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人生智慧书_序言 生命在感悟大师的智慧中延展
季羡林的人生八论,每句话都充满智慧,读来受益匪浅

季羡林的人生八论,每句话都充满智慧,读来受益匪浅人生的道路向前,历经那么多坎坷和尴尬,就算对人生的一种珍惜,也应该尝试着去幸福,人生总得有个目标,把人生活成一场幸福,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人格的升华,放下那些困扰的心理负担,把自己活成一个愿意幸福的人。
看山,看水,用最好的角度,那么看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论人生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对已,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论爱情如果一个人不想终生独身的话,他必须谈恋爱以至结婚。
这是“人间正道”。
但是千万别浪费过多的时间,终日卿卿我我,闹得神魂颠倒,处心积虑,不时闹点小别扭,学习不好,工作难成,最终还可能是“竹篮了打水一场空”。
我觉得,两个人必须有一个互机了解的过程。
这过程不必过长,短则半年,多则一年。
论朋友人类是社会动物。
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
任何人的一一生都是一一场搏斗。
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
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论勤奋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
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
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
论孤独父母也好,爱人也罢,朋友同事,所有的人,他们在时,都是恩赐,是上苍给你的礼物,所以要加倍珍惜和感激;而一旦离开,也别太伤感。
你要明白,离开是正常的,孤独才是生命之常态。
论心态世人无不想走运,而决不想倒霉。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论恐惧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正常的;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是英雄;;不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孱头。
我们都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
论真、忍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日真,二日忍。
季羡林人生智慧书_牛棚沉思:困境中的人生博弈

一切不幸只是过程回顾季先生走过的漫长岁月,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皆有体会,就连他自己也不无感慨地说,“走过阳关道,也走过独木小桥”。
有些事情,不管当时多么不堪忍受,如今都已成为云烟,印刻在他深深的皱纹里,融化在他满头的华发中。
苦成了历练,也成为人生升华不可磨灭的积淀。
晚年的季先生,写字、戏猫、养生,于平淡中体会人生大自在。
狂风暴雨后的岁月显得异常平静而从容,而这些正是令许多晚辈甚至同辈人望尘莫及的。
苦痛永远是过程,而苦痛之后则是淡然的甜意,这就是人生。
季先生将自己的“人”字大大地书写,他在告诫我们:一切都会过去。
这句话让痛苦的人幸福,让幸福的人不至于狂妄。
于是,我们可以淡然地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幸福而理性地想:这只不过是一瞬,而生命还将无尽绵延。
如果一个人在46岁的时候,因意外事故被烧得不成人形,四年后又在一次坠机事故后腰部以下全部瘫痪,他会怎么办?再后来,你能想象他变成百万富翁、受人爱戴的公共演说家、洋洋得意的新郎及成功的企业家吗?你能想象他去泛舟、玩跳伞,还在政坛角逐一席之地吗?米契尔做到了这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经历了两次可怕的意外事故后,他的脸因植皮而变成一块“彩色板”,手指没有了,双腿那样细小,无法行动,只能瘫痪在轮椅上。
意外事故把他身上65%以上的皮肤都烧坏了,为此他动了16次手术。
手术后,他无法拿起叉子,无法拨电话,也无法一个人上厕所。
但以前曾是海军陆战队员的米契尔从不认为他被打败了,他说:“我完全可以掌握我自己的人生之船,我可以选择把目前的状况看成倒退或是一个新起点。
”六个月之后,他又能开飞机了!米契尔为自己在科罗拉多州买了一幢维多利亚式的房子,一架飞机及一家酒吧。
后来他和两个朋友合资开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以木材为燃料的炉子,这家公司后来变成佛蒙特州第二大私人公司。
意外发生后四年,米契尔所开的飞机在起飞时又摔回跑道,把他的十二块脊椎骨压得粉碎,腰部以下永久性瘫痪!“我不解的是为何这些事老是发生在我身上,我到底是造了什么孽,要遭到这样的报应?”但米契尔仍不屈不挠,日夜努力使自己能达到最大限度地独立自主。
人生读后感季羡林

人生读后感季羡林人生读后感——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他的著作《人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作品,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
在这本书中,季羡林先生通过对人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季羡林先生在书中提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美好和善良,而人生的目标则是实现自我价值、成就自我和回馈社会。
这些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享受,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善良,追求对社会的贡献和回馈。
这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的方向。
其次,季羡林先生在书中谈到了人生的困境和挑战。
他指出,人生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和顺利的,而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最后,季羡林先生在书中强调了人生的态度和心态。
他认为,人生的态度和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人生的质量,只有拥有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这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态度和心态至关重要,只有拥有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这让我更加珍惜和珍视自己的人生,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通过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也明白了人生的困境和挑战,更明白了人生的态度和心态。
这让我更加珍惜和珍视自己的人生,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希望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人生读后感季羡林

人生读后感季羡林《人生》是季羡林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录了季羡林先生对于人生、自然、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在阅读完《人生》之后,我深深地被季羡林先生的思想所感染,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季羡林先生在《人生》中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颇为深刻,他认为人生就像一条河流,不断地向前流淌,充满了曲折和变化。
在这条河流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勇敢地面对和克服这些困难,才能够走得更远。
同时,季羡林先生还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宝贵,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因为追求遥远的目标而忽略了眼前的美好。
除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季羡林先生在《人生》中还对于自然和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基,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而不是盲目地开发和破坏。
同时,季羡林先生也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包容的大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阅读《人生》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季羡林先生的思想所感染,他的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我开始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不再盲目地追求遥远的目标,而是学会享受眼前的生活,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同时,我也开始更加关注自然和社会,尊重自然、关爱他人,努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他的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人生》,受益其中,为自己的人生注入更多的力量和智慧。
季羡林人生智慧书_风雨贤行:养旷世品德以润泽心智

平易近人,摒弃自己的架子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后,虽身居高位,身兼数职,社会活动也日渐频繁,但他没把自己排除在普通人之外,仍平易近人,不摆架子。
季先生曾经撰文说:“我的政策是:先礼后兵。
不管你是多么大的官,初次见面时我总是彬彬有礼。
如果你对我稍摆官谱,从此我就不再理你。
见了面也不打招呼。
”季先生平时对人也极尽谦和,即使是比自己年轻许多的普通人,也依旧以礼相待。
季先生有位小邻居,姓商,三十多岁。
他第一次见季先生的时候,季先生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我们做了邻居了。
”堂堂大师,丝毫没有架子,这让邻居有些受宠若惊。
自此,许多年轻的朋友就会到季先生家中登门拜访。
面对这些晚辈,不管多忙,季先生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与他们吃茶聊天,合影留念。
客人走时,还执意送到门外,极尽以礼相待。
季先生就是这样,将大师的身份放置一边,于平常人和普通事中寻求那份独有的快乐,而他自己也因为这种大师的儒雅之风备受他人爱戴。
二十多年前,一位热爱着中国民间文化的青年李景香曾与季先生有过一面之缘,二十年后,当他回忆起与季先生的经历时,仍然对大师的风范念念不忘。
当年的李景香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得知天津有一家叫“泥人疙瘩”的小店,店老板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古籍经典,还有一些泥人佳品。
于是便去店中“寻宝”。
店中的顾客并不多,但其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却引起了李景香的注意,他仔细一看,认出正是季羡林先生。
当时季先生名声很大,李景香简直不敢相信竟会在这样的小地方遇上他。
李景香不敢冒昧地去打招呼,便悄悄地跟在季先生身后。
过了一会儿,季先生突然回过头来,笑着对李景香说:“年轻人,我的背上可没有书架呀!你总跟着我干什么呢?”李景香有些紧张,赶紧问道:“您就是季羡林老先生吗?”季先生哈哈大笑起来,“我是姓季,但是我并不老啊,我才只有七十多岁。
”听到季先生的声音,店主与其他顾客一起拥了过来,和季先生天南地北地说了起来。
季先生就是这样平易近人,他眼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也给我们启示:一个人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绩,都要真诚、平等、和善的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季羡林的八堂人生课

季羡林先生的八堂人生课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深受人们的敬仰。
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对于我们的人生启示也非常深刻。
在季羡林先生的八堂人生课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
第一堂人生课:追求真理季羡林先生一生追求真理,他认为真理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他始终坚持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
他认为,只有不断追求真理,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二堂人生课:热爱祖国季羡林先生一生热爱祖国,他认为爱国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他始终坚持为国家服务,为民族争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认为,只有热爱祖国,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意义。
第三堂人生课:勤奋学习季羡林先生一生勤奋学习,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永恒主题。
他始终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他认为,只有勤奋学习,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四堂人生课:真诚待人季羡林先生一生真诚待人,他认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品质。
他始终坚持真诚待人,不虚伪、不做作,以诚相待。
他认为,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第五堂人生课:淡泊名利季羡林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他认为名利是人生的枷锁和束缚。
他始终坚持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质享受,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认为,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自由和幸福。
第六堂人生课:心境平和季羡林先生一生心境平和,他认为心境平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他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浮躁、不焦虑,以平常心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他认为,只有心境平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第七堂人生课:注重细节季羡林先生一生注重细节,他认为细节决定成败。
他始终注重细节的处理和把握,不马虎、不敷衍。
他认为,只有注重细节,才能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
第八堂人生课:坚守信仰季羡林先生一生坚守信仰,他认为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不妥协、不放弃。
季羡林生命三书:一生自在悲喜自渡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季羡林生命三书:一生自在悲喜自渡凡心所向,素履所往》读后感 《季羡林生命三书:一生自在悲喜自渡凡心所向,素履所往》是一本引人深 思的书,作者季羡林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为素材,写下了这本关于生命、悲 喜、自渡和追求的书。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同时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阅读感受
《季羡林生命三书:一生自在悲喜自渡凡心所向,素履所往》是一本非常值 得一读的书。它不仅让我对生命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让我对自己的生活 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未来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帮 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困难。
阅读感受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的智慧和人生哲学他的文字 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他对生命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深刻体验我相信这本书会让 很多人受益匪浅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精彩摘录
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都是过 客。在这场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风景、各种人物、各种经历。这些经历有的 让我们痛苦,有的让我们快乐,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学会面对和接受。”这段 话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总是顺风顺水的,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但 只有学会面对和接受,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精彩摘录
还有一段话,让人感到温暖和安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孤岛。我们 都是彼此相连的,我们需要彼此。当你感到孤独、无助时,不要忘记你并不是一 个人。只要你愿意倾诉、寻求帮助,总会有人愿意倾听和支持你。”这段话告诉 我们,人生并不是孤单的旅程,我们需要彼此扶持、相互关爱。只有通过彼此的 帮助和支持,我们才能走过人生的低谷和高潮。
内容摘要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条漫长的路,每个人都在路上寻找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他鼓励人们在人生旅途 中要勇敢前行,不断探索、学习和成长。 《季羡林生命三书》中充满了季羡林先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文字平实而深刻, 让人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珍视。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 意义,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季羡林人生智慧书_智者心语:书香满溢大智慧

虽至耄耋,学亦不止对每个人来说,学习有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呢?学多久才算圆满呢?多久又是不圆满呢?这个问题可能很难说清。
真正的智者会学习当作一生的事业,他不会将自己在学校的学业完结当作学习结束,这可能是他新学习生涯的开始和延续,在季先生身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对季先生来说,学习没有时间、地点和年龄的限制。
他从年之时进入学堂,到耄耋之岁仍然笔耕不辍。
学习是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又不可缺少。
季先生一直推崇终身学习制,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的那样,他想做的是一个“永恒大学生”。
他不会因为不在学校,没有老师在身边,或者因为自己已是一位八九十岁的老者,就觉得自己已经才高八斗、学识渊博,用再继续学习了。
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不惑越多,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加紧迫和热烈。
季先生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也在生命的延展中不断焕发希望和蓬勃之气。
这就是季先生虽已年老,却依然精神百倍的原因之一。
虽至耄耋,学亦不止。
这不仅是种行为,更是种斗志和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体会,虔心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
”不仅是现代人的想法,古代哲人早已领悟其中真意。
孔子就认为学习是一件终身要做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他从十五岁立志学习,一直到去世都在孜孜以求。
他本人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也非常准确。
孔子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学,常常连腹中饥饿都感觉不到的人,有时连吃饭都忘了。
一旦学问上有所获益,他又会快乐得不能自已,甚至忘记忧愁,连日渐衰老的威胁也觉察不到。
孔子的为学精神是永远年轻的,所以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只有终生不倦地学习,才能时时保持进步的状态,随时都有新的境界。
正如陆游所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中国古代有“江郎才尽”的故事,就是警示人们要不停地学习。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个人,名叫江淹,他年轻时家境贫寒,好学不倦,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成为当时享有盛誉的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沉醉人间数十载,无论几经沉浮,或几番激荡,总要收帆归航,除却周身尘埃,独享安乐之时。
那时的你我就像一叶扁舟,漂浮于湖面之上,于静默中感受人生静美。
古语说,大道至简,大音稀声。
浩瀚激荡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而对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一个几经命运坎坷的老者,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练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冥思?名利、学识、地位……哪样是他用一个世纪的光阴锤炼的“真金”?哪些才是最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膜拜的?在厚重的生命沉思面前,语言是最无力的表达。
如果非要对这个问题刨根问底,季羡林,这个几近百岁的大师给予我们的人生寄语只有一个字:真。
对亲人,要付出真爱;对朋友,要付出真义,对工作,要施以真心;对人生,要甘洒真情。
以真示人,除去虚假的遮掩,才能换来他人的热心肠和真性情。
但是,想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季先生在六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他忘却贫困的出身,以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在别人看来很难完成的学业。
此后,他走上讲台,教书育人,一场大难却在不期然间坠落,“牛棚”便成了他生命中难以泯灭的印记。
苦难最深处也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
这个自语极倔的老人,在经历过多次折磨之后,也动过自杀的念头。
但在一次批斗后,他竟然“意外地”挺了下来。
“这我都能忍受,还怕什么呢?”于是,季先生便不再寻死,这一“挺”,生命就再也没有倒下。
即使,那时候的活比死亡更加艰难。
其实,生活本就是场挣扎,即使不快乐,也不用悲观。
在“牛棚岁月”里,即使身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季先生还是凭借那股倔劲扛了下去。
生命的不易让他倍感珍惜,他不用苦难对抗苦难,而是用乐观和积极去稀释。
俗语说,患难中磨砺真情。
季先生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得到了几个朋友的帮助,虽然仅仅是几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和细节,但在那样的环境下已实属不易,对此季先生也铭记终生。
这也成为他交友的重要准则:危难时刻出手相助的人才是真朋友,真心才能换来真情意。
当阴霾过去,原本失去的东西又重新回归的时候,短暂的喜悦过后是长久的淡然。
季先生把倒霉和转运这两件事看得很淡,他明白,即使一个人再辉煌,也有跌入低谷的时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生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看似偶然的灾难令人猝不及防,但这“偶然”对于生命来说,也是某种“必然”,于是承受。
承受不是艰难的忍受,而是豁然的接纳,生命因此更加充实和不可战胜。
而面对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官复原职”的季先生原本“有能力”进行报复和打击,但他说,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身不由己,不报复他们,也是在原谅自己,因为自己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
一切又都重新好了起来,工作得以顺利进展,学术研究再现第二春。
很多事情在发生变化,
不变的是季先生严谨的治学和研究态度:实事求是,一丝不苟,鼓励创新,务实不务虚。
事业和名望上的辉煌没有让季先生忘乎所以,他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平常人,有着每个人都有的情感:爱妻子,爱母亲,爱他那只跟随了自己多年的老猫。
人,无论活多久,都是活个情义。
有了人情,活着才有滋味。
这可能就是季先生给我们的最大人生启示。
只是他的人生更加浩瀚、厚重,我们需要一点一点研读、体会。
生命,就是在感悟大师的非凡智慧中延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