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劝学素材

合集下载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青霞先生文集序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青霞先生文集序素材

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

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

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③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

②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

阃,郭门的门槛。

寄,托付。

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

③荐绅:士大夫。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君子之自行也素材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君子之自行也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君子之自行也素材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

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

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

”不复于王而循。

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

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

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②。

”遂伏剑而死。

王曰:“请成将军之义。

”乃为之桐棺三寸③,加斧钅质其上。

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荆之为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

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④。

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

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

”于是乎伏斧钅质,请死于王。

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

”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

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

君令赦之,上之惠也。

不敢废法,臣之行也。

”不去斧钅质,殁头于王廷。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①诚:同“成”②桡:弱③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

”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

④政廷:执法官。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养:供养之地B.遁者无罪..无罪:不加惩处C.还.车而返还:退回D.阿.有罪,废国法,不可。

阿:私,偏袒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令弟子超驾,辞.而行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重修定王台碑记素材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重修定王台碑记素材

重修定王台①碑记(清)夏献云湖湘人尚气节,风俗敦厚。

虽乡愚僻壤,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

盖其崇根本,渐摩成化久矣。

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一宅②一台,岿然独存。

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

光绪二年,修贾太傅祠成,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

今年春,郡绅李君兴谟等以重修请。

官绅俱有同志,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③事,焕然一新。

考《汉书》,景帝二年,封子发为长沙王。

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与程姬有共太后之称,唐姬并无封号。

而相传定王筑台,有云望程唐二母者,有云望唐母者。

《长沙县志》称双女墓,地不可考。

亦从《水经注》《方舆胜览》《楚宝》《通志》拾遗言,望唐姬为是。

宋朱、张夫子登台有诗,元许有壬始言定王之孝。

《楚宝》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说必不谬。

《北海碑》④言:“炎汉太宗,长沙清庙。

”光武中兴,肇祀舂陵⑤,李碑⑥足补祀典之阙,亦文人尊崇之意耳。

蓼园⑦见任昉《述异记》,尤为孝思之证云。

又考,宋时台为长沙学宫,今祀仍旧制。

窗牖洞开,风景殊胜。

隙地复蓼园旧迹,台侧得泉曰古涧泉。

泉旁为东涧草堂,迤南为望云山馆。

有池有馆,杂植花竹,足以备流连,志景慕已。

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明伦尚孝,风俗之良。

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

云从政湖南,涓埃无补,见斯邦化行俗美,而知彝⑧伦秩叙之有由来。

登斯台也,其必有闻风兴起于百世下者矣。

是为记。

【注】①定王台:为古代长沙名胜,传为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所筑。

相传刘发来长沙后,思念其母,派人运米去长安,再将长安的土运来长沙,筑一高台以登临望母。

②宅:贾谊故宅。

③蒇:完成。

④北海碑:即麓山寺碑,唐李邕作。

⑤肇祀舂陵:肇,开始。

舂陵,湖南宁远县西北,刘发之子刘买封于此,称舂陵侯;光武帝刘秀即为刘买后裔。

⑥李碑:即李邕的麓山寺碑。

⑦蓼园:定王刘发宫殿中的一处苑囿。

⑧彝:常道,法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莫著.于长沙定王著:显著,昭著B.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逮:达到,实现C.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博:增加,丰富D.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饬:整治,整顿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②斧斤以.时入山林B.①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C.①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①而知彝伦秩叙之.有由来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答案 D3.下列陈述和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湖湘一带的人由于崇尚为人的根本,久而久之而成风习,故即便是偏僻地方的愚鲁之人谈及忠孝,也会神情激越。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新修滕王阁记素材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新修滕王阁记素材

韩愈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

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

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

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

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

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

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

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

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

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

”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

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选自《昌黎先生文集》)[注] 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

后两作已失传。

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

③大号:年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壮其文辞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窃寄目偿所愿焉窃:私下里。

C.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燕:同“宴”,设宴席。

D.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槛:门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B.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去年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D.子其为我记之王之好乐甚,而齐国其庶几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书巢记素材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书巢记素材

[宋]陆游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

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

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

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

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

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

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miǎo,树梢),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

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dí,相见),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

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吾侪(chái)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

淳熙九年②九月三日甫里陆某务观记。

[注]①椟(dú):木柜。

②淳熙九年:淳熙,宋孝宗的年号。

淳熙九年,即1182年。

务观:陆游,字务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书。

置:放弃。

B.凤之巢,人瑞之。

瑞:把……当作瑞兆。

C.尧之民病水者,上而为巢。

病:灾难。

D.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

比:邻近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 )A、枭之巢,人覆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

B、因为以自警。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人栖于木,易于反掌。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

虎搏于人,以其尾击之。

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 )A.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雷州盗记素材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雷州盗记素材

雷于粤为最远郡。

崇祯初,金陵人某,以部曹②出守。

舟入江遇盗。

知其守也,杀之,并歼其从者,独留其妻女。

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持牒往③,而群诡为仆人④,莫能察也。

抵郡逾月,甚廉干,有治状,雷人相庆得贤太守,其寮属及监司使⑤,咸诵重之。

未几,太守出示:禁游客,所隶毋得纳金陵人只履;否者虽至戚必坐。

于是雷人益信服新太守乃能严介若此也。

亡何,守之子至,入境,无敢舍者。

问之,知其禁也,心惑之。

诘朝,守出,子道视,非父也;讯其籍里名姓,则皆父。

子悟曰:“噫!是盗矣。

”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

监司曰:“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

”于是戒吏:以卒环太守舍,而伏甲酒所。

旦日,太守入谒。

监司饮之酒,出其子质,不辨也。

守窘,拟起为变,而伏甲发,就坐捽⑥之。

其卒之环守者,亦破署入。

贼数十人卒起格斗,胥⑦逸去,仅获其七。

狱具如律⑧,械送金陵杀之。

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盗也。

东陵生⑨闻而叹曰:“异哉!盗乃能守若此乎?今之守非盗也,而其行鲜非盗也,则无宁以盗守矣。

其贼守,盗也;其守而贤,即犹愈他守也。

”(徐芳《雷州盗记》)[注释] ①节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徐芳,清初小说家。

著有志怪小说《诺皋广志》。

②部曹:指京师各部司官。

③持牒(dié)往:拿着公文前往雷州。

牒,公文。

④诡为仆人:诈称是仆人。

诡,假装。

⑤其寮属及监司使:他的部下和上级。

寮属,部下。

监司使,监察州郡官吏的官,在所派监察区内巡回监察,行使检举官吏的罪状的权力,必要时在监察区内设署。

⑥ 捽(zuó):揪。

⑦胥(xū):都,全。

⑧狱具如律:按法律定案。

狱具,定案。

⑨东陵生:作者自称。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①以众中一最黠者为伪守黠:②亡何,守之子至亡何:③然不敢暴语,密以白监司使白:④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向: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① 雷于粤为最远郡/新竹高于旧竹枝②乃能严介若此也/于是雷之人乃知向之守非守也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意思均相同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意思均不同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① 以部曹出守/则无宁以盗守矣②否者虽至戚必坐/就坐捽之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①②用法意思均相同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①②用法意思均不同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① 入境,无敢舍者/以卒环太守舍②其卒之环守者/贼数十人卒起格斗A.①用法意思相同,②不同 B.用法①②意思均相同C.①用法意思不同,②相同 D.用法①②意思均不同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止,吾旦日饭守而出子。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鸣机夜课图素材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鸣机夜课图素材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蒋士铨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行九。

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

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

吾母脱簪珥①,治酒浆,盘罍②间未尝有俭色。

越二载,生铨,家益落。

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

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③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既识,即拆去。

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

时铨及小奴衣服冠履,皆出于母。

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令小奴携于市,人辄争购之。

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

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

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

母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既而摩铨顶曰:“好儿子!尔他日何以报尔母?”铨稚,不能答,投母怀,泪涔涔下。

母亦抱儿而悲,檐风几烛,若愀然助人以哀者。

记母教铨时,组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

读倦,睡母怀。

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

鸡鸣卧焉。

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赵、秦、魏、齐、梁、吴、楚间。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必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浮槎山水记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浮槎山水记精品素材

【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浮槎山水记精品素材【吹尽狂沙系列】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浮槎山水记精品素材欧阳修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阇山,或曰浮巢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

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

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

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

浮槎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

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

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

浮槎之水,发自李侯。

嘉祐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

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石池漫流者也。

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予于京师。

予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

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滠,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

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

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李侯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其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

故子以志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侯始也。

三年二月二十有四日,庐陵欧阳修记。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次第..次第:等级次序B.李侯折节..好学折节:降低身份,屈己下人C.至于荫长松,藉.丰草藉:凭借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

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

圣人生于疾学。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

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

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

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

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④,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注】①兑:通“悦”。

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

③堇:野葛,可做毒药。

④孔子畏于匡:畏,通“围”;公元前407年10月,孔子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在经过匡地时,匡人误认为孔子是阳虎,围困了孔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理:治理。

B.圣人生于疾学疾:敏捷。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要:通“邀”,求,取。

11.下面句子中,表明尊师的一项是
A.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君主希望自己的臣子忠,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孝;每个人又希望自己能光荣显赫。

但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在于这些人都不懂理义,而不懂理义是因为他们不学习。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

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文中举了曾点与曾参父子两人的故事,是用来说明尊师和尊父一样重要。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4分)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4分)
(3)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

(3分)
参考答案
10.B (疾:奋力,用力,努力。


11.D (D项的大意是: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

”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说明颜回对待自己的老师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十分尊重。

A项的意思是:“然而,做君主
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

”这是讲不能得到忠孝显荣的根源,不是尊师。

B项的意思是:“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这是从反面说明重学。

C项的意思是:“因此,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

”这不是表明尊师。


12.C (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弗能兑而反说”,即“不能使人心悦服反倒生硬地说教”。

“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是“弗能兑而反说”所造成的结果。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句。

(第①句注意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第②句“名之显、身之安”译为“名声显赫,自身平安”,“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独立性,不译。

注意:不是定语后置现象。


参考译文: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

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

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

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

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

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

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

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

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

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

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

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述而彰明了。

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

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得以施行,使自身得以尊贵,不也差得太远了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从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

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

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那人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反倒给他喝毒药一样。

(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肖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推行道义。

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这样的老师去朝见也不会感到心惭。

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

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而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起来。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谁有父亲可以看出来,谁有老师也可以看出来。

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尊师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

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不是遭到困厄了吧。

”曾点说:“即使他遭到困厄,我还健在,他怎么敢因困厄而不回来!”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

”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尊敬啊。

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