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海陆变迁 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这一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科学探究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关注地球环境变化的情感,增强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科学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地球科学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海陆变迁案例,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实例,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等概念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从而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地图和实例,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和实例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爱,增强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内在联系,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具体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意义。

3.知识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内涵。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word教案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word教案1

《第二节海陆变迁》教案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

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

学生阅读课本49页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的围海造田说明什么问题?(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如台湾海峡的变化;塔里木盆地的变化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3)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

荷兰人通过围海造田,使本国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也能使海陆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只是局部的和小规模的,而且这种活动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那么,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探讨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

用书本演示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的变迁过程和东海由陆变海过程。

由此可见,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一个主要原因。

可能有同学要问,地壳为什么会变动,这个问题问得好,学习就要有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学习了下一节课的内容就知道了。

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对于海平面的升降原因是与气候有关,气候变冷,海平面就要下降;气候变暖,冰雪消融,海平面就要上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地壳的变动,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能使海陆发生变迁。

所以,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板书:一、海陆的变迁的主要原因1、地壳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海陆变迁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地球上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需要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2.让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3.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2.准备问题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平面上升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呈现(10分钟)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表面的变化现象,分析其原因,加深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过度开发等。

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2课时)》教材以地球表面形态的不断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的不断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举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不断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地球表面形态的不断变化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案例为例,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2.准备案例资料,用于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如陆地变成海洋、海洋变成陆地等,引导学生关注海陆变迁的现象。

2.呈现(10分钟)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以及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迁徙、基础设施建设等。

3.操练(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如黄河改道、马尔代夫海平面上升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展示
交流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的内容?
看p51图回答,说出过程
3、回答p52读图3个问题?
投影放出七大板块分布图,
各小组讨论
4、世界2大山系?
5、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
地带?
6课本p54活动题
指图讲解
1组回答
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
类活动
2组回答
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
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
这样分布的,
3组回答:
指图说出七大板块名称
太平洋
B A
4组指图说出
4组指图回答: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学生听,回答,记。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教材主要介绍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学生需要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变迁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中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本节内容的海陆变迁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列举出主要的海陆变迁原因,理解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学生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让学生了解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海陆变迁的案例和图片。

2.教学案例: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小组讨论题: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海陆变迁的案例,如大陆漂移、地壳运动等,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变迁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生态系统等。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是一节关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教学。

本节课通过介绍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可能尚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

2.难点: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为依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变迁原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地球仪等。

3.教学设计:提前规划教学流程,准备好相关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海陆变迁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气候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三节海陆变迁教案
【教学目标】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3、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

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

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

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

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

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

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

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总结:本节主要讲述了海陆变迁的动力和原因,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和简单的应用。

我们要用它们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火山地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