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训练及答案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①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

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

②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

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

《礼记·大学》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里所谓的“安”,指的就是此心安住当下。

儒家强调通过减少外缘,让自己的心慢慢变得专注,在这个专注的过程当中,内在的智慧将不断显现。

反之,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③道家也强调接受与安住当下。

老子“无为”之道的本质就是接受与安住当下,这是一种随顺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深刻的智慧。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活着的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与当下接轨,而唯一能够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此时此刻。

在《道德经》八十章中,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指的是,老百姓安于现状,活在当下,他们以其所食为甘甜,以其所穿为美丽,以其风俗为快乐,以其居住为安恬,这实际上是“有道”之人安住当下的状态。

在道家那里,“无为”“不争”,就是顺应自然,安住当下,不滞留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而是始终对当下保持觉知,不争不贪,更重要的是,不与当下抗争。

④佛教更是强调保持觉知,活在当下。

佛教中所说的“正念”,即是保持觉知、安住当下,也就是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有意识地、全神贯注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它是佛陀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之一。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76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76练)(含解析)

2022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76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宝贵财富。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岩石、器物上摹画契刻图画符号,孕育了文字的雏形,我国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陆续发现了带有刻画符号的考古器物,这些符号尚不能系统记录语言,但已是我们抵近先民世界的文化“密码”。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学系统,是汉字源头和中华文化根脉。

甲骨文无疑是殷商语言生活中最为典型的文化标本,确证了中国古史关于先商早商的历史叙述,展现了先民早期社会的生活图景,留存着中华民族久远而清晰的文化记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语言生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统一六国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实行“书同文”制度,文字统一为国家统一莫定了坚实基础。

秦汉以来汉字的形体样式基本定型,文书行政之制长体大体确立,汉字成为大一统格局的文化支撑。

汉定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力量。

从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到计算机处理的现代汉字,其中方块样态,线条构形、表意原理一脉相通。

一以贯之的汉字系统,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创造稳定性条件。

正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所言:“今天一个普通的英国人很少能看懂三百年前的本国文献…对于中国人来说,数千年的文献都能了解;他们对本国古代文化的无比热爱和理解,大都是由于他们文字的这种特殊的性质之故。

”。

作为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有力维系着汉语发展走向,使汉语在方言多样性与文化共同性上达到平衡统一。

中国地域辽阔,在长时期人群流动与文化变迁中,汉语形成了北方、吴、赣、湘、闽、粤、客家等几大方言,有些方言差异很大,口语通解度较小,单凭口头语言甚至难以沟通。

但汉语并没有在历史演变和地域变异中分化为不同语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能够超越方言差异,“代偿”了沟通信息、联通人心、汇通文化的功能。

南昌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南昌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南昌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字,是文明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文字体系。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行楷,汉字留住历史的记忆,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汉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也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凝结着中国智慧的汉字,是迄今为止唯一存于世上的古老表意文字,将我们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凝聚成一个整体。

它所具有的形体美、音律美和意蕴美,使民族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包容能力。

单字信息含量大,又提升了文字的扩展能力和稳定性,使现代的我们仍然可以阅读2000年前的古代文章,临摹古人的书法。

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惊心动魄的力量。

而今天,汉字随着海内外修习者的不断增多,也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散播到世界各地。

识字,更思“知”字。

(选自孟杨《汉字,筑起心中的长城》,有删改)材料二汉字并不好学,笔画之间看似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汉字让斯睿德吃尽了苦头。

斯睿德萌发了将汉字字源存入计算机的想法。

斯睿德自己动手,筹建专门网站,雇用了一名华裔女士帮他扫描《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

2001年,网站上线。

网站快建成时,斯睿德在硅谷的高薪工作没了,他找了份河道管理员的工作。

57岁时,他失业了。

他的汉宇字源网办的越久,生活就越清贫。

2011年的一天,他忽然发现网站在一小时内获得了超过100美元的捐款。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思想“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的内涵丰富多元。

首先,“礼”强调等级秩序。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的阶层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礼”则是维护这种等级秩序的重要手段。

通过各种礼仪规范,人们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运行。

其次,“礼”注重道德规范。

“礼”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要求。

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遵守礼仪,在思想上秉持道德,做到言行一致、内外兼修。

最后,“礼”倡导和谐共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以“礼”相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遵守“礼”的规范,就能够避免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另一方面,“礼”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当今时代,“礼”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尊重他人、遵守秩序、注重道德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弘扬“礼”的思想,倡导文明礼貌、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全过程。

B.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完全依靠“礼”来维护。

C.“礼”思想既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又对个人修身养性有重要意义。

汉字文化解析测试题

汉字文化解析测试题

汉字文化解析测试题导言:汉字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字系统,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和精髓之一。

汉字以其形、音、义的综合表达方式,承载了历史、文化、哲学等多重意义。

本文将针对汉字的特点、字形构造及其在文化中的应用进行解析测试,以检验读者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题一:汉字的基本构造在几千年的演变中,汉字形成了独特的写法和结构,具有较强的视觉表现力。

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1. 汉字的基本构造是由()组成的。

A. 笔画B. 字母C. 拼音D. 部首2. 汉字中最小的构成单位是()。

A. 单字B. 部首C. 笔画D. 字母3. 下列哪个选项是描述汉字结构的正确顺序?A. 横、竖、撇、捺、点B. 横、竖、撇、点、捺C. 竖、横、撇、捺、点D. 竖、横、撇、点、捺题二:汉字的象形意义汉字最初产生于古代人们观察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并用图画的方式表达。

请根据下列汉字的字形和象形意义,选择正确的答案。

1. 请找出下列字中的象形字。

A. 人B. 木C. 水D. 认2. 请将下列汉字与其正确的象形意义匹配。

A. 云 1. 山脚下形成的白色气团B. 日 2. 太阳升起的形状C. 雨 3. 冒着白气的天然水汽D. 山 4. 竖放的方块形状题三:汉字中的典故应用汉字中很多字形涵盖了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通过了解这些典故,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

请根据给出的典故和字形,选择正确的字词填入空白处。

1. 字形:“辶”,典故:“周瑜打黄盖”。

类似典故的字词是()。

A. 蔚然成风B. 岁月静好C. 鞠躬尽瘁D. 金蝉脱壳2. 字形:“口”,典故:“宰相肚里能撑船”。

类似典故的字词是()。

A. 饮鸩止渴B. 急中生智C. 隔岸观火D. 一鸣惊人题四:汉字的音韵规律汉字在发音上有其固定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汉字。

请根据下列情境,选择正确的发音规律。

1. 下列字中的“j”、“q”、“x”在拼音中分别属于()声母。

A. 入声B. 阴阳平声C. 阴声D. 阳声2. 下列字中“锄”、“厕”、“楚”、“雏”发音的共同规律是()。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广元市广元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广元中学高2021级高三上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骆冬青传奇,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布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分散着华人这种对“文字”的共通感。

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照旧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分散在汉字中,分散在书法中,分散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

中华民族一项最宏大的制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肯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呈现“声音”。

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全部文字必定的归宿。

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

汉字则不然。

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寝多也。

”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

“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消灭的。

“字”所包含的“孳乳”义,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是以“字子”形态消灭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完成了一种飞跃。

“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渐渐“象形化”“文字化”。

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

这里,就产生了一种好像奇异的现象,那就是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好像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

可是,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好像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3(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它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也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儒家提出“仁、义、礼、智、信” 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这些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我们今天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对于我们今天提高审美水平和丰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多个领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B.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对今天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启示意义。

C. 中国传统文化只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对其他方面关注较少。

D.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对提高审美水平有重要意义。

2.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征服自然。

B.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

C. 道家和儒家都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D. 道家和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价值。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的阅读答案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的阅读答案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的阅读答案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中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

正是借助汉字,才可以把中央政令贯彻到全国各地。

罗马帝国灭亡后,民族独立,分裂成许多分散割据的邦国,迄今为止,还是多种文字并存。

他们的生产能力的总和已超过美国,他们深感分散给发展带来的弊端,却一时无法改变。

我们的汉字,早在秦以前各大国如齐、楚、秦时,已基本趋同,秦统一中国后,将文字进行了统一和规范。

我们的二十四史就是用汉字记录下的。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文化普及,国家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

改革的原则是一个字不超过十划。

由于时间仓促,考虑不周,把原几个不同的字,简化为一个字。

有时发生歧义,影响字义的准确性。

但总的说,这次改革是成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且影响到海外,像新加坡早已使用了简化汉字。

因为书写方便,合理的简化字是受欢迎的。

但由于有些简化后的汉字,与古汉字发生歧义,给汉字的使用带来新的问题,甚至因此闹出一些误解和笑话。

现在电脑软件有汉字繁简转换的功能。

由于繁、简汉字存在的歧义,电脑识别也常发生错误。

而且我们现在提倡国学,想教孩子从小读点古诗词、古文,由于青年人没有机会接触繁体字,阅读古人著作时发生隔阂,看不下去。

xx年高考试卷有古文今译的考题。

广州考区的一道古文翻译题,交白卷的达万人之多。

我曾提议过“用简识繁”的补救办法。

在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遇到简体与繁体发生歧义的字时,简化字旁用括弧注出该繁体字。

例如吉庆有余(餘)、史湘云(雲)。

老师不必专门讲,也不列入学生考核内容。

经过十二年的熏陶,不知不觉中认识了不少繁体字。

这等于在全国做了一项国学普及工作,中国的古文、古诗词、古小说,人人可以方便阅读。

这样做,有些文字改革专家们担心违反文字改革政策。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语文课照常进行,不增师生的负担,毫不费力地多认一批繁体字,并没有冲击文字改革,有什么不好?(编摘自任继愈《光明日报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有删节)1. 下列各项表述的相关内容,不属于“汉字的功勋”依据的一项是()A. 中国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题: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汉字文化的当下意义
张颐武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以音定字的流行,在汉字书写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很多字我们能认,但是却搞不清楚如何来写。

这是因为我们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不深刻,对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不熟悉。

现代以来,汉字经历了两次书写工具的巨大变革。

一次是硬笔取代了软笔,使得书法艺术变为了毛笔存在的理由,毛笔退出了日常生活。

一次是电脑的普及,其所带来的汉字输入方式的变革使得笔的存在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淡化。

两次变革都使得书写更加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书法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的变化。

我们应该在承认和尊重变化的同时,也珍惜和传承关于书写文化的那些弥足珍贵的遗产。

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趋势。

目前使用的简化字多数都有传统的渊源,现代以来汉字简化的努力也一直没有中断过。

而且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同时也有了自己的国际性的影响,如新加坡就使用简化字。

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化的多数文献是以简化字来写作的,而且古籍文献多数也都有了简体字版,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也是不能抹煞的。

当然繁体字自有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但其和简化字并没有绝对的断裂,而是历史延续和发展的不同方面。

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文字有很长的演变过程,里面包含着很多文化的意蕴,需要我们体悟。

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也是最直接面对我们自己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

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

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从未中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汉字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过程,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有汉字的贡献和影响,即所谓的“书同文”。

汉字的书写本身是一门艺术,方块字造就了一种文化上的美感,在艺术上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光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本身还具有独特的、独立的价值。

这是其他文字,比如拼音文字很难达到的。

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划,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现在我们往往觉得写字简单,一个字还不会写吗?但是一表达就会出问题,就拿140个字的微博来说,很多人的表达都非常的单调,只会赞,只会拍砖,这是简单地表现好恶情绪,但是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来。

会认字,但是不会用,这种情况很多,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太具有表现力。

我们需要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和汉字知识的普及,汉字如果写不好,对汉字的基本知识缺少了解,遣词造句方面就很难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对运用文字的能力提升就会造成障碍。

所以,不仅仅专注于汉字本身,同时也要多学一点相关的汉语知识,不论是语音、语法还是词汇、修辞,都会对今后的表达有益处。

(节选自2013年2月19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