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讲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内容。
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接受新知识。
但同时,他们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结构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识地球,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过程,地球仪的使用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通过演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仪的结构;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演示地球仪的制作过程。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理事物。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制作比赛,评选出最佳制作小组。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的作用•表示地球形状•表示地理事物•方便观察和分析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这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球仪的应用。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使用地球仪来表示地球的三维形状,并掌握阅读和理解地图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学生对地球仪的详细构造和功能,以及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信息的表示和分析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来表示地球的三维形状,提高阅读和理解地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图的阅读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来进行教学。
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此外,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其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操作,学会使用地球仪来表示地球的三维形状,提高阅读和理解地图的能力。
1.2地球与地球仪 课件(共72张PPT)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不同角度看经线
平视地球仪,倾斜看地球仪,从南北极俯视的经线各是什么样子的?
北极
北极
北极
经 线 的 相 互 关 系
南极
北极
相交于两极点
2
经 线 的 长 度
南极
北极
长度相等
3
经 线 的 指 示 方 向
南极
北极
南北方向
4
经 线 的 数 量
南极
北极
无数条
5
经线的基本特征
形状 相互关系
长度 指示方向
经度 | 划分
经度是如何划分的?
0°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和向西 各分180°
180°
经度 | 分布规律
度数变化有啥规律?
180° 30° 20° 10° 0° 10° 20° 30° 180°
西经(W)
判定 方法
分布 规律
越往西度数越大
本 初
东经 (E)
子 午
判定 方法
分布 规律
线
越往东度数越大
新知探究
我我们们看看到到投投到到月月球球表表面面的的地地球球影影子子的的边边缘缘总总是是弧弧形形的的
你听说过“天狗吃月亮”吗?
地球的形状 |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
③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证证明明地地球球是是球球体体最最直直观观的的证证据据
地球的形状 |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
④登高望远
地球的形状 |
地球是规则的正球体吗?
东西半球的又是 怎样划分的呢?
经线圈 | 东西半球的划分
160°E
西
东
半
半
球
20°W
球
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认识地球仪的作用,以及掌握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位置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仪的概念、经纬网的构成及使用方法等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构成及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网的构成及使用方法。
2.难点: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经纬网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结构以及经纬网的构成,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发现地球的椭圆形状,介绍地球仪的制作原理。
3.认识经纬网:讲解经纬网的构成,让学生实际操作地球仪,学会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位置。
4.实践练习:布置有关经纬网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仪的作用和经纬网的重要性。
最新整理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下面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供参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2024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优课件

5、纬度的分布规律 北 纬
赤道
南 纬
()
()
90°越 向
30°北 度 20°数 越 10°大 0°
10° 越
20°
向 南
30° 度
数
越
90° 大
90°
6、重要的纬线及纬度
66.5°
北极圈
23.5°
北回归线
0°
赤
道
23.5° 66.5°
南回归线 南极圈
90°
66.5 ° 23.5°
0° 23.5°
√ A 23.5° B 23.5°S C 0° D 66.5°S
5.下列纬度属于高纬度地带的是:
√ A 59°S B 30°N C 45°N D 61°S
6.有关经线叙述正确的是: A 经线又叫经线圈 B 任意两条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
√C 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D 地球仪上只有360条经线
谢 谢!
代号 东经(E)、西经(W) 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 变化规律
西经20°W、东经
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
160°E的经线圈,是东 两个半球
西半球的分界线
北纬度数越往北越大,南 东经度越往东越大,西
纬度数越往南越大
经度越往东越小
45°N60°N75°N90N°NF
30°N
15°N
C
E
说出图中各 点的经纬度 及所处半球。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球体
地球并非正圆球,而 是两极稍扁、赤道略 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地球是球形的证据(1)
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 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第一课,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地理学科。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形状以及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地理知识,但总体上对地理学科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形状,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方法和地球的地理位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基本知识,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制作地球仪,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的地理位置,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5.总结环节: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球的大小、形状2.地球仪的构造和作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3.学生地球仪制作质量: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制作成果。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优秀4篇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课标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
学生从社区、城市和村落开始了解,再到对地图的认识,然后是对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布、各类型气候的特点及人口、语言、宗教的分布和各国特点的熟悉,学生在完成了这些基础性知识认识之后,接着要学习地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这是在学习探究一《地图上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识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加以深化,并为学习以后的地理知识建立一个直观的地球空间,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七上的教学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显示了新教材鲜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泼,从具体到抽象,最终再回到具体,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全课内容分观察地球仪与使用地球仪两部分,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然后深入到抽象的经纬线知识,最终回到对具体的中国地理进行分析。
与本课内容对应的课标是:1-4-1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认识地球仪)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二、说学情目标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不强,而本课内容则是从空间上去把握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并在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地球仪,即利用经纬网定位,这是学习地理的基础,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实物地球仪,让学生去感受地球仪,认识地球仪,最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地球仪。
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其基本构造,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纬度带的划分。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重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根据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难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状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 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 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形状
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 看不见船的桅杆。
形状
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 一部分是圆弧形的。
赤 道 纪 念 碑
纬线和纬度
封开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广东省封开县江口镇江滨公园 内,是中国大陆建设的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高15米, 于1984年6月21日(夏至)建成。
60oN 75oN 90oN
纬
45oN
北
线 的
30oN
纬
划 15oN
N
分
0o
15oS
南
30oS
纬
45oS
S
60oS 75oN 90oS
本初子午线( 0o ) 向东、向西各分为180°
20°W、160°E把地球 分为东西两半球
经纬网 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网就是经纬网
经纬网 E
N
1.判断图中表示的是南纬还是北纬?东经还是西 经? 2.写出A、B两点的经纬度。
A:30°N, 110°E B:20°N, 120°E
经纬网 W
N
●
B
●C ●A
你知道A(400 W ,400 N )、B(80 0 W , 300 N )、C ( 60 0 W , 500 N )这三个点在图中的什么位置吗?
北 0o
180o
160oE
180o
西半球
东半球
南
0o
20oW
东西半球的判断:小小东,大大西 小于20°W,小于160°E的是东半球; 大于20°W,大于160°E的是西半球
1、本初子午线指的是:D
A.90°经线
B.180°经线 C.120°经线 D.0°经线
2、地球上最大的圆圈是(D)
A、南极圈 B、北回归线 C、南纬80纬线 D、赤道
3、地球是个 D
A、正圆球 B、纺锤形球体
C、梨形球体 D、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
4、填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指示方向
经 线纬 线
南北
格 林 尼 治 天 文 台
本初子午线
N
W E 60o 45o 30o 15o 0o 15o 30o 45o 60o
本 初 子 午 线
S
经线度数规律
180o 30o 20o 10o 0o 10o 20o 30o 180o
(西经) 越往西度数越大
本
(东经)
初
子 午
越往东度数越大
线
经线度数规律
180o W 30o W 20o W 10o W 0o 10o E 20o E 30o E 160o E 180o E 本 初 子 午 线 东半球
90o
越
向
30o
北 度
()
纬 线
北 纬
数
20o 越
大
10o
度
赤道
数
0o
()
规
10o
律
南 纬
20o
越 向
30o
南 度
数
越
大
90o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 方向 起点 度数 划分 半球 划分
纬
线
地球表面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
从赤道开始,向两极逐渐缩短,到极点 时成一点状。 东西方向
赤道( 0o ) 向北、向南各分为90°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高
中 低
60o
纬
度 30o
的
划 分
0o
30o
60o
90o
高纬度 中纬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90o
北极圈66.5o
60o
30o 北回归线23.5o 0o 南回归线23.5o
30o
60o
南极圈66.5o
经线和经度
经线和经度
在英国格林尼治天 文台的旧址,有座 子午宫。那里有一 条宽十几厘米,长 十多米的铜制子午 线。铜制子午线嵌 在大理石中间,笔 直地从子午宫伸出, 它就是本初子午线 地地面标志。
纬线和纬度
世界上最雄伟的赤道纪念碑建在基多以北24千米 的圣安东尼奥镇。碑高30米,用棕色花岗岩砌成,四 方塔体坐落在一个直径为100米的大圆盘上。碑的四 面刻有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西班牙文字母 E、S、O、N,并书有“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字样。碑 顶放置直径4.5米的铝质大地球仪,北极朝北,南极 朝南,中间用白线标示的赤道从球面一直延伸到碑底 部的石阶上。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喜欢两脚踏在赤道线 两侧,拍一张跨“世界之半”的照片作纪念。
形状
近代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 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6357千米认 识极来自地半球
经
赤道半径
地心
6378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最大周长: 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地球的大小
考一考?
1、人的步幅约0.75米,绕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步?若 按照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走,需要走多长时间?
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 球仪
第一节学习目标:
人类是如何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 地球的大小? 地球仪有什么用处? 经线?纬线? 经纬网定位
地球的形状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天圆地方
太阳和月亮
确证:地球 是球体
推测:“地球”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 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形状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纬
线
定义
地球表面与赤道平行 的圆圈。
形状
圆。每一条纬线 自成纬线圈。
经
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 垂直相交的线
半圆。
长度
指示 方向
从赤道开始,向两极逐渐 长度都相等 缩短,到极点时成一点状。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起点 度数 划分 半球 划分
赤道( 0o )
向北、向南各分为90o
赤道把地球划分 为南、北两个半球
东西
是否等长
等长
是圆还是半圆 半圆
不等长 圆
典型例题剖析
【例1】甲乙两人以相同速度从南极同时出发, 分别沿东经40°和西经40°向北前进,发生 的情况有:( )。A A.他们在北极相遇 B.在赤道上他们之间相距最近 C.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 D.他们可能在南极再相会
2、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日行八万里,可能吗?请解释理由。
地球仪
仿照地球的形 状,并且按照一定 的比例把它缩小, 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北极星
认
北极
识
地
球
地心
南极
认
北极
识
纬
线
赤道
纬线和纬度
地球赤道经过11个国家和地区。1740年,南美 洲厄瓜多尔在首都基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赤 道纪念碑。1744年和1982年又先后在同地建立 第二座和第三座赤道纪念碑。赤道标志还有非 洲的乌干达首都坎帕拉至马萨卡公路中途(两 侧)的赤道标志、肯尼亚基苏木赤道标志、扎 伊尔姆班达卡赤道标志,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坤 甸赤道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