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马克思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因而对人的全面发展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沦依据。它的内容主要要有以下几点:

(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发现,是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加剧,人的片面发展日益加深,人的身心发展更加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达到顶点。它使一部分人的体力发展基础遭到破坏,使另一部分人的智力发展基础受到摧残。因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的片面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提高。这种机器大工业生产能够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为劳动者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精神条件和可能,使劳动者有时问、有精力从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从事多方面的活动有了可能。

机器大工业生产向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和社会需要。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组织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也就是说,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要求工人不断流动,不断改变职能,适应劳动的不断变换,也要求工人必须多方面地发展。不但熟悉特殊的工业技术,还要掌握普遍的原理;不但要知道个别机器操作原理,还要懂得一般原理。还要求工人必须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会发明创造,革新技术。所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客观上要求工人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生产者,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四)礼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完全实

现。其主要原因是资水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逐步实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他在《资本论》中说过;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仪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二、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首先,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对培养的人及其要求就提到什么程度。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充当生产斗争的工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态是以自然经济和手工生产为主,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下,劳动力并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素质,所以,培养劳动力不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所以对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时,培养劳动力和科技人才就成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是知识经济,因此,培养人的知识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就自然成为学校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

其次,教育口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的制约。教育的另一个基本职能是充肖政治斗争的工具,为一定的社会集团服务。生产关系的形态,以所有制为根据,可以分为两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在前一种生产关系中,教育是为劳动人民服务和培养人才;在后一种生产关系中,学校教育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和培养人才。

三、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教育为社会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每个人有不同的禀赋,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特殊才能。我们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把学生当做一种可以任意塑造的材料,不考虑他的具体特点,只考虑社会的统一要求,就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为没有个性的“标准件”,就会埋没大量的可造之才。著名教育家孔子重视“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所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我们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中,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提出“培养个性特长”的要求。

四、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在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史上有两种理论,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一)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沦认为,确立教育日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需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足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代表性人物是卢梭。他认为,人生下来是好的,可是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变坏了。他看到了当时社会反动、恶

的一面,实际上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其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沦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括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门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代表性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

在西方教育史上,由于对个人与社会这一对关系有不同看法,有的更加重视个人的作用与地位,有的更加重视社会的作用与地位,他们往往把二者的关系看做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因而在确立教育目的时,就出现了对立的观点。也有的学者试图调和二者的关系(比如怀特),但并没有真正解决此问题。我们认为,个人和社会既有相瓦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又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所以,确立教育目的时应该考虑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需要。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7——试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安奉媛 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证明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但是教育目的的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在在的前提,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哲学观念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柏拉图认为理性的培养是教育目的论的核心;而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是培养人对外在环境的兴趣,包括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从而形成他所谓的“绅士”;中国古代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学生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根本,从而从根本上修身养性。 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性善论者孟子认为,教育目的无非是要让人将失掉的善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并且发扬光大;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则认为教育应当使人云性而起伪;古代基督教思想家们曾经由原罪说引申出必须对儿童采取严厉的态度,以去除他们身上的“撒旦”的结论;卢梭则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求得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从大的文化系统看,佛教倡导与世无争的佛陀人格,道教塑造了长生久视的神仙世界,儒家则大力倡导成仁取义的圣贤人格。对于中国古代的学者而言,其修身或学问的总目标就只能是成圣成贤。在西方,卢梭所主张的自然发展的人,洛克的“绅士”,杜威所谓的民主社会的公民等,也都寄托了他们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教育目的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制约关系。教育目的作为统治阶级人才标准的集中体现,一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意识,需要哪些类型与规格的劳动力,都集中地反映在所制定的教育目的上。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又首先表现为要符合统治阶级或执政党的利益和需要。由此可以说,有什么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便会有什么性质的教育目的。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党的人才标准不同,教育目的便会有所不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其内容和要求可能因时代和国家的不同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专制的社会决定了教育的专制,统治阶级对教育的独享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剥夺被统治阶级子弟的受教育权以达到愚民的目的。资本主义倡导教育的民主与公平,但教育中渗透资本主义天堂论的目的亦明显地体现为教育要为培养具有心甘情愿为资本主义发展奉献终生的人服务。所有这些都是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对教育目的直接制约的结果。从规律的角度说,一个社会办教育以培养本阶级需要的各种人才,这也是一件理所当

2016年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4.2制定教育目的基本依据

2016年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4.2制定教育目的基本 依据 欢迎来到天津教师资格招聘考试网,中公天津教师招聘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由于社会政治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想更好的考试吗?点我了解天津教师考试培训。 (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按自己的阶级意志和政治路线培养人,当极少数人通过教育培养成统治者时,其他绝大多数人则通过教育等方式培养成了被统治者。 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在获得统治地位后,一方面要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则要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 社会主义国家也要培养自己的专门人才。恩格斯曾经说过:“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向大学要求的仅仅是律师,作为培养他们政治活动家的最好原料;而工人阶级的解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医生、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及其他专门人才。因为问题在于不仅要掌握政治机器,而且要掌握全部社会生产。因而在这里需要的决不是响亮的词句,而是丰富的知识。”

(二)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的教育目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目的的制约。 美国是一个追求所谓“民主、平等”的社会,美国民主主义的教育目的包括四个主要方面:①自我实现的目标,如探究听、说、读、写、数、见闻、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公共卫生、修养、认知兴趣等;②人际关系的目标,如尊重人性、友好、协作、礼仪、爱好家庭等;③经济效率的目标,如工作、职业知识、职业选择、效率、调整、爱好、个人经济、消费者的判断、顾客的效率、消费者的保护等;④公民责任的目标,如社会正义、社会活动、社会理解、批判性、宽容、遵守法律、政治责任等。想更好的考试吗?点我了解天津教师考试培训。 苏联是一个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其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具体要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保证学生的身体正常发展,培养健康和生机勃勃的一代;②使学生掌握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③授予青年一代关于现代生产的科学基本知识以及把科学规律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在生产劳动方面的一系列的技能和技巧,即给他们以综合技术教育;④保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劳动者国际主义团结的情感,形成他们劳动和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培养他们的自觉纪律;⑤给予多方面的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从事劳动的技能;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会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形成他们的审美兴趣,发展他们在艺术方面的创造能力,授予他们艺术教育的原理。想更好的考试吗?点我了解天津教师考试培训。 更多2016天津教师招聘真题请访问天津教师考试网。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阳曲县)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 xx 教育局 一、“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教学目标的叙写反映(三个方面): 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以人的行为来陈述目标,注重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其规范表述(四个方面): (一)行为主体学生化。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如: 学生能……。 (二)行为动词多样化。尽可能是可可观察、可检测、可评价的。如: 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等。 (三)行为条件情景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供信息。如“通过听说交流… …、“能用三条小木棒摆三角形… …、“根据所给的图表… …、“通过模拟的购物活动……等。 (四)行为程度具体化。如: “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五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二、行为动词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现认等. 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 应用——应用,使用,置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订,检验,计划,总结,证明,评价等. 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模拟,扩展,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 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抵制,克服,拥护, 帮助等.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三、行为条件的发生 1 行为目标中的条件要素说明了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在什么条件下评价。行为发生的条件通常包括下列因素: (一)环境因素: 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室外、安静或噪音等。 (二)人的因素: 独立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三)设备因素: 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 (四)信息因素: 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 (五)时间因素: 速度、时间限制等。 (六)问题明确性因素: 指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标准的接受行为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通过对行为标准作出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学内容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知识教育?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教育问题,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此做出精彩的回答。这次,我有幸读了《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而书中这句话——“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人写的。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用于千万公里之外的中国。”鼓舞了人心。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所以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怀特海还告诉我们: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智慧,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也很容易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育是教人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所以说,单纯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目标。知识本身也并不是学习的第一目标,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通过知识培养智慧的渠道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明显地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就不仅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智慧就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得以发展形成。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马克思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因而对人的全面发展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沦依据。它的内容主要要有以下几点: (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发现,是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加剧,人的片面发展日益加深,人的身心发展更加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达到顶点。它使一部分人的体力发展基础遭到破坏,使另一部分人的智力发展基础受到摧残。因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的片面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提高。这种机器大工业生产能够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为劳动者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精神条件和可能,使劳动者有时问、有精力从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从事多方面的活动有了可能。 机器大工业生产向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和社会需要。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组织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也就是说,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要求工人不断流动,不断改变职能,适应劳动的不断变换,也要求工人必须多方面地发展。不但熟悉特殊的工业技术,还要掌握普遍的原理;不但要知道个别机器操作原理,还要懂得一般原理。还要求工人必须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会发明创造,革新技术。所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客观上要求工人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生产者,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四)礼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完全实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 概念是指教育者要达到的目标,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 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 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 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 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 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两者联系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

一。 区别 1.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 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作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育 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3.教育方针有时是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 教育方针是由政策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对于教育生产产生的影响大于 教育目的。 特点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 理想。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 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分类作用的特点价值性教育目的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社会情 操的人(“心有所属”) 功用性教育目的解决人在各种活动中的实际能力和作 用效能的开发与提升,发展和增强人在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目的和功能

第二章教育目的和功能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 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 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 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素质教育: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 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页脚内容1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它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决定了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它具有行政性和法规性的权威,主要规定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 (4)教育目的的特性 教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渗透着目的确定者对于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和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应然教育目的指向的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未来性和理性。比如说,杜威提到,为即将到来的民主社会培养民主的人。他正是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提倡民主主义教育。实然的教育目的往往具有适应性、现实性。是在应然教育目的指引下,教育依据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提出的一种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导向。比如说,在目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认为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逐级深入到更高水平的学校。他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利深入更高一级学校。 抽象性: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群体发展的一般的和概括性的要求,而非针对某个个体具体的要求。 页脚内容2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一、什么是教育广义的教育: 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4、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教育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 他们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的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其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 1 / 16

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成书于战国末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另一本是第一个教育学理论家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长善救失、禁于未发的解释夸美纽斯于 1632 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形成。 18 世纪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2、教育学将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教育的两大最根本的规律: 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1、教育内容的继承; 2、教育方式的继承; 3、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活动 4、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青少年的身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什么?(一)导向功能 (二)调控功能 (三)评价功能 (四)激励功能 简要回答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一)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三)要重视当代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新方法。(四)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五)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二)科学的育人观(三)正确的学生观(四)现代的教学观(五)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哪些义 务? 第一,遵守法规义务 第二,教育教学义务 第三,思想教育义务 第四,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第五,保护学生权益义务 第六,提高水平义务 请结合实际,试分析我国进 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原因。 1、第一,培养目标不能完 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第三,课程内容繁、难、偏、 旧。 第四,课程实施重“教书”和 “背书”。 第五,课程评价重选拔,轻 发展。 第六,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 行,特别是从我国人口数量 众多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 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 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 民素质,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 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 复性和渐进性。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和 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 现的,而是长期反复教育的 结果,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 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 程。。这种长期性、反复性 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 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 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 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 看,品德的形成,知、情、 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 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 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 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 多次反复,这就决定了德 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 复,长期的教育过程。 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 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 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 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 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思 想品德的要求为断提高等 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 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 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 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 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要。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 通常,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总方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全过程。学校只能根据教育目的办学,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 2、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起选择、协作、调节和控制作用。 3、评价作用 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如何,可以有很多标准来衡量,但根本标准乃是教育目的。一般来说,凡是遵循并实现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学校,其教育质量就高。相反偏离了教育目的,其教育质量就不可能高。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对教育目的并没有具体的定论。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否则,单纯地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是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取其精华,整理而成,原名为The Zen Of Education,译为大学教育之禅。 大学的声望和录取率对学生今后的收入产生一定独立的影响,但收入差距大多出现在大学内部,也就是说,出现在某一所大学毕业生内部。这中内在的差距取决于才能,资源,成绩和专业等个人因素,其中个人努力程度至关重要。真正驱动成功,造成收入差距的因素是职业。 与其说大学教育交给你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使你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其实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用到的微乎其微,更有甚很多人今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无任何联系,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在毕业五至十年后几乎被遗忘殆尽,真正成功的关键不是所学知识的多少。 然而无论用于读研究生、工作还是娱乐----------批判性的阅读能力----使你对工作中复杂的行动方案进行清晰的阐述;必要的写作能力----使你清楚地向同僚阐明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能力-----使你避免人云亦云;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使你轻松应对工作和娱乐中的不断变化。 对于上述说法,他不确定这到底是归功于大学教育还是个人成熟和成长的必然表现。毕竟能够考上大学的人,个人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教育的目的”这个短语非常陈腐,

教育本没有目的,而是其他事物的目的。教育的“教化”之处,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以探求新的含义,寻找新的联系,将体验复杂化,广泛化使其更丰富更持久。教育的目的是无法被预测的,教育除了其自身之外,没有任何目的。我所说的教育没有目的,是指我们不应该希冀现在接受教育会在日后得到回报,无论这种回报是进一步深造还是其他的什麽。同时,我们接受教育也不应该是为了利用教育得到其本身之外的东西。大学期间获得的技能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并非至关重要,事实上,大学毕业后五年我们就会把我们的所学知识忘光。如果是为了实用,你没有必要到大学来接受教育,学习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选择某专业并为之沉迷,你在别处学不到的,你在这里照样学不到。所以,忘掉你们曾经信奉的大学教育实用性的说法把,接受教育的原因其实就是,接受教育比不接受教育好。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教育本身不是这些示例,方法,体系。它是一种本能的习性,即探求新的意义,质疑旧的观念,反复玩味并不断挑战我们赋予事件文本和现象的含义,不断开拓创新。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你们可以凭借这里无与伦比的资源系统,来找寻开悟之光,以照亮你们内心教育的光芒。与没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相比,受过教育的人人生阅历会更丰富,当然,这并不是说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具体到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是其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描述也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在检测上也具有可操作性,如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基于以为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确立教学目标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作为一种教学文件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这一内容时,它分别是教材的P46、P57、P87,分析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的具体目标有如下阐述: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10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专题三学习活动: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一般来讲,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教育目的不同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由此看来,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还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着重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后者除了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还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教育目的可由社会团体或个体提出,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通常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2、教育目的具有时代性又有发展性。 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对教育目的有着不同的表述,人类的教育目的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演进,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世界各国的教育、从古至今的教育,人类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所看重的教育价值,在某些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比如,像发展人的“理性能力”、培养人的“道德品

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就贯穿在人类教育思想发展史的始终。所谓教育目的的“演进”,有时候仅仅表现为“措辞”不一致;有时候仅仅表现为最重要的内核不变、外围或边缘部分发生改变。当然,也有“内核”部分发生改变的。比如,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创造性等,这些现代教育的基本元素在古代教育中是很难看到的。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之欧阳语创编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 立的依据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具体到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是其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描述也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在检测上也具有可操作性,如可用课堂

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基于以为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确立教学目标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作为一种教学文件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这一内容时,它分别是教材的P46、P57、P87,分析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的具体目标有如下阐述: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4)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5)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 (6)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达到的目标阐

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与目标

一、益智区的教育功能与目标 充满魔力的益智区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他们在其间自行操作、摆弄、摸索、尝试,在不断的发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走进了智慧宫。那五颜六色的几何形体让孩子们既摸到了形又欣赏了色,不知不觉比较了大小又区分了高矮;那变幻多端的小小橡皮筋让孩子们感到创造力的神奇;在棋子的对弈中体味出成功所付出的艰辛。在那奇妙的思维、有趣的想象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天赋和潜能,感受到智慧的翅膀在翩翩飞舞。让孩子们拥有一块这样的天地吧,相信那智慧的光环定会闪现出更绚丽的色彩。 在摆弄、操作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觉,调动幼儿充分运用五官观察比较,感受物体的形状,识别物体的颜色,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理解形体的等分。 “在拼摆游戏、造型游戏中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挥。 通过扑克游戏、拼摆游戏等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在棋类游戏中幼儿的分析、综合、推理、概括能力得以发展。 在棋类游戏中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取胜的信念、规则意识及坚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得以锻炼和发展。 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细心、专心做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幼儿有时互相模仿、互相学习,有时共同商量、合作玩耍,促进丁幼儿交往技能的发展。 二、益智区中的操作活动 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反复体验来进行学习的,同样,在益智区教师投放一些色彩鲜艳、造型精巧的材料用具会吸引幼儿的眼光,留住他们的

脚步,使孩子们对此区的兴致更浓。此区操作材料的投放与其它区相比应更注重材料的自检性,即充分发挥材料的矫正功能。常见的有: 1.有关数概念的材料 ①计算器、算盘:练习手口一致点数,可进行单双数数,一五一十地数。 ②UNIFⅨ立方块与1~10船形排序板:练习点数1—10的数和认读数字,数物匹配,通过操作比较,领会长短、多少、大小等含义,强化数的守恒概念。 ③UNIFⅨ1~10插入式组合板:练习点数,数物匹配和认读数字,练习数的分解组合。 ④UNIFIXl~10阶梯排序板:练习点数,比较多少及认读数字,感知数序。 ⑤UNIFⅨ数字组成及分解底片与操作网格、底盘:练习数的分解组合及数的守恒。 ⑥多面盘、套管及珠珠:练习点数,比较多少,数的分解组合。 ⑦扑克牌:通过接龙、拉火车、配对比大小等游戏玩法练习认读数字、数的顺序、相邻数。 ⑧游戏棒:游戏后点数取出了多少根,比较谁多谁少,决出胜负。注:以上材料教师可灵活引导幼儿单独或配合使用,练习点数、计数、认读数字,理解10以内的基数、序数、相邻数、数序、数的组成等。 2.有关分类排序材料 ①333系列智能学具:练习按颜色、形状、材料进行分类。 ②圆圈分类:练习按圆圈的大小进行分类,比较每组数量多少。 ③几何形状分类:练习按形状进行分类。 ④几何柱分类:练习按几何柱的形状进行分类。 ⑤10孔几何分类:练习按材料上的不同数进行分类。 ⑥几何柱排序:练习按颜色、形状、高低进行排序。 ⑦几何形状排序:练习按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排序。 ⑧圆柱排序:练习按颜色、高矮进行排序。

最新新中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变迁资料讲解

一、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按时间排序): 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 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1957 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3、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是我国教育的目的。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我国教育目的作了这样的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

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

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 收稿日期:2007-08-04 作者简介:高俊霞(1971-),女,河北滦南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 128 - 论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三者之关系 高俊霞1,毕树林2 (1.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市职称考试中心,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教育价值、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领域中的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教育实践工作的起点,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价值;教育功能;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128-03 Relation among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ducation Aim GAO Jun-xia 1, BI Shu-lin 2 (1.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2. Professional Post Examination Center,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ducation aim are essential issues in education field, and are also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practice. They are dialectic and uniform. Key words: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function; education aim 一、概念分析 1.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现象纷繁复杂,欲洞悉其本质,就要从理解价值和教育的概念开始。在价值的本质含义上,哲学界关于价值问题大致有三种理论:主体需要论、客体属性论和主客体关系论。我国的学者一般认同第三种观点,因此我们理解价值的概念基本上可遵循这样的一种思路,从实践中主客体的关系上去理解价值的本质,价值是客体属性的人化、需求化和主体化,又是主体需求和能力的对象化、客体化和现实化,是主体和客体的辨证统一。 我国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价值进行论证,各家均有所侧重。陈理宣在其《教育价值论》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总结,如傅统先、桑新民、马凤歧、王坤庆等诸学者各自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概念进行了剖析[1]。总结起来,这些观点大体上基于哲学上关于价值概念的三种理论,即需要论、属性论和关系论,更多的人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认识,认为教育价值是主客体间的一种特殊关系[2]。劳凯声教授在其教育学原理的专题研究讲义中对种种教育价值概念进行了归纳,认为教育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教育需求和作为客体的 教育活动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3]。 2.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对人所产生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于教育活动的实现。教育有两大功能,即促进功能和选拔功能。一方面,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帮助个体更好地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的这些人来作用于社会。教育功能这一范畴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带来的各种结果和影响都可以称为教育功能,不仅包括对教育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影响,而且包括对外部其他系统的影响,既包括直接影响也包括间接影响。由于功能在语义学上属于中性词,因此教育功能既可以指对人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结果和作用,也可以包括对人和人类社会不利甚至有害的后果和影响[4]。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这两大功能,从教育产生的时候起即客观地存在着,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主张上,一直存在着分歧或孰轻孰重的观点,当前这种争论有走向统一的趋势[5]。 3.教育目的 对于教育目的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