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大气环境化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戴树桂《环境化学》【章节题库】(大气环境化学)

戴树桂《环境化学》【章节题库】(大气环境化学)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选择题1.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Γ),对于逆温气层的大气垂直递减率()。

A.Γ>0B.Γ=0C.Γ<0D.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这可由垂直递减率(Γ)的变化情况来判断。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为大气垂直递减率,通常用下式表示:上式可表征大气的温度层结。

式中,T为热力学温度K;z为高度。

在对流层中,一般而言,Γ>0,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当Γ=0时,称为等温气层;当Γ<0时,称为逆温气层。

逆温现象经常发生在较低气层中,这时气层稳定性特强,对于大气中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根据Whittby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μm的粒子称为Aitken核膜。

A.0.05B.0.1C.1D.2【答案】A【解析】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可把大气颗粒物表示成三种模结构:①Aitken核模(D p<0.05μ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颗粒物,以及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

②积聚模(0.05μm<D p<2μm),主要由核模凝聚或通过热蒸气冷凝再凝聚而长大。

③粗粒子模(D p>2μm),粗粒子模的粒子称为粗粒子,多由机械过程所产生的扬尘、液滴蒸发、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沙等一次颗粒物所构成,因而它们的组成与地面土壤十分相近,这些粒子主要靠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而去除。

3.酸雨是指pH()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

A.<6.0B.<7.0C.<5.6D.<5.0【答案】C【解析】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

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这两种过程共同称为酸沉降。

4.气溶胶中粒径()μm的颗粒,称为飘尘。

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章节题库(水环境化学)【圣才出品】

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章节题库(水环境化学)【圣才出品】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一、选择题1.我们可以用()标准来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

A.ALKB.THC.DOD.COD【答案】D【解析】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它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的指标。

2.水碱度组成是()(水的pH是7.5)。

A.HCO3-和CO32-B.HCO3-C.CO32-D.OH-【答案】A【解析】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可以归纳为三类:①强碱,如NaOH,Ca(OH)2等,在溶液中全部电离生成OH-离子;②弱碱,如NH3,C6H5NH2等,在水中有一部分发生反应生成OH-离子;③强碱弱酸盐,如各种碳酸盐、重碳酸盐、硅酸盐、磷酸盐、硫化物和腐殖酸盐等,它们水解时生成OH-或者直接接受质子H+。

水的pH为7.5,说明水碱度组成是HCO3-和CO32-。

3.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随水中的盐含量的增长,氧的溶解度()。

A.保持不变B.增加C.盐的含量不影响D.减少【答案】D【解析】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水的温度、氧在水中的分压及水中含盐量有关。

在水温、氧气分压一定时,水的含盐量越高,水中溶解氧的饱和含量越小。

4.向某一封闭水体中加入强酸或强碱时,下列指标中保持不变的是()。

A.总酸度B.总碱度C.总碳酸量c TD.无机酸度【答案】C【解析】封闭体系中加入强酸或强碱,总碳酸量c T不受影响;而加入[CO2]时,总碱度值并不发生变化。

这时溶液pH和各碳酸化合态浓度虽然发生变化,但它们的代数综合值仍保持不变。

因此总碳酸量c T和总碱度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守恒特性。

5.如果允许洗涤剂中的磷酸盐和硝酸盐进入湖泊或池塘,将导致藻类的疯狂增长。

藻类的增长为何会对湖泊或池塘造成伤害?()A.湖泊或池塘中的动物不食藻类B.藻类会消耗水中大部分的氧气C.藻类会像海绵一样吸光所有的水D.藻类可能会将磷酸盐变成有毒废物【答案】B【解析】藻类过量繁殖,会出现水华现象,消耗水中大部分的氧气,给鱼类带来危害,从而会对湖泊或池塘造成伤害。

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圣才】

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圣才】

第八章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绿色化学★★★1.绿色化学的定义绿色化学,又称可持续的化学,是研究利用一套原理在化学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加工生产过程中减少或消除使用或产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物质的科学。

2.绿色化学的挑战性和机遇(1)促使化学家探索关于有害无害的新知识,如何加强选择性和有效地操纵分子以创造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即以结构和活性定量相关的理论及相关知识为基础进行新化学品的分子设计;(2)激励不少大化学公司增加用于环境研究和发展的预算,以便摆脱处置有害物质的高额成本;(3)社会和法律要求,公众监督化学企业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4)国际上制定的关于限期禁用有毒化学品的公约,比如蒙特利尔公约,要求尽快开发生产出破坏臭氧层的氯氟烃类化合物的代替品;(5)加以广大人民群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强烈呼吁降低有害物质的暴露和风险等。

3.绿色化学的12条原理(1)绿色化学的12条原理内容(见表8-1)表8-1 绿色化学的12条原理内容(2)相关应用①非传统原材料生物质是指凡是利用太阳能经光合作用合成的多种天然有机物,如农作物、草、树木和藻类等。

生物质作为可再生的原料或能源的优点:a .化学合成工业如大量采用生物质代替石油作原料,可大大节约石油这类不可再生的资源。

b .生物质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氧,可避免或减少像以石油作原料时需要使用有毒试剂的烃类加氧反应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c .生物质能分解生成多种结构的材料,有利于开发新的合成反应和化学品;d .可以下式表示光合作用的过程:2222CO H O (CH O)O n n n n +−−−−→+光绿色植物。

②非传统性溶剂(见表8-2)表8-2 非传统性溶剂③催化剂的绿色化(见表8-3)表8-3 催化剂的绿色化④原子经济性反应原子经济性的目标是在设计合成路线时尽量使原料分子中的原子更多或全部变成最终预期产品中的原子。

戴树桂《环境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戴树桂《环境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 绪 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化学1.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的过程。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的为主要因素。

2.环境化学环境科学是指在原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环境质量及其控制和改善为目的的综合性新学科。

它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与特点环境化学 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人类社会活动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化学污染物环境污染物 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绪论(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与特点①环境化学的学科定义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a.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b.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以及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c.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d.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③环境化学的特点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2)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质循环可分为内生的循环和外生的循环。

物质循环常基于元素的循环,包括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①环境分析化学;②各圈层环境化学;③污染控制化学。

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5-8章)【圣才出品】

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5-8章)【圣才出品】
5.汞发生生物甲基化的主要甲基供体为( )。[浙江工业大学 2015 年研] A.甲烷 B.甲基钴氨素 C.P450 D.NAD+ 【答案】B 【解析】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
3 / 75

和二甲基汞的过程,称汞的生物甲基化。这些微生物是利用机体内的甲基钴氨蛋氨酸转移酶 来实现汞甲基化的。该酶的辅酶是甲基钴氨素(甲基维生素 B12),属于含三价钴离子的一 种咕啉衍生物。汞的生物甲基化途径可由此辅酶把甲基负离子传递给汞离子形成甲基汞 (CH3Hg+),本身变为水合钴氨素。

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一、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是由于食用含有烷基汞的鱼引起的,究其根源是工厂排放的 无机汞,在环境生物作用下,受( )催化,生成容易进入生物体内并富集的烷基汞。[江 西理工大学 2014 年研] A.辅酶 Q10 B.辅酶 FADH2 C.维生素 B12 衍生物甲基钴氨素 D.维生素 B6 衍生物甲基钴氨素 【答案】C 【解析】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 和二甲基汞的过程,称汞的生物甲基化。这些微生物是利用机体内的甲基钴氨蛋氨酸转移酶 来实现汞甲基化的。该酶的辅酶是甲基钴氨素(甲基维生素 B12),属于含三价钴离子的一 种咕啉衍生物。它有六个配体,即咕啉环上的四个氮原子、咕啉 D 环支链上二甲基苯并咪 唑(Bz)的一个氮原子和一甲基负离子(CH3)。汞的生物甲基化途径可由此辅酶把甲基负 离子传递给汞离子形成甲基汞(CH3Hg+),本身变为水合钴氨素。
8.LD50 表示的是( )。[浙江工业大学 2015 年研] A.半数有效剂量 B.半数有效浓度 C.半数致死剂量 D.半数致死浓度 【答案】C 【解析】半数有效剂量或半数有效浓度,若以死亡率作为毒作用的观察指标,则称为半 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1-7章)完整版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戴树桂)主编_第二版(1-7章)完整版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

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

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2.你对于氧、碳、氮、磷、硫几种典型营养性元素循环的重要意义有何体会?(1)氧的循环:(2)碳的循环:(4)磷的循环(6)体会: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涉及地层环境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是地球运动和生命过程的主要营力。

3.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特点: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章节题库(大气环境化学)【圣才出品】

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章节题库(大气环境化学)【圣才出品】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选择题1.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Γ),对于逆温气层的大气垂直递减率()。

A.Γ>0B.Γ=0C.Γ<0D.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这可由垂直递减率(Γ)的变化情况来判断。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为大气垂直递减率,通常用下式表示:Γ=-dT/dz上式可表征大气的温度层结。

式中,T为热力学温度K;z为高度。

在对流层中,一般而言,Γ>0,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当Γ=0时,称为等温气层;当Γ<0时,称为逆温气层。

逆温现象经常发生在较低气层中,这时气层稳定性特强,对于大气中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根据Whittby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μm的粒子称为Aitken核膜。

A.0.05B.0.1C.1D.2【答案】A【解析】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可把大气颗粒物表示成三种模结构:①Aitken核模(D p<0.05μ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颗粒物,以及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②积聚模(0.05μm<D p<2μm),主要由核模凝聚或通过热蒸气冷凝再凝聚而长大;③粗粒子模(D p>2μm),粗粒子模的粒子称为粗粒子,多由机械过程所产生的扬尘、液滴蒸发、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沙等一次颗粒物所构成,因而它们的组成与地面土壤十分相近,这些粒子主要靠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而去除。

3.酸雨是指pH()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A.<6.0B.<7.0C.<5.6D.<5.0【答案】C【解析】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

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这两种过程共同称为酸沉降。

4.气溶胶中粒径()μm的颗粒,称为飘尘。

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水环境化学)【圣才出品】

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考研真题精选(水环境化学)【圣才出品】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一、选择题1.亨利定律是一个理想溶液定律,它不适用的条件是()。

[西南大学2012年研] A.稀溶液B.溶质在溶液中发生电离C.气体的分压较低D.溶质不与溶剂反应【答案】B【解析】亨利定律适用于低压下的稀溶液,吸收质在气相与吸收剂中的分子状态相同。

亨利定律是指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但必须注意,Henry定律并不能说明气体在溶液中进一步的化学反应。

2.在碳酸平衡开放体系中,随着体系pH的变化,()始终保持不变。

[西南大学2012年研]A.[HCO3-]B.[H2CO3*]C.[CO32-]D.c T【答案】B【解析】对于开放体系来说,[HCO3-],[CO32-]和c T均随pH的变化而改变,但[H2CO3*]总保持与大气相平衡的固定数值。

3.在一封闭的碳酸体系中加入重碳酸盐,其中()不发生变化。

[河北大学2015年研]A.总碱度B.pHC.酚酞碱度D.苛性碱度【答案】C【解析】向某一含碳酸的水体加入重碳酸盐,总酸度增加、无机酸度减少、CO2酸度不变、酚酞碱度不变和苛性碱度减少。

4.Cr6+的测定中使用的显色剂为()。

[河北大学2014年研]A.盐酸萘乙二胺显色剂B.茜素红C.二苯基碳酰二肼D.二磺酸酚试剂【答案】C【解析】Cr6+的测定中采用二苯基碳酰二肼为显色剂,对甲苯磺酸为辅助显色剂,异戊醇为萃取剂,吸收波长为540nm,在5mm光池中直接测量三价铬镀液中Cr6+。

5.下面()说法与富营养化不相关。

[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研]A.氧气过量B.磷酸盐过量C.藻类过度生长D.营养物质过多【答案】A【解析】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6.某一垂直湖水,随着其深度增加,pE变化趋势为()。

[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研]A.逐渐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C.保持不变D.逐渐减小【答案】D【解析】在垂直湖水中,pE随湖的深度增加将减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一、选择题
1.()对大气中污染物质稀释和扩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河北大学2015年研] A.大气稳定度
B.风
C.湍流
D.浓度梯度
【答案】B
【解析】风速的大小和大气稀释扩散能力的大小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关系,从而对污染物体积分数产生影响,对大气中污染物质稀释和扩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大气圈中空气的运动主要是由于()差异而引起的。

[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研] A.温度
B.风压
C.湿度
D.密度
【答案】A
【解析】大气圈中空气的运动主要是由于温度差异而引起的。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是指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迁移过程可使污染物
浓度降低。

3.随高度的升高气温的降低率为大气垂直递减率(Γ),对于逆温气层的大气垂直递减率()。

[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研;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研]
A.Γ>0
B.Γ=0
C.Γ<0
【答案】C
【解析】对流层中,一般而言,Γ>0,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当Γ=0时,称为等温气层;当Γ<0时,称为逆温气层。

逆温现象经常发生在较低气层中,这时气层稳定性特强,对于大气中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4.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

[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研]
A.寒冷的夜间
B.多云的冬季
C.寒冷而晴朗的冬天
D.寒冷而晴朗的夜间
【答案】D
【解析】最有利于辐射逆温发展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有云和有风都能减弱逆温,如风速超过2~3m/s时,辐射逆温就不易形成。

当白天地面受日照而升温时,近地面空气的温度随之而升高,夜晚地面由于向外辐射而冷却,便使近地面空气的温度自下而上逐渐降低。

由于上面的空气比下面的空气冷却慢,结果就形成逆温现象。

5.湍流可以使污染物在以下方向上发生扩散()。

[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研] A.垂直方向上
B.水平方向上
C.浓度梯度上
D.任何方向上
【答案】D
【解析】风可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湍流可使污染物向各方向扩散,浓度梯度可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其中风和湍流起主导作用。

6.关于自由基不正确的是()。

[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研]
A.具有未成对电子
B.通常具有高的反应活性
C.在平流层的存在时间比对流层长
D.只有通过光吸收才可以产生
【答案】D
【解析】自由基产生的方法很多,包括热裂解法、光解法、氧化还原法、电解法和诱导分解法等。

在大气化学中,有机化合物的光解是产生自由基的最重要的方法。

许多物质在波长适当的紫外线或可见光的照射下,都可以发生键的均裂,生成自由基。

7.要使最弱键能为426.4kJ/mol的化合物发生光解离反应,波长λ应满足的条件为()。

(已知普朗克常数为6.626×10-34J·S,光速为3×108m/s,阿伏加得罗常数为6.022
×1023)。

[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研]
A.≤280nm
B.≥280nm
C.≥360nm
D.≤170nm
【答案】A
【解析】根据L=N/n=6.022×1023,E=426.4×103/6.022×1023。

质能方程E=hv(频率)=hc/波长
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h=6.626×10-34J/s;c为光速,3×108m/s。

λ=hc/E=6.626×10-34×3×108/[426.4×103/(6.022×1023)]≈281nm。

波长越大,能量越小,所以波长至多等于281nm。

故选项A最接近。

8.某化学键的键能为220kJ/mol,则照射波长至少在()以下,才能引起光化学解离。

(普朗克常数h,6.626×10-34焦/秒·摩,光速C,3.0×1010cm/s,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2×1023/摩尔)(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研]
A.340nm
B.440nm
C.540nm
D.640nm
【答案】C
【解析】根据L=N/n=6.022×1023,E=220×103/6.022×1023。

质能方程E=hv(频率)=hc/波长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h=6.626×10-34 J/s;c为光速,3×108m/s。

λ=hc/E=6.626×10-34×3×108/[220×103/(6.022×1023)]≈544nm。

波长越大,能量越小,所以波长至少在542nm。

故选项C最接近。

9.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

[西南大学2012年研;河北大学2015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研]
A.RO·
B.R·
C.H2O
D.HO2·
【答案】C
【解析】烷烃可与大气中的HO·和O·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反应式如下:
RH+HO·→R·+H2O
RH+O·→R·+HO·
这两个反应的产物中都有烷基自由基,但另一个产物不同,前者是稳定的H2O,后者则是活泼的自由基HO·。

10.大气中还原态气体(如H2S)主要被()氧化。

[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研] A.O2
B.HO·
C.O3
D.高价金属离子
【答案】B 【解析】大气中H 2S 主要的去除反应为:
HO·+H 2S →H 2O +·SH
即大气中还原态气体H 2S 主要被HO·氧化。

11.下列不能发生光离解的化学物质是( )。

[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研]
A .NO 2
B .HNO 3
C .HCHO
D .SO 2
【答案】D
【解析】常见光解反应式如下:
22NO NO +O HNO NO +HO RCHO RCO +H h h h υυυ−−→⋅⋅
−−→⋅⋅−−→⋅⋅
由于SO 2的键能较大,240~400nm 的光不能使其解离,只能生成激发态:
SO 2+h ν→SO 2*
SO 2在污染大气中可参与许多光化学反应。

故SO 2不能发生光解反应,形成自由基。

12.下列( )属于甲烷的主要人为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研]
A .湿地
B .白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