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寻找广州美食
幼儿园大班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教案:培养幼儿饮食文化

幼儿园大班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教案:培养幼儿饮食文化幼儿园大班美食节目《舌尖上的我国》教案:培养幼儿饮食文化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而饮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也同样需要得到关注和培养。
幼儿园大班美食节目《舌尖上的我国》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该教案对幼儿饮食文化的培养意义和方式。
二、对《舌尖上的我国》教案的全面评估1. 深度评估幼儿园大班美食节目《舌尖上的我国》教案的深度评估主要包括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效果的全面分析。
这个教案的内容不仅包括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知识,还包括各地美食的制作方法和食材的认知。
教案采用亲身体验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美食,增强他们对饮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通过展示节目,《舌尖上的我国》的视觉效果也能为幼儿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他们对饮食文化的记忆和认识。
这种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幼儿的饮食文化知识水平,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为他们今后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2. 广度评估幼儿园大班美食节目《舌尖上的我国》教案的广度评估主要包括对教学对象、课程设置和教育价值的全面分析。
该教案的教学对象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他们正处于认知和体验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
《舌尖上的我国》的教学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如制作小笼包、包粽子、煮糖醋排骨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饮食文化的浓厚兴趣。
该教案还设置了课程的延伸活动,比如观看有关食材采摘和传统美食制作的视频让幼儿与真实生活相联系,深化他们对饮食文化的理解。
这种宽泛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既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又促进了他们对饮食文化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总体评估,《舌尖上的我国》教案对于幼儿饮食文化的培养意义非常重大。
教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增进了他们的认知水平。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 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五味的调和(选自《舌尖上的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不管在中餐还是在中文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味觉和嗅觉,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源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和全世界一样,汉语也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这种味道往往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对于阿鸿来说,糖不仅表示着甜,更意味着一切一早炉火已经烧的很旺,阿鸿准备开始熬糖糖葱薄饼---潮州著名的传统甜食,阿鸿的手艺是祖传的今天,阿鸿准备多做一些糖葱,明天就是当地隆重的节日---冬节阿鸿家的饼食店在达濠古城的苏州街上时光大致保留了这座小城质朴的颜色和缓慢的节奏离达濠不远的峡山,阿植的鸭脯店,今天十分忙碌熏鸭用的木桶里,炭火一直在燃烧从阿植记事起,门前这个木桶散发出的甜蜜烟熏味一路伴随他长大阿植家一直保持着最传统的熏鸭古法,这种方法已经有300年的历史,阿植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独门秘方红糖是从甘蔗中简单提取的粗糖,由于没有精加工,它几乎保留了蔗汁中的所有养分在中国,红糖通常被当作营养品,而潮汕人则偏爱用红糖来腌腊食物把腌渍好的鸭子整齐地挂在木桶内壁,用木炭火烘烤40分钟后,酱料充分浸润到鸭肉内部,烟熏的时候到了熏鸭用的原料居然是甘蔗渣店里每天要用到大约40公斤的甘蔗渣,要找到这些材料并不难在距离阿植家不到20公里的山脚下,近千亩的蔗林正在蓬勃生长北回归线穿过这片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空气使中国的岭南地区成为甘蔗的主要产区甘蔗的甜味来自分子中的葡萄糖和果糖,这是太阳的光合作用带来的隆冬的雨季,甘蔗悄悄积聚着糖分,这种物质不仅能为人类补充体能,更能在缺乏日照的寒冬里抚慰我们的心灵当然,蔗糖也为中国多个地区的美食提供了甜味的基础距达濠古城1000多公里之外的无锡,工商兴旺生活富足,虽然从来都不是蔗糖产区,但口味上,无锡人却执着地选择了“甜”当地人认为酱排骨最能代表无锡的美食,除了在选料和烹饪方法上的讲究,最负盛名的,还是它浓重的偏甜口味老字号“三凤桥”酱排骨用的糖来自广东传统做法里,食糖几乎占到排骨重量的十分之一,这在中国其他地区的食客们看来,实在难以想象只有经过文火慢炖,各种调料的味道才会渗入排骨的肉质纤维骨香浓郁咸中带甜,奠定了传统锡帮菜的基本风味作为鱼米之乡的无锡,历来物产丰富,但这里唯独不是蔗糖产地无锡人嗜甜的原因至今是一个他们自己都难以解开的谜在蔗糖产地的阿鸿看来,温度是熬糖的关键过滤后的糖汁需要继续升温,仅靠手指,阿鸿就可以准确判断糖的火候这门抓糖的绝技需要练习3年以上糖浆熬得恰到好处,倒入一个广口锅中轻轻旋转,既可以降温,又可以利用离心力挤压出糖浆中的气泡需要反复拉动,金黄色的糖才能变成白色,趁着糖的温度再反复拉动,糖葱就做成了每一个大孔周围都均匀分布着16个整齐的小细孔,阿鸿的糖葱闻着喷香,吃起来更是酥脆一股甜香弥漫开来,今天最后一批熏鸭该出炉了生意前所未有的好,食客们甚至等不及墙上的熏鸭晾干而远处,冬季的脚步也如约而至祖祠中,随着大戏的开场,人们怀着敬意,把各种色泽艳丽的甜品奉献给祖先,同时为自己的生活祈福阿鸿的心愿,是他的传统手工技艺能继续为整个家庭带来富足而年轻的阿植却希望能找到合作伙伴,把店面扩大尽管每个人的心愿不同,但甜味是一层不变的这是幸福的味道,也是对未来美好的祝愿中国人在品尝生活的甘甜之时,似乎也很善于欣赏苦人类感受苦味的味蕾在舌根部,虽然藏得够深,却异常敏感中国人善于吃“苦”,是因为苦味背后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味觉感受这种味道不只在食材,还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调味品,比如陈皮从曾祖父那一代起,陈柏忠一家就做陈皮生意在新会,像他这样靠陈皮谋生的人家很多10月的果园,茶枝柑由青转黄,气味芬芳味道甘醇的新会陈皮就出自这些饱满的果实刚刚采摘下来的茶枝柑只取新鲜的果皮,果肉则弃之不用选择一个晴朗干燥的天气,人们把果皮翻出橘白储存年份的长短,决定了陈皮的等级和价值,时间越久越昂贵中国人喜爱陈皮苦中回甘的芳香,这一点有点像绿茶,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奥妙陈皮首先是一味古老的中药,但这并不妨碍厨师们用它来做菜、煲汤,甚至做成甜点在南中国,陈皮甚至能决定一家餐馆的兴衰澳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城市傍晚六点,阿伦进完货回到店里,他是这家海鲜餐厅的主人餐厅以阿伦祖父的名字命名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意很少冷清,秘密就在于餐馆的招牌菜---陈皮鸭陈皮鸭的手艺传自阿伦的祖父,制作过程十分繁复用各种调味料把鸭子腌制10小时后过油略炸,炸好的鸭子需要进一步调味,陈皮决定了这道菜的独特风味盘子里加适量的水,回锅蒸两小时经过长时间的高温,陈皮已经不见踪影,但它的香气却完全渗入鸭肉的每一个细胞,酥烂绵软的口感,浓郁甘香的味道,全都归功于陈皮阿伦的记忆里,父母始终只是店里日夜忙碌的两个身影童年给他留下的是辛苦的回味陈皮飘香里,时光仿佛过得很快,如今,阿伦已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在他看来,50年的生活经历,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最准确的,莫过于“苦尽甘来”苦尽甘来是中国人在味觉上对“苦”的辨证,更是在逆境中习惯坚持的信念,他们相信,最完满的人生总是五味杂陈的然而,不管是甜蜜还是苦涩,能够调和这一切的就是咸咸的味觉来自盐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维持着体内水量的恒定,也激发并且平衡着每道菜肴里的各种味道在中国菜里,盐更重的使命,是调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改善某种肌体的质地在中国的烹饪辞典里,盐是百味之首不下雨的日子里,阿刘每天都要在盐田里忙碌阿刘的家在粤东海边,村民世代以晒盐为生至今沿用着古老的制盐方法用海水晒盐的盐田法可以追溯到400多年前的古代中国而中国人发明的海水煮盐则早在5000多年之前阿刘的盐田一共有17块,这里离大海只有一公里之遥4岁的刘滔滔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跟随父亲来盐田晒盐的海水储存在这个水井里,井下有暗渠通向大海海水晒盐依赖阳光和流动的空气,水分逐渐蒸发,盐度饱和,食盐开始结晶,这一切平静而自然阿刘生产的是未经加工大粒盐,这是粤东沿海人家厨房调味罐里的必备叶叔是粤东的客家人,他制作的盐焗鸡是最传统的焗是广东方言,有“烤”的意思这种烹调方法可以牢牢锁住食物的香味包好纱纸的鸡埋在炒热的海盐中慢慢焗熟,大粒海盐疏松的结构能充分吸收鸡肉散发出来的水分这是温度与盐共同作用的结果吃盐焗鸡分手撕和切块两种叶叔认为,手撕这种客家人的传统吃法,最能避免鸡肉纤维受到破坏只消一把海盐就能使鸡肉变得紧致而富有弹性,同时也能把隐藏在鸡肉深处的浓郁鲜美激发到极致盐焗鸡的美味归功于客家人这个特殊的族群,以及他们特殊的历史上溯千年,因为战乱和饥荒,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腹地出发,开始陆续大规模南迁,最终定居在南方山区的那一支在漫长而艰辛的旅途中,能帮他们保存和贮藏食物的只有盐这种高度依赖盐的饮食习惯也成为他们的味觉基因,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变换出无尽的美味阿刘和妻子小琴的第二各孩子即将降生晒盐的收入微薄,一年不到一万元,阿刘还要做电工和捕鱼贴补家用村子里的人大多外出打工,大片的盐田已经荒废,阿刘依然选择留守酸是一种奇妙的味道,不仅舌头能感觉到,我们的鼻子也对它十分敏感酸味物质解离出的氢离子在口腔中撩拨我们的味蕾,这种味觉就是酸味中餐里的酸味大多由醋带来中国人以谷物酿醋,由于原料和工艺的不同,各地的醋口味也会相差甚远陕西老陈醋醇厚浓郁,一如北方人的豪放,而江南人的灵秀则赋予醋以另一种性格镇江醋的最大特点在于微甜,适合调拌凉菜、蘸食小吃镇江人吃蟹黄小笼包时,要把香醋倒入包子的汤汁内,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吃出最正宗的美味镇江人更不能想象的的是,如果离开了香醋和姜丝,“肴肉”究竟还能不能被称为一道镇江名菜要获得如此美味的酸必须经历平静漫长的等待镇江香醋的原料是糯米,浸泡过的糯米经过高温蒸煮,淀粉充分粘稠再用冷水冲淋降温,让饭粒收缩有利于微生物繁殖拌入酒曲使淀粉糖化发酵成酒醅接下来是制醋的关键程序,醋酸发酵,这决定了香醋的产量和质量历经21天的演化产生酸味再进入长达一个多月的酯化阶段,这个过程就是产生香味的秘密酸味能增加菜肴的鲜香,尤其是在烹制肉类时,酸味加速肉的纤维化,肉质更加细腻仅仅酸味本身也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除了“酸”,还有一种味道可以增进人类食欲,那就是“辣”刚下过一夜雨,山路很滑,素琼一家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夫妇俩要赶在天亮之前把地里的辣椒送到早市上进入冬季,辣椒已不像刚成熟时那样鲜嫩肥厚,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热情素琼是个菜农,也会绝对的一家之主在四川,许多妇女都象素琼这样开朗、坚韧、果断,汉语里人们用“泼辣”来形容这种性格15世纪末,哥伦布的海船把辣椒从美洲带回欧洲,100多年后,这种能散发出奇异气味的植物辗转来到了中国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多阴雨,正需要辣椒的刚猛热烈严格地说,“辣”并不属于味觉,而是口腔的一种焦灼感“五味”里的辣,原本是“辛”,泛指一切刺激性的味道原产于南美的辣椒、东南亚的姜和中国的花椒一样,都是中餐里最常见的辛辣味调料辣味来自食材中的辣椒素等化学物质,它们刺激人体的细胞,在大脑中形成类似于灼烧的微量刺激这种感觉停留在舌头上时食欲得以激发在川菜中,无论是作主料、辅料还是作调味料,辣椒都是宠儿,它给川菜烙上了鲜明的印记四川盆地生活着中国最闲适的人群,他们对味道的追求尤为独特,对辣椒的理解也各有心得秋末冬初,四川人让辣椒自然脱水而在素琼的菜地里,辣椒仍然闪着鲜亮的光泽她特意推迟了这一季辣椒的种植和采摘果然在冬季里卖出更好的价格这种精明让她丈夫十分佩服新鲜辣椒也引来了老主顾刘俊杰今年64岁,川菜特级厨师,两年前,他从美国回到家乡,结束了在国外多年的厨师生涯老刘精心地泡了一坛辣椒,隔天换一次坛口的水用来隔绝杂菌泡椒是四川人创造性使用辣椒的经典方法之一酿在坛子里的辣椒经过神奇的化学反应,变得随和温婉不再那么咄咄逼人泡椒的发明更催生了川菜中著名的味型“鱼香”鱼香肉丝就是其中经典的菜式在刘俊杰看来,泡椒是得心应手的烹饪调味料,更是远离万里也挥之不去的乡愁辣椒的另一个华丽转身同样凝结了四川人浓厚的乡情,这就是用一种高产的豆科植物做的辣椒酱,四川人称之为“豆瓣”陈婆婆把霉好的蚕豆瓣,倒入剁碎的新鲜红辣椒里,她要抓紧时间调味,趁着好天气晾晒发酵。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是由央视纪录片频道推出的一档描绘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
它从食材的采集、加工、烹饪到食物的口感和视觉呈现等方面展现了中国丰富多样的美食传统。
这档纪录片以全球观众,尤其是对中国文化和美食感兴趣的观众来说,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入的视角。
第一季第一集《花样年华》展现了中国南方特色美食。
这一集集中呈现了广东、云南、湖南和苏州的特色美食。
纪录片以美食为出发点,让观众了解到了每个地方的独特文化和人文环境。
首先,广东美食的呈现让人流连忘返。
广东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饮食文化代表,以其充满创意和精致的烹饪技巧而著名。
纪录片中展示了广州的早茶文化和粤菜的制作过程。
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点心和早茶,还可以了解到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制作过程。
接下来,云南的风情美食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
纪录片展示了云南的烤全羊和过桥米线等代表性美食。
观众可以看到独特的烹饪方式和食材利用技巧,更能感受到云南的淳朴与热情。
而湖南的辣味美食则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刺激体验。
湖南菜以其独特的辣味和麻辣香气而闻名于世。
纪录片中展示了湖南的辣子鸡和红烧肉等美食,将湖湘地方特色完美呈现。
观众通过电视屏幕仿佛能感受到湖南热烈的氛围和辛辣的美味。
最后,苏州的江南风味美食给观众带来了温润淡雅的享受。
苏州是中国南京扬州一带的重要城市,这里的美食以细腻和清淡而著称。
纪录片中展示了苏州的糖藕和鱼翅等传统美食,让观众感受到江南的悠闲与雅致。
通过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花样年华》,观众不仅可以品味中国丰富多样的美食,还能了解到每个地方独特的风味和文化背景。
这档纪录片通过纯净的画面、精心的剪辑和真实的场景展示,让观众仿佛真实感受到了这些美食的味道和背后的故事。
细致入微的画面,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和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纪录片所展示出来的中国南方美食传统让人叹为观止,引人入胜。
2022年寻味广东省中山市《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评选

2022年寻味广东省中山市《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评选1.石岐乳鸽。
石岐乳鸽是广东中山市非常著名的一道特色菜,它可以盐焗、红烧、卤水、白切等。
每种做法都很非常好吃。
特别是红烧乳鸽,鸽子肉又嫩又入味,紧致有弹性,皮是脆的,骨头都是香酥的。
盐焗乳鸽则是咸香味十足,比较有嚼劲,吃着不会感到腻。
2.三乡濑粉。
三乡濑粉是广东省中山三乡镇的一道传统名吃,该美食相传是创制于清代嘉庆年间,形状又圆又长,滑韧,还有种天然的清甜口感,可以做成汤濑、炒濑、焖濑、干捞濑、炸濑等。
3.沙溪扣肉。
沙溪扣肉人称“沙溪三件宝”之一,不管是在当地的大排档还是高档的饭店基本上都能看到这道菜,这道菜品尝起来鲜嫩酥滑,入口即化,肥而不腻,因此这道菜也被当地人尊称为“菜王”。
4.黄圃腊味。
黄圃腊味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一道非遗特色美食,还曾多次上过央视,运用的都是最传统的制作工艺,选料精,制作巧妙,做出来的腊味看着色泽鲜明红亮,肥肉晶莹剔透,闻着清香醇厚,咬上一口,甘香酥软,瘦肉爽脆,咸中带甜。
5.中山脆肉鲩。
中山脆肉鲩是广东非常有名的一种鲩鱼,这种鱼的肉质很结实,爽脆软滑,带有韧性,耐煮不烂,吃着清香脆口,中山人喜欢把它烫熟之后,蘸着酱油吃,这样吃着脆嫩鲜香。
6.小榄菊花肉。
小榄菊花肉是广东中山一带的一道传统名菜,它主要是用猪背上的肥肉,切成透明的薄片,用糖腌制一下,外边拌上一层半鲜半干的糖渍菊花瓣而成。
虽说这道菜看起来似乎很腻口,但真正吃起来却是爽口不腻的,反而有种清香可口的感觉。
7.白灼猪肚粉肠。
白灼猪肚粉肠是广东中山沙溪镇上的一道传统美食,也是外来游客最常点的一道菜,这里做出来的白灼猪肚粉肠必须要加上一碗秘制的姜粉作为配料,这样蘸着去吃,你能吃到猪肚和粉肠那种内在的爽脆口感,还有种米香味。
幼儿园大班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教案指南

幼儿园大班美食节目《舌尖上的我国》教案指南一、前言《舌尖上的我国》是一档非常接地气的美食节目,以其真实、生动的纪录片形式,深入挖掘我国丰富多样的地方美食文化,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味觉的盛宴。
在幼儿园大班教学中,如何通过该节目的教学内容,结合幼儿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一份美食节目《舌尖上的我国》的教案呢?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为您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教案指南。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地方美食文化。
2. 培养幼儿对食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幼儿的口腔发育和肌肉活动能力。
4. 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特色食物和美食文化。
a. 通过视瓶播放、图片展示等形式,给幼儿呈现我国各地的美食特色,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b. 用简单生活用品仿制各地美食的样式,引导幼儿了解和感知不同地方的美食文化。
2. 营造美食氛围,引导幼儿学习厨艺。
a. 在课堂上设置简易的“美食节目厨房”,让幼儿亲手动手制作简单的美食,如面条、粽子等。
b. 引导幼儿在做菜的过程中,感受食材的形状、颜色、味道,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增加交流互动,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
a. 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小组内一起交流各自喜欢的食物和食材。
b. 引导幼儿观察和品尝自己做的美食,共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初步探索:通过观看部分《舌尖上的我国》节目片段,教师简单介绍并引导幼儿讨论他们看到的不同地方的美食和饮食文化。
2. 制作美食:教师根据节目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安排幼儿进行简单的美食制作,如蒸包子、煮面条等。
3. 共享交流:幼儿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进行感受和体验,并在小组内共享自己制作的美食,交流感受和建立情感通联。
4. 经验总结: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一天的学习过程,共享自己在制作美食时的感受和体会,鼓励幼儿共享和交流。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历史11201班陆健【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完美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地域文化;美食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时间播出,该片为央视播出的首部美食类纪录片,全片共分为七集。
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七个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展现了各种饮食习俗,并透过画面与声音传递了这些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我们生存的需要,更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满足了我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饮食民俗,是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
《舌尖上的中国》信息量很大,传递了很多有关饮食的民俗信息。
(一) 日常食俗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麦子和水稻,加上玉米、高粱、小米、豆类等,构成了国人日常的主食。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成馒头、烙饼、面条;稻米则一般做成米饭、米粥、糕点以及其他制品。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方式也就不同。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的日常食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主食的故事》第一集中,首先介绍了山西襄汾县丁村的花馍——“一样面食百样吃”。
因为山西是多山少川的省份,副食种类的缺乏使得当地人想方设法提高主食的花样。
于是随着一代代人的智慧的积累,有了现在的“一样面食百样吃”的日常食俗。
其主要表现是在主食的样式上做文章,通过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来提高家人食饭的兴致。
《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

《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1中国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南北方美食数不胜数。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
中餐的菜肴名称也别具特色,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好的回味。
读了《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后,让我对中国的美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让我产生了想去旅行想去品尝全国美食的愿望。
回想我也曾经也去旅行过,比如北京、青岛、南京、扬州、无锡等。
但是我只是吃过肥而不腻的北京烤鸭,品种齐全的青岛海鲜,香鲜味美的南京盐水鸭,原汁原味的扬州炒饭。
有好多旅游地点的美食我还没有品尝到,比如说《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扬州的鉴真素鸭、文思豆腐、清炖狮子头、扬州大包子。
我还都没一一品尝过。
忽然觉得有点遗憾,觉得应该去尝尝那的美食才不枉旅行一次。
喜欢吃美食,也喜欢旅行,因为我喜欢那种氛围,喜欢新的环境,喜欢历史的痕迹,喜欢品尝美味的特色小吃。
如果在烟雨的江南,撑着一只油纸伞,走在那雨巷,走在那白墙黛瓦的古典房屋之间,那定是另一种心情。
或许还会坐上一叶小舟,走水路欣赏那江南的朦胧之美。
或许还能坐在小楼上一边欣赏着朦胧的江南烟雨一边品尝着江南的特色小吃,例如翡翠烧卖、鲜肉汤包等。
那该是多么的惬意呢!中国由于历史悠久,不仅拥有烟雨的江南风景,还拥有独特的美食,我记得《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中提到了重庆的麻辣火锅,我也是个爱吃火锅的人,我喜欢火锅的味道,也喜欢吃起来酣畅淋漓的感觉。
书中提到在重庆每家火锅店都有自己炒制底料的秘方,可见重庆的火锅味道多种多样。
重庆的火锅不仅味道多种多样,而且菜品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毛肚火锅以牛的毛肚为主。
正宗的毛肚火锅的菜品用的几乎都是牛身上的肝、心、舌、背柳肉片、血旺、和莲白、蒜苗、葱节、豌豆尖等素菜。
真想有机会去重庆品尝这等美食,会不会让人流连忘返呢?从美味的火锅之都出来,是不是想来点清淡的食物呢!我想要是我还真想来点清淡的,例如美味的鲜笋。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舌尖上的中国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不管在中餐还是在中文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除了味觉和嗅觉,在中国文化里,对于“味道”的感知和定义,既源于饮食,又超越了饮食。
也就是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味”的,不仅是我们的舌头和鼻子,还包括中国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样,汉字也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
这是因为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这种味道往往来源于同一种物质——糖。
对于阿鸿来说,糖不仅表示着甜,更意味着一切。
一早炉火已经烧的很旺,阿鸿准备开始熬糖。
糖葱薄饼---潮州著名的传统甜食,阿鸿的手艺是祖传的。
今天,阿鸿准备多做一些糖葱,明天就是当地隆重的节日---冬节。
阿鸿家的饼食店在达濠古城的苏州街上。
时光大致保留了这座小城质朴的颜色和缓慢的节奏。
离达濠不远的峡山,阿植的鸭脯店,今天十分忙碌。
熏鸭用的木桶里,炭火一直在燃烧。
从阿植记事起,门前这个木桶散发出的甜蜜烟熏味一路伴随他长大。
阿植家一直保持着最传统的熏鸭古法,这种方法已经有300年的历史,阿植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独门秘方。
红糖是从甘蔗中简单提取的粗糖,由于没有精加工,它几乎保留了蔗汁中的所有养分。
在中国,红糖通常被当作营养品,而潮汕人则偏爱用红糖来腌腊食物。
把腌渍好的鸭子整齐地挂在木桶内壁,用木炭火烘烤40分钟后,酱料充分浸润到鸭肉内部,烟熏的时候到了。
熏鸭用的原料居然是甘蔗渣。
店里每天要用到大约40公斤的甘蔗渣,要找到这些材料并不难。
在距离阿植家不到20公里的山脚下,近千亩的蔗林正在蓬勃生长。
北回归线穿过这片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空气使中国的岭南地区成为甘蔗的主要产区。
甘蔗的甜味来自分子中的葡萄糖和果糖,这是太阳的光合作用带来的。
隆冬的雨季,甘蔗悄悄积聚着糖分,这种物质不仅能为人类补充体能,更能在缺乏日照的寒冬里抚慰我们的心灵。
当然,蔗糖也为中国多个地区的美食提供了甜味的基础。
距达濠古城1000多公里之外的无锡,工商兴旺生活富足,虽然从来都不是蔗糖产区,但口味上,无锡人却执着地选择了“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甜丸卵
礼俗食品。
凡新客、贵客、稀客如新女婿、新亲家、归侨、荣归者、官员贵客来作客,必先煮甜糯米汤丸敬客。
有些地方还要加2个或4个鸡蛋,称为食甜丸卵。
即使已近午晚餐时间,也必先吃。
客人估量吃不完,可请主人打少一点或只吃两个鸡蛋,表示礼貌。
清水鲩圆
鲩圆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将鲩鱼去鳞洗净、去头,尾、鳍、翅、皮、骨,切成鱼片,用刀剁成肉泥,加上雪粉,胡椒,白盐、味精作配料,拌匀,把肉泥挤成丸子煮熟。
鱼圆软滑,味道鲜美。
鸡颈板
用水把“七分糯三分粘”米粉和成小团,放入热油锅里,用锅铲压拍,然后把它翻过来用锅铲压拍,不断重复,把它压拍成薄片煎熟。
趁热取出,撒上白糖和碎花生米,细细卷好。
用刀切成一圈圈竖起,哟!还真的象鸡颈呢,吃一口,又香又甜!
粿汁
粿汁是广东省潮汕地区大众化的汉族民间小食,属于粤菜。
在潮州街上,随处可见卖粿汁的小食摊,叫一碗热腾腾好像粿条般滑口的粿片,淋上浅棕色的卤汁,再点些卤猪肠、卤肉、卤蛋、豆干或菜尾等,这就是粿汁了,粿汁要趁热吃,非常爽口,越吃越有味。
辅助料用久醇的猪肉卤汁、经腌制卤烂的五花肉和用油煎成金黄色的蒜头粒。
民间粿汁主料制法有两种:用米制粿条切成条状,和入米浆煮成稀糊;用米浆下鼎烙成薄片,然后剪成角形,和入米浆煮成稀糊。
食用时,在热粿汁中披上几片卤烂的五花肉,撒上蒜头粒,再淋上热卤汁即可。
不淡不腻,润滑清口。
绵绵冰
广州遍地美食。
但绵绵冰中,名气最大的还属杨小贤。
来天河区当然要来品尝品尝。
位置很好找,就在石牌东路上,走着走着就看到了。
店的招牌是芒果冰,也有其他的味道据说都挺不错的,不过我还是爱我的芒果。
虽然看着店面不是很大,两层楼,但里面坐满了慕名来吃冰的人
竹升面
竹升面是广东省汉族传统面食,广东人因"竿"音不吉利而改称"升"。
竹升面用传统的方法搓面、和面,用竹升(大茅竹竿)压打出来的面条、云吞皮的一类面食。
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第二集面食专题中为南派面食挣得一席之地的老牌传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