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教师读书笔记3篇

合集下载

小学教师寒假读书心得范文

小学教师寒假读书心得范文

小学教师寒假读书心得范文寒假是教师们难得的休息时间,也是培养自己的最佳时机。

为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我充分利用寒假的时间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并从中获益匪浅。

首先,我选择了一些教育类的书籍进行阅读。

其中《教育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好地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另外,《教育变革与教育政策》这本书也给我启发很大。

它深入分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和发展趋势,让我对教育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意识到自身在教育改革中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我还选择了一些教学设计和教育教学方法的书籍进行阅读。

《教学设计与评价》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如何开展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和评价,对我提升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另外,《魔幻教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

书中提出的“魔幻教育”的理念,让我明白了教育教学中创新和趣味性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尝试新方法的勇气和动力。

除了教育类的书籍,我还选择了一些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红楼梦》这本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让我感受到了其雄奇的气势和深邃的情感。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文学素养有了提高。

此外,《活着》这本小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的命运,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受到了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启发到了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

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通过阅读,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有道德情操、健康个性和综合能力发展的优秀学生而努力。

最后,我要感谢寒假给了我读书的机会。

这段时间的阅读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让我更加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读书笔记(15篇)

教师读书笔记(15篇)

教师读书笔记(15篇)教师读书笔记1任课教师在开学初第一堂课要进行充分的较详细的自我介绍,平时也要与学生多沟通,要建立民主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互相了解是第一步,这第一步的关键是老师。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师道尊严,长幼有序等观念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现代的学生观,则要求教师要了解每一名学生,并且主动全面立体地了解每一名学生,这是建立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基础和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班主任老师应当坚持每周与每位同学谈一次话,哪怕是一两句有意或无意的对话,哪怕是拉一拉学生的手,拍一拍学生的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具有强烈情感需求的而又是十分敏感脆弱的有效稚嫩的心灵啊!开学第一个月班主任老师必须和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进行个别的谈心,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学习基础,爱好特长,走近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心灵需求,人际交往,个性情感,理想追求等,然后你才会有的放矢地对美一位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对每一块心灵的田地施以不同的肥料与营养,才会使他们健康成长。

现代学生的成长出现了“三大三小”现象,即:生活空间越来越大,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的房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压力越来越大,内在动力越来越小。

了解学生的关键是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现代社会中,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渠道在拓宽,情感交流的渠道在缩小,孩子不愿或害怕与教师交流(三分之二)责任主要在教师。

陶行知说:“我们要懂得儿童”,“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作小孩子的先生”。

他十分形象地指出:“你不可轻视小孩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

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

他没有打着讨厌的人,变好像是罗斯福没有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

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梦里也觉得由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11篇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11篇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11篇小学教师读书笔记11篇1、读《课堂亲近生活》作为一名班主任,“民主教育”是他的一大特色,“爱心教育”是他成功的基石。

他的爱是博爱,是严爱,是充满艺术魅力的关爱,他的教育方式是感性的,学生之于他是朋友而非机器。

是啊,当我们以冷眼、责骂和各种各样无休止的惩罚对待学生的时候,我们又怎能期望教育能深入学生的心灵?离开了对学生起码的爱,一切教育都是一纸谎言!2、读《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体会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

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

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

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

读书笔记教师500字

读书笔记教师500字

读书笔记教师500字读书笔记教师500字篇1《民国笑忘书生》是我寒假里读的第四本书。

读后最大的感觉有趣,我觉得倘若把这本书里的轶事与正史中的民国名人结合起来,他们的形象才更丰满、更真实。

《民国笑忘书生》的作者是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的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肖伊绯。

作者撷取诸如周作人、胡适、鲁迅、傅增湘、郑振铎、胡兰成、梅兰芳、张爱玲等等民国公众人物人生当中某个不为人所熟知的侧面、某段逸出于公众视野之外的生活事件等等进行生动而实际的记录和再现,比如严复的“鸦片天演学”、胡适与周作人的诗词酬和、张爱玲的千里寻夫、梅兰芳的钟情佛教绘画、陈寅恪与顾颉刚的择偶观等等,为读者讲述民国的精神氛围中理想主义与现实生活的种种摩擦与融合,呈现一个希望、勇气和失望并存,光明与幽暗交织的况味复杂的时代的精神氛围。

胡适的糖尿病与他的中西文化观有什么关系?王国维如果留在密韵楼里读书,是否还会自沉于昆明湖?鲁迅为什么要揭发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盗书”行径?陈寅恪学术传奇背后有怎样的择偶观?诸多问题,引人深思。

读书笔记教师500字篇2不管哪个级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有支配的时间。

作为孩子来说,更多的时候不会合理利用这样的时间。

如果这些时间大人不能做好引导,让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就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

比如说,课间,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追逐打闹,也发生过很多事故,撞墙啦,跌倒摔坏了膀子啦,大孩子欺负小孩子啦……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自由。

这个世上,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本就没有不受约束的自由。

苏霍姆利斯基认为,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破坏童年的情趣。

学校体育组在教室门前的空地上画上了“格子”,从开始画线就引起了孩子们的围观,“吃瓜群众”很是好奇。

画好后,虽然很多孩子不会玩“跳格子”这个游戏,但是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游戏规则,兴致勃勃玩得不亦乐乎。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书笔记(大全9篇)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书笔记(大全9篇)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书笔记(大全9篇) 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读书笔记一寒假中我读完了这本《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充满了智慧和哲理,我被它深深的打动了,它告诉我要在爱中找到教育。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看作或者当作一个孩子,从孩子们的角度去多思考,去聆听,去探索,去散发出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与孩子们的思维和情感保持一致,更好的和孩子们相处与交流,也能让孩子们对老师更加的亲切和热爱!我觉得要做最好的老师: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要善于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品质,同时也能培养出学生这样的品质。

想要培养出这样的品质就必须对我们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有创新的意思和丰厚的文学底蕴。

因此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看作是自己生活中不可少的部分。

我们要学习老师的这种精神,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过学习,把这个养成一种习惯。

作为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作为学生的榜样,去引导和督促学生多看书,多学习。

把这些培养成自己和学生的一种习惯,让自己和学生们都体会到读书和自己写作的乐趣,并且分享给大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因此对待学生要有奉献、理解、平等的。

教师首先要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让它不断的照亮,直到照亮整个自己。

同时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然后,要做最好的老师。

每个老师都有过作为一个伟人巨匠的梦想,但是想成功并没有那么容易。

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最好的老师呢,需要我们一点点的积累,发扬水滴石穿的精神,慢慢的积累,最终定会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也是最好的老师。

要不停的拿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做对比,对比今天有没有进步?有没提高?今天有没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要不断的自我思考,这样才能进步。

每天都进步一点点,经久累月之后你会发现前进的便是一大步。

我们要对做最好的老师这个目标充满着激情,同时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敬畏的态度。

教师读书笔记(5篇)

教师读书笔记(5篇)

教师读书笔记(5篇)老师读书笔记1利用假期,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仔细读完了,暗自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

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

也说明白老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好老师的。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讲到转化后进生的问题,刘教授所说的老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犹如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老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这一熟悉应当说也是特别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

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体会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确实也很关怀,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差生那样,说实话,我做不到。

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究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烦和信念,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表达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烦的人。

在文章中还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他强调学问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熟悉,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世界来抚慰我们的生命。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当是被故事侵润着。

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把握学问获得日常生活中不肯定能够拥有的感情体验,同时他们也必定地从中猎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长,因此,我们应鼓舞同学读一些有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特别有必要的。

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同学阅读,留给同学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互相关联。

“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表达。

作为老师,最珍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幻想吧。

精选教师读书笔记摘抄(通用10篇)

精选教师读书笔记摘抄(通用10篇)

精选教师读书笔记摘抄(通用10篇)精选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篇1“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

”——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不小歌》。

从这首生动的小诗里可以看出,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根本点在于正确地看待儿童。

和成人比较,儿童小的只是生理,只是年龄,不小的是他的“心”,是他的精神生命;在陶行知先生的心目中,儿童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儿童的精神生命与成人是平等的。

陶行知先生奉行教育民主,强调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表现在儿童教育上,特别强调三个理念——1.信任。

信任的是潜能。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智慧充其量开发不足10%,每个孩子,哪怕是残疾孩子,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尊重。

尊重的是人格。

儿童与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当给予极大的尊重。

在人格结构中,自信是根基。

因此教育者应当格外注意保护和激发儿童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成功者的心态,这才是握住了开发巨大潜力的金钥匙。

3.理解。

理解的是心灵。

人是千差万别的。

各人所处的环境也是千差万别。

因此,决不能用单一的尺度去衡量每个人的生命价值。

成功的真正含义是各自尽展潜能,人人创造最好的自我。

在不承认差异的教育里,大多数儿童是找不到自信的,因而其潜力开发的.路径必然被阻塞。

差异不仅应当可以接受,而且应当成宝贵的财富加以开发。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很多教育者呼唤的教育平等。

“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这句话或许就能充分体现这个教育理念。

现在,我们的班级中,有不少是外来民工子弟,这些学生刚转来时,其中有部分学生基础差且思想、道德与老生有着不小的差异,如果对这些学生有羞辱、嘲笑、蔑视和冷漠的现象出现,只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干扰他们的学习,破坏和谐的教学氛围,只会给教育带来不利的因素。

为此,我们将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树立平等育人的理念,本着“爱满天下”的精神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为学生服务,让他们人人得到尊重,人人享有机会,人人有所追求,人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读书笔记(优秀5篇)

教师读书笔记(优秀5篇)

教师读书笔记(优秀5篇)教师读书笔记篇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作为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我,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我。

我作为一名教师,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累并快乐着。

我的生活已经和孩子们紧密连接在一起,他们开怀大笑时,我会跟着笑;他们沮丧时,我会一起难过;他们被批评、被否认时,我会觉得很失败,他们的一举一动影响着我,已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和孩子们相处,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给孩子足够的耐心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他们不会在短时间里改掉不好的习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贪玩、犯错、调皮是他们的本性。

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很聪明但是懒惰、厌学,自控能力极差,每天除了发呆就是睡觉,最开始我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为严格要求他就会有效果,我天天盯着他逼着写作业,结果适得其反,无奈之下给他家长打了电话,其实静下心来细细想想,我所做的没有站在他的角度感受过,所以要给孩子多一点点耐心,多一点点爱心,让时间来证明他的优秀。

二、时刻警醒自我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我的全部热情,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

有爱的教师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持续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用心,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我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

“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

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

三、对孩子足够的用心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很有内涵的读本,作为班主任必须用心去读懂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成人、成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假教师读书笔记3篇
【篇一】笛卡尔曾经说过 ,‚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还有一句话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所以我认为 ,在一个人的成长中 ,离不开好书的阅读 ,但在关键的时候 ,还需要有高人为我们指点迷津 ,这两者好比鸟儿的两只翅膀。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了这两只翅膀 ,他就会在幸福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

《爱的教育》里面的主人公安利柯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小男孩。

他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可以自由自在地读自己喜欢的书 ,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有通情达理的父亲和善良的母亲 ,最重要的是后来他遇到了睿智而伟大的舅父 ,他教会他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人生哲理。

安利柯是幸运的 ,我也是幸运的。

我有幸通过上网读到《爱的教育》这本书 ,更有幸在这本书的续集里认识了舅父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人物。

从他的身上 ,我学到很多 ,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日行三善‛的做法。

‚日行三善‛ ,最初是作为一种赠物 ,在父母双亡后 ,由本村牧师唐 .爱培里斯德送给舅父的。

那天早上 ,牧师告诉舅父 :每朝起来 ,请先自誓一日中须行三件好事 ,晚上睡时请自
省今日预定要做的三件好事曾否实行。

这样行去 ,你的一生没有一日浪费。

刚开始得到这份‚赠物‛时 ,舅父很不以为然 ,认为还不如给他一、二枚银币的好。

但第二日 ,当他独自坐在海边的岩石上时 ,竟情不自禁地把牧师的话回想起来 ,坐在那儿沉思了一会儿。

结果就是从那时起 ,他决心依守牧师的教
言 ,每日搜求足以使自己身心与知识完善的三件事。

五十多年来 ,他一直不忘唐 .爱培里斯德的教训 ,每日在努力着 :第
一 ,增进自己的健康 ;第二 ,把心弄好 ;第三 ,修养思想。

这样直到垂老的日子还照样行着。

纵观舅父的‚日行三善‛ ,其实就是告诉我们 :多做实
事 ,少说空话 ;多做有益于自己身体、思想、情感的好事 ,每天积累自己的健康、德行和知识 ,使自己生活得健康、充实和快乐。

由此我想到了古人曾经说过的两句话 :‚吾日三省吾身‛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又想到了陶行知的‚每天四问‛ :第一问: “自己的健康有没有进步 ?有 ,进步了多少 ?‛第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有 ,进步了多少 ?第三问 :‚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有 ,进步了多少 ?‛第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有 ,进步了多少?“我还想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的一段话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
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 ,在临死的时候 ,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所有这些 ,都是告诉我们 :要做一个有目标且脚踏实地的人 ,认认真真地做事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人生之路。

朋友们 ,让我们一起来践行‚日行三善‛ ,让我们的生活从此变得充实快乐起来吧 ! 【篇二】《我的精神家园》是作家王小波的一本散文集,他以其一贯的通俗不失幽默的风格,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我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虑及的生活。

金钱、权力,这在现世上是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一面;沉默地思索,是另一面。

思索是一道大门,通向现世上没有的东西。

智慧永远指向虚无之境,而不是死死盯住现时、现世和现在的人。

有人总是自鸣得意地说,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然而王小波和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让我们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句地道的废话。

对于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自由的世界而言,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恰是最能体谅他人的人,最具宽容精神的人,最有协调能力的人,因此从来就不会要求绝对的自由。

他在《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中写道‚蛊惑宣传虽是少数狂热分子的事业,但它能够得逞,却是因为
正派人士的宽容。

‛王小波的幽默并非皮肉上的滑稽与俏皮,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

他的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幽黑的洞口:
他揭示社会的众生相,追踪灵魂进行拷问,尽显世相荒诞。

以嘲讽的态度揭示环境和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而成扭曲、畸形之态,反衬出我们被设臵得了无生趣的精神世界和压抑得失去自我的情状。

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内在的精神生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灵魂。

‚人活在世上,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王小波用他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其生命的硕果来验证着他的信念:
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才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关于他在本书中我欣赏的句子还有很多。

在《诚实与浮嚣》一文中他说:
‚人忠于已知事实叫做诚实,不忠于已知事实就叫做虚伪。

还有些人只忠于经过选择的事实,这既不叫诚实,也不叫虚伪,我把它叫做浮嚣。

‛在南方周末 1996 年的新年献词中写道‚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

‛在《有关天圆地方》中写‚人们的见识总要受处境的限制,这种限制既不知不觉,又牢不可破。

‛他还极爱引用罗素的文字,而我读了之后也确实觉得受益匪浅。

罗素先生曾言‚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

‛‚对人来说,不加检点
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

‛王小波以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思想渊源,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

我们在他的精神家里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篇三】《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意义颇深的人类哲学发展史,它延伸出了人们对哲学世界的向往与渴望,对人类自身问题的好奇与不解,它见证了每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无知转变为智慧,由困惑到了解自身哲学。

这本书为人们开启了哲学之门与致知之门,在茫茫大千世界给予人们前进的希望。

《苏菲的世界》不仅是智慧的世界,亦是梦的世界。

它将会召唤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礼赞,这种赞叹不是虚无的,它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至高寄托,人们在这种思索方式下总能找到睿智的缩影。

使人们不只满足于当下所知,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超乎前人的,他用事实验证了哲学不只是夸夸其谈,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究,是人们的必备饮食、精神营养。

在宇宙的世界里,我们的星球似乎是一个想象力被束缚的存在。

认为所有的事物均有其出现的理由,却并未进行仔细地思考。

例如:
‚人是从何而来?‛,‚生物是如何进化而来?‛。

就这样,很久以后开始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哲学有时更像一架天平,无论何物放上去,立刻显而易见,无可否认。

诚然,哲学家并不深究‚万物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他们更多思考的是一种东西为什么存在?而自然的形貌又不断改变,他们从事物的机理出发,研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为何会有某一种事物的存在,再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上。

对自然的很多疑虑做出哲学方面的思索,将人们从‚人从何而来?‛的圈子中释放出来,进一步研究其具体的构造,从而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与社会。

当今中国社会被实物主义占领,对于人们来讲哲学显得太过于飘渺。

但是,从某种意义来讲,哲学是一剂良药,它以某物的本质为药理,对症下药,就好像鲁迅的笔杆子,很深刻地揭露这个世界的假象,让更多的人看清这个世界的美丑。

许多人在迷茫的生存中失去自我,宇宙的意义在他们看来是无稽之谈,每个人都是自顾自地活着,用肉体的富足掩饰精神的颓败。

从本书的故事来讲,不仅使我们提升对人生的理
解,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认知。

此书可以提高人心灵的层次,将人们的细末神经通过放大镜无限的放大,最后数清命运的纹理。

大多数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时才了悟人生的哲学,后悔终生晚矣。

我们要尽早探求生命的哲学,充分考量人生的价值,不可惶惶终日,最后无法挽回。

《苏菲的世界》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意义的好奇,我们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仔细思考,永葆好奇的心态去探索,去挖掘。

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所讲的一般:
‚那些困扰我们的,是我们疑难、困惑的问题也曾经发生在所有聪明人心上;一个问题都没有漏掉,而且每一个聪明人都回答过它们,按照各自的能力,用各自的话和生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