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练习题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6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6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目的》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简答题试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素质教育的提法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从本质上讲,二者是一致的。

(1)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正是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历史上和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为基础的。

没有这个“基础” ,素质教育就失去了历史继承性,也就无从提出,无从发展。

因此,无论从科学的视角和现实的视角来考察,素质教育都与全面发展教育保持了本质上的一致。

(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我国在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片面追求升学率,过于注重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方面教育的情况。

要纠正这些倾向,就要求教育目的发挥它应有的定向、评价和调控功能。

于是,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它提出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能只注重智育。

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教育实践对教育目的的背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进行调控的一个结果,当然也是教育目的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2、简答题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包括: (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 坚持全面发展;(3) 培养独立个性; (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3、简答题试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教育目的复习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教育目的复习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教育目的复习试题及其参考答案一、基本练习题(一)填空题1.教育目的是________,它是全部教育过程所要达到的________,是全部教育过程的________。

2.教育目的的意义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目的之所以具有双重性,是因为教育产生于________与________的共同需要。

4.在教育史上,围绕着教育目的的确定,曾经出现过________和________的争论。

5.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

6.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________。

7.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________、________。

8.我国普通中学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

9.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实质在于________由冲突走向整合,并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________。

10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因而,它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势。

(二)选择题1.从逻辑关系上看,教育目的应是教育目标的________。

A.下位概念B.上位概念C.同义词D.交*概念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________。

A.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上B.个人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B和C3.在关于教育、个体、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上,真正达到历史、辩证、唯物高度的是________。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马克思主义D.实证主义4.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人的异化理论D.人的全面发展学说5.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________。

A.表述不同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B.表述不同,精神实质也不同C.前后没有必然联系D.有联系也有区别6.素质教育的实质是________。

A.一种教育思潮B.一种教育模式C.一种教育政策D.一种教育价值观念(三)判断题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育目的要完全依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练习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练习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单项选择题1、()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A、教育目标B、教育目的C、教学目标D、培养目标2、()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制定的,具体调整并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系列化的具体要求。

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D、教师的教学目标3、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 )主张教育的社会本位论。

A、孟子B、卢梭C、裴斯泰洛齐D、柏拉图4、(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A、教育目的B、教育方法C、教育目标 D、教学目标5、重视( )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A、创新B、动手C、合作D、沟通6、凯兴斯泰纳说:“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可见在教育目的方面,他主张 ( )。

A、教育无目的论B、个人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二、填空题1、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即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称为。

2、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结构,分别为、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3、教育目的具有、、和指导的功能。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5、素质教育可以看成是由、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三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1、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2、简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简述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4、简述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四、论述题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五、材料分析题材料一: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材料二:某班教师对全班同学说:“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了挣钱,为了日后能养活自己,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教育目的观?为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B2、D3、D4、A5、A6、C二、填空题1、教育目的2、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导向、激励、评价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三、简答题1、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答:(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A、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B、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2、简述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答:(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七章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七章

第七章教育目的一、单项选择题1.古希腊时期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A.“明人伦”的官吏B.虔信上帝的宗教人士C.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D.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解析】C2.“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什么时期的教育目的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清朝末年新学制改革之后D.“中华民国”政府【解析】C 中国近代实行新学制之后,清政府学部于1906年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古希腊时期,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A.“明人伦”的官吏B.虔信上帝的宗教人士C.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D.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解析】D4.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A.卢梭、洛克、福禄倍尔等B.卢梭、洛克、赫尔巴特等C.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D.孔德、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等【解析】A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

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手工业D.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时期【解析】C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了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

分工始于城乡分离,由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里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

6.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限制个人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B.现代化大工业生产C.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D.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绝对矛盾【解析】D7.“个人全面发展”这概念最早出现在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主义原理》C.《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D.《资本论》【解析】A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运用了“个人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指出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8.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的提出是在A.1945年B.1949年C.1957年D.1958年【解析】B9.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A.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教育方针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方针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教育方针【解析】C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练习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练习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练习题一、选择题:1、()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3、()即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内容D、教育规律4、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5、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A、教育性质B、教育任务C、教育规律D、教育内容6、“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7、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B、个人价值C、素质结构D、人才规格8、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涂尔干B、卢梭C、赞可夫D、福禄培尔9、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A、理论联系实际B、做到因材施教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12、18世纪法人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什么是教育目标······这就是自然的目标”,这是“()”决定教育目的的观点。

教育学第三章习题含答案

教育学第三章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培养劳动者是(、培养劳动者是( A A A ))。

A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 B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C 、我国教育目的根本特点、我国教育目的根本特点D D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C C C ))。

A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 B B、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C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 D 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B B B ))。

A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 B B B、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C C C、科学本位论、科学本位论、科学本位论 D D D、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4、“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这一观点是( A A A )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论。

A 、神学的、神学的B B B、科学本位、科学本位、科学本位C C C、社会本位、社会本位、社会本位D D D、个人本位、个人本位5、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D D D ))。

A 、哲学观念、哲学观念 B B B、人性假设、人性假设、人性假设 C C C、理想人格、理想人格、理想人格 D D D、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6、( C C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第三章教育目的题

第三章教育目的题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现代教育的“社会目的”,下列表述中不适当的是( )。

A.传递和保存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B.培养能更新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具有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C.培养既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同时又能合理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D.复制、再生产现有的社会存在模式2.关于教育目的,错误的是( )。

A.教育目的反映的是教育培养人的规格,具有阶级性B.教育目的主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C.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D.教育目的的确立主要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3.我国古代“明人伦”的思想是一种( )。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教学目标D.课程目标4.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错误的是( )。

A.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B.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C.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D.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5.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

A.教育为服务B.教育怎样培养人C.要把教育引向何方D.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6.下列人物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体现的教育目的论不同的是( )。

A.孔德B.荀子C.福禄贝尔D.巴格菜7.根据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可将教育分为( )。

A.教育反映生活说和教育体现生活说B.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C.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D.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8.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时,在基本价值取向方面,长期存在的对立是( )A.宗教本位与个人本位B.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C.社会本位与自然本位D.个人本位与自然本位9.小丽和小明是同班同学,小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希望老师能够讲述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小明学习稍吃力,希望老师能够多讲一些习题多做练习。

尽管两名同学对老师的要求不同,老师选择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保证课堂进度的同时适度练习,同时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这个案例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

教育目的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目的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及答案一、概念解释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2.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二、选择题1.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C.教育目的D.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性质B.教育目的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D.培养目标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

A.个人本位B.指导性C.现代D.社会本位4.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

A.多元化B.个体本位C.完满生活D.社会本位5.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学说7.教育目的是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

A.培养目标B.教学目标C.课程目标D.课堂目标8.教育目的是()。

A.教育行动的先导B.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C.只在教育活动开始时发挥作用D.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9.教育方针一般包括的内容有()。

A.教育制度B.教育工作总任务C.培养人才总目标D.培养人才途径10.教育目的的内容表述必须要说明的要素有()。

A.定性B.定向 C.定位D.定点参考答案:1C 2B 3D 4C 5A 6C 7A 8ABD 9BCD 10ABCD三、问题简答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何区别?参考答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区别:教育价值观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c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b )
A、调控功能
B、导向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
3、( a )即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4、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c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5、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a )
A、教育性质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内容
6、“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b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7、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d )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8、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A、涂尔干
B、卢梭
C、赞可夫
D、福禄培尔
9、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c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d )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a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12、18世纪法人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什么是教育目标······这就是自然的目标”,这是“( b )”决定教育目的的观点。

A、社会环境
B、儿童自然
C、儿童社会
D、社会影响
13、当代我国教育的主导思想是(b )
A、应试教育
B、素质教育
C、特等教育
D、终身教育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 c )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15、培养劳动者是(b )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16、素质教育是面向( b )的教育。

A、全体教师
B、全体学生
C、全社会成员
D、全部个性
17、素质教育是以培养( d )为重点的教育
A、实践能力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18、素质教育是促进(a )的教育
A、个性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意志发展
19、体育是以( c )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20、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c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21、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是(c )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22、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作用的是( a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23、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给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c ),它具有强制性。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家庭教育
24、培养学生( d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

A、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
B、主体意识和操作能力
C、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D、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5、( b )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创新教育
B、素质教育
C、义务教育
D、全民教育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2、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3、一个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称为狭义的。

4、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以培养学生的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培养的教育目的。

6、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到社会需要与的辩证统一。

7、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主要领域:一是认知的,二是的;三是动作技能的。

8、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就是培养具有的新一代人才。

9、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培养具有的人才。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简述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3、为什么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四、论述题:
1、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和我国教育目的的规定,试述全面发展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关系,并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对培养学生独立个性的看法。

P95,P97
2、近两年,在广州、海南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岁和16岁的学生。

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

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