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建筑特征

合集下载

民族特色建筑

民族特色建筑

客家围屋:客家人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和平\幸福\安宁的象征.傣家竹楼:结构简单,款式大方,设计独特.xx民居:窑洞,在山里打洞住宿,据说xx.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千姿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咱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为房,这要和他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房子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民。

哈萨克族民居:哈萨克的毡房大多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房屋高约三米,占地面积约二三十平方米左右,周是环形毡墙,上面是圆形的屋顶,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牧区的哈萨克一年至少搬家十几次,降冬季外,其他三季都用毡房,毡房盖的十分快两个小时就可盖好,所以很受当地牧民喜爱。

锡伯族民居: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兼游物民族和农区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

现在锡伯族人多住正房,这种游牧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

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东西住人,外屋做饭、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长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塔吉克族民居:塔吉克族住在世界的帕米尔高原,住屋比较矮小,入内必须躬身,大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筑材料多用石块和草皮,屋顶用树枝,麦草再压上泥,墙厚而坚,房子四周均有围墙,围墙内有一间较大的房子称“赛然衣”,另外还有畜棚和库房。

“赛然衣”内部分上下左右,上处为做饭和放炊具的地方,下处放置其他用品,左右是住房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

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

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

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

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

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拉祜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的变迁与拉祜族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现代变革几个方面介绍拉祜族建筑文化的演变过程。

一、历史背景拉祜族起源于云南省怒江、德宏和西双版纳等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清朝时期,拉祜族地区是滇西宣慰使司的一部分。

20世纪前期,拉祜族地区曾经历大大小小的战争和动荡,建筑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拉祜族地区的建筑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建筑形式拉祜族的传统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原始住所和宗教建筑两类。

原始住所包括茅草房、木结构房和石结构房等,这些建筑形式继承了拉祜族的传统民居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拉祜族建筑文化。

宗教建筑包括寺庙、塔楼和宗教活动场所等,这些建筑形式体现了拉祜族信仰和文化传承的特点。

三、建筑材料拉祜族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竹、木、石、泥、茅草等,这些材料在拉祜族地区自然环境和文化传承的影响下发展成了独特的建筑材料系统。

其中,竹和木是拉祜族建筑的主要材料,经过数百年的涵养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拉祜族建筑风格。

四、现代变革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拉祜族的传统建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化建筑。

然而,一些拉祜族人仍然坚持传统建筑风格,通过改善村庄环境、维护传统文化、保护传统建筑等方式来弘扬和传承拉祜族的历史和文化。

综上所述,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与民族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需要以多种方式和形式保护和传承拉祜族的传统建筑文化,以保持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介绍拉祜族的演讲稿

介绍拉祜族的演讲稿

介绍拉祜族的演讲稿
尊敬的听众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我国独特的少数民族——拉祜族。

拉祜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地区,相邻的缅甸、老挝、泰国等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拉祜族总人口数为485966人。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拉祜族人已经改用汉语为交流语言。

在文字方面,拉祜族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但因种种原因,现在一般使用汉字。

拉祜族的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们的传统乐器有芦笙、三弦、二胡、笛子等,其中最为常见的芦笙舞在各种节日和庆典中都会表演,它轻盈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服饰方面,拉祜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男性传统服装包括白色的长袍、坎肩、斗篷等,而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紧身小棉袄、大围裙等。

无论男女,他们都会佩戴银饰和珠宝,这些饰物既是装饰,也是身份的象征。

拉祜族的建筑风格也很有特色,传统的竹楼是他们的居住形式之一,这种建筑以竹子为原料,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用来饲养家禽或存放杂物。

在饮食习惯方面,拉祜族喜欢吃糯米饭和苞谷酒。

他们还喜欢吸烟斗和嚼烟草。

总的来说,拉祜族是一个富有独特魅力的民族,他们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欣赏。

希望我的介绍能让大家对拉祜族有更深入的了解。

谢谢大家!。

拉祜族

拉祜族

拉祜族文章点击数:1263 创建时间:2013年01月29日来源:云南民族网【打印文章】拉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截止2011年底,拉祜族有47.86万人,占云南省人口总数的1.03%(摘自《云南统计年鉴2012》),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

拉祜族渊源于古代号“东方大族”的氐羌后裔,古代拉祜族最早生活在甘肃青海地区。

历史上,曾有古羌人的部分支系向南迁徙,进入今云南境内,分布在金沙江南岸地带,秦汉时期,活动于洱海地区的彝语支各族体被泛称为“昆明夷”,其中便含有拉祜族的先民。

宋代时拉祜族聚居在洱海南部的巍山、弥渡之间,宋末时拉祜族分两路迁至临沧和景东以南一带。

明清时一部分迁到了今天的云南省澜沧江两岸以及元江沿岸。

迁徙中,走得最远的,已越过边境,到达中南半岛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的山区。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僳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

两大方言在语言、词汇上虽有差异,但两种方言可以互相通话。

拉祜族在历史上原本没有文字,曾以木刻记事,结绳记数。

在二十世纪初,外国的传教士来到了拉祜族居住的地区,他们为了便于传教,曾用拉丁字母创制了一套拉祜文。

这套拉祜文很不科学,因而也未能广泛传播。

到解放前夕,懂得这种拉祜文的人很少。

解放后,对原有的拉丁文字进行了改革,制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的勐朗坝、东回一带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新拉祜文。

现在,拉祜语和汉语,拉祜文和汉文,是澜沧县的通行语言和文字。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信仰、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多神拜物,对拉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最为广泛。

清朝初年,大乘佛教传入澜沧江拉祜族居住区后,佛教逐渐取代了原始宗教的位置,成为与政治结合的宗教思想。

最新-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 精品

最新-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 精品

拉祜族建筑文化的变迁一、前言拉祜族属于古氐羌遗裔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普洱市、临沧市、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2010年全国拉祜族总人口有475023人。

云南的拉祜族大部分居住在远离城镇海拔较高的崇山峻岭之中,因此房屋建筑形成了其固有的特点。

佐扩村隶属于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拉祜族乡,是一个佤族、拉祜族混居的行政村,地处力所拉祜族乡东南边,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县城36公里。

东邻勐梭镇,南邻翁嘎科乡,西邻力所村,北邻王雅村,辖佐扩、南约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南约是佐扩村唯一一个拉祜族自然村,坐落在背山朝阳的山坡上,有80多户,373口人,其传统民居建筑因地就势,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形成了干栏式建筑风格。

干栏式民居建筑是一种古老的建筑,干栏一词源于古代南蛮对其住房的自称,到南北朝时期才在史籍中出现,是人类巢居的延伸,干栏又称干阑、杆栏、高栏、葛栏等。

任何建筑,不论是原始的还是现代的,哪怕是一片土墙,一个简易的茅棚,都是对一定自然空间的人为占有、分割和改造利用。

穴居和巢居的出现,作为最早的人为居住形式,确立了一种‘人工造作’的空间秩序。

后来的建筑形式无论如何变化,皆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对空间复制、移植和创造的结果。

据拉祜族老人讲,远古时候,拉祜族先民学鼠类动物安窝,住在穴洞里,后来又学鸟类安窝,安在树上,但是慢慢地发现,住在树上虽然很安全,但是活动不方便。

由此可以证明,拉祜族先民有过穴居或巢居的历史。

南约寨拉祜族民居建筑文化是典型的拉祜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其地理位置处于十分边远的农村山区,作为研究拉祜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变迁的调查点最适宜不过。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

最近二十年来,由于拉祜族自身内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受外部建筑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建筑样式发生了急剧的变迁,这种变迁体现在建筑材质、建筑外型及内部结构、功能等方面。

云南拉祜族传统聚落“卡”形态特征分析

云南拉祜族传统聚落“卡”形态特征分析

官方网站 71引言 拉祜族作为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

拉祜族“卡”是由拉祜族语音译而来,具有村寨、聚落的含义。

杨鹤书是早期研究拉祜族社会体制与形态的学者,他在《略论拉祜族的母权制及其向父权制的过渡》中指出,在解放前,拉祜族聚落内部依然存在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社会残余[1]。

可见,古代的拉祜族从原始社会群体开始发展,经历了母系氏族组织[本文引用格式]刘雄强,杨大禹. 云南拉祜族传统聚落“卡”形态特征分析[J]. 南方建筑,2021(2):71-76摘要 拉祜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拉祜语“卡”是村寨(聚落)的意思,“卡”作为拉祜族特有的乡村聚落,展现了拉祜族各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

“卡”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值得研究与保护的传统聚落。

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和集中的拉祜族传统聚落“卡”主要位于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内。

选取澜沧地区的拉祜族传统聚落“卡”作为研究对象,从形态的角度切入,分析其自然人文环境并追溯“卡”形态特征的成因,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出团状内向型、带状延展型和枝状组合型三种类型的传统聚落“卡”形态特征,并详尽分析其聚落空间形态内的构成要素。

以期在当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内容。

关键词 拉祜族;传统聚落;形态特征ABSTRACT The Lahu ethnic group is a unique minority in Yunnan Province. In the Lahu language, "ka" means village (settlement). As a unique rural settlement of the Lahu ethnic group, the "ka" show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economic form of the Lahu people during each historical period. The Lahu "ka", which are now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concentrated,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Lancang Lahu Autonomous County, Yunnan. The article selects the Lahu "ka" in the Lancang area for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phology, analyzing its natural human environment and tracing the causes of the "ka" morphological features. The study summarizes the three types of the "ka" settlement'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ward-looking, strip-like, and branch-like combination through both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in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settlement. The goal i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and content for study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KEY WORDS Lahu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ettleme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68019):历史文化村镇遗产及其文化生态保护的研究与示范。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一、民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白族的房屋多采用白色石灰墙,内部有三开间,正面设有一个照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彝族的土掌房:彝族的房屋多为夯土建筑,结构简单但十分坚固,适应山地气候。

傣族的竹楼:傣族传统住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两层,下层空出,上层住人,既防潮又防野兽。

二、民族服饰彝族: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胸襟、背肩、袖口上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银泡。

纳西族: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下着长裤,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既美观又实用。

白族:白族男子常穿蓝色长袍,女子则穿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

三、语言文字多语种环境: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 3 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 22 个少数民族使用 26 种语言,14 个民族使用 22 种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已有上千年历史。

彝族文字:彝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十月太阳历与玛雅文明相媲美。

四、音乐舞蹈芦笙舞:彝族、苗族等民族都有芦笙舞,这种舞蹈动作优美,常在节日、婚礼等场合展示。

傣族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通过手势和脚步模仿孔雀的动作。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保存了许多唐宋元明时期的古老音乐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五、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点燃火把庆祝丰收和祈福,活动包括篝火晚会、火把舞等。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以示祝福,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

白族三月街: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集市,人们会进行赛马、歌舞表演和文化商品交流。

六、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云南是中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共存。

藏族藏传佛教:云南的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如转经、祈祷非常普遍。

纳西族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结合了多种文化和宗教元素。

各族的民居

各族的民居

各族的民居拉祜族建筑特色-桩上竹楼:拉祜族住所,多依山而建盖在幽竹丛林深处,树林繁茂的山头或山腰上。

建筑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落地式的茅屋,一类是桩上竹楼。

拉祜族的住房一般有三间,中间一间为客房,进门右方墙角就是神龛。

僳僳族建筑——木楞平板房:山区,多数村庄座落在山腰。

房屋结构大致分两类:一是木质结构,房屋的“网壁”用长约一、二丈的木料垒成,上覆木板;二是竹木结构,先在选好的房基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上铺一层木板,四壁以篱笆围成,顶盖茅草或木板。

这房屋的中央设一个大火塘,全家老幼都围着火塘吃饭睡觉。

过去他们很少有被盖,到了深夜被冻醒时,再往火塘内加上几块柴,吹燃火,又继续睡觉。

盖房时,若主人备料不全,本家族的人或本村的人都会自动帮助凑足。

盖房这天,他们采取协作方式,即全村人停止生产,一齐帮助盖房。

按照习惯,也须在当天建成,否则认为不吉。

这里的僳族人盼房屋门上,常常挂着几个牛骨头,表示这家人擅长狩猎,并且是富裕的象征。

挂的牛头骨头越多,就越表示勇敢和富有。

迪庆境内僳僳族住房以木楞平板房和土墙平板为主,一般都为三间平房,中间设有火塘,左右两间为储藏室及寝室。

住房对面为畜厩。

现在,有的僳僳族仿照汉、纳西、藏等民族的房屋建筑结构,别具风格。

苗族主要建筑形式:吊角楼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

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

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壮族建筑——半干栏式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祜族建筑特征————————————————————————————————作者:————————————————————————————————日期:ﻩ拉祜族民居特点4.1拉祜族木掌房民居澜沧、孟连、勐海一带,气候温热潮湿,其住房是利用自然资源的竹、木、草、藤等,建成干栏式住屋。

上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舂米等。

平面一般近似长方形,楼层低矮,被深深的出檐遮盖着,远望只见一根根木柱上,架着甚为硕大的黄色草顶,淳朴自然,不加装饰,颇有田园风光的韵味。

1)分布拉祜族木掌房民居分布于云南临沧县、澜沧县、孟连县、勐海县等地。

2)形制拉祜语称“木掌楼”为“左课叶”,房屋大都建在山区坡地上,底层架空的高度约在1米左右,亦算是矮脚干栏民居形式之一(图4.1—1)。

正如当地拉祜族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小小掌楼四个角,大门朝着太阳开”。

在“木掌楼”东边山墙处,经常设一个宽度约1米左右的晒台,叫“古塔”。

每当人们回家时,先由独木梯上到晒台上,用水冲洗干净脚上的泥土后再进屋。

屋分前后两间,前间较小,叫“切骂郭”,安有木臼。

这种木臼很特殊,口在楼面以上,脚在楼面以下,很好使用,舂米时又不会引起楼面震动。

后间为火塘间“阿扎”,全家做饭、起居、睡眠都在这里进行(图4.1—2)。

另有一种“大房子”,椭圆形草顶屋盖。

楼层室内两侧用篱笆或木板分隔成向内开放若干小隔间,供小家庭居住。

中间有宽敞的通道,其上设若干个火塘(图4.1—3)。

如此多的入口,冬季全体成员相聚时居住较为拥挤,但因各小家庭半年以上的生产时间,都分散居住在稻田地边的“班考”里,农闲时才返回“大房子”居住。

因此,“大房子”似乎变成了临时居住的公共场所。

而这种“大房子”也反映了一种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

3)建造 拉祜族木掌楼的梁柱受力体系较简单,大构件用榫卯接,其余的用竹篾绑扎。

屋盖共用桁条5或7根,其中部的三或五根,置于两支点的三或五架梁上,边部两根桁条则直接放置在檐墙上,此两条桁条与中部的梁架无联系措施,自呈纵向承重系统。

因此,屋盖承重体系构成中部和两边分别为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的横向木屋架结构图4.1—1 拉祜族木掌房远眺 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p79图4.1—2 拉祜族木掌典型平面 图片来源:杨大禹 《云南民居》p79体系。

桁条之上用圆木椽子,加横向圆竹,用竹篾绑扎固定,再于其上绑扎草排屋盖,其方法甚为奇特,是将草束端部折下绑于另加的一根横向竹条下。

(图4.1—4)由于受到建筑技术和所采用建造工具的局限,拉祜族的“木掌楼”过去仍然使用“埋地式”和顶端带叉的天然木柱。

屋顶为茅草顶,楼面为纵横交错搭接的承重竹木构件。

施工方法保留着原始互助的美德,一家建房,全寨出动,伐木,割草,齐心协力,三日内建成,主人招待用餐,不另付报酬。

4)民居实例1.澜沧县南段寨亚宅房屋由主房、牛厩和粮仓组成。

干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关养小牲畜和堆放柴草。

主房是近椭圆形平面,草顶。

该房屋已建十年,原住四家,后已分开。

现住姐妹二人,是妇女当家,丈夫从妻居的母权制家庭。

成员有老人,两姐妹及其丈夫、子女共9人。

楼上大空间,由5榀两支点木屋架组成。

各屋架的两支柱间用竹席分隔成小隔间,前不设墙。

中央通道甚宽大,可称之为堂屋。

设火塘四个,其种一个是煮猪食用的火塘,其余则为生活用火塘,上吊烤棚。

两端椭圆形部分,贮存粮食。

用一侧两个小隔间的位置设楼梯和平台,均在一个屋顶下。

(图4.1—5)图4.1—3 拉祜族木掌房“大房子”图片来源: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续篇》p143图4.1—4 拉祜族木掌房典型剖面 图片来源:杨大禹 《云南民居》p79图4.1—5A 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透视图4.1—5B 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二层平面图4.1—5D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剖面图4.1—5C 澜沧县南段寨亚宅 一层平面2.孟连县公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有主房和粮仓各一幢,宅地周围设竹篱围墙。

主房是干栏式草房,外形前端是椭圆形,后端是双坡顶的悬山式。

入口设在前端,外有晒台和走廊。

内部作横向分隔为内外两间,外间大,中设火塘一个,上有吊烤棚。

家庭成员共七人,户主夫妇住外间,老人与小孩住内间,在外室的一间又另隔成一小间,供大儿子居住。

由平面形式看,此小间系后来所隔。

表明了拉祜族的居住方式,正在从古老的共居一室,逐步走向分室居住,此趋势已十分显著。

(图4.1—6) 成因:澜沧县西南部和孟连县等地的拉祜族,所处环境较为闭塞,很少受外来影响,故民居较多保存着传统形式,如反映氏族公社集体生活状态的“大房子”,这是生活在这一带拉祜族独特的住房特点。

而随着经济发展,其公社逐渐解体,形成以小家庭为中心的“木掌楼”单栋住居形式。

比较/演变无论是“大房子”民居,还是晚出现的以单一家庭为中心的“木掌楼”民居,都是一种干栏民居,既反映了傣族、德昂族等相邻民居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本民居文化的特点,兼具民族性与地域性。

图4.1—6A 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透视图4.1—6B 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二层平面图4.1—6D 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 剖面图4.1—6C 信乡班别寨拉祜三队扎宅一层平面图片来源: 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续篇》p151—152图片来源: 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续篇》p146—1474.2拉祜族挂墙房民居在一首拉祜族的民间歌谣中这样唱道:“砍来了竹子和木料,要盖房子了,不会盖房子,去看老鼠窝,样样准备好九堆,照着老鼠堆模样,冬月里盖起了新房,方方正正四个角,坐北朝南的方向。

”这种拉祜族自称是仿老鼠窝模样盖起来的新房,就是这里要介绍的“挂墙房”(图4.2—1)1)分布“挂墙房”因其有良好的抗震性,故主要分布于地震多发的云南澜沧地区。

2)形制拉祜族“挂墙房”是一种以“头叉”为纵向支撑结构的落地式民居,平面为横向布局,三开间,入口在正中,左边设主火塘,火塘周围是起坐、睡眠的地方。

右边堆放粮食或杂物,家中人口较多时也常利用这边作睡眠用。

火塘为室内空间控制的中心,对祖先崇拜是划分室内空间的重要依据。

3)建造由“头叉—头梁”和“老鼠叉—老鼠梁”组成一个纵向框架,是为承重的主体结构。

位在矩形房屋平面两短边中点上的两棵高木柱称“头叉”,将一根有足够长度的圆木横架在两根“头叉”之间,是为“头梁”。

其两头向外悬伸出适当长度。

以同样的方法再在房屋平面的四个角上立4棵顶端带桠杈的柱,其高度低于“头叉”,与檐口高度相当,是为“老鼠叉”。

以两“老鼠叉”为一组,各横架一根圆木,在头梁两侧与头梁相平行,是为“老鼠梁”。

在头梁与老鼠梁之间,依一定间距布置上若干斜木及斜木的联系件,这就构成了两面坡屋面的基层。

沿房屋周边,在与老鼠梁的高度齐平处,留出门洞,密栽一列小柱,中距在0.3—0.4米之间,小柱与小柱之间再绑上水平向的竹片,由地面到小柱顶,每间隔0.2—0.3米左右绑一道。

然后把拌合好的黄泥长草一咎一咎地挂上竹片,调整均匀后随手将双面抹平,待干后便成了“挂”着的草泥房,房屋因此得名(图4.2—2)。

总起来说,以木、竹、草、泥为材料,以纵向构架为承重体系,柱脚深埋地下,柱顶图4.2—1A 拉祜族挂墙房远眺 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p109图4.2—1B 拉祜族挂墙房 图片来源:杨大禹 摄带天然桠杈以承托纵梁,其他部位的构件联接均采用捆绑方式,这就是拉祜族挂墙房的结构特征(图4.2—3)。

这种薄而轻、整体连贯性很好的“挂墙”处理方式,对于居住在地震时有发生的澜沧地区的拉祜族而言相当适用,简易方便的建造方式也满足其迁移农业的生活特点。

4)民居实例澜沧县某拉祜族挂墙房民居该民居平面较为简单,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面积约60平米,只有一层,右面为火塘,左边为卧室,中间一间供祖上牌位,屋顶向外伸出形成前廊,前廊中间一间有篱笆作为分隔,结构较为简单,梁柱均为桠杈相接。

屋顶材质为茅草顶,先用檩条与椽条作垂直交叉织成网格,上铺茅草,构成整个屋顶构架。

柱子应用质朴,直接将原木做柱子,上还有未经雕琢的小桠杈,从上到下弯弯曲曲,与一般民居中光洁笔直的柱子大不一样,别有一番特色。

在建筑围护墙体的构造上,它以纵横双向绑扎的竹片为基层和立柱固定在一起,然后用拌好的草泥(即整条长的茅草或稻草和泥巴各占一半)自下而上塞挂于绑好的竹片网格内,两人配合同时边挂边用手把墙面内外抹平。

其就地取材、建造施工便捷,墙体的整体性强。

(图4.2—4)图4.2—2 挂墙房墙体制作过程 图片来源:杨大禹 摄图4.2—3 挂墙房结构示意图片来源: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 p327图4.2—4A 挂墙房民居平面图4.2—4B 挂墙房透视图4.2—4C 挂墙房剖面图片来源:杨大禹《云南民居》p109成因:1957年以前一直生活在金平县南部深山密林中的苦聪人(现在识别为拉祜族),社会形态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的发展阶段。

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计,经常迁徙,没有固定村落。

用芭蕉叶搭的棚子便是他们的家。

这是原始林居生活的写照,其“挂墙房”就是适应于游猎生活的产物。

比较/演变“挂墙房”与佤族“鸡罩笼”,瑶族“叉叉房”同属“地棚系”建筑,且属于墙—顶分离式的地棚式民居,但具体在材料与结构的选择应用上区别较大,这反映了各自社会经济的不同,和民族文化与自然地理的多种因素对民居形式的影响。

即便同是拉祜族,依然分有属于干栏系的“木掌楼”和属于地棚系的“挂墙房”,这也体现了上述因素的影响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