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合集下载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18一棵小桃树教学案48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18一棵小桃树教学案48

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内容精选学知识要点,背诵课文,基础知识很重要!人教版初中语文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18 *一棵小桃树【导学目标】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3.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品质。

【课时计划】1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聆听着细切的心语与倾诉,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心灵的搏动,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朵在冰天雪地的严冬中冻僵了的心灵之花的复苏与绽放。

它虽然不免让人感到几缕辛酸,但它同时却更多地让人感到惊喜与欣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的这篇《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同样是一个弱者,它的命运和结局如何呢?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伫(zhù) 嵬(wéi) 懊丧(ào sànɡ) 矜持(jīn chí)忏悔(chàn huǐ)撂(liào) 褪(tuì)(2)词义伫立:长久地站立。

生灵:生命。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矜持:拘谨,拘束。

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18《一棵小桃树》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8《一棵小桃树》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8《一棵小桃树》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18《一棵小桃树》导学案【学习目标】1.解除字词障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一棵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学习重点】掌握插叙的记叙顺序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了解作者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勇气和信心。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喜爱的植物呢?说一下自己喜爱的理由。

贾平凹先生所喜爱的是一棵小桃树,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即便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的小桃树。

世间万物,贾平凹先生为什么单单喜欢一棵小桃树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棵小桃树》,去一探究竟吧。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渺.小(miǎo) 魂魄..(chìluǒ)..(hún pò) 孱.头(càn) 赤裸猥琐..(wěi suǒ) 马嵬.坡(wéi)火灼.灼(zhuó)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 竭力保持端正严肃的态度。

(矜持)(2) 摇动。

(撼动)(3) 猛然领悟。

(恍然)(4) 将要开放。

(欲绽)(5) 对自己的过错请求容忍宽恕的意思。

(忏悔)3.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

主要代表作品有《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

他的《浮躁》获得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秦腔》获第一届红楼梦奖首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2020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2020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文学常识;感知小桃树与“我”的特殊情感联系,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倒叙与插叙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掌握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小桃树精神,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做斗争的胆魄。
5.答案:略。
6.答案:小桃树是艰难坎坷被摧残的弱小者,但不为困苦所屈服,敢于与与命运作顽强抗争。
它象征作者及那个年代的青少年的生长经历,借以表达只要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这一美好的愿望。
7.答案:示例1: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不能删,这两个“呢”字加深了作者对小桃树爱怜和亲昵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小桃树的怜惜之情。
二.
1.答案:忏。
2.答案:淅淅沥沥。
3.答案:哆嗦。
4.答案:褪。
5.答案:矜, 孱。
6.答案:侍。
7.答案:猥琐。
8. 答案:稚。
9. 答案:摞, 摞。
10.答案:嵬, 灼灼。
11.答案:涩涩。
12.答案; 颤。
13.答案:裸。
三.答案:矜持
撼动
恍然
欲绽
忏悔
祸不单行
四.
1.答案:一片一片。
2.答案:一盆一盆。
7. 这篇文章的很多句子都在句末加了“呢”“吗”等语气词,请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能否删去这些词。
二. 归纳本文的写作手法。
1. 插叙--第3段至8段插叙了小桃树来历、萌芽、生长、开花的过程,突出小桃树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顽强的生命力,插叙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
2.对比衬托--用爷爷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对比,用来反衬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一棵小桃树》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于小桃树成长过程中的感悟。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内容上。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针对这一点,我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小桃树在逆境中成长的顽强精神。今后,我还需要子帮助他们克服难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增进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审美鉴赏与创造:
-培养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展现个性,发挥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与表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茁壮”、“倔强”、“憧憬”等,以及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词汇的书写、读音和用法,以及学会欣赏和模仿这些修辞手法。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对小桃树精神的感悟。这说明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比较拘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8课《一颗小桃树》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18课《一颗小桃树》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叙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写作技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学会面对困难,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一颗小桃树》是一篇以小桃树的生长历程为线索的记叙文。它通过描述小桃树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态,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记叙文在实际中的写作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表达主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面对困难的态度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主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茁壮、庇护、期满”等,以便于理解课文内容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的记叙文结构,包括时间顺序、事件发展、高潮和结局,明确文章的写作特色和逻辑关系。
-体会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作者使用的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感悟其对表达文章主题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实用教案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观察练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更加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并将这些观察到的细节融入写作。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观察与写作”主题展开讨论,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也展示了观察练习的成果。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学,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计划在以后的课堂中,多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和活动。
2.教学难点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体验。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关注与热爱;
-创设情境,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作者,感受作者的心情变化。
-写作技巧的运用:分析课文中作者观察生活、描绘事物的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棵小桃树》中作者如何通过观察描绘出小桃树的生命历程。这是对我们写作技巧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它帮助我们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让作品更加生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将观察到的景象融入文字,表达对小桃树的深厚情感。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实用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词:挚、疏、凌、涩、窥、瘦等;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小桃树的形象特点;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感悟作者对小桃树的深厚情感;
-详细理解小桃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体会作者寄托在小桃树上的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理解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一颗小桃树》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一颗小桃树》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第18课《一颗小桃树》导学案1、识记下列的字ﻫ伫孱嵬懊丧执著矜持ﻫ忏悔撂摞裸恍涩褪2、理解下列词语ﻫ伫立生灵孱头矜持、踏青ﻫ垂垂暮老楚楚3、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1。

做好作家、文体等知识的积累。

2。

积累重点的词语的音、形、义。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4.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报告结果.伫立——长久地站立生灵—-生命ﻫ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孱头——软弱无能的人矜持——拘谨,拘束。

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ﻫ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楚楚——较弱柔美阅读思考: 1、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ﻫ小桃树是在几乎被“我”忘却是破土而出的。

一出世,大家都笑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

它在生长过程中被猪拱折过。

险些被砍掉。

它历经风雨的摧残。

ﻫ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却了它而难过。

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总之,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ﻫ2、和老舍笔下的小麻雀比,小桃树和小麻雀在哪些方面有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个性?ﻫ3、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自由发言) ﻫ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等。

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重点问题:ﻫ摹形、传神.训练概括和推理能力(讨论)寄意(托物言志)它们同属被摧残的弱小者ﻫ但有不同的个性:小麻雀面对逆境不挣扎、不反抗,任凭摆布,想依靠别人活着;而小桃树虽历经磨难,却从没畏惧,顽强不屈,敢于同命运抗争,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追求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课文中小桃树的象征意义有较深的理解,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讨论。但在引导与启发方面,我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便让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深入、全面。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算不错,但仍有一些疑问和不明白的地方。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可能还存在一些盲点,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与句式运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短语以及精彩句式,如“羞涩”、“蓓蕾”、“破土而出”等,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表达。
-文章结构分析:指导学生理解《一棵小桃树》的篇章结构,掌握作者如何通过描述小桃树的生长过程来组织文章,表达主题。
-情感体验与表达: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验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审美鉴赏: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让学生体会贾平凹散文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词汇语境理解:学生往往对词汇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把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文章深层含义解读:学生需要理解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的描写,隐喻了人生的成长过程,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哲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棵小桃树》的篇章结构、贾平凹散文的特点以及小桃树的象征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感悟生命的美好。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词、文学常识;感知小桃树与“我”的特殊情感联系,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倒叙与插叙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掌握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小桃树精神,培养坚强不屈、勇于与困难做斗争的胆魄。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感知小桃树与“我”的特殊情感联系、把握倒叙与插叙方式。

学习难点:融情于景、借物抒情的写法。

课前预学一.上网查阅有关作家贾平凹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并做好笔记。

二.识记字音字形。

有感情、顺畅朗读课文两遍,边读边思考教材中的旁批,自己也加些批注。

读完后合上课本,根据下面的拼音写出汉字。

1.只是常常自个儿chàn()悔。

2.早晨起来,(雨)就xī xī lì lì()的。

3.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duō suo()。

4.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tuì()尽了。

5.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jīn()持的我,原来也是个càn()头。

6.爷爷是喜欢服shì()花的。

7.小桃树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很wěi suǒ()。

8.我慢慢发现我的幼zhì()。

9.爷爷的花事是不弄了,一luò( )一luò()的花盆堆在墙根。

10.也去领略过马wéi()坡前的蜜水桃花,那花儿开得火zhuózhuó()的。

11.又偏苦sèsè()地笑着。

12.我不禁有些chàn()抖了。

13.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luǒ()了。

三.识记词义。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显得庄重、严肃()摇动()猛然领悟()将要开放()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四.积累有特点的词语。

根据印象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ABAB式的数量短语,然后对照课文对照一下。

1.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地落了。

2.春天花事一盛,远近的人都赞赏,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端出来,天一晚又让我们地端进去。

3.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4.你你的花事早不弄了,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5.如果将上述数量短语改成“一片片”“一盆盆”“一天天”“一摞摞”行吗?为什么?第一课时课堂研讨活动一.理清文章思路和内容。

细读精批课文,把握小桃树与“我”的特殊情感联系,完成下列问题。

1.完善下面表格。

2.通过填写上表,大家首先发现,状物散文的行文有这么一个规律:每写一笔“物”的状态后,紧接着就要写出,尽量使“物”染上作者的情感色彩,这叫3.通过填写上表,大家还发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紧紧围绕“”,写了小桃树的来历、、和的过程。

这些内容是通过的记叙方式写出来的。

4.从表格第一列看,按一定时间性安排的记叙性散文一定要把或特定情境交代清楚,且一般都放在交代。

5.文章标题是“一棵小桃树”,为什么还要写到奶奶呢?6.在写小桃树的来历、萌芽、生长过程和开花等内容时,作者把主要笔墨花在写小桃树的上,从哪些方面用了哪些手法来写?7.你认为作者仅仅在写小桃树吗?小桃树遭受的磨难可以象征什么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第二课时课堂研讨活动一.品析语言,体味小桃树形象。

细读文章,边读边做细批,把直接描写小桃树的句子找出来,圈画出自己认为用得最精彩的词语,仔细体味作者蕴藏在词语中的情感,同桌做点交流。

1.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2.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3.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4.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5.拓展--想象描写。

看着这棵在风雨中千百次俯下又千百次挣扎起来的小桃树,你可曾听到它心底的声音?你听到他在喊什么?借用下面的句式展开想像描写:看,一阵风刮了过来,我的小桃树……凌厉的雨如鞭子一样抽了过来。

我的小桃树……更猛烈的风扑了过来,我的小桃树……6.归纳小桃树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它象征什么?7.这篇文章的很多句子都在句末加了“呢”“吗”等语气词,请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能否删去这些词。

二.归纳本文的写作手法。

1.插叙--第3段至8段插叙了小桃树来历、萌芽、生长、开花的过程,突出小桃树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顽强的生命力,插叙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

2.对比衬托--用爷爷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对比,用来反衬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3.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说及自己和同龄人的一些经历,透露那个时代的人所受的遭遇,说小桃树长得不是地方,暗示自己从小就生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说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暗示作者从小生活在小山村是孤陋寡闻,直到进城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如此广阔;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暗示“文化大革命”危害青年的成长;写风雨中的小桃树仍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暗示即使在那动乱的年代,作者心头的希望仍没有熄灭,还坚信经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定会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总之,作者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课前预学参考答案:一.参考答案: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作家。

1953年出生于陕西一个偏僻的农村,母亲是农民,父亲是教师。

文革的时候,当教师的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进行劳动改造,家庭受到毁灭性打击。

十三岁的贾平凹也因此受到牵连,初二还没有上完就辍了学,破灭了上大学的梦想,当兵不要,民办教师不要,代课教师也不要。

这使他的性格发生了改变,因要求不能乱说乱动,从此胆怯、自卑、少言寡语。

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

1975年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矛盾文学奖。

主要代表作品有《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

他的《浮躁》获得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秦腔》获第一届红楼梦奖首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二.1.答案:忏。

2.答案:淅淅沥沥。

3.答案:哆嗦。

4.答案:褪。

5.答案:矜,孱。

6.答案:侍。

7.答案:猥琐。

8. 答案:稚。

9. 答案:摞,摞。

10.答案:嵬,灼灼。

11.答案:涩涩。

12.答案;颤。

13.答案:裸。

三.答案:矜持撼动恍然欲绽忏悔祸不单行四.1.答案:一片一片。

2.答案:一盆一盆。

3.答案:一天一天。

4.答案:一摞一摞。

5.答案:原文的数量短语所表达的是间断不连续的东西或行为,而改后的表达是指连续不断的,数量上要多得多,且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

第一课时课堂研讨活动参考答案:一.1.答案:①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②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③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④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⑤奶奶去世后。

⑥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

⑦开了花了,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

⑧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

2.答案:作者自己的内心感受或活动。

借物抒情。

3.答案:“一棵小桃树”,萌芽,艰难地生长,开花。

插叙4.答案:时间,段首。

5.答案:小桃树与奶奶有着密切关系:奶奶买来桃籽种下桃树,奶奶打扫卫生才发现了桃树,奶奶的保护留存了桃树,可以说,奶奶是桃树的播种者、守护者,也是“我”的精神的播种者、守护者。

因而奶奶其实是作者的感恩对象,文章在歌颂小桃树的过程中也暗含了对奶奶的感激思念之情。

6.答案:艰难的生长过程是作者着重要写的内容。

写小桃树的磨难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写:一是绘其形--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瘦瘦的、黄黄的,极猥琐,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二是借人的态度来衬托--大家笑话它,说它没出息,珍视爷爷的花却不理会它,他们曾嫌它,想砍掉它,突出它的孤独寂寞;三是用侧面描写(借弟弟的嘴转述)交代遭受猪的拱折,风雨的摧残。

7.答案:不仅仅是写小桃树,也在暗示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从小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在山中艰难地成长。

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作者的化身。

第3段作者说埋桃核是“蓄着我的梦”,第6段又说“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第7段写道“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

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作者写这篇散文就是托物言志,借小桃树谈自己的一些经历,表现自己所受的遭遇,隐隐地透露和抒发自己的慨叹、理想和情志。

将小桃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融为一体,更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课堂研讨活动参考答案:一.1.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桃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小桃树从土里拱出芽来的样子,表现了小桃树的弱小,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怜爱之情。

2.答案:运用烘托手法,写小桃树虽然弱小单薄,但是生命力顽强,开满了花朵。

尽管这样,却没有蜜蜂、蝴蝶飞过,表现了小桃树的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怜爱之情。

3.答案:“俯”“挣扎”运用动作、神情描写,“千百次”运用反复手法,写出了小桃树在风雨中坚强勇敢的斗争情景,表现了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的精神。

4.答案:“竟”是“竟然”的意思,小桃树在风雨中俯身的瞬间,“我”竟然看到树顶还保留着一个花苞,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我”内心的惊喜、感动。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苞比作指示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