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化研究
《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研究

《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研究《搜神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民间文学作品集,其中收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搜神记》的背景概述、研究方法、作品分析以及个人观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搜神记》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东晋文学家干宝主持编纂。
这本书以民间传说为基础,记录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是中国早期神话传说的代表作品之一。
自问世以来,它对中国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搜神记》的研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文献研究,通过对《搜神记》的版本、作者、成书年代等基本信息的考据,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流传过程。
其次是文化内涵研究,从文化学角度解读其中所反映出的民间信仰、价值观、地方习俗等内容。
第三是文艺学研究,从文学角度来看待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分析其情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是跨学科研究,将《搜神记》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例如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其价值。
《搜神记》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之一是“白蛇传”,它讲述了一个男子与一条千年白蛇精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在不同版本中略有差异,但整体上保留了基本的人物和情节。
通过这个故事,《搜神记》展现了人神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善良和正义的追求。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精彩的故事,如“董永与七仙女”、“二郎神与灌口神”等,这些故事都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搜神记》作为一部民间文学作品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和风土人情。
与此同时,《搜神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它突破了传统史传文学的叙事模式,以富于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民间文化世界。
个人观点方面,我认为《搜神记》作为古代民间文学的瑰宝,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搜神记》大纲

02
故事梗概
主要人物及关系
1 2
拓跋野
故事主人公,出生在一个猎户家中,身世扑朔 迷离。
蚩尤
苗族先祖,拥有强大的力量和智慧,是拓跋野 的挚友。
3
神农氏
医药先祖,心地善良,与拓跋野结下了不解之 缘。
故事情节梗概
拓跋野在打猎过程中意外获得神秘力 量,卷入了一场充满危险与机遇的冒 险。
在冒险过程中,拓跋野结识了蚩尤和神农 氏等众多志同道合的挚友,共同经历了种 种磨难。
倒叙插叙
在叙事过程中穿插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使故事更加曲折,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和难度。
语言风格及特点
古朴典雅
使用古朴典雅的语言风格,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历史和文化 气息,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生动形象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各种神仙鬼怪的形态和性格特征, 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对命运的思考
命运的无常
小说中的人物面临各种命运的考验,故事情节充满了悲剧与 喜剧的交替,表现了命运的无常与无法预测。
反抗命运
虽然命运无法改变,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依然在不断努力, 试图摆脱命运的束缚,体现了对命运的反抗与挑战。
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社会黑暗面
小说中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了 封建社会的腐败、道德沦丧、人心叵测等 现象。
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拓跋珪和拓跋仪是主仆关系,拓跋仪对拓跋珪忠心耿耿,但也因拓跋旭的关系而产生矛盾。
拓跋珪和拓跋旭是兄弟关系,但拓跋珪对拓跋旭的软弱和天真有些不满,拓跋旭对拓跋珪的强势也有 所不满。
拓跋仪和拓跋旭之间也有矛盾,因为拓跋仪怀疑拓跋旭是敌人。
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
语言描写
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等方式,刻画人物性格特点 。
《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研究

《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研究一、本文概述《搜神记》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文献,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资源,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揭示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对《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对其主题、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深入探究,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还将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角度,探讨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如何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将采用文本细读、文献考证、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搜神记》中民间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我们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搜神记》中民间文学作品的视角,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二、《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概述《搜神记》作为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更通过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民间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和深厚底蕴。
该书所收录的故事,大多来源于民间的口头传说、歌谣谚语、祭祀仪式等,它们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信仰习俗、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在《搜神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描绘神仙鬼怪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以奇幻的情节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想象和敬畏。
同时,书中也收录了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传说,如关于山川风物、地方神灵、英雄事迹等,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搜神记》还记录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谚语。
这些歌谣和谚语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既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情,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通过这些歌谣和谚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民间文学的繁荣景象。
《搜神记》中蛇意象的文化背景分析

—
—
《 搜神记》 中蛇意象的文化背景分析
张红欣 济南职业学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 要 :《 搜神 记》 是 我 国魏晋 南北 朝 时期 志怪 小说 的代 表 性作 品 ,其 中有 二十 则故 事详 细记 载 “ 蛇” 这 一异 物。 蛇意象 是 当 时社 会 生活 的真 实反 映 ,是 当时社会 思想 发展 的有 力证 明。 关 键词 :《 搜神记 》 ;蛇 意象 ;文化 背景 四 、作 者 干 宝 个 人 原 因 《 搜 神 记 》 中 出现 “ 蛇 ” 字 的 地 人类 发 展历 程 中 的一种 非 常普 遍 的文 方有 7 4处 ,有 二 十 则 故 事 详 细 记 载 化现 象 。 图腾被 认 为是 人类 的吉祥 物 任 何 的文学 作 品都 是 作者 思想 观 念 的 结 晶 , 是作 者 态 度 感 情 的载 体 。 “ 蛇 ”这 一 异 物 。分 析 这 些 短 文 中蛇 或者 是 氏族 的一种 标志 。 意 象 ,我 们 发 现 有 三 个 特 点 :一 是 , 《 闻一 多 全 集 》 中 提 到 “ 龙 不 拘 所 以任 何 一部 作 品 ,如果 我们 要 去挖 人 蛇 斗; 二是 ,吉 凶 征兆 ;三 是 ,龙 泥 与 局 部 的 像 马 、像 狗 、 像 鱼 、像 掘 在作 品的深 层 意义 , 首先 要想 到 的 蛇 缘 。蛇 意象 的 出现 ,与 当 时人 们 的 鸟、像 鹿 ,它 的 主干 部分 和 基本 形态 就 是作 者个 人原 因 。 干 宝 是 一个 有 神 论者 ,他 在 《 搜 生活环 境 有直 接 的关 系 ,并且 在 某种 依 然 是蛇 ,龙 图腾 就 是 以蛇 图腾 为 最 程 度 上折 射 出人 们对 蛇 的态 度 :或 恶 强大 的部 落合 并 与融 合其 它 图腾 部 落 神记 》的 自序 中称 :“ 及其著 述 ,亦足 ”所 以, 干 宝 心、 或好 奇 、或 恐惧 、或 崇 拜 。通 过 的 结 果 。 ”所 以 闻一 多 认 为 龙 的 原 型 以发 明 神 道 之 不 诬 也 。 蛇意 象 的分析 ,我们 能 从 中挖掘 其 产 就 是 蛇 ,“ 龙 之 所 以有 资 格 被 奉 为 图 作 《 搜 神记 》就 是想 通 过搜 集前 人 著 腾 ,首先 一 定是 假 定 了龙有 一 种广 大 述 及 传 说 故 事 ,证 明鬼 神 确 实 存 在 。 生 的文化 背景 。 无边 的超 c a然 的法 力 , 即所谓 的 ‘ 魔 故 《 搜 神 记 》所 叙述 的多 为神 灵怪 异 魏 晋 社 会 背 景 的 影 响 在 生产 力方 面 ,魏 晋 时期 是封 建 那 ’者 ,然 后 才肯 奉 它为 图腾 ,崇拜 之事 ,也有 不少 民间传说 和神话 故事 , 社 会 的 早 期 , 虽 然 与 原 始 社 会 相 比 它 ,信 任它 , 皈依 它 ,把 整个 身 体和 主角有 鬼 ,也 有妖 怪 和神 仙 ,并 且杂 有 了很 大 的发 展 ,但 仍处 于人 类社 会 心 灵都 交付 给 它 ”几 乎所 有 的华 夏 民 糅 佛道 。不 同类 型 的 蛇形 象 就是 他作 发 展 的早 期阶 段 ,社 会生 产力 水 平相 族 都 以龙 为 图腾 。 品中 众 多主 角 的其 中之 一 。《 搜神 记 》 对 较低 下 。面 对森 林 遍布 、毒 蛇 猛 兽 统 治者 利 用 人们 对蛇 和 龙 的崇 拜 中 的故 事 大 多篇 幅 短 小 ,情 节 简 单 , 泛 滥 的大 自然 ,人 们 无法 抗 拒 。于 是 信 仰 来镇 压 百姓 、巩 固 自己的统 治 地 设想奇幻 ,极富 浪漫主义 色彩 。 人 们 普遍 相信 蛇 具有 大 自然 赋予 的 力 位 。经过 他们 对 龙蛇 神秘 的渲 染 以及 干 宝 作 为封 建社 会 的史 官 ,对 于 量 。这个 时 期 ,人 类 认识 自然万 物 的 与 民众龙 蛇 图腾 信仰 崇 拜 的融 合 ,相 当世 当代 的事件 、态 度 不能 畅所 欲 言 能力 也很 低 , 由于灾 难 和恐 惧对 世 间 对于 虚幻 的龙来 说 ,生 活 常见 的蛇 便 的 时候就 会 借文 学 的方 式 、借鬼 狐 神 万事 万物 都 充满 了神秘 感 。将 一切 人 成 为 了帝王 、权 力 、财 富 、地 位等 的 怪 的行 为语 言将 它们 表 达 出来 。所 以 类所 不 能解 释 的事 物都 加 以想 象 ,并 象征 ,蛇 的出现 也 被人 们 意为 国家 大 小 说反 映 的是 当 时的社 会 现实 ,人 们 且将 他 们神 化 。蛇 就是 在 这样 的社 会 事 发生 的预 兆 。这 便 是第 三部 分神 化 的心理 状态 , 人 民的 思想 观念 , 是作 4 2则故 环 境中被 神话 ,甚 至被 人类 所膜 拜 。 的蛇 形 象 中皇 权 、帝 王象 征 的蛇 形象 者 对 时代 、事 件 的态 度 。第 4 在 政 治方 面 ,魏晋 南 北朝 时 期是 出现 的 原 因 。《 搜 神 记 》记 载 的是 民 事 讲 的是 二蛇 幻 为人 形为 争夺 土 地来 我 国历 史 上 大 分 裂 、大 动 乱 的阶 段 , 间的传 说 故事 ,而 这 些故 事恰 恰 是 原 人 间 打官 司 。二蛇 争 斗 的背后 是 世 间 政 权 更 迭 , 军 队 混 战 , 国家 分 崩 离 始 图腾 崇 拜在 后世 人 们 思想 观念 中 的 人 与人 之 间的争 斗 。 析 ,多种 宗教 思 想 、淫祀 之 风 、神 灵 发 展 ,是 民间文 化不 断演 进 的体现 。 从 上 述分 析 ,我们 可 以看 出蛇 意 鬼 怪 思想 在 当 时社会 传 播 、弥 漫 。所 三、古代 人类 心理 认识 的影 响 象 的 出现 不仅与 作者干 宝个人 的思想 、 以关 于蛇 的神 话 故 事在 当时 很有 说 服 上古 人几 乎 都 是有 神论 者 ,他 们 观念 存在 着 密切 的 关系 , 同时还 与 魏 力 。同 时统 治者 利用 人 们 的对 未知 物 认 为 大 多数 事件 的 发生 都 是上 天 的安 晋 时期 的政 治 、经济 、宗 教 盛行 等 社 的恐 惧 ,对 蛇 、龙等 动 物 图腾 的崇 拜 排 ,都是 天命 注 定 的 。再加 上 当 时黑 会背 景 以及 原始 图腾 崇 拜有 着 不可 分 暗 的社会 现 状 ,多 种宗 教特 别 是佛 教 割 的关 系 。所 以,我 们对 文 学 的理 解 征服 人 民、争 夺政权 。 在 文 化 方 面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 的盛 行 , 中庸 思想 对人 民的影 响 ,人 应 该是 ,文 学 不仅 是文 学 作 品,它 更 巫 风盛 行 。佛 教更 是广 为 流传 ,佛 教 们对 待 生活 中的磨 难大 多 采取 的是一 是一 部包罗 社会 、 自然万象 的经典 。 思 想逐 渐深 入 人心 ,人 们 普遍 接 受 了 种 逆来 顺 受 的态度 ,即便 他们 对现 实 “ 善有 善报 ,恶有 恶报 ”的思想观 。佛 有 很 多 的不 满 ,但 却 没 有 勇 气 去 改 参考文献 : 教 的传 入 使人 民对 一 切 不可 战胜 的 力 变 、去 反 抗 ,总 是一 味妥 协 ,然 后 再 闻一多. 闻 一 多 全 集 . 武 a己心 安 理得 承 汉 :湖北 人 民出版社 ,1 9 9 4 . 量 都处 于精神 崇拜 中。人们相 信地狱 、 编 造 出一 个又 一 个让 c 相信 因 果轮 回 ,如果 违 背 了神 的意 愿 受一 切 的理 由,从而 转 嫁矛 盾 ,求 得 【 2 1 干 宝撰 , 汪绍楹校注 . 搜 神 记 嗍. 北京 : 中华 书局 ,1 9 8 0 . 就会 受 到惩 罚 ,伤 害 了神就 要遭 到 报 心理平 衡 与安慰 。 复 。例如 第 二部 分 人化 的蛇 对有 恩 于 我们从蛇的象征意义方面来看, 【 3 1 李传 江 . 试 析 <搜 神 记 > 中 它 的人 的报 答 ,也 如 由于人 伤 害 了蛇 中 国蛇 文化 的 祥瑞 观念 开始 于 我们 祖 的 蛇 文 化 叭. 南 京 师 范大 学学 报 ( 人 而 引起 的疾病 、灾难 等 的 自 然 报 复。 先们 对 蛇这 类 动物 的 恐惧 和 崇拜 ,从 文 社会科 学版 ) ,2 0 0 4 ( 8 ) . 二 、原 始 图 腾 观 念 的 影 响 最 初本 义 的蛇 到人 化 的蛇 ,最 后 到将 [ 4 ] 王青 . 魏 晋 南北 朝 时期 的 佛教 《 搜 神 记 》关 于 蛇 形 象 的故 事 记 它 们 蛇 神 、始 祖 般 的神 化 和 尊 贵 化 , 信 仰 与神 话 i M ] . 北京 :中 国社会 出版 载 , 体 现 动 物 本 性 的 蛇 形 象 相 对 较 使 蛇 逐 步 发 展 成 为 龙— — 真 命 天 子 , 社 ,2 0 0 1 . 少,而 将 蛇人 化 、神 化 的蛇 形象 则较 成 为 权 势 、 身 份 、 地 位 和 祥 瑞 的象 作 者简介: 张红欣 ( 1 9 8 2 . 3 一) , 多 。这种 现象 的 出现 与 原始 的 图腾 崇 征 ,并在 民 间广 为流 传 。蛇 形象 的 灵 女 ,汉族 ,山东 潍坊 人 ,南 京 师范 大 拜有 着密 不 可分 的关 系 。原 始 时代 的 瑞 、吉祥 、神 性 ,传 达 出 了人们 对 始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 现 为 济 南 职 业 学 院 人类 由于对 蛇 的恐惧 ,从而 产 生 了原 祖 、对 神 灵 的敬 仰 ,表 达 了人们 对 美 讲 师 ,主要 研 究方 向是 古代 文 学、语 始 的蛇 崇拜 。原始 图腾 崇拜 的产 生是 好 、幸福 、平 安 、富足 生活 的 向往 。 言 学。
《搜神记》研究的开题报告

《搜神记》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搜神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共收集了各式各样的神仙、怪兽和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宇宙观、人类生死观、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本文旨在对《搜神记》中的一些代表性故事进行剖析和研究,深入探讨其中的人文思想、哲学思考和价值观念,为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考当下的人类社会现状提供启示。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从文化史和人类思想层面探究《搜神记》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思考,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思想、哲学思考和价值观念。
本文以以下四条线索为主要研究内容:1. 因果报应思想在《搜神记》中的反映2. 权力、利益与道德观念的冲突与融合3. 神话与现实的关联分析4. 社会伦理观念在《搜神记》中的体现三、研究的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1. 文本研究法:通过对《搜神记》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梳理和抽象其中的人文思想、哲学思考和价值观念。
2.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搜神记》中故事情节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人文思想、哲学思考和价值观念的演变和传承。
四、研究的意义和预期结果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今天社会的现实意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本文所得的预期结果将会包括以下三个层面:1. 对文化观念的反思:通过深入剖析《搜神记》中的人文思想、哲学思考和价值观念,提高读者文化层面,促进文化理性的判断和认知。
2. 增强存在感与历史感:《搜神记》的世界观和人类思考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的思想与存在产生了相似、关联和共通之处。
本文将提供跨文化交流的路径,从而加深我们的存在感与历史感。
3. 对当代价值观的思考:通过对《搜神记》中神话与当代现实的对应分析,呼吁对当代价值观进行深刻反思和思考,并提出发展价值观的建议。
《搜神记》名词研究的开题报告

《搜神记》名词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搜神记》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佚名。
小说以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为原料,对唐朝社会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涉及到很多神怪、人物、地名、舞蹈等名词,这些名词反映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一些特点和特征。
二、研究意义通过对《搜神记》中的名词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了解民间传说和神话传说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这一研究也可以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问题和内容1. 研究问题:(1)《搜神记》中的名词都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和特征是什么?(2)这些名词反映了哪些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和特征?(3)这些名词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2. 研究内容:(1)对《搜神记》中的名词进行统计和归纳,分析它们的特点和特征。
(2)分析《搜神记》中名词反映的古代社会和文化特点和特征。
(3)探讨这些名词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1.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搜神记》,查找相关资料,对其中的名词进行统计和整理。
(2)比较分析法:将《搜神记》中的名词与其他相关古代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2. 研究步骤:(1)阅读并理解《搜神记》。
(2)对名词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它们的特点和特征。
(3)分析名词反映的古代社会和文化特点和特征。
(4)探讨这些名词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搜神记》中的名词,探讨它们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和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同时,这一研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搜神记》中的民间叙事研究

收稿日期:2019-10-15 作者简介:郭艳(1979—),女,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古典小说。
·18·
的问题;在“采 访 近 世 之 事 ”时,干 宝 坚 持 史 家 秉 笔 直书的原 则,如 果 “有 虚 错,愿 与 先 贤 前 儒 分 其 讥 谤”。但不 论 是 考 察 前 代 典 籍 还 是 采 录 当 世 之 事, 干宝都注意“访”的运用。这个“访”其实就是搜集 民间叙事的一个重要方法。
关键词:《搜神记》;民间叙事;美学特点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9.06.003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9)06-0018-06
随着叙事学研究的深入,民间叙事逐渐引起中 国学者的关注。一些研究者首先对民间叙事的概念 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无主的民间集体,也可以是文人知识分子。民间叙 事包括神话、传说、童谣、民谚、民俗,等等。
一、《搜神记》与民间叙事的关系 《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记录了许多 神奇怪异之事,其中有一部分西汉传下来的历史神 话传说和魏晋时期的民间故事,这一类作品是全书 的精华,对后世文学影响较大。 干宝在《搜 神 记 》的 序 中 写 道:“虽 考 先 志 于 载 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 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 事周,子长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 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夫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 之方册,犹尚如此;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之表,缀 片言于残缺,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 途,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 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 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 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 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6]2 从《序》可 以 看 出,《搜 神 记 》的 来 源 主 要 有 两 类,一类是 “考先志于载籍”;一类是 “收遗逸于当 时”。在“仰述 千 载 之 前 ”时,干 宝 “记 殊 俗 之 表,缀 片言于残缺,访行事于故老”,不可避免会有“失实”
小议《搜神记》故事来源及艺术风格

1 .从 《 搜神记》 的作品构成来看 ,其鬼 神故事的来 源
既有继承 ,又有创新。众所周知 ,任何作品的创作都不是凭 空想象的 ,都是与特定的历史相联 系的,作品 的故事题材一 般都是来源于现实社会 ,由此 ,创作作品要想取得成功 就需
要有 自己的创新 。从 《 搜神记》 的作 品构成情 况来 看 ,其故 事来源既有对前人作品故事 的继承 ,又有 自己的创新 。 我们认 真分析 《 搜神记 》 这部小 说集 的故事 来源 ,就 会发现其有相 当大一 部分 故事题 材来 源于 汉代 ,有 的故事 题材是有 可靠 的文献 资源来 考证 的。 比如 说这 部小 说集 中 的 《 董永》 来源于刘 向的 《 孝 子 传》,而 《 东 海孝 妇》 来 源于刘向的 《 说苑 ・贵德》,由此可 见 《 搜 神 记》 这 部小 说集 的故 事来 源继 承了前人的故事思想 ,同时又有所 创新 。 《 搜神记》 有很 多题 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是特定历史 条件 下社 会现实 的再 现。有些 章节 的作 品歌颂 了当时劳 动
人 民的思想情感 。如 《 盘瓠 》 主要 描写 的是 “ 无 关孀 、符 传 、租税 之赋 ” 的理 想世 界 ,反映 了 当时人 民大众 对减轻
或者 免除赋税 的思想 情感 ;有 的章 节是专 门反 映 当时历史 条件 下统 治阶级 的残 暴统 治的 ,采 用故事 的独 特视 角来写 与残暴统 治作 斗争 的劳动 人 民,是 对他们 这种 反抗 精神 的
赞扬 ,如 《 韩凭妻》 《 三王墓 》 等 ;有些 章节 的作 品是专 门对 封建社会残 酷统 治下那 些贪 官 、昏官 的深 刻揭露 ,让 其丑 恶嘴脸展示在世人面前 ,如 《 蒋 山祠 》 ;在 《 搜 神记》 这部 小说 集中有 的章 节是 对清 官的歌 颂 ,这就 与 当时残酷 的封建统治下那些贪 官污吏形 成 了鲜 明的对 比。如 《 小 黄 令》《 软辅》 等 ;此外在 整部 小说 集 中也 有反 映 当时 的男 女之间的情感素材。如 《 王道 平》 《 河问郡男女》 等 。 《 搜神记》 这部小说集 是作 者汇集 了民 间的众 多传说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高ຫໍສະໝຸດ 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文学理论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于《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化研究
引言中国是拥有古老悠久的历史,且在古代的各朝代中,文人对民间街谈巷语及乡野神异怪谈的搜集极为热衷。尽管当时的文人还并未形成系统的学科意识,但他们的搜集整理却使原生态的民间文学转化成了再生态民间文学。而《搜神记》即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而产生的,其是从传统历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进行考察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因此,文章通过《搜神记》中异类婚恋型故事文化的分析,进一步对其中的民间爱情文化心态作了相应的阐释。1.人神鬼婚恋型故事的文化阐释《搜神记》中共有40余则的婚恋故事作品,其中异类婚恋型故事占了30则,按其所婚对象分为人神鬼及人兽婚恋型,其中人神婚型有《杜兰香》、《园客》、《董永》、《弦超》、《河伯婿》、《如愿》等11篇,人鬼婚型主要有《贾文合》、《王道平》、《紫玉》、《汉谈生》、《钟繇》等9篇。人神鬼婚恋型故事是汉族文化圈内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神话所内涵的民间文化往往传递的是超乎个人的集体潜意识,有着较为深厚的时代内涵及文化渊源。1.1血缘宗法制度的儒家文化众所周知,家国属于同构关系,犹如子女百姓及妻室同僚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说国是家的宏观构造,家是国的微观形态。因而在古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便得到极大推崇,由于其根本出发点是家,目标是能够获得世人的青睐及认同。然而,在当时社会动乱及朝代更换频繁的时代,一般人的生活状况,不仅物质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而且精神也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而此时佛教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及道教长生不老消灾免祸的思想大肆渗入民间文人及劳苦大众的观念里,其思想的广为流传,使得民间百姓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其中人们的财富及多子多孙的向往自然而然地同神灵的庇佑及恩赐联系在仪器,而善恶有报的朴素思想也被极为合理地融进了佛教的因果报应体系当中。因此,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产生人神鬼婚恋型故事便是极为合理且自然了。由于人鬼殊途,民间百姓不能像圣皇天子那样轻易获得神的血统,因而百姓要得到神鬼的保佑和帮助,只能一方面同神鬼交亲,另一方面多行善事。而两方面相比较自然而然同神鬼交亲的方法最为迅速。于是承载了佛道两教的传统文化精神的百姓,在凭着对家族兴盛的一腔热情及朴素向往的基础之上,只能把精神寄托于神鬼之上。而《搜神记》中人神婚型均以神女下凡助男子的形式表现,而男性皆以这样的机遇获得相应的好处。比如为众人所知的《董永》中织女下凡自愿与其结合,为能帮助董永还债,织布百匹,十日而毕。《弦超》中天上玉女与弦超结为夫妻八年,弦超往来常可得驾轻车,乘肥马,饮食丰富,缯素用之不尽;卷四《河伯婿》中男性与神女相处三日之后便得到赠送的钱十万、药方三卷。诸如此类的人神婚恋故事数不胜数,且其中的神女通常都是来无影,去无踪。而相对于人神婚恋故事来说,人鬼婚恋故事即显得极为阴森,至始至终带着一种濒临死亡的气息。从《搜神记》中的人鬼婚恋故事可得知,其结合大多是因为前世夙愿孽缘,而流传于民间的人鬼婚恋故事大多是含有佛教轮回报应的气息。但是其与人神婚恋故事相同的是男人始终是受惠者。比如在《汉谈生》中讲述谈生与一半夜来路不明女子结为夫妻并生下一子,尽管鬼女最终离去,但男人还是得到了珠袍相赠,且最后谈生及儿子双重受惠。另外《紫玉》与《驸马都尉》两则故事当中,男性均是因得到鬼女的珍贵赠送而受益无穷。总之,不论是人神还是人鬼的婚恋型故事统统男性是最大受惠者,因此,这类故事反映的是普通百姓尤其是文人的生活愿望及憧憬。1.2人神鬼关系从上文中即可得知,在传统文化中,人神鬼之间存在的是互相依赖且和谐互惠的关系。百姓文人对神灵的供奉,直接的目的是在于获取神灵的庇佑和帮助,而神灵之所以帮助百姓,为的是能够从百姓那获取一定的香火及供品。因此人神鬼之间的关系直接明了,功利性极强。而一旦达到双方的目的,人神鬼之间的关系也便得到相应的终止。可见,人神鬼之间的婚恋关系,存在的只是暂时性、世俗性及非稳定性非情感的露水姻缘,实际来说,这只是民间百姓之中祈福心态的反映,民众对于人神鬼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敬神求神娱神的方式,代替的是想象虚拟出的另一种不同的幸福自由的生活空间。2.人兽婚恋型故事的文化阐释《搜神记》中的人兽婚恋型故事共10篇,其中《盘瓠》《女化蚕》《瑕国马化》主要是对某一物种及族群的来源以幻想式的形式进行解释。其余七篇主要是人兽婚恋型故事中妖兽幻化蛊惑凡人的故事,与人神鬼婚恋型故事不同的是,人兽婚恋型故事所反映的纯粹是百姓的色欲幻想。在此,可以对此类型故事的来源进行相应的逻辑推理:一方面,在《搜神记》当中的野兽动物通常都是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这些动物的习性或形态会与女人的某些体态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因此而会产生相对应的联想,从而产生人兽婚恋型幻想性德故事。另一方面,这种因形态相似而产生的对应联想,又能在现实日常生活中会找到与此相关的一些要素。比如卷十八《猪臂金铃》当中记载到:晋有一世人,姓王,家在吴郡。还至曲阿,日暮,引船上当大埭。见埭上有一女子,年十七八,便呼之留宿。至晓,解金铃系其臂。使人随至加,都无女人,因逼猪栏中,见母猪臂有金铃。这则故事说明的是王姓士人为摆脱家庭责任的阴影,而置身在日暮旷野之中,由于心境的寂寞空虚,导致其色欲的膨胀而亟待发泄,从而便出现了妖物化成美女来勾引他。从一定的层面来看,《搜神记》中的女性妖兽故事,实际上反映的是男人与野兽之间的故事,由于人兽婚恋型故事将男人对女人的两种渴望糅合在一块:外表是美女,内在是野兽,而《搜神记》中的女妖们均具备这样的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拥有漂亮的外貌,另一方面又极具野兽的本质。当然,在《搜神记》中除了男性色欲的幻想之外,女性的色欲幻想也极为明显。由于女性的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因此她们只能运用被骚扰的幻想方式获得某种发泄。但在当时男权为主的社会中,女性的色欲幻想是不被认可,甚至认为是不道德的。从而也导致了《搜神记》中只出现了两篇的男妖故事,一是《虞定国》中的妖兽化作美男子在淫人之女之事败露后被斫杀,二是《朱诞给使》中对朱妻进行蛊惑的蝉妖最终被箭射而逃亡。总之,男权主义的思想在《搜神记》异类婚恋型故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这种“男性沙文主义”一方面是《搜神记》中人兽婚恋型故事的主要基调,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人神鬼妖兽之间的功利性目的,完成彼此之间的各种欲望。3.结语综上所述,《搜神记》是反映我国民间文化形态最好的文献资料,其中异类婚恋型故事中对民间婚姻爱情文化心态的体现尤为出众。因此,文章以《搜神记》中的异类婚恋型故事的文化分析为主,通过其中人神鬼及人兽恋的文化解析,进一步对《搜神记》中的独特的爱情文化心态作了相应的阐释,以便能够为《搜神记》的研究者及爱好者提供些许可参考性的研究阅读方向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