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蒲松龄简介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18 狼

七年级语文上册18 狼

(2)主旨寓于形象之中。 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旨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 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 述,生动地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狼遇到担有剩骨 的屠户,野心勃勃地“缀行甚远”,抢吃骨头时贪得无厌;“后狼止 而前狼又至”,骨头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户的后面“并驱如故”;当 屠户进行防备时,它们还是不甘心地“眈眈相向”。这些动作描写, 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因此作者在故事结束时发表议论, 告知人们一个道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猾,不管耍弄 什么花招,终归会被识破、被消灭。
(9)一狼洞.其中( 挖洞 ) (10)止露尻.尾( 屁股 )
(11)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睡觉 ) (12)狼亦黠.矣( 狡猾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1)止止一.有狼剩得骨骨(止.(仅停,止只
) )
(2)敌恐 盖以 前后 诱敌 受.其 (敌敌.(人
攻击 )

(3)意意 意. .将 暇甚 隧入 ((表想情
(一)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 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 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译为“嘱”) (8)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如:“得无……乎”译为“莫不是……吧”,“ 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等。 (9)意译。文言文中经常用到比喻、借代、互文、委婉、讳饰、用典 等修辞格,如果直译会不准确,可意译。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文学家,清朝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淄川区)人,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二、文体知识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

志怪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理解文言文1.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注释】屠:屠户。

止:仅,只。

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行,走。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原文: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注释】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并驱:一起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译文】屠户害怕了,把一块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扔给另一只狼一块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就停了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

骨头已经被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3.原文: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注释】窘:处境困迫,为难。

敌:敌对。

这里是攻击的意思。

顾:看,视。

积薪:堆积柴草。

苫蔽:覆盖、遮盖。

少时:一会儿。

径:径直。

去:离开。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瞑:闭上眼睛。

意:神情、态度。

倚:靠。

弛:解除,卸下。

前:上前。

眈眈:注视的样子。

【译文】屠户处境困迫,非常为难,恐怕前后一起受到它们的攻击。

人教版文言文狼知识点

人教版文言文狼知识点

人教版文言文狼知识点文言文《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被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屠夫与两只狼斗智斗勇的故事,富有深刻的寓意和教育意义。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 年 6 月 5 日-1715 年 2 月 25 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2、作品简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 491 篇。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二、字词解释1、止:仅,只。

2、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3、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以,把。

4、从:跟从。

5、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6、窘:处境困迫,为难。

7、恐:恐怕,担心。

8、顾:看,视。

9、积薪:堆积柴草。

10、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蔽。

11、弛:解除,卸下。

12、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13、少时:一会儿。

14、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15、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6、久之:时间长了。

17、瞑:闭上眼睛。

18、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19、暴:突然。

20、以刀劈狼首:用刀砍狼的头。

21、又数刀毙之: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

毙,杀死。

22、洞其中:在柴草堆中打洞。

洞,名词作动词,挖洞。

2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24、止露尻尾: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尻,屁股。

25、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

股,大腿。

26、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

乃,才。

假寐,假装睡觉。

《狼》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狼》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狼》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动物世界(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清代文学家。

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热衷于功名,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后来屡试不第,直到71岁时才做了贡生。

他一生穷困潦倒,世称“聊斋先生”。

【高清课堂:动物世界(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一生心血的结晶,共收集了短篇小说491篇,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聊斋”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

它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

在科举考试和官宦仕途上,蒲松龄屡屡受挫,他便一边教书,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

从20岁起,蒲松龄就开始收集、写作志怪小说。

科场仕途的失败使蒲松龄满腔悲愤,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接近和熟悉劳苦平民,身不在官场,反而使他对科举和官场的黑暗腐败有了深刻的认识。

他满腹实学,却屡不中举,他牢骚满腹,却无处可发,于是他把牢骚悲愤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这本书就成了蒲松龄“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孤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屠.(tú):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

2.缀.(zhuì):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3.行:走。

4.惧:害怕。

5.止:停止。

6.从:跟从。

7.至:到,这里指跟了上来。

8.驱:追赶。

9.窘.(jiǒng):困窘,处境危急。

10.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11.积薪.(xīn):堆积柴草。

12.苫.(shàn)蔽:覆盖、遮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知识讲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知识讲义

初中语文《狼》课文精讲激趣导入:这位老人他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却全部落榜。

直到72岁赴青州贡考,为岁贡生。

但是他却成为清朝著名小说家、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他就是——蒲松龄。

今天我们借他的文章——《狼》,来感受一下他的文字风格。

学习要点一、重点1. 把握故事情节,揣摩语言,领会文章主旨。

2. 结合具体描写,分析狼与屠户的性格特点。

二、难点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地阐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课文精析一、整体感知1. 走近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多次应举不第,以做幕宾、设馆教书为生。

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创作有《聊斋志异》,“聊斋”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2. 关于《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

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3. 内容回顾本文主要叙述了屠户和狼搏斗的故事。

根据双方搏斗的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二、重点研读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第18课《狼》一句一译字字落实

第18课《狼》一句一译字字落实

《狼》一句一译字字落实一、文学常识【作者介绍】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山东淄( zi )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清初著名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热表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振一时。

但此后屡试不第,71岁才援例选为贡生,几年后去世。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自己家乡附近教书。

由于他自己是下层知识分子,所以熟悉民生疾苦,对社会现象有较深刻的认识。

在与社会上各色人物的接触中,他收集了大量离奇曲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摒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蒲松龄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文、词赋、戏曲等,后人辑为《蒲松龄集》。

【解题】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

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又分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种,《聊斋志异》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

它借鉴魏晋志怪小说和唐传奇而又有所发展,鲁迅先生称它"描写委曲,叙次井然"。

《狼三则》写了屠夫和狼斗争的三则故事。

第一则写一个晚上,狼尾随一位担肉的屠夫,屠夫害怕,便将肉吊在树上并拿空担子让狼看,于是狼停止了追踪。

第二天屠夫去取肉,看到狼竟像鱼吞食饵一样被吊死在树上。

第三则写狼追逐一个夜行的屠夫,屠夫躲进野外的一个小棚里。

狼从外面伸进爪子抓人,被屠夫抓住。

屠夫便用刀割破狼爪下的一块皮,从割皮的地方拼命吹气,使狼鼓胀如牛,最后将它背回家杀掉了。

本文所选的第二则,写得最出色。

二、原文一句一译字字落实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止有剩骨。

【注释】1.一屠:一个屠户。

文言里往往不用量词,直接把数词加在名词前,以下"两狼"、"一狼"同。

2.晚:天晚,表时间的状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狼》知识点梳理

第18课《狼》一、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文学家,清朝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淄川区)人,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二、文体知识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

志怪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理解文言文1.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注释】屠:屠户。

止:仅,只。

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行,走。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原文: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注释】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并驱:一起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译文】屠户害怕了,把一块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扔给另一只狼一块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就停了下来,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

骨头已经被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3.原文: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注释】窘:处境困迫,为难。

敌:敌对。

这里是攻击的意思。

顾:看,视。

积薪:堆积柴草。

苫蔽:覆盖、遮盖。

少时:一会儿。

径:径直。

去:离开。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瞑:闭上眼睛。

意:神情、态度。

倚:靠。

弛:解除,卸下。

前:上前。

眈眈:注视的样子。

【译文】屠户处境困迫,非常为难,恐怕前后一起受到它们的攻击。

蒲松龄《狼》

蒲松龄《狼》

《狼》一、蒲松龄简介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

【科举贯穿一生】蒲松龄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

但他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书、著书、科考。

蒲松龄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奖誉,“名藉藉诸生间”。

但据史料记载,蒲松龄三试第一后,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

蒲松龄没有中举的原因,简单来说是官场黑暗,科举制度不合理,蒲松龄违规。

1.施闰章录取蒲松龄的误导和误判:蒲松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他还会四次落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因为蒲松龄并没有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要求来写文章,施闰章因为爱才而把他录取为第一名。

蒲松龄因此以为,这样写就能够取得更高的功名了。

但是蒲松龄没有想到,其他的考官是些什么样的人。

这些考官是拿着那种刻板的、腐朽的、毫无文采、绳捆索绑的八股文,当个敲门砖,取得了功名,他们自己只会写这样的文章,他们喜欢的也是这样的文章。

像蒲松龄那种写法的文章,他们怎么会欣赏呢?所以蒲松龄从考秀才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

2.科举制度不合理:蒲松龄做了半个多世纪秀才。

秀才是科举考试当中最低的功名。

但是秀才最辛苦,年年考试。

根据朝廷制度,一个省的学政任期三年,学政一到,先把秀才组织起来考试,这叫岁试。

岁试成绩分成几等,考到第一等可以成为廪(lǐn)生。

廪生是个什么概念?廪生还是秀才,但朝廷每个月给你一定的钱,补助你的生活。

那么,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一定是个廪生呢?也不是。

因为廪生是有名额限制的,你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额,才可以补廪。

所以蒲松龄考中秀才之后,在一等考了很多次,差不多等了二十年,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朝廷才给他那点补助。

对于71岁的蒲松龄来说,没有任何的价值了,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只是给他带来一点安慰,一点很实际的利益:朝廷要给贡生四两银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聘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

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

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
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还有初中课本中的《狼三则》、《山市》。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