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之科举考试

合集下载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学常识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学常识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B.“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C.“豁然开朗”“觥筹交错”“心旷神怡”“鞠躬尽瘁”分别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诸葛亮的《出师表》。

D.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稼轩长短句》《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项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稼轩长短句》采用的是“号”而非“字”。

9.下列文学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9.CA.《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是法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所以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资治通鉴》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威尼斯商人》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都是他的悲剧作品。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指我国先秦到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兵家的孙武等。

B.《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与韩愈、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C.资阳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

东周内史大夫、孔子之师苌弘,西周谏议大夫、辞赋鼻祖王褒,东汉五官中郎将、经学家董钧就出生在这里。

D.明清科举考试的乡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闱”;会试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2.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

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

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拓展]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

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

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拓展]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

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拓展]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1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初中文学常识:中国古代科举教育

初中文学常识:中国古代科举教育

03 科举制名称
(八)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有固定的格式,规定由 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在 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 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 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 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 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 的作用。
04 古代学校
(五)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 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案例】高中语文必修四《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八年级下册《送东阳 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五)国子监 汉魏设太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 构的职能。 【案例】明代设“国子监”,而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六)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 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 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案例】高中必修四《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 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02 科举前选拔官员
(三)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 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 书;举孝廉,父别居。”
03 科举制名称
03 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 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 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 式为八股文。

2017年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11、古代要进入府,州,县学习,必须要通过童试。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乡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

称为秀才。

考试第一名叫案首。

2、乡试在明清两代时,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应多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会发布正副榜揭晓名次,称为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例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正是参加了乡试。

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

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

3、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称为会试。

因为在春季举行,故又称为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考后揭晓名次的布告,成为杏榜。

4、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称为殿试。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考核,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统称进士,考试后会发布金榜,假如考不中,则称落第。

5、科举考试制度在明清时规定的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部分的句数,句型都有严格限定。

文章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也不得超出这个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不能自由发挥。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2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

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

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人学的附学生员。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教育科举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教育科举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教育科举教育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合适的人才进入官府任职。

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评选合适的人才,使其有机会进入官府任职。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2. 请简述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唐代,唐太宗设立明经科,唐玄宗扩充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建立。

随后,宋代继续发展科举制度,并在宋仁宗时期设立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直到清末废止科举制度。

3. 请列举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流程?乡试:由县举行,考察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章、诗歌和词曲等。

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由省举行,考察学问和才德,主要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述和题对等。

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察政治能力和礼仪,主要内容包括策问、论述和诗词等。

通过殿试的考生即可取得进士头衔。

4. 科举制度的意义是什么?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推动教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科举考试,社会上的人才得到机会晋升,底层百姓也有通过竞争进入官府的可能。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并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注重记忆和死读书而不注重实际能力,造成了一些文人官僚的产生,以及对于其他才能的忽视。

此外,科举考试对于女性和农民等社会群体的限制也是一个争议点。

总体来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于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系列

中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系列

中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系列之一关于科举制的一些常见要点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场考试:县试是童试考试中的第一场,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

府试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

童试是预备考试,通过县试的考生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统称为童生。

各县皆有考场,考四场还是五场由县官决定。

普通科考棚,大小均座北朝南,最南有东西辕门,圈以木栅,有一大院,院北为正门,叫“龙门”,龙门后为一大院,供考生立院等候喊名。

第二场考试:院试(童生试)是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

因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

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学官称提学道,亦沿称“道试”。

凡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其报名、填写履历、廪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

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各府应试童生,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

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分三等(统称诸生),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

此为童生试的最高阶段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中考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之科举考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