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中考专题诗歌鉴赏含答案

中考专题诗歌鉴赏含答案

1塞上忆汶水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沙碛:沙漠。

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答:(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2 分)答:9. (1)边塞秋高云飞,展示频繁的惆怅、悲哀的景象。

(2分)(2)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

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

(2分)2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22.本诗语言有何特点?(2分)答:23.“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2分)答:22.(2分)本诗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

23.(2分)“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现臆侧,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3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26.诗中将无形的愁思具体化,并表现出愁思很多的一个字是;作者埋怨船“不管烟波与风雨”都要出发,“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的现象,也指。

(三)26.载;(2分)社会的险恶,人生的困难、坎坷等。

(意思对即可)(2分)4遣兴 [清]袁枚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

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

(3分)▲8.这里的“阿婆”喻指自己的诗作,还没有修改润色好,就像“头未梳成”的“初笄女”,是不肯让人欣赏的。

5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0.“斜”现读xié,在此诗中以求押韵,古音应读为:。

(2分)1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3分)12.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2分)10、答案:xiá 共2分11、答案示例:偏僻人稀、清新秀丽、自然静谧12、答案示例: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1)B(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⑵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

哲理: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故答案为:⑴B;⑵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2.古诗阅读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唐)刘长卿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

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

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

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

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

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

【试题】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考点:锤炼语言——炼字)【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①"垂"和"涌"在这里都是动词,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②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③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身居船中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

(考点:意境、画面)答:这一联是诗人“旅夜”的场景: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考点:写作技巧)答: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人把在此时此景的自己比作天地间孤苦无依的一只沙鸥,运用了比喻;此时的自己像什么呢?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

②从抒情方法上看:尾联触景而生情,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和反衬。

颔联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极言天地之大,与尾联沙鸥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孤苦伶仃的形象。

4.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点:思想情感)答:①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满腹才华,而四处奔波,得不到朝廷重用,②刻画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形象,③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飘泊无依、孤独落魄的感伤。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韦应物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①赋得:分题赋诗。

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

②楚江:指长江。

③建业:今江苏南京。

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⑥浦:近岸的水面。

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滋,润泽。

⑧散丝: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

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1)B,C(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1)A错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题目及尾联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BC正确;D错在“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的是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从“ 沾襟比散丝”可以看出,尾联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

(2)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玉仙馆(唐)张籍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全唐诗》)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解析】【分析】① 整体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

“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②“长溪、野水、鹧鸪啼”描摹声音,“阴云尽向西、天南行渐远”到“山山树里”,视线由远到近,几个关联的意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故答案为:①新雨后溪水湍急,混浊如泥,天上阴云向西奔涌。

“楚客”孤独一人,渐行渐远,在山林小径中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

②用声音、远景镜头从后面拍摄的方法营造出悲凉氛围,表现出楚客思乡不得归的落寞、悲苦的心境。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古诗赏析中考试题及答案

古诗赏析中考试题及答案

古诗赏析中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举头望明月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感时花溅泪二、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A. 白日依山尽B. 黄河入海流C. 欲穷千里目D. 会当凌绝顶答案:D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维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含义。

答案:这句诗通过“秦时明月汉时关”来表达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同时暗示了边关的古老和战争的持久。

2. 解释一下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江南地区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庙众多的景象,同时“烟雨中”增添了一种朦胧、梦幻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四、赏析题1. 阅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并分析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这句诗通过描绘原野上草的枯荣更替,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循环和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和离别之情的抒发。

2. 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蕴含的意境。

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和朋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美好愿望的寄托。

“千里共婵娟”意味着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

五、写作题1. 以“春夜喜雨”为题,写一首五言绝句。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以下为示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 以“秋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散文。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以下为示例)秋日登高秋风送爽,天高云淡。

我站在山巅,极目远眺,只见层林尽染,金黄一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⑴本诗中的一个“ 入 ”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 ⑵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评分说明:此题主要考查作品的艺术特色;答题的角度很多,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还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只要能找准一个切入点,且能简析出其表达效果就行)
班级:初三(10) ★★★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
姓名: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原野辽阔,天 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 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 鸥。 【试题】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考点:锤炼语言——炼字)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③点出该 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①"垂"和"涌"在这里都是动词,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 ②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③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身居船中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考点:意境、画面) 答:这一联是诗人“旅夜”的场景: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 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考点:写作技巧) 答: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人把在此时此景的自己比作天地间孤苦无依的一只沙鸥,运用了 比喻;此时的自己像什么呢?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 ②从抒情方法上看:尾联触景而生情,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 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和反衬。颔联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极 言天地之大,与尾联沙鸥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孤苦伶仃的形象。 4.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点:思想情感) 答:①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满腹才华,而四处奔波,得不到朝廷重用,②刻画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 形象,③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飘泊无依、孤独落魄的感伤。
⑵ ①热爱或怀念(1 分)结合“数梦,谁护,清晰记得时间:猿啼月落时”分析(1 分);②惆怅或遗憾(1 分)
结合“时光飞逝,年华老去,不能再临,谁护”分析(1 分)。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1.“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①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②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失意、惆怅的情绪),③流露 出对故乡的依恋。
中考古诗词赏析四大考点方法汇总
(一)、评价思想内容、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 联描写了
(景、人、事、物),创设了
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
理想、志趣)。
(二)体会意境
①捕捉意象,把握特点+②联系背景,发挥想象+③描摹诗歌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概括意境特点(幽静、萧瑟、
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④依景辨情,剖析作者(诗中人物形象)思想(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 1.“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称为 社 戏。 2.诗中哪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丰收、富庶的景象,并反映了农家安宁平和的生活情景?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场景。 只要能生动表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和社日热闹欢乐的场面即可。(或者是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等方面来刻画也可以。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1. 本诗语言有何特点? 本诗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 2.“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 ①“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②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湖①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 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宵向水悬: 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2-/8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②矶:水 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意近即可) 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一:相同(1 分),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答案二:不同(1 分),①《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② 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髙的生活与审美追求。
①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②
-4-/8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别绪。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或离别的依恋之情。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答出 其中一种得 2 分,两种得 4 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 分) 答案示例:构思一:新颖别致。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 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 构思二:思路严谨。总体由远望写到近观,由所见到所思。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 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脉络贯通,水到渠成。 写法一: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 出开阔明朗的意境。 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别写静景动景,既表现 JL 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写法三:虚实相生。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语言一:用词“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或用“系”字,不仅 抒写出了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语言二:运用修辞。 用“摩挲”“汝”将柳树拟人化,既赋予柳树以人情,又别具匠心,传达出诗人的心声。或“镜天飞雪”运用比喻, 将天空的明澈与鸥鸟的姿态色彩生动表现出来。
(三)、赏析技巧
点手法+析诗句、点意境+明情感
(四)、锤炼语言
抓词语、释含义+ 描景象+点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点作用、思结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1-/8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①运用了拟人手法;②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③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④表现 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⑤“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每 点 1 分,共 4 分) 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答“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 也可)。 3.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 词语加以说明。 示例 1:“早莺”——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 节特征。或:“早莺”——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一展歌喉。 示例 2:“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体现了季节特征。或:“新燕”——燕是春 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
江上 【明】孙蕡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州: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①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 ②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一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色的美景。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示例:①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情绪,②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 分析:诗人原本有思乡的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 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开朗旷达起来,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 处(沧州)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