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一、引言堤防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水利工程,具有防洪、调节水文、防潮、渗漏控制等多种功能。
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对堤防工程进行管理设计是本文的探讨重点。
本文将从管理、设计、施工等多个角度来讨论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二、管理堤防工程的管理包括项目规划、组织实施、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
项目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程范围、进度计划、预算等,确保工程实施可靠、顺利进行。
在组织实施方面,应明确各个单位的职责和联系方式,保证各个单位间的协作顺畅。
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方法,应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检查和监控,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安全管理是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的基本要求,应制订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三、设计堤防工程的设计包括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验收设计等。
方案设计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在施工图设计方面,应根据方案设计确定的工程范围和技术要求,绘制出详细的图纸和构造图,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验收设计是对工程最后的检查和确认,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堤防工程的所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和持久性。
四、施工堤防工程的施工包括建设准备、施工安排、技术措施、材料选用等多个方面。
建设准备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应做好场地清理、施工队伍组织、材料准备等工作。
施工安排是保证施工效益和工期的基本保障,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施工时间和施工顺序,以确保施工进度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技术措施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要根据堤防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施工技术措施,并逐步完善和改进。
材料选用是保证施工材料符合质量要求的基本保证,应根据要求选择材料,严格控制质量。
五、总结本文对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进行了探讨,从管理、设计、施工等多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和建议。
堤防工程的管理设计规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改进,以确保堤防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和持久性。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条文说明目次1总则2堤防工程的级别及设计标准2.1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及级别2.2安全加高值及稳定安全系数3基本资料3.1气象与水文3.2社会经济3.3工程地形3.4工程地质4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4.1堤线布置4.2河堤堤距的确定4.3堤型选择5堤基处理5.1一般规定5.2软弱堤基处理5.3透水堤基处理5.4多层堤基处理5.5岩石堤基的防渗处理6堤身设计6.1一般规定6.2筑堤材料与土堤填筑标准6.3堤顶高程6.4土堤堤顶结构6.5堤坡与戗台6.6护坡与坡面排水6.7防渗与排水设施6.8防洪墙7堤岸防护7.1一般规定7.2坡式护岸7.3坝式护岸7.4墙式护岸7.5其他防护型式8堤防稳定计算8.1渗流及渗透稳定计算8.2抗滑稳定计算8.3沉降计算9堤防与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交叉、连接9.1一般规定9.2穿堤建筑物、构筑物9.3跨堤建筑物、构筑物10堤防工程的加固、改建与扩建10.1加固10.2改建10.3扩建11堤防工程管理设计11.1一般规定11.2观测设施11.3交通与通信设施11.4防汛抢险设施11.5生产管理与生产设施附录A堤基处理计算附录B设计潮位计算附录C波浪计算附录D堤岸防护计算附录E渗流计算附录F抗滑稳定计算21总则1.0.1我国洪、潮灾害十分严重,堤防是抵御洪、潮水危害的重要工程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大规模的堤防建设,全国已建堤防总长20余万公里,在历次抗洪、潮灾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建、加固、扩建及改建堤防工程的任务将日益繁重,而堤防工程设计几十年来无标准可循,与大量的堤防建设需要极不适应。
由于缺乏反映堤防自身特点和要求的标准,堤防工程设计难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等要求。
因此,制定堤防工程设计的标准,是适应国家堤防建设的需要,也是使堤防工程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堤防工程设计水平的必然要求。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2024年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2024年)一、总则1.1 为了加强堤防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与进度控制,规范施工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堤防工程(包括海堤、江堤、湖堤等)的施工及管理。
1.3 堤防工程施工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科学管理、严谨施工、确保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
二、施工准备2.1 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地理、地质、水文、气象等情况,为施工提供基础资料。
2.2 施工组织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施工条件和技术要求编制,明确施工顺序、方法、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等内容。
2.3 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环保等管理制度,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
2.4 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应经过检验合格,满足工程质量要求。
三、施工技术3.1 堤防工程的施工应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进行,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和功能完善。
3.2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工程轴线、高程、断面等关键参数,确保工程精度。
3.3 土方施工应合理进行土质分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土方边坡稳定,防止坍塌。
3.4 砌体、混凝土等结构物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规范进行,确保结构物的安全和耐久性。
3.5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应遵循“过程控制、动态管理、及时纠正”的原则,对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四、施工安全4.1 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安全施工方案,明确安全措施、责任人和应急处理措施。
4.2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个人防护用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4.3 施工现场应做好临时设施的设置,包括施工道路、临时排水、临时供电等,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4.4 施工单位应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生产检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五、施工环境保护5.1 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环保法规,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篇一:水利行业常用规范1、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2、小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程(SL16-95)3、水利基础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SL19-2008)4、农村水电供电区电力发展规划导则(SL22-92)5、渠系工程抗冻胀设计规范(SL23-2006)6、水闸施工规范(SL27-91)7、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SL41-93) 8、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 9、混凝土面板石坝施工规范(SL49-94) 10、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 11、水工碾压混凝土施工规范(SL53-94)12、农村水电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规范(SL/T53-93) 13、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址勘察规范(SL55-2005) 14、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15、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1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基础制图(SL73.1-95) 17、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工建筑图(SL73.2-95) 18、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勘测图(SL73.3-95) 19、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力机械图(SL73.4-2) 20、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电气图(SL73.5-95)21、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 22、防汛抗旱用图图式(SL73.7(来自: 小龙文档网: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2003)23、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SL74-95) 24、水闸技术管理规程(SL75-94) 25、小水电水能设计规程(SL76-94)26、小型水利发电站水文计算规范(SL77-94)27、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SL101-94)28、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 29、水工金属结构防腐蚀规范(SL105-2007) 30、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06-96)31、小水电供电区农村电气化规划编制规程(SL145-95)32、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L167-96) 33、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0-96) 34、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35、小型水电站施工技术规范(SL172-96) 36、小水电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173-96)37、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SL174-96)3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176-2007)39、小型水电站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T179-96) 4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41、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 42、小型水电站技术改造规程(SL193-97) 43、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规划设计阶段)(SL197-97) 44、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45、水电站饮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SL/T205-97)46、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SL209-98)47、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SL211-2006) 48、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SL212-98) 49、水闸安全鉴定规定(SL214-98) 50、水环境检测规范(SL219-98)51、中小河流水能开发利用规划导则(SL221-98)52、农村水电供电区电力系统设计导则(SL222-1999) 53、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 54、水库洪水调度考评规定(SL224-98) 55、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SL228-98)56、小型水力发电站自动化设计规定(SL229-2000) 57、泵站施工规范(SL234-1999) 58、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59、水利水电工程闸门及启闭机、升船机设备管理等级评定标准(SL240-1999)60、水利水电工程地址观测规程(SL245-1999) 61、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246-1999) 6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63、泵站技术改造规程(SL254-2000) 64、泵站技术管理规程(SL255-2000) 65、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 66、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67、水电站厂房设计规范(SL266-2001)68、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L267-2001) 69、水利水电工程沉沙池设计规范(SL269-2001) 70、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程(SL274-2001) 7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72、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程(SL278-2002) 73、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2002)74、卷管牵引绞盘式喷灌机使用技术规范(SL280-2003)75、水电站压力钢管设计规范(SL281-2003) 76、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SL282-2003)77、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规范(SL285-2003) 78、地下水超采区评价规范(SL286-2003)79、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03) 80、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SL289-2003) 8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规范(SL290-2003) 82、农村水电站优化运行导则(SL293-2003) 83、农村水电站开发规划选点导则(SL294-2003)84、水电农村电气化验收规程(SL296-2004) 8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L299-2004) 86、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SL300-2004)8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88、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89、水利水电工程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SL311-2004)90、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规程(SL312-2005) 9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勘查规程(SL313-2004) 92、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SL314-2004)93、农村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程(SL315-2005) 94、泵站安全鉴定规程(SL316-2004) 95、泵站安装及验收规范(SL317-2004) 96、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005)97、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试行)(SL/Z322-2005)98、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SL328-2005) 99、水利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SL/Z331-2005)100、水利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定(试行)(SL/Z332-2005)101、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范(SL335-2006) 102、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技术规程(SL341-2006)103、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342-2006) 104、水利水电工程电缆设计规范(SL344-2006)105、水利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定(SL346-2006)106、小型水电站建设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SL356-2006)107、农村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357-2006)108、农村水电站施工环境保护导则(SL358-2006)109、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110、城市综合用水量标准(SL367-2006) 111、再生水水质标准(SL368-2006)112、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 11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L419-2007)114、水利旅游项目综合影响评价标准(SL422-2008) 115、旱情等级标准(SL424-2008) 116、凌汛计算标准(SL428-2008)117、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技术规范(SL429-2008) 118、调水工程设计导则(SL/Z430-2008) 119、城市水系规划导则(SL431-2008)120、水利工程压力钢管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SL432-2008)121、钢丝网水泥输水管及管件(SL433-2008) 122、海堤工程设计规范(SL435-2008) 123、堤防隐患探测规程(SL436-2008)124、水利水电工程二次接线设计规范(SL438-2008)篇二: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SL260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SL260-985 堤基施工5.1一般规定5.1.1 堤基施工前,应根据勘测设计文件、堤基的实际情况和施工条件制订有关施工技术措施与细则。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条文说明目次1总则2堤防工程的级别及设计标准2.1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及级别2.2安全加高值及稳定安全系数3基本资料3.1气象与水文3.2社会经济3.3工程地形3.4工程地质4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4.1堤线布置4.2河堤堤距的确定4.3堤型选择5堤基处理5.1一般规定5.2软弱堤基处理5.3透水堤基处理5.4多层堤基处理5.5岩石堤基的防渗处理6堤身设计6.1一般规定6.2筑堤材料与土堤填筑标准6.3堤顶高程6.4土堤堤顶结构6.5堤坡与戗台6.6护坡与坡面排水6.7防渗与排水设施6.8防洪墙7堤岸防护7.1一般规定7.2坡式护岸7.3坝式护岸7.4墙式护岸7.5其他防护型式8堤防稳定计算8.1渗流及渗透稳定计算8.2抗滑稳定计算8.3沉降计算9堤防与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交叉、连接9.1一般规定9.2穿堤建筑物、构筑物9.3跨堤建筑物、构筑物10堤防工程的加固、改建与扩建10.1加固10.2改建10.3扩建11堤防工程管理设计11.1一般规定11.2观测设施11.3交通与通信设施11.4防汛抢险设施11.5生产管理与生产设施附录A堤基处理计算附录B设计潮位计算附录C波浪计算附录D堤岸防护计算附录E渗流计算附录F抗滑稳定计算21总则1.0.1我国洪、潮灾害十分严重,堤防是抵御洪、潮水危害的重要工程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大规模的堤防建设,全国已建堤防总长20余万公里,在历次抗洪、潮灾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建、加固、扩建及改建堤防工程的任务将日益繁重,而堤防工程设计几十年来无标准可循,与大量的堤防建设需要极不适应。
由于缺乏反映堤防自身特点和要求的标准,堤防工程设计难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等要求。
因此,制定堤防工程设计的标准,是适应国家堤防建设的需要,也是使堤防工程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堤防工程设计水平的必然要求。
水库、堤防、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库、堤防、⽔闸⼯程管理设计规范【题名】:⽔库⼯程管理设计规范【副题名】:Design criterion of reservoir management【起草单位】:⽔利部⽔利管理司主编【标准号】:SL 106-96【代替标准】:【颁布部门】:中华⼈民共和国⽔利部批准【发布⽇期】:1996-08-26【实施⽇期】:1996-12-01【批准⽂号】:⽔科技[1996]386号【批准⽂件】:中华⼈民共和国⽔利部关于批准发布《⽔库⼯程管理设计规范》SL 106—96的通知⽔科技[1996]386号根据1991年⽔利⽔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以部⽔利管理司为主编单位制订的《⽔库⼯程管理设计规范》,经审查批准为⽔利⾏业标准,并予以发布。
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库⼯程管理设计规范》SL 106—本标准⾃1996年12⽉1⽇起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各单位应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利管理司,并由其负责解释。
标准⽂本由中国⽔利⽔电出版社出版、发⾏。
1996年8⽉26⽇【全⽂】:⽔库⼯程管理设计规范1总则1.0.1为加强⽔库管理,保证⽔库⼯程正常运⾏,充分发挥⽔库综合效益,按照基本建设必须为⼯程管理创造条件的原则,要求设计中应具有为⽔库⽣产、经营管理以及职⼯⽣活所必备的管理条件和设施,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于编制⼤、中型⽔库⼯程管理设计。
1.0.3加固、改建、扩建、续建的⼤、中型⽔库⼯程,应在充分利⽤原有管理设施的基础上,按照本规范的规定,增建完善管理设施。
1.0.4本规范规定的⽔库⼯程管理设计内容所需要的投资,纳⼊⽔库⼯程设计总概算,并与⼯程同时完成。
1.0.5本规范应与已颁发的有关国家标准和⾏业规范配套使⽤,凡本规范未做规定的,仍按有关规范执⾏。
2管理机构2.0.1按照⽔库管理等级规定(表2.0.1),确定⽔库主管部门的级别。
据此,确定与主管部门级别相适应的⽔管理单位的机构规格。
表2.0.1⽔库管理等级规定┌────┬──────────────────────────┬───┐││⽔库分等指标│││├───┬──┬───────┬───┬───┬───┤│││││防洪││供城镇│⽔电站│⽔库主││⼯程规格│⽔库│⽔库├───┬───┤灌溉│及⼯矿│装机容│管部门│││总库容|坝⾼|保护城|保护农| ⾯积|企业⽤| 量| 级别|││(亿)│(m)│镇及⼯│⽥⾯积│(万亩)│⽔│(万kw)││││││矿区│(万亩)│││││├────┼───┼──┼───┼───┼───┼───┼───┼───┤│⼤(I)│>10││特别│>500 │>150 │特别│>120│省级││型│││重要│││重要│││├────┼───┼──┼───┼───┼───┼───┼───┼───┤│⼤(Ⅱ)│10~1 │80及| 重要|500|150~50|重要|120~30|县级|│型││以下││~100││││以上│├────┼───┼──┼───┼───┼───┼───┼───┼───┤│中型│1~0.1│60及| 中等|100~30| 50~5 |中等| 30~5 |县级|│││以下││││││以上│└────┴───┴──┴───┴───┴───┴───┴───┴───┘注按上表划分⽔库管理等级时,如有的⽔库库容属⼀个等级,⽽防洪保护城镇及⼯矿区、保护农⽥⾯积等其中⼀项属上⼀个等级或坝⾼超规模,则可认为是本档次的重要⽔库,其主管部门等级可按提⾼⼀级确定。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 171-1996)1 总则2 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3 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4 工程观测5 交通设施6 通信设施7 生物工程和其他维护管理设施8 管理单位生产、生活区建设9 工程年运行管理费测算堤防工程管理设计,应为堤防工程正常运用、工程安全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创造条件,促进堤防工程管理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本规范合用于 l、2、3 级新建、改扩建和堤防加固工程的管理设计。
4、5 级堤防工程管理设计,可参照执行。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应与堤防主体工程设计同步进行。
工程管理的基本建设费用,纳入工程总概算。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应正确处理重点堤段与普通堤段、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按照程工等级标准、运行管理需要进行,应包括以下设计内容:(1)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2)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3)工程观测;(4)交通设施;〔5)通信设施;(6) 生物工程和其他维护管理设施;(7)管理单位生产、生活区建设;(8)工程年运行管理费测算。
改建、扩建堤防工程的管理设计,应根据本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善。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应符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管理方便的原则。
并在管理实践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
本规范应与国家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配套使用,凡本规范未作规定的,仍须参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堤防工程应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行政区划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应按照有关规定确定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
普通应确定以下内容:(1)按照工程隶属关系,确定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
(2)确定管理机构建制和级别。
(3)确定各级管理单位的职能机构。
(4)确定管理人员编制人数。
跨县(市)级行政区划管辖的 1、2、3 级堤防工程,根据工程管理需要,普通可设置地(市)、县、乡三级管理机构,即 1 级、 2 级、 3 级管理机构。
黄河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定

黄河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需要,规范黄河堤防工程管理设计,保证工程设计为工程运行及管理创造条件,根据水利部《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及《水闸工程管理设计规范》等技术标准,结合黄河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黄河下游(含沁河下游、大清河下游)、黄河小北干流、三门峡库区及蓄滞洪区等堤防、水闸、河道整治工程的新建、改建、加固、续建设计。
第三条堤防工程管理设施不完善的,在工程改建、加固、续建设计时,应予以补充完善。
第四条堤防工程建设占用管理用地或损坏管理设施,在工程设计中应予以补偿或恢复。
第二章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第五条为保证堤防工程的安全运行,工程设计时应划定工程的管理范围和安全保护范围。
第六条工程管理范围应包括以下工程及设施的占压土地与管护土地范围:1、工程主体建筑物:堤身、堤内外戗台、淤区、险工、控导(护滩)、高岸防护等工程建筑物。
2、穿、跨堤交叉建筑物:各类穿堤水闸和管线的覆盖范围及保护用地等,其中水闸工程应包括上游引水渠、闸室、下游消能防冲工程和两岸联接建筑物等。
3、附属工程设施:包括观测、交通、通信设施、标志标牌、排水沟及其它维修管理设施。
4、管理单位生产、生活区建筑或设施:包括动力配电房、机修车间、设备材料仓库、办公室、宿舍、食堂及文化娱乐设施等。
5、工程管护范围:包括堤防工程护堤地、河道整治工程护坝地及水闸工程的保护用地等,应按照有关法规、规范依法划定,在工程新建、续建、加固时征购。
第七条工程安全保护范围:与工程管护范围相连的地域,应依据有关法规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工程安全保护范围,在工程新建、续建、加固等设计时,应在设计时依法划定。
第三章堤防工程第八条堤顶和堤防临、背坡采用集中排水和分散排水两种方案,主要要求如下:1、设置横向排水沟的堤防可在堤肩两侧设置挡水小埝或其它排水设施集中排泄堤顶雨水,小埝顶宽0.2m、高0.15m,内边坡为1:1,外边坡为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技术标准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主编单位:河南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签章)
2017年10月20日
第一部分:仅限内部使用(征求意见发文时不发放)一、项目基本信息
二、技术要素及其协调性
1、技术要素及其来源依据和主要变化情况,填写ZY-19-2013
可编辑
可编辑
可编辑
2、来源依据按类型排序,其类型包括:法律、法规、规范性行政文件、规划、领导讲话、相关标准、招标文件、著作、论文等;其中相关标准按水利部主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他部委主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协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其他国家的标准、事实标准、联盟标准的类别顺序排列;同一类相关标准按标准编号排列;同一标准按条款号或附录号排列。
可编辑
著作主要指行业内认可度高、影响力大、政府认可的工作指南、操作手册、教科书、百科全书、产品说明书,以及工程建设、生产实践、科研项目等。
论文包括杂志或会议论文。
3、页面不敷,可另加页。
2、技术要素在本标准内部协调性的变化及理由,填写ZY-20-2013
可编辑
注:1、按技术要素类型排序。
类型包括:指标、参数、术语、符号代号、公式、图、表、方法等。
同一类型按条款号及附录号排列。
2、页面不敷,可另加页。
可编辑
3、与相关标准协调性的变化及理由,填写ZY-21-2013
一、主要内容
区域标准、其他国家的标准、事实标准、联盟标准的类别顺序排列;同一类相关标准按标准编号排列。
二、技术要素
2、相关标准按水利部主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他部委主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协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其他国家的标准、事实标准、联盟标准的类别顺序排列;同一类相关标准按标准编号排列;同一标准按条款号或附录号排列。
3、页面不敷,可另加页。
三、提交大纲以来的主要变化及理由
四、办理征求意见文件的资料清单
第二部分:供外部使用(连同征求意见文件一同发放)
一、标准编制的依据和原则
(一)编制依据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主席令第7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进行修订。
(二)编制原则
1、认真总结堤防工程管理设计的实践经验,广泛吸取和借鉴近些年来堤防管理的新理念、新措施、新技术。
2、修定工作应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安全性和实用性原则,在《规范》修订工作中,既要有原则规定,又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既要反映我国近些年来成熟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又要借鉴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新技术;既要适合堤防工程管理设计的实际需要,又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同时也要体现当前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
3、保证堤防工程运行管理的基本条件,各种管理设施配置水平按中档水平控制。
4、明确与国家有关标准和本行业同级相关标准的关系。
5、修定后的《规范》由前言、正文、条文说明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将遵守《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14)。
二、技术要素及其协调性
(一)技术要素及其来源依据,详见ZY-19-2013(其中E、K、L列不发)
2、来源依据按类型排序,其类型包括:法律、法规、规范性行政文件、规划、领导讲话、相关标准、招标文件、著作、论文等;其中相关标准按水利部主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他部委主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协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其他国家的标准、事实标准、联盟标准的类别顺序排列;同一类相关标准按标准编号排列;同一标准按条款号或附录号排列。
著作主要指行业内认可度高、影响力大、政府认可的工作指南、操作手册、教科书、百科全书、产品说明书,以及工程建设、生产实践、科研项目等。
论文包括杂志或会议论文。
3、页面不敷,可另加页。
(二)技术要素在本标准内部的协调性,详见ZY-20-2013(其中H、I列不发)
列。
2、页面不敷,可另加页。
三、重大争议及其处理情况
填写ZY-22-2013
2、若本标准涉及行政管理的相关内容,需重点说明。
3、页面不敷,可另加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