基填料的天然含水量小于起始冻胀含水量,从而达到了防止路基填料发生冻胀而破坏路基、路面的目的。
2.2设置路基纵、横向盲沟排水系统以降低路基体内的地下水位按低于最大冻结深度的原则设置路基纵、横向盲沟排水系统,将路基纵、横向盲沟设置在低于最大冻结深度的土层以下,从而达到降低路基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在最大冻结深度以下,防止路基内地下水冻胀而破坏路基、路面的目的。
2.3取消常规砼路面施工中的真空吸水工序因那曲地区空气极其干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变更设计,我们取消了内地砼路面施工中的真空吸水工序,以避免砼路面表面因过早失水收缩而产生表面裂缝。
2.4采用抗冻砼配合比进行砼路面施工因那曲地区可施工时间短,日夜温差极大,白天日照下气温可达25℃以上,而到了晚上却又降到了0℃以下,为避免浇筑后未凝固的路面砼被冻坏,我们采用了抗冻砼配合比,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路面砼的抗折强度。
2.5采用保温电热法加强对砼路面的保温养护采用电热保温棚法对砼路面进行保温养护。
3 施工工艺3.1老路基土换填施工3.1.1对老路基土按平面分段、立面分层的原则进行取样试验分析根据工程设计,我们在老路沿线按左右约各隔300米(左右差开50m),距道路中心线7.5m的位置进行定点路基土取样,取样钻孔深度为大于最大冻结深度2.81m,取样钻孔直径r=10cm,并先以目测含泥量大小确定取样位置和长度。
取样试验分析结果详见表1:表1 取样试验分析结果表经过对老路基土的取样试验分析,我们确定对老路基的k0+000~k0+550、k1+200~k1+700、k2+500~k3+000段分别进行厚度为1.5m、0.8m、0.5m的换填土施工。
3.1.2对老路基土用砂砾进行换填施工在确定了老路基需进行换填施工的位置后,按k0+000~k0+550、k1+200~k1+700、k2+500~k3+000三个里程桩号范围在实地进行放样定位,再用推土机等设备将已放样定位需换填土的老路基范围推松,并将弃方运至指定弃土场。
对弃土施工完成后的路基顶进行整平、碾压,待平整度和压实度均满足设计要求后,即进行路基的换填砂砾施工。
将满足设计要求的砂砾运至相应段路基内,按松铺厚度50cm为一层进行摊铺、整平,再用压路机碾压至设计压实度,直至设计路基顶标高。
3.2纵、横向盲沟排水系统施工完成对老路基土的换填并碾压至设计压实度后,按设计要求沿路线纵向每50m设一道与主车道等宽的横向盲沟,横向盲沟的横断面如图1所示;沿路线纵向在两侧绿化带位置各挖一道统长纵向盲沟,纵向盲沟的横断面如图2所示。
图1图2注:h为实地测得的最大冻结深度纵、横向盲沟的施工工艺如下:放样确定纵、横向盲沟的位置和长度;用挖掘机进行纵、横向盲沟的粗挖,再用人工进行细挖并整修成型;在沟底铺设20cm厚的砂垫层;铺设底层土工布;设置ø8(ø5)软式透水管;铺设顶层土工布;以砂砾回填纵、横向盲沟,至设计路基顶标高,并冲水使砂砾密实。
纵向盲沟的ø5软式透水管以三通与横向盲沟的ø8软式透水管相连接,横向盲沟的ø8软式透水管以三通与浙江路的整个排水系统相连,通过排水系统将路基内的水排出路基外。
3.3取消内地常规砼路面施工中的真空吸水工序在砼路面工程施工之前,我们针对西藏地区已完类似工程的砼路面中普遍存在的早期表面裂缝过多现象及这些工程砼路面施工中采用的与内地常规砼路面施工同样的真空吸水施工工序施工,提出是否应该取消真空吸水工序,以避免砼路面表面因过早失水收缩而产生表面裂缝。
经与有关专家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后,认为在内地常规砼路面施工过程中,为尽早进行砼路面表面的抹平、压纹、切缝等工序,通常要采用真空吸水的办法使砼路面表面尽快收水,但在西藏地区特别是那曲镇,地处藏北高原,环境空气特别干燥且常年风大,应取消内地常规砼路面施工中的真空吸水工序,以避免砼路面表面因过早失水收缩而产生表面裂缝。
实践证明,在浙江路砼路面施工过程中,由于我们因地制宜地取消了真空吸水工序,使得较好地控制了浙江路砼路面的表面裂缝,从而保证了砼路面的排水和防渗水能力。
3.4采用抗冻砼配合比进行砼路面施工浙江路所在地的那曲地区那曲镇,年平均气温为-13℃,最低气温可达-40℃以下,一年中仅有6、7、8、9、10五个月的时间适合砼路面施工,而这5个月中虽可施工,但日夜温差极大,可达25℃~30℃,往往是白天日照下短时气温可达25℃以上,但到了晚上却又降到0℃以下,造成在白天浇筑的砼路面极有可能在晚上被冻坏,因此必须采用抗冻砼配合比,才能保证砼路面的质量。
3.4.1路面砼起冻临界温度的确定为确定抗冻剂的种类和掺入量,并确定能满足实际工程施工要求的抗冻路面砼配合比,我们必须先测定那曲地区那曲镇的路面砼起冻临界温度。
由于工地的试验条件有限,我们选择了一台最低温度可达-18℃的冰柜作为试验砼冷冻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