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案例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案例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案例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夯实课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语文教研活动案例

灵丘实验小学邓丽杰

一、背景说明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师生的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然而在欣喜之余的同时,我们感到不少的课堂在热闹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不理想,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书写减少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少了,语文味也越来越淡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夯实课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本次活动选取三年级精读课文的教学作为切入点进行研讨,探讨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高效,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活动主题

夯实课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三、研讨时间:2016年6月

四、研讨方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经验交流、问题解决为基本形式进行教研,通过教学观摩,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反思改进,努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五、参加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六、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七、活动流程:

(一)课例《放飞蜻蜓》(40分钟)

展示老师的课堂教学,为老师们选取一个较为典型的有效性学习的课例,搭建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引发老师们对于有效性教学的深层次思考。)

(三)全体语文教师根据看点提示评课。(40分钟)

根据已提供的研究课例,全校语文教师就“如何夯实课堂,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展开专题性大讨论,使老师们在交流沟通中互补经验,共享资源,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不足,带动发展。

收获与反思:

1、执教者反思

《放飞蜻蜓》是一个娓娓道来清新的小故事。如何让学生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耐人寻味的教育,又能激发学生们对蜻蜓知识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探究兴趣,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我体会了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语句,走近陶行知。

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体会,你能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划、悟。文中的“慈爱的抚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着……”我与孩子们共同在这些灵动的词语引领下走进文本、阅读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诱的教育,孩子们具体地说出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并能在读正确、通顺的基础

上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品味课文的细节,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2)利用文本知识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说说对蜻蜓的了解。学生紧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个方面的知识,并整合书本资源与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识大比拼的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的兴趣,有的学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报,有的介绍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释了什么叫蜻蜓点水……孩子们面前的图片、资料和书中用钢笔做出的有关蜻蜓知识的记号,让我明白了,他们关于蜻蜓知识的了解并不比老师少。

回顾课堂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学时间把握不准。

在上课时,由于紧张,总想使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完美,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有失偏颇,以至于在教学第一环节阅读课文,指导感情朗读,感悟人物形象的教学时间过长,而导致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蜻蜓知识环节的第二教学时间显得有些紧张。

(2)忽视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产生。

由于我迫切希望课堂流畅顺利,所以有时替代了学生的思维,都觉得这是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的产生,让精彩从身边溜走,这主要在于我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

答,以及当课堂出现意外花絮时我缺乏课堂机智。例如:学生在回答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他的体会是陶先生不顾形象。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实回想起来只要顺势引导,让孩子体会一个大教育家如此做得目的,体会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与耐心等,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一定能够让孩子口中生花!

2、同伴评议:

杜淑华:三年级学生正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蜻蜓飞舞的画面引出下文,让学生对美丽蜻蜓的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这对后面的教学起着铺路搭桥的作用。又如对“七嘴八舌”的理解,让已经明白词语意思的学生进行表演,让还不清楚意思的学生通过观看表演来揣度词语意思,通过营造猜谜游戏的情景,使原来不知其意的学生看懂了词义,而且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对词语进行注解,从表演到概括,恰好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迁移。

刘君平:本文的主旨是在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诱和行为表率下,使孩子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教学聚焦于“陶行知怎样劝说孩子们陶行知给孩子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读懂一段话,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伤害蜻蜓的某个器官事例,认识蜻蜓身体结构特点和作用,感悟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的教育思想。或者说一说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伤害动物的行为吗如果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你的面前,你会什么做呢李莉: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课堂上学生给了我们一个惊喜。

蔺雁平: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邓老师因势利导,联系课文,引导学生们要学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刻画人物,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基础,踩实了课堂,这点值得大家学习。

刘丽霞: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得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都不同,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领会他们的心声。对那些课堂上表现积极踊跃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看某某同学听得多认真呀!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某某同学反应就是快,你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文学家!”……稳固他们积极的学习热情。对那些上课爱溜号,缺乏学习兴趣的同学,时常的提醒他一下,邓老师这方面可稍作改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