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合集下载

屠呦呦的名言和事迹

屠呦呦的名言和事迹

屠呦呦的名言和事迹哇塞!说起屠呦呦,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啊!屠呦呦说过:“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饱含着无尽的力量和意义!这背后可是她多年的辛勤付出和坚定信念啊!第一,咱们先来聊聊她那些让人敬佩的事迹。

当年,疟疾在全球肆虐,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屠呦呦临危受命,投身于抗疟药物的研究之中。

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啊!她翻阅了大量的古代医书,尝试了无数种草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但她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啊!第二,在研究的过程中,屠呦呦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

实验条件艰苦,技术手段有限,可这些都没有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她带着团队不断地尝试、改进、创新。

那时候,她心里想的可不是自己的名利,而是那些被疟疾折磨的人们。

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怀啊!第三,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屠呦呦终于从青蒿中发现了青蒿素。

这一发现,简直就是疟疾患者的福音!青蒿素的疗效显著,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这可真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坚持得到了回报。

屠呦呦还说过:“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哎呀,这话说得太对啦!她自己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还有啊,屠呦呦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整个中国科学界的骄傲!她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实力和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

哎呀呀,屠呦呦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一起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她的名言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鼓舞着我们去追求真理,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你们说是不是呀?。

名人屠呦呦的故事

名人屠呦呦的故事

名人屠呦呦的故事名人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名人屠呦呦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

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一、屠呦呦的坚持故事屠呦呦啊,那可真是个超厉害的人物。

她研究青蒿素的过程简直就是一部充满坚持的传奇。

屠呦呦在寻找抗疟新药的时候,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她要从大量的传统中草药文献中去寻找可能有用的线索。

这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一样,可她没有丝毫退缩。

当时的科研环境也不好,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很多工作都得靠人工一点点去做。

她和她的团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失败了很多次,要是一般人可能早就放弃了。

但是屠呦呦不一样啊,她就像是一个执着的探险家,在充满迷雾的丛林里不断寻找出口。

她不断地调整提取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

而且在那个年代,女性搞科研也面临着不少的压力。

但屠呦呦完全不理会这些外界的干扰,她的眼里只有青蒿素,只有找到治疗疟疾的方法。

她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不顾日夜。

她可能会因为一个实验结果不理想而发愁,但是发愁之后就又重新振作起来继续研究。

她的这种坚持最终有了回报。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她终于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

青蒿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这在全球的医疗领域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她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科研梦想,更是为了全人类的健康。

她就像一盏明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管多困难的事情都有可能成功。

她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这些大学生。

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说解不出的数学题,写不出的论文。

但是和屠呦呦面临的困难比起来,我们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她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努力拼搏。

她的坚持让我们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她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她一样。

比如说参加社团活动,有时候可能会遇到成员之间的矛盾,或者活动策划遇到瓶颈。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像屠呦呦对待青蒿素研究一样,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把社团活动办好。

屠呦呦的故事就是这样充满力量,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做一个有坚持精神的人。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屠呦呦的励志故事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

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

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

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

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

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着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

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

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屠呦呦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欢迎查阅,供参考,谢谢。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篇1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2月6日,屠呦呦参加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2月25日,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中心出版的第96939—97570号公报,第31230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Tuyouyou)星。

2016年2月,屠呦呦获得“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奖。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篇2“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儿”。

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世人难以想象。

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儿”,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山”,学习她的“钻劲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

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目”,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儿”,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

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

屠呦呦坚持不懈的例子简短一点

屠呦呦坚持不懈的例子简短一点

屠呦呦坚持不懈的例子简短一点
屠呦呦,中国著名的中医化学家,因其在研究青蒿素中发现并研制出青蒿素,并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的例子是一个典型的坚持不懈的例子,让我们看看她是如何战胜一切困难,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

屠呦呦生于1930年,学医前已经是一名教师。

然而,她被中药的神奇之处所吸引,决定离开教师队伍转而投身于中医的研究。

坚持自己信仰,她不断地研究和挖掘,她对中药的了解越来越深刻。

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她发现了一种叫做“青蒿素”的中草药,可以治疗疟疾。

然而,青蒿素的提取出了上千次,每一次都失败了。

她并没有放弃,相反,她一遍又一遍地试验,总结,分析,更好地了解青蒿素提取的原理。

在1969年,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她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了纯净的青蒿素,这个颠覆了世界医学界逾三百年的突破性发现。

此项发现也被誉为人类历史上医学界的一大里程碑。

而在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奖仪式上,屠呦呦偷偷地掏出一张写有“生命不息,志不止”的小纸条,把这句话作为回答记者采访的问题。

屠呦呦的背后是一种为了追求真理不懈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和永不放弃的信仰。

她不断尝试,反复实验,终于
成功地发现出一种新的药物,青蒿素;在这个过程中,她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不为难度所折服,不为挫折所打败。

屠呦呦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只要肯持之以恒,勇往直前,就能最终战胜一切困难。

无论在什么领域,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仰,无论多少困难,需要多少时间,我们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

最后,让我们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医学家,向她致敬!。

屠呦呦的小故事简短

屠呦呦的小故事简短

屠呦呦的小故事简短
嘿,你知道屠呦呦不?那可是咱中国的大功臣呐!
屠呦呦啊,就像是一位执着的探秘者。

她把自己埋在中医药的宝库中,不停地挖掘着那些神奇的宝藏。

你说这像不像一个小孩子在沙滩上找贝壳,不找到最美的那个决不罢休?
当年疟疾那可是个大麻烦,就像一只到处捣乱的小怪兽,让好多人遭罪。

屠呦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呀。

她一头扎进了古老的医书里,从那些泛黄的书页中寻找着对抗疟疾的秘方。

她试过无数种草药,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不断地向疟疾这个敌人发起冲锋。

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失败了也不气馁。

你想想,要是咱遇到这么难的事儿,说不定早放弃了,可屠呦呦没有!
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终于,她发现了青蒿素。

哎呀呀,这可真是太了不起了!这青蒿素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就把疟疾这个大麻烦给锁住了。

屠呦呦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她告诉我们,别小瞧了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里面说不定藏着大宝贝呢!
咱平时遇到点小挫折就唉声叹气的,和屠呦呦比起来,那可真是太惭愧啦。

她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做出这么伟大的成就,咱还有啥理由不努力呢?
咱得向屠呦呦学习,学习她的执着,学习她的勇敢。

以后遇到困难,咱就想想屠呦呦,告诉自己:“屠呦呦能行,我也能行!”
这就是屠呦呦的小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她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坚韧,也让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难道不是吗?。

屠呦呦的故事和启示

屠呦呦的故事和启示

屠呦呦的故事和启示嘿,咱今儿来聊聊屠呦呦的事儿呀!屠呦呦,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呢!她就像咱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好多人的路。

你想想看,疟疾那可是个大麻烦呀,不知道害了多少人。

屠呦呦呢,她就一门心思地钻进了这个难题里。

这就好比是咱平常遇到个特别难解开的谜题,可人家屠呦呦不放弃呀!她到处找线索,翻古籍,做实验,那股子认真劲儿,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她试过多少种方法啊,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这多像咱平时做事儿,失败了也不能趴下,得拍拍屁股继续干呀!咱普通人遇到点困难可能就打退堂鼓了,可屠呦呦不是,她就是有那股子倔强劲儿。

而且呀,她的团队也很重要呢!就像咱一群小伙伴一起去干一件大事儿,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忙。

屠呦呦带领着大家一起往前冲,这团队的力量可不容小觑。

再看看人家找到青蒿素的过程,那简直就是大海捞针啊!那么多的草药,那么多的可能,她就一点点地去试。

这多像咱在茫茫人海中找那个对的人呀,得有耐心,还得有眼光。

屠呦呦的故事给咱带来啥启示呢?首先,咱得有坚定的信念吧!认定了一件事儿,就不能轻易动摇。

咱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得像屠呦呦那样,一直坚持下去。

其次,咱还得不怕失败呀!失败算啥,那就是成功的垫脚石。

每次失败咱都能学到点东西,下次就能做得更好。

还有啊,团队合作也很重要呢!一个人再厉害也有限,大家一起努力,那力量可就大了去了。

咱想想,要是咱都能有屠呦呦的那股子劲儿,那咱还有啥事儿干不成呢?咱在生活中遇到点困难,就想想屠呦呦面对疟疾时的勇气和坚持,咱是不是也能咬咬牙挺过去呢?咱工作上遇到点挫折,就想想她做实验的那股认真劲儿,咱是不是也能更努力一点呢?屠呦呦就是咱的榜样,她的故事告诉咱,只要咱肯努力,肯坚持,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咱可不能小瞧了自己的潜力呀!咱也能像屠呦呦一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贡献呢!所以呀,咱都得好好学学屠呦呦,让自己的人生也变得精彩起来!这就是屠呦呦带给咱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咱可不能浪费了这么好的榜样力量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
屠呦呦的3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从小就开始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只是,屠呦呦的学生生涯,从1946年始中断了两年多。

这一年,16岁的屠呦呦经受了一场灾难的考验——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

此时,经历了战乱洗礼的屠家,生活已变得十分拮据。

得了肺结核,对这个小女孩的考验可想而知。

所幸的是,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屠呦呦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

这段患肺结核的经历,在屠呦呦看来,正是自己对医药学产生兴趣的起源。

“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一代药学家的原始起点,就是来自于这种“治己救人”的朴素愿望。

家庭的熏陶,也让屠呦呦对医药渐生兴趣。

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平时则喜好读书。

家中楼顶那个摆满古籍的小阁间,既是父亲的书房,也成为屠呦呦最爱的去处。

父亲去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一旁,装模作样摆本书看。

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这让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

屠呦呦作为父母唯一的女儿,备受疼爱,曾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的是:屠呦呦喜食香螺,在繁忙的求学生活中,妈妈总会亲
手做好腌香螺,捎给自己心爱的女儿。

1948年,休学两年病情好转后,18岁的屠呦呦开始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也与父亲屠濂规成为校友。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

创立于1912年2月的效实中学,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以及叶秉良、陈训正、钱保杭等一批当时着名的科学家,联手宁波当地实业家李镜第共同创办。

学校以“私力之经营,施实川之教育,为民治导先路”为宗旨,创校之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际遇”的教育理念。

学校办至1917年时,就已声名鹊起。

名校上海复旦大学及圣约翰大学皆与效实中学订约,凡效实中学毕业生皆可免试,直接保送入学。

1948年2月,当屠呦呦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学校从抗日战争的战火中走出还不到3年。

在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直至1945年10月25日,效实中学才得以复校,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宁波效实中学校庆纪念日。

1951年的夏天,已是高中毕业生的屠呦呦认定,自己的求学之路还将继续。

考上大学,自然成为她的新目标。

考前填报志愿时,素来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屠呦呦大笔一挥,给自己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尚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更是其中翘楚。

但在并无医学家传的屠家,屠呦呦的选择显得颇有个性。

其实,高中时身患肺
结核后被治愈的经历,已让少年屠呦呦对医学心向往之。

为何要学药?则是因为她觉得,用药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那时,新中国尚未迎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时代,全国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区,由同一地区的高校进行联合招生。

北大清华等名校皆属于华北区。

按照规定,作为浙江考生,有志北上求学的屠呦呦,需要离开已生活20多年的老家宁波,前往省会杭州参加考试。

3天时间里,尚未满21岁的屠呦呦在考点浙江大学校园里,完成了自己的高考征途。

当时,华北区高校的录取榜,会登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上,于是,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没事儿就去翻翻这几份报纸,也成为屠呦呦那段时间的习惯。

当1951年的夏季即将到尾声时,屠呦呦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她即将启程,北上入京,开启自己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求学生涯。

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继续读大学,屠呦呦觉得自己很“幸运”。

也正是在那个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女性开始有机会“走出家门”,让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屠呦呦能够成为新中国首批女大学生中的一员,正印证了女性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大学医学院,在这座千年古都中显得颇为洋气。

设在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天主堂附近的校园,被包裹在当年的皇家建筑群之中,学子们每天抬头可见的,却是西方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如今,这里已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的所在地。

在校期间,屠呦呦和同窗们的实验室和宿舍,则设在附近的菜园胡同13号。

当年的同窗、北京卫生职业学院首批主任药师周仕锟回忆,他们这一班,按入学年份排序,称为药学第八班,全班七八十人。

与屠呦呦同龄的周仕锟记得,他们在班上年龄相对较大,最小的同学比他们小3岁。

屠呦呦近日赴瑞典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颁奖之前,屠呦呦做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强调这不仅是授予她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她还讲述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并特意谈到中医药说,这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

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

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

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着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

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

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

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

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

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