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表现手法汇总

合集下载

常见表现手法梳理

常见表现手法梳理

常见表现手法梳理一、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

二、表现手法认知1、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2、以小见大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比方说,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

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

再比方写爱国,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

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

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3、联想和想象?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

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一)以小见大,指小处落笔,大处落眼,写小的事情表现大的主题,这种写法往往借助平凡、具体的小事,或生动的细节描写,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来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表达深刻的道理。

《变色龙》中,街头巷尾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但是却表现了一个尖锐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这种小事情反映的重大问题,就是以小见大。

《赵普》中“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两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赵普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借物喻人,明着写物,实质写人。

通过对物的歌颂来赞美和物具有同品质的人,这是写人常用的一种写法。

阅读这类文章关键在于抓住物与人相似的地方。

如《白杨礼赞》,借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比喻北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

《孤雁》(唐/杜甫)中,作者自喻,表现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诗中还有一群野鸦“鸣噪自纷纷”,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三)托物言志,明着写物,实质是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明作者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这种写法与借物喻人一样,抓住物与人的相识之处。

《石榴》描绘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

古诗词中也比较多见。

(四)借景抒情,指让感情依附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情是目的,景是手段和条件,情要从景中引发,与写景的特征相关联,这样的情才真,才充分,才具体感人。

常见的方式有: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美景、哀景)衬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朱自清的《春》,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笔下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春早人勤图无不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山”“水”“雪”本不具有感情,但在作者笔下则流露出喜爱之情。

10种表现手法

10种表现手法

10种表现手法
以下是10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直接进入主题,不拐弯抹角,能够迅速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衔接和过渡,使得文章结构严
谨,前后呼应。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文章的中心或主题,
增加文章的深刻性和感染力。

4.伏笔与照应:伏笔是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
垫;照应则是与伏笔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

5.线索:通过时间、空间、人物、事物等线索,将文章的材料贯穿
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文章结构紧凑。

6.烘托(衬托):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7.对比(对照):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
突出各自的特点。

8.欲扬先抑:先贬低或否定某一方面,再强调或肯定另一方面,以
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

9.正侧描写:正面描写是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描写;侧面描写则是
通过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的描写,来突出描写对象。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含蓄地
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哲理。

以上这些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些手法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常见20种表现手法

常见20种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导言: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情感、揭示主题或展示故事的艺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16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做出类比,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丰富语言形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

二、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之具有人的形象和特征。

拟人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感染力。

三、夸张:对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极端放大,以突出该特点的重要性或引起读者的注意。

夸张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四、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对照之下更能凸显主题。

五、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象征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六、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七、设问:用问句的形式来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作品的互动性。

设问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引发读者的共鸣。

八、排比: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概念,使句子结构平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排比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力度和感染力。

九、倒装: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使之与正常语序相反。

倒装手法能够增加句子的独特性和艺术感,使作品更加吸引人。

十、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外貌、声音、味道、触感等细节进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事物。

描写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具体形象,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十一、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情感、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话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十二、叙述:通过叙述事件的经过、发展和结果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叙述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连贯流畅,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十三、抒情:通过深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共情、感同身受。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学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20种,其中包括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象征、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照应、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感官描写、夸张、抑扬、故意误会和巧合。

以小见大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指通过小事反映大问题。

例如,《变色龙》通过街头狗咬人的小事,表现了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

《赵普》中的“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和“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两处细节描写则展现了___的勇气、毅力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

借物喻人是通过对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的特征。

例如,《白杨礼赞》借白杨树比喻北方___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孤雁》中的野鸦则象征缺乏感情的平庸之辈。

托物言志与借物喻人类似,通过对物的赞颂来表达作者的志向或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例如,《石榴》描绘了外在美和内在品质,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也是作者理想、追求和志向的体现。

借景抒情则是让感情依附于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___的《春》通过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___的《济南的冬天》则通过融情于景的写法展现了对山、水和雪的喜爱之情。

虚实结合则强调___和想象,通过虚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照应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能够呼应悬念、伏笔、铺垫、渲染等,增强文章的整体感。

常见的照应类型有扣题照应、首尾照应、层层照应、随机照应、细节照应和对比照应。

通过分析照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意图。

例如,《为你打开一扇门》最后一段就是点题照应、首尾呼应和层层照应的典型例子,而《往事依依》则通过前后照应和点题照应,强调回忆往事对自己的激励作用。

《十三岁的际遇》则通过对比照应,突出自己对___的感情,增强抒情色彩。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品味和分析照应,并学会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它通过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常见20种表现手法

常见20种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分别如下: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的所有的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

表现手法1 衬托【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异的事物做陪衬的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

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的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叫正衬;用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叫反衬。

【考题再现】联系原文说一说,下面选段中对篝火燃烧的描写是否离题了,为什么?(2009年安徽省阜阳市中考语文卷)我拐过山嘴,却见若干男女围绕着篝火歌舞。

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

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

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

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

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节选自卞毓方《张家界》第三段)【思路解析】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张家界”,而原文第三段却用大段的篇幅来描写并非张家界独有的篝火。

乍一看,这里的描写似乎游离了主题。

但是,如果仔细读完文段,我们就能发现作者写篝火的用意在于:通过对篝火燃烧的描写营造了一个“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从而反衬出夜空中“森森然”的山峰。

所以说,这里的对于篝火的描写并非离题,也没有浪费笔墨。

作者是以“火树银花”来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迁移训练】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

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

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

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

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

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节选自季羡林《夹竹桃》)【思考题】作者在写大门内的夹竹桃之前,还写了院子里的其他花,作者用意是什么?表现手法2 联想和想象【概念解说】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

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相关、相似。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里中,凭借记忆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它的特点是改造并创新。

改造是手段,是思维过程,创新是结果。

【考题再现】美学家认为“要发现生活的美,必须透过想象力这副眼镜”。

请联系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修牙刷的呼喊声”使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想象?写出两例。

(2008年福建厦门中考语文卷)常常是在一些晴朗的下午,阳光透过窗玻璃的反照,在天花板上浮动。

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悠扬的女声:“修牙刷坏格牙刷修喂……”这样枯燥乏味的几句话,竟然被唱出了婉转迷离的旋律,这旋律,悠扬高亢,跌宕起伏,带着一种幽远的亲切和温润,也蕴涵着些许忧伤和凄美,在曲折的弄堂里飘旋回荡,一声声扣动着我的心。

这时,我正被大人强迫躺在床上睡午觉,窗外传来的这声音,仿佛是映照在天花板上的阳光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阳光演奏出的声音和旋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午后的阳光,就有着这样的旋律。

我的想象力很自然地被这美妙的声音煽动起来,我追随着这声音,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奇怪的是,在我的联想中,就是没有和修牙刷的行当连在一起的东西,只是一阵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传来的美妙音乐。

我唯恐这音乐很快消失,便用心捕捉它们,捕捉它们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回旋,每一声拖腔。

当这声音如游丝一般在天边消失,我也不知不觉被它带入了云光斑斓的梦境。

这声音和浮动的阳光一起,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像一支饱蘸着淡彩的毛笔,轻轻地抹过一张雪白的宣纸,在这白纸上,便出现了永远不会消除的彩晕。

因为这些歌声,修牙刷这样乏味的活计,在我的想象中竟也有了抑扬顿挫的诗意。

我常常想,能唱出如此奇妙动听的歌声的人,必定是一些很美丽的女人。

我不止一次想象她们的形象:柳树一样的身姿,桃花一样的面容,清泉一样的目光,她们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

(《远去的歌声》佚名)【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把握文意的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具体涉及到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思考辨别能力和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需要把握文段的思路,抓住关键句、关键词。

答案示例:1.听着窗外美妙的声音,我仿佛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2.听着奇妙动听的“歌声”,我想那吆喝的女人一定是很美丽的仙女,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迁移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

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我的心又提了起来。

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

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

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朦胧了。

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

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

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节选自凤仙草《13元“遗产”》)【思考题】文章第4段空白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表现。

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

表现手法3 象征【概念解说】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一般情况下,象征手法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像《陋室铭》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体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出象征之意。

【考题再现】作者在文末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

(叶延滨《灯火的温情》)(2009年安徽省亳州市中考语文卷)【思路解析】文题是《灯火的温情》,其“托物寓意”的意味已经较为明朗。

其次,本文是卒章显旨型结尾方式,点明文章旨意的正是结尾这几句话。

此处“灯”的象征意义,即是指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人格”、“风骨”、“高洁”。

【迁移训练】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

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

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记得有一年,我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

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

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

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

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

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

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节选自李国文《拾叶者言》)【思考题】请结合有关文意,选出文章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简要说明。

表现手法4 间接抒情【概念解说】间接抒情,是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它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

1.借景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