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根据用途和制作材料的不同,地球仪可分为教学用地球仪、装饰用地球仪、礼品 用地球仪等。
如何使用地球仪
01
02
03
04
确定地理位置
通过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可以确定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 。
了解地理现象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海洋、陆 地、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现 象,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 环境和地貌特征。
01
02
03
04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 石部分,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极昼极夜
在地球两极地区,由于地球公转 导致极昼和极夜现象交替出现。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变化,昼夜长短也会发生变化,如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 冬至日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变化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随着季节的变化,太阳高度角也会发生 变化,如在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而在冬季则较小。这种变化会影响地表获得太阳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 和地球仪
目
CONTENCT
录
• 地球概述 • 地球仪简介 • 经纬网与地理坐标 • 地球的运动与产生的现象 • 地球的圈层结构
01
地球概述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 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 亿平方千米。
射能的多少,从而影响气温的高低。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例证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站得高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二、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点和北极点分别是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终点,过点方向改变)。
三、纬线和经线(重点)(1)观察地球仪看纬线的特点(定义、方向、长度、形状、位置关系)第六页(2)纬度的划分(南北纬、高中低纬、特殊纬线、会找长度相等的纬线、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北南纬N/S、南北半球的划分)(3)观察地球仪看经线的特点(定义、方向、长度、形状、位置关系)第七页特殊的经、纬线①特殊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②特殊经线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四、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篇1: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球仪1. 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列举出证据。
形状:球体。
证据:①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②地球卫星照片;③月食时月球表面地球的影子;④海边看帆船时,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⑤站得高看得远。
2. 说明纬线的形状及纬线长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形状:圆。
规律: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3. 说出地球运动的形式及各种形式产生的地理现象。
形式:自转和公转。
自转地理现象:①昼夜更替;②时间差异;③太阳东升西落。
公转地理现象: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四季的变化;③五带的划分。
4. 说出北半球夏至日昼长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正午影子长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昼长随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正午影子长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增。
二、地图5. 攀岩与爬山分别选择什么山体部位?对应的等高线有什么特征?攀岩:陡崖等高线重叠。
爬山:缓坡等高线比较稀疏。
6. 山脊与山谷对应的等高线特征有何不同?泥石流有可能发生在山脊或山谷中?当遇到泥石流时应如何避险?山脊的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山谷的等高线部分向高处凸;泥石流有可能发生在山谷中;应向山谷两边的山坡上跑。
7. 试分析水库坝址、修公路、建疗养院、修水渠、建村镇等工程对于地形有何要求。
水库坝址:一般选在峡谷地段,“口袋形”洼地处。
修公路:选缓坡,即接近与等高线平行,可降低施工成本与难度。
建疗养院:选在山地向阳坡,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修水渠:从高处到低处,水可自流,降低成本。
建村镇:选地形平坦开阔,有河流经过的地方。
篇2: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三、海洋与陆地8. 说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及常见的防震措施。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防震措施:①地震时,要保持冷静,要因地、因时地作出瞬间避险抉择;②不要拥挤在楼梯,过道上;③要选择空旷地带;④不要盲目破窗跳楼;⑤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⑥地震发生时,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

利用地球仪上的时区标示,模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解释时区的概念。
演示气候带
通过在地球仪上标注不同气候带,演示全球气候的分布和特点。
测量距离
利用地球仪上的比例尺,学习测量地球上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观察经纬线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学习经纬线的定义、特点以及作用。
观察地貌特征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地貌特征,了解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
感谢您的观看。
古代对地球的认识
地球的探索历程
地理大发现时代
15-17世纪,随着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并开始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和文化。
科学考察与探险
19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进行更深入的科学考察和探险活动,如南极科考、深海探测等。
最早的地球仪
据记载,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古希腊学者克罗狄斯·托勒密于公元2世纪制作的,它是一个小型、简陋的地球模型,主要用于教学和学术研究。
了解地形地貌
地球仪上通常会标注各个国家和城市的位置,有助于了解不同地区的行政划分。
探索国家、城市等行政区域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度,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时区差异,学习时差的计算方法。
学习时区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03
CHAPTER
地球和地球仪的应用
地球仪是制作地图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态、大小、赤道、两极等数据,进而绘制各种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两极则是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经线连接两极,将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总结词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假想圆圈,也是最大的纬线圈,其纬度为0°。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并作为地球上温度和气候的重要分界线。两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分别对应于南极和北极。经线是连接两极的大圆圈,其与赤道垂直,将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及练习题课件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光可以直射到井底,小明家乡所在的纬度可能是( C )
A.0°
B.23°N
C.23.5°N
D.23°S
9.下列纬度中,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
现象的是( C )
A.0°
B.10°N
C.30°S
D.70°N
微博天地
课前预习
精巧点拨
课堂训练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15.下列关于下图经纬网中阴影部分的描述,正确的是
微博天地
课前预习
精巧点拨
课堂训练
课堂小结
精巧点拨
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变化
、极昼和极夜现象
项目
自转运动
公转运动
概念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围绕着太阳的运动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24小时(或一天)
一年
产生的地 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 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
理现象
升西落、时间差异
( B)
A.一年只能接受一次太阳直射 B.全部在热带地区 C.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D.全部在西半球
微博天地
课前预习
精巧点拨
课堂训练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19.造成图中同一时刻三地影长不同的原因是(A )
A.地球的公转 C.天气的变化
B.地球的自转 D.经度的差异
微博天地
课前预习
精巧点拨
课堂训练
课堂小结
课堂训练
微博天地
课前预习
精巧点拨
课堂训练
课堂小结
课前预习
1.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也随着交替,这种自然现 象是地球的 自转 造成的。 2.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 地轴 的旋转运动。地球 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为 24 小时, 也就是 一天 。 3.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清单(每日背诵)

1/13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每日背诵清单第1章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圆球体——不规则球体(3)求证地球是球形:帆船视变化(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月食(地球的影子是圆的);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等。
(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仪上的经纬网(1)地轴、南北极、赤道(2)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征形状圆(可称为纬线圈)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长度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
长度相等指示方向指示东西方向指示南北方向0°起点赤道是地球仪上的0°纬线。
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定为零度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度数变化规律及代号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增加90°;赤道以北的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为南纬(用S表示)。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用E表示),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用W表示)。
半球划分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重要经纬线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S、23.5°N)、南北极圈(66.5°S、66.5°N)本初子午线(0°)和180°经线、20°W和160°E3、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一、思维导图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和160°E(14)经线(15)纬线二、知识点解析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认识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2)地球的大小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
【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⑤流星现象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释疑点:赤道周长的例证“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现在地球赤道附近。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人教版

1 / 12《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一、思维导图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二、知识点解析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认识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2)地球的大小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
【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⑤流星现象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2 / 12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3 / 12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的作用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
特殊的经、纬线
①特殊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
②特殊经线
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
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四、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做题)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会判断经线、纬线,南北纬东西经的判别注意对应字母大写),判断两点位置方向(根据经纬线指示方向),判断东西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温度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