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季羡林读书心得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季羡林谈人生》读书心得体会1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资料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
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季羡林谈人生问题的短文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
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该书融合了季羡林先生在不一样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资料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当年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完美的人生理想。
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将季羡林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与智慧箴言集于一书。
在书中,季羡林以自我亲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愫,高度概括与浓缩了90余年漫长的人生中,那些最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和人生感悟。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我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我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我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就应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选5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选5篇《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
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
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随着潮湿的空气一起飘飞。
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2006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
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
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
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但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下午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
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
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
看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
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拥有着的一切。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季羡林《人生》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季羡林《人生》读后感1人生既漫长又短暂,在路途中所遇见或享受的金钱与名利都是过眼浮云,不值得留恋与牵挂。
其实真正珍贵,无价的事物往往是最初的信念与高洁傲岸的品质。
这些道理直到我鉴赏《人生》这本书之后才有所感悟。
《人生》的作者是王卫国,此书的内容主要讲述一个落后,封建,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中,一位胸怀大志的民办教师高加林因村书记滥用职权被撤去工作,想要控告村书记却因封建思想放弃。
百般无奈之下,只能委屈求全变成农民,又阴差阳错与村中大户的女儿谈恋爱。
因为一次巧合,他被马占胜调到县里工作。
之后,他一路风生水起,如履平地,在县中成为郝郝有名的人物。
但是他为有好前途,狠心抛弃深爱自己的女人,与另一个家财万贯的小姐结合。
但因被检举揭发,一夜间从县中的名人沦落成一个身无分文的农民。
回到农村后,众叛亲离。
他才明白最宝贵的事物其实是最初的信念。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人生的大起大落。
有的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条难以回返的路,当自已失去一切,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后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才会明白最珍贵的东西是自已的初心与信念。
但人生同样是无止尽的,只要始终怀着心中的信念,永往直前,就可以创造璀璨人生。
人生就像黑暗中的指路灯,为你照亮前方的道路。
人生也像无尽头的长巷,你永远也无法猜测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
但只要保持一颗永恒不变的心,人生自然就会美好。
季羡林《人生》读后感2路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经过了自己的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在小学教学,大学毕业后,开始静心写作。
路遥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曾获得茅盾文学奖,但是其先前写的《人生》更是问世之后引起全国轰动,更是把他推上了人生的巅峰。
更反应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现实的无奈一句话: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高加林,路遥笔下的人生的男主角,毕业于县里一所重点高中,本想就此可以摆脱农民的出身,同时也不妄自己这十几年的努力,和家人的热切期望。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9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9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
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选5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选5篇《季羡林谈人生》由著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起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下面是长文范文大全的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足以喜欢《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
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
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泰斗随着潮湿的空气一起飘飞。
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20x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准确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
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复旦大学早年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
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
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但是不乐观的生活态度,肉体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写到了季老碰巧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下午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感悟人生心路历程之中。
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
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赞许:“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
看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
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与生俱来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唯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所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渐变,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自己的人生,想想自己拥有着的一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选17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精选17篇)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一)人生的好处与价值如果人生真有好处与价值的话,其好处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职责感。
―――季羡林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仅平常人能够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个性偏爱谈人生。
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
读《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心灵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静静地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
每个人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人生的好处认识也不一样,在我看来既然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那么就该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让生命大放光彩,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好处也才有价值。
而人如果对自身生命好处不明白,那么行为就没有了标准,生活的态度也无从确定,于是一切变得茫无所措。
作为一名年轻税务工作者,奉献在国税大舞台上,为纳税人服好务,为国家收好税,这样的人生才是有好处的和有价值的。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就应珍惜人生,热爱人生,用自我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好处,不断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好处,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对己,能够不烦不燥;对人,能够互相谅解。
―――季羡林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好处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谦虚做人的态度。
尽管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
我们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我人生的定位。
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生读后感季羡林8篇

人生读后感季羡林8篇《人生读后感季羡林8篇》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人生读后感季羡林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先生还是一位别具一格的散文家,早在高中时期就开始创作并发表小说,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作品。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作的《年》、《黄昏》、《寂寞》、《枸杞树》等散文,直到现在,还是赢得一片赞美之声。
近年来集结成册出版并为大众所熟悉的散文集也非常多,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触颇深。
该书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季老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爱情、长寿之道、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谈感悟,细细品读,感觉自己在同大师对话,对人生的体会也随之得到净化和提升。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老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承担责任”“有所作为”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若非要要求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并为人类发展贡献力量就有些矫情了。
但是一个成年人能够在单位和家庭里都承担好相应的责任,还是可以身体力行的。
在供职的单位里,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做好本职工作;在家庭里悉心孝敬父母、培育子女,创造并保持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我认为,做到这些也是“承担责任”“有所作为”,也实现了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9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1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
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
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季羡林读书心得
人生季羡林读书心得1
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
后来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
说心里话,我由此特别特别地敬佩!在现在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特别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
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
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但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
当时我觉得文字特别平实,平实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特别有激情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都是如此。
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
而且观点也很老人,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
我就不想看了,认为年轻人还得看一些冲劲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辞世,同期辞世的还有任继愈,我和朋友一起缅怀季老和任老时,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实的知识
分子形象,从来就不张扬,晚年竟如此地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上真的认识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吗?还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国还有一位任继愈!作为学者,耐得住寂寞是学者的优秀品质,而社会如此功利,又是社会的悲哀呀!
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非常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
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
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经错过了,现在,我追寻,还不晚
人生季羡林读书心得2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
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
而《季羡林谈人生》却不同,季羡林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话语中正平和,人人皆懂,却又时时让你感到“眼睛立即明亮,心头涣然冰释”。
读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让你静静的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而美好。
作者开篇便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只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仔细思索: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当然自杀除外,但人不能老处在被动和糊里糊涂之中,应该有所作为。
季羡林先生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懂得如何寻找自我,如何生活和工作,如何使平凡的人生稍许不平凡些。
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对社会、对他人、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才能像个“人样”地活出生活质量来。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作者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虚怀若谷、谦虚做人的态度。
尽管人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
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要食人间烟火,都会有人情烦恼,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凡人”。
所以,人活一世,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最重要的是采取一个怎样的生活态度。
有时生活就像参禅领悟,只有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在书中,先生对人生的“世态炎凉”、“走运与倒霉”、“缘分与命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做人与处事、迁就与适应、成功、毁誉、压力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可领悟到另一思维方式,另一种生活智慧。
通观全书,作者讲得最多的是伦理道德,强调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的“三个关系”,从更深层面昭示了一个生活真理:这世界不属于哪一个人,甚至也不仅仅专为人类所备。
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颗慈善、平和的爱心来构建和谐,这对人对己,都将大有好处。
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前书店里、书摊上,摆满了大量的“人生指南”丛书,大谈人生奋斗、如何成功,有的甚至教人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厚黑之术”,吸引了不少的“有志”读者,但到头来却会让你大失所望,甚至害人不浅。
而作者期望的是,每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对家庭都要尽自己的责任,都应该在道德方面不断修养和锻炼,“能做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倘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平凡的人生就会增添不少的光辉。
读完此书,深感作者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人生季羡林读书心得3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
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
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
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
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
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著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
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
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
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
常言道:“不如意事常”。
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
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
季老经历“”,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
温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
”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
“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
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