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化学组成分析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化学组成分析大气颗粒物是指在大气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固体、液体或混合形态,大小在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
它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极其显著。
因此,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组成对于预防控制空气污染至关重要。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大气颗粒物来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气溶胶的产生和外部粒子的输送。
这些粒子来源于各种因素,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
1.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燃烧化石燃料,包括汽车、船舶、飞机和工厂等,会排放大量气体和颗粒物,影响空气质量。
此外,农业活动例如农药、化肥或粪便的使用也会产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
工业的生产和排放也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例如常见的盐酸、硝酸、氧化物和氮化物等。
2. 自然因素天然气溶胶和湍流运动是自然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天然气溶胶主要来自于植物释放的有机化合物和土壤中的细菌、霉菌、植物、尘埃和毛发等。
二、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分析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的分析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化学组成的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了解大气污染状态以及大气颗粒物来源和污染物的特征等重要信息。
1. 颗粒物组成在大气中,颗粒物包括有机和无机物以及一些多环芳香烃、有机物,无机盐和元素、含水混合物等。
无机元素主要包括硫、氮、氧、铁、鈦、锰、铜、铵等,有机物则包括多环芳香烃、多数烃类、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等。
2. 污染物组成存在于颗粒物中的主要污染物组成包括酸性物质、有機碳、元素碳、铅,镉,汞等金属,水溶性离子等。
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包括氯离子、硫酸盐等,占到颗粒物重量的50%至70%。
二次离子,例如硝酸和硫酸,以及有毒溴氯酸盐化合物等是主要的有毒元素和有毒气体发生的原因。
3. 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大气颗粒物的组成会因区域和季节而有所不同。
在不同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地形、气候等的差异,大气颗粒物的组成也随之变化。
例如,来自城市地区的气溶胶中多数为碳和硫,而来自乡村地区的气溶胶则包含有机物质和氮化合物。
大气颗粒物来源及特征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及特征研究大气颗粒物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包括可见的尘土、烟雾、霾等,以及微小到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小颗粒物。
它们的来源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自然因素来源1.自然风蚀:自然界中的沙尘暴、干旱等天气因素会引起沙尘、尘土的飞扬,形成大气颗粒物。
2.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气体,这些气体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等反应生成大气颗粒物。
3.落叶灰尘:从植物的叶子、树枝或蒴果等上分解下来的物质也会形成大气颗粒物。
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燃烧化石燃料等会释放大量含有铅、铬、汞、砷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气排放,这些废气中携带着大量的细小颗粒物,进入空气中。
2.机动车尾气:机动车尾气中的颗粒物含有多种危害物质,例如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苯、多环芳烃等。
3.生物质燃烧:大量的秸秆焚烧、厨余垃圾和柴火烧煤等都会释放出含有大量颗粒物的废气,形成大气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具有下列特征:1.粒径小:大气颗粒物都是微小颗粒,其直径在2.5微米以内的颗粒物称为PM2.5,它的直径只有人头发丝的1/20,可以轻易的进入呼吸道深处,引起健康问题。
2.容易被悬浮:大气颗粒物重量轻,只要气流一动,会轻松悬浮在空气中,流动范围广,传播速度快。
3.短寿命:大气颗粒物一般寿命较短,相对稳定时间很短,几乎是持续性的污染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
4.有害性:人们直接或间接注意到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危害非常大,包括呼吸器官感染、肺癌、心血管疾病等。
总之,对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颗粒物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通过加强生产监管、改善城市环境、推广环保产品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大气颗粒物排放,保护我们的健康。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它们可以分为可见颗粒物(直径大于或等于2.5微米)和细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本文将对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一、自然源自然界中的大气颗粒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气溶胶:自然气溶胶是大气中最主要的颗粒物来源之一。
它们包括由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海水中的盐粒和海藻所产生的物质等。
这些气溶胶颗粒物通过自然过程如挥发、风蚀和植物代谢等进入大气中。
2. 地壳物质:地壳物质的风蚀和搬运也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例如,风蚀的沙尘暴可以将土壤中的颗粒物带入大气中,形成PM10(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
此外,火山喷发、地震等地壳活动也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二、人为源人类活动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人为源: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中的燃煤、燃油等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包括各种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重金属等。
2. 交通排放:机动车辆的尾气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会形成细颗粒物和臭氧等污染物。
3. 生物质燃烧:生物质燃烧是农村地区主要的大气颗粒物来源之一。
例如,农作物秸秆焚烧和柴火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细颗粒物和污染物。
人为活动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日益增加,导致大气质量下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威胁。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大气颗粒物的存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 空气质量:大气颗粒物的增加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降低能见度,影响空气清新程度,对人们的户外活动、景观观赏等产生不利影响。
2. 呼吸健康:细颗粒物可以穿透到呼吸道最深处,对肺部产生损害。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颗粒物中,会增加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
3. 生态系统:大气颗粒物对植物和动物也有一定影响。
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的来源和减排策略研究

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的来源和减排策略研究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大气环境中的细颗粒物,如PM2.5、PM10等。
这些细颗粒物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细颗粒物的来源和减排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细颗粒物的来源细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燃煤、油品的燃烧和沙尘等。
其中,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是细颗粒物最主要的源头。
工业生产中的挥发性有机物、硫化物、氮氧化物等物质相继从生产车间、烟囱排放进入大气中,进而与其他气体和物质发生反应,形成颗粒物;同时,交通运输中的排放物也是大气污染重要来源之一。
燃煤、油品的燃烧在细颗粒物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煤炭和油品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进而催化生成形态不同的细颗粒物。
沙尘是另一种产生细颗粒物的因素。
沙尘主要来源于自然因素,如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在沙尘天气中,大量颗粒物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空气污染。
二、减排策略研究随着人们对细颗粒物污染的关注,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减排措施。
下面将着重介绍减排策略在交通运输、工业和能源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1.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细颗粒物的一个主要来源。
因此,在减轻交通运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方面,各国政府实施了多项措施,如加强排放标准、提高燃油质量、开展公共交通建设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等。
其中,排放标准是控制交通运输污染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我国排放标准已经由国家Ⅰ至Ⅴ阶段完全推行,即从2016年7月1日起实施的“国Ⅴ标准”,进一步提高了燃油和车辆的排放限值。
同时,我国也在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方面下了大力气,推广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性能和制造水平;此外,还在城市规划中将公共交通纳入重要考虑因素。
2. 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细颗粒物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为了减少工业生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各国政府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技术手段。
清洁生产是指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使用和排放要求实现最小。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健康风险评估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与健康风险评估引言: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其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被称为PM2.5,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被称为PM10。
这些颗粒物来源广泛,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排放。
本文将对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进行解析,并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一、自然来源自然来源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成分之一。
自然界中的火山喷发、沙尘暴、林火等现象都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此外,植物花粉、海洋盐粒等也是自然来源的颗粒物。
这些自然来源的颗粒物通常是微小的粒子,容易被风吹散,并通过大气传输到不同地区。
二、人为来源人为活动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燃煤、燃油以及汽车尾气等都会排放大量的颗粒物。
此外,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等也会产生颗粒物。
人口密集的城市通常会有更高的颗粒物浓度,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产生各种颗粒物。
三、健康风险评估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环境中,会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PM2.5可以穿透到肺部细胞中,导致呼吸道炎症和肺功能下降;而PM10则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潜在风险。
评估大气颗粒物对健康的风险需要考虑其浓度和持续暴露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制定了空气质量指数等标准用于评估大气污染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健康建议。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测和控制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减少人们暴露在高污染环境中的时间。
结论: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排放,其中火山喷发、沙尘暴等自然现象也是重要的颗粒物来源。
人为活动中的燃煤、燃油和汽车尾气等排放也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环境中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应加强监测和控制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减少暴露时间,提高空气质量。
通过综合措施来降低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人类的健康风险。
大气颗粒物来源及特征研究

大气颗粒物来源及特征研究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其特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
对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特征进行探讨。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1. 自然来源大气颗粒物的自然来源包括火山喷发、风沙、森林火灾、海洋蒸发等。
在这些自然过程中,水蒸气、尘埃颗粒、林木灰等物质被携带到大气中,形成各种颗粒物。
尤其是火山喷发和风沙天气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剧烈增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2. 人为来源人为活动也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工业生产、交通排放、农业灌溉等过程均会释放大量颗粒物到大气中。
尤其是工业生产中的燃煤、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成为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城市化的进程也大大增加了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加剧了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程度。
1. 大气颗粒物的成分大气颗粒物的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颗粒物和气态物质。
颗粒物主要是有机物和无机盐等,在大气中占据重要的比例。
而气态物质则包括各类氧化物、硫化物、氮化物等,这些都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2. 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对其在大气中的行为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粒径的大小,可将大气颗粒物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等。
其中PM10的粒径在10微米以下,而PM2.5的粒径在2.5微米以下,PM2.5更容易进入人体肺部,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3. 大气颗粒物的输送和沉降大气颗粒物具有较强的输送性和沉降性。
在大气中,颗粒物会随风向传播,从而引起区域间的污染。
而在一定条件下,大气颗粒物还会发生沉降,沉积到地面或水体中。
这些都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4.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
大气颗粒物会进入人体呼吸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来源与治理

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来源与治理大气环境细颗粒物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PM2.5。
PM2.5是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那么,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来源与治理是什么呢?一、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来源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废气排放。
工业是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重要来源,许多工业过程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如烟雾、灰尘、工业废气等。
这些废气中含有的颗粒物一旦进入大气中,就会危害空气质量。
2、交通运输。
机动车和船舶的尾气排放、道路扬尘、交通噪声等都会对大气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
其中,机动车尾气的固体颗粒物排放量是非常大的,成为了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3、城市建筑工地扬尘。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建筑工地的扬尘问题一直存在。
建筑工地的施工噪音、机械振动等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
4、燃煤排放。
燃煤是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另一大污染源。
燃煤时产生的SO2、NOx等污染物,以及烟尘和灰尘等颗粒物,都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二、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治理针对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治理,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行业监管。
化工、电力、燃气、钢铁、水泥等工业行业,都需要加强监管,严格限制污染物排放,提高环保技术水平。
2、加强交通运输管控。
采取限行、限行区、优化公交等措施,限制尾气排放;加强道路和机构的扬尘管控,减少道路扬尘。
3、大力推进城市建设颗粒物治理。
通过对城市建设工地、建筑污水、建筑垃圾等进行管理,减少城市建筑工地的扬尘问题。
4、燃煤污染治理。
对燃煤进行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升级,加快清洁能源的替代步伐,逐步减少燃煤的使用。
5、加强宣传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提醒人们注意空气质量,减少污染行为。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细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采取治理措施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监管力度,推进技术升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下一代留下更好的蓝天白云。
大气颗粒物物源解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气颗粒物物源解析及影响因素分析大气颗粒物,即PM2.5和PM10,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和10微米的空气中的颗粒物。
它们由许多不同的物质组成,包括灰尘、烟雾、花粉、细菌、病毒等。
这些颗粒物来自于各种不同的源头,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源头1. 工业排放:工厂和能源生产设施排放的烟尘、废气和废水是大气中颗粒物的常见来源之一。
这些排放物包含了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碳尘。
2. 交通尾气:汽车尾气是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汽车燃烧燃料时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尤其是柴油车。
3. 燃煤和燃油燃烧:燃煤发电厂和家庭采暖使用的燃煤和燃油燃烧也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这些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
4. 建筑工地: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会产生颗粒物,如石屑、水泥粉尘和砂石粒子。
这些颗粒物由于施工过程的机械振动和风吹等原因容易进入大气。
二、自然源头1. 地壳活动:火山爆发、地震和风蚀等地壳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尘埃和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其他地区。
2. 植物花粉:花粉是自然界中的颗粒物源之一。
花粉季节时,大量的花粉会被风吹散到空气中,对过敏体质的人群造成影响。
三、影响因素分析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大气颗粒物浓度的重要因素。
高温和低湿度条件下,颗粒物更容易悬浮在空气中,从而增加了浓度。
2. 风速和风向:风速和风向对颗粒物的传输和扩散起着重要的作用。
强风会将颗粒物迅速吹散,降低颗粒物的浓度,而逆风条件下,颗粒物会积聚在一定的地区。
3. 降水:降水是清洁大气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雨水可以沉淀颗粒物,降低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
4. 地形和城市化程度:地形和城市化程度对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山区通常会有较高的颗粒物浓度,而城市中心通常会有较高的颗粒物浓度由于建筑物和交通的集中排放。
综上所述,大气颗粒物的物源是多样的,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tmosphere particulates or particles)
的来源、分类和健康效应
概念
大气中含有大量固体或液体的悬浮粒子, 这些悬浮粒子与承载它们的空气介质(气 体组分)一起组成大气气溶(aerosol)体系。 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离子称为大气颗 粒物(atmosphere particulates or particles)。
形成方式 一次颗粒物 二次颗粒物
粒径
总悬浮颗粒物 (<100um)
降尘(10~100um)
可吸入颗粒物 (<10um)
呼吸性颗粒物 (<4um)
有机颗粒物 烷烃、烯烃、芳烃、和多环芳烃、亚硝酸胺、氮杂 环类、环酮、醌类、酚类和酸类等物质的颗粒物
无机颗粒物 硫酸及硫酸盐颗粒物、硝酸及硝酸盐颗粒物以及 重金属和稀有金属颗粒物
PM10每上升10μg/m3, 人群冠心病死亡平均增加0.8%
来自:朱晶晶,李娜;大气颗粒物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之间关系;职业与健康2010年11期
PM2.5每上升10μg/m3,人群冠心病死平均增加 2.10%
来自:朱晶晶,李娜;大气颗粒物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之间关系;职业与健康2010年11期
尤其对女性危害大
人为来源:人为来源颗粒物是指由人类各 种活动产生的颗粒物 燃料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煤烟、飞灰等 各种工业过程所排放的原料和产品微粒 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硫在一定条件转化硫酸 盐粒子
煤烟
人为来源
汽车尾气
各个地区因发展水平,温度,风力,湿度 等诸多因素大气中颗粒物的含量,类别不 同; 如:沈阳市冬季大气颗粒物主要成分及来源
毒性
5.2间接毒性作用
颗粒物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减弱太阳辐射 强度,能吸收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强度。波长 290~315nm的紫外线有抗佝偻病作用。此外, 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故在污染严重的地区, 儿童伤楼病和一些借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如扁 桃体炎)的发病率增高。
毒性
5.3遗传毒性作用
遗传毒性
肺癌发病 率与颗粒 物污染成
正比
致突变 作用
致畸 作用
致癌变 作用
6.其他危害
1、颗粒物还能刺激眼睛,使结膜炎等眼病的 发病率增加。
2、颗粒物还可通过饮食进入人体,造成对健 康的危害。
3、颗粒物的严重污染还能恶化生活卫生条件, 影响室内开窗换气和室外晾晒衣服。
2.对神经系统的伤害
城市中可 吸入的颗 粒物,许 多是由机 动车尾气 产生的含 铅化物
影响儿童 智力发育, 母体接触 亦会影响 后代神经 系统发育
3.诱发心血管病,冠心病
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对健康危害最大。 大气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深部,沉积于肺泡 壁,引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并发慢性支气管炎。 因肺气肿而有大量的肺泡受损害,会导致肺性 高血压和肺心病。
大气颗粒物是有毒物质的直接载体,对有 毒物质具有吸附作用。
分形维数值越大,代表颗粒表面越粗糙, 对有毒物质的吸附作用越强。
来自:胡小芳,郭雷;室内大气颗粒物分形结构分析;广州化工2009年37卷第1期
1.对呼吸系统的伤害
颗粒物表面 吸附的有毒 物质刺激消 化道,呼吸 道发病率升 高
对肺泡细胞的 刺激,腐蚀, 破坏——引起 肺气肿、肺水 肿、支气管炎 等疾病。
来自:洪也;沈阳冬季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及来源分析;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33卷第6期 参考:车瑞俊;北京冬季大气颗粒物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研究;中科院研究生学报2007年5期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存在形态 液态颗粒物 物
有机颗粒 物
来源
天然来源颗粒 物
人为来源颗粒 物
来自:董雪玲;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资源.产业2004年5期
5. 毒性
免疫 毒性
间接毒 性作用
遗传毒 性作用
5.1免疫毒性
颗粒物具有免疫毒性,可引起抗体免疫功能下降。居 民长期居住在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地区,呼吸道患病率 和呼吸道疾病有关症状如咳嗽、咳痰、气急的出现率 增加。
动物实验也证明,颗粒物对局部淋巴结和巨噬细 胞的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同时 还可增加动物对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导致肺对感染的 抵抗力减弱。颗粒物粒径愈小,其免疫毒性和肺毒性 愈大。
大量研究发现,大气中PM10浓度的上升容易引起 上呼吸道感染、使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尘肺等呼吸系统疾病 恶化。PM10每增加100ug/m3,成人男女感冒咳嗽的 发生率分别升高4.81%和4.48%。同时,成年男性 患支气管炎的比率增加5.13%。
来自:董雪玲;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资源.产业2004年5期
来自:朱晶晶,李娜;大气颗粒物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之间关系;职业与健康2010年11期
4.对生殖系统的伤害
最新研究指出大气颗粒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不仅表 现为造成胎儿出生时形态畸形,而且会导致一些细 微的功能缺陷,而影响其一生。由于一些具有潜在 毒性的元素,如铅、镉、镍、锰、钒、溴、锌和苯 并(a)芘等多环芳烃(PAHS),主要吸附在直径 小于2.5um的颗粒物上,而这些小颗粒易沉积于肺 泡区,容易被吸收入血液,故细颗粒物的吸入对生 殖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次颗粒物 直接由天然和人为过程排放的颗粒物
二次颗粒物 一次颗粒物相互反应或由天然、人为 过程排放NOX、H2S、NH3和碳氢化合物 等气体相互发生物理、化学和光化学 反应所产生的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飘尘(suspended dust) 降尘(dust fall) 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呼吸性颗粒物(respirable patticulate matter):
大气颗粒物来源
大
气
天然来源
颗
粒
物
来
人为来源
源
天然来源
天然来源:天然来源颗粒物是指天然产生的大气 颗粒物
地球表面岩石 土壤风化产物 森林火灾排放 土壤尘、火山灰 海盐粒子 植物花粉 真菌孢子
大气颗粒物来源
地球表面岩石
天然来源
土壤风化产物
天然来源
森林火灾
天然来源
火山灰
天然来源
人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