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花源记有感范文600字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0篇)

《桃花记》〔精选10篇〕《桃花记》〔精选10篇〕《桃花记》篇1你是否知道“世外桃”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美妙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妙的憧憬之中,《桃花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绘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桃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
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乐,这是我们如今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
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
桃花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如今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通过《桃花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滑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实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认。
《桃花记》篇2似乎是因为闲适,还似乎因为心绪烦乱,总之,对于如今的一些亲历和见闻有一种见了也是白见,说话似乎更是多余,就是那么一种感觉。
手边的书,已经翻过不知时日,边边角角已经破损露白,我不忍再次拿起。
于是,从书架子上取下了《简明历史辞典》,虽然也是“辞典”,但与时髦的“开心辞典”,毕竟截然不同。
我百无聊赖地翻着,介绍陶潜的简短文字,映入眼帘,方晓得所谓的陶潜,乃大名鼎鼎的陶渊明是也。
于是,我又找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找到了《桃花诗并记》,读了起来,诗我不懂,更喜欢不起来。
我觉得,诗歌,总该是浪漫的,哪怕就是愤世嫉俗,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精选25篇)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读后感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精选25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篇1前段时间我们学了文言文《桃花源记》,读完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无忧无虑的好时光。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渔。
虽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确,它让我们跨越千年的光阴,感受这桃林的美。
桃花林中并没有生长着其他的树,这是仅属于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样的粉,纯净,没有一丝杂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简简单单的十七个字,却描绘出了桃花源里的场景。
场地开阔,房子没有外面的世界那般东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尔会看见几只田鼠在里面穿梭自如;池塘很干净,没有什么烂树枝烂叶,池塘边上放着几个渔网,桑树长得很茂盛,可以看见几只鸟儿在上面张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们坐在门口,享受的着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着在那忙着抓蝴蝶的孙子孙女。
人到晚年,还有着儿孙陪伴,这应是最幸福的事了吧!桃源代表着人们内心对世间美好的向往,抱有对世间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为自己对世界保持阳光心态的一片小天地,一个伊甸园,在现实社会的丑恶和黑暗下,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
我的妈妈心里就有这片不染的桃园,我曾问她:你看过无数疾苦与病痛,经历各种痛苦与不公,无奈,你怎么还能这么乐观,单纯?妈妈说她心里有伊甸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向往,无论经历多少磨难,总会想到伊甸园里是美好的,完美的。
我们虽然身处在各种不幸与痛苦中,但只要我们的精神处在心中的桃源,就不会感到绝望,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乐观,自在。
我愿在外婆家的桃花源里不长大,享受儿时的一切。
也愿我和我的妈妈心中都有不谢的桃花园!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篇2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读《桃花源记》有感(精选15篇)

读《桃花源记》有感(精选15篇)读《桃花源记》有感(精选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桃花源记》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桃花源记》有感1最近几日,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偶有所感,付与笔端,倾于纸上。
夹水两岸,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正是此番美景,使得渔人“欲穷其林”,也让陶渊明陶醉其中,不可自拔。
步入桃源,仿佛若有光,这光照亮了路,使渔人豁然开朗,让身处尘世的陶渊明心中有了希望。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环境安适宁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渔人目之所及,便是陶渊明心之所向。
陶渊明,那个才溢志高,偏生于末世的靖节先生,在亦仕亦耕中挣扎了十余载,终于抛却五斗米的束缚,躲进自己构建的“象牙塔”中,开始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
他以为是脱俗,实则也是一种逃避。
社会不会因为他的离开而停止动乱,也没有一方势力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百姓也不曾过上他所期望的桃园生活。
当世外世界与凡尘俗世的对比愈来愈强烈,在理想与现实间来回挣扎,却不懂得作出行动来争取,伤的最深的仍是浊世中的清醒者。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讲,世外桃源并不存在,因为所有的和平都是通过斗争而来的。
若是一味选择逃避,就永远无法触及真正的美好。
在虚构世界里自我解脱,独守一方天地,终究没有奔赴正义来的实际,终在荒凉中落下人生的帷幕。
这个世界向来不是至纯至美,“独善其身”是一种生活态度,也要有“革弊端,济天下”之宏愿壮举。
读《桃花源记》有感2最后,我想起来了,十一岁的梦是有结尾的。
梦中的桃源乡里人告诉我,桃花源这个地方一定存在,只要你相信它,肯对这个地方念念不忘,那你定会过上平和宁静的日子,纵然不如这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相闻水草丰美,但它另是一种境界,淡中真境,境中本然,既是那般。
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600字(通用24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600字(通用24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篇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
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
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
”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
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但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
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
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快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快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
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我们可以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桃花源记》优秀读后感600字5篇

《桃花源记》优秀读后感600字5篇读完《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后,深深地被陶渊明笔下那片“世外桃源”吸引住了,他用淋漓尽致的字句展现了一幅美好、和谐的画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优秀读后感6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桃花源记》优秀读后感600字1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吧。
这个故事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古时候人们多战乱,没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
没有战乱。
贫困,有的只是幸福,快乐。
作者通过想象,把“桃花源”这个地方的景致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几处写的非常好。
第一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这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见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惊奇。
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说是因为战乱的话,那他们早就出去了,因为战争是不会一直停在一个地方的。
所以说,他们留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地方仿佛人间仙境,树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居住。
再加之这个地方又极少知道,所以他们决定留在这里,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第二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这段话让我们心生猜忌:渔人不是去壹次了吗?他应该还记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记号呀!再看下面一段内容: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后来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不过,这篇课文真的写的不错。
把这个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作者的这个结尾倒是提醒了我们,若我们也想有这样一个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保护环境,不准滥砍滥伐,共同建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优秀读后感600字2品读《桃花源记》,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一颗赤子之心。
我们在羡慕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同时,也能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首先,如果真如桃花源中人所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精选19篇)

读《桃花源记》有感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精选19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桃花源记》有感600字(精选1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桃花源记》有感篇1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后,我的灵魂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进那个人间仙境。
那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有的只是快乐和谐的生活。
我经常幻想着那样的人间仙境。
但这仅仅是幻想,当回过神来,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因为现实中的世界距离那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明白了关爱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带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们沿着荷花塘走过,微风拂面,淡淡的荷叶清香中夹着柏油的气味,原本令我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一扫而光。
这时我想到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还存在,那么还可以闻到竹叶的清香呢。
可是,现在大部分的气味都被尘土的气息所代替了。
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越来越多,排放的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还有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使原本就污染严重的环境雪上加霜,想起这些,心里一阵遗憾。
夜幕如期降临,我和弟弟沿着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脚步,我问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
”他指着一只打转的鸟儿说:“姐姐你看,是小鸟,好可爱呀,也在做游戏吗?”我说:“可能是吧。
”他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鸟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妈妈,找不到家了?晚上会害怕吗?”面对他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
观望四周,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来为了造路、建房,竹林变成了柏油路与居民区,或许这只鸟儿正如我弟弟所说的那样失去了家园,无家可归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失去了家园的何止是这一只小鸟呢,有多少小动物无家可归,有多少动物濒临灭绝或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这都是人类所赐。
渐渐地我开始进入梦乡,我仿佛变成了刚才所见到的那只鸟儿,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这儿晴空万里、山清水秀、我在这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往下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气候,在阳光的照耀下,花儿显得分外鲜艳。
《桃花源记》的初二读后感600字5篇

《桃花源记》的初二读后感600字5篇《桃花源记》的初二读后感600字1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吧。
这个故事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古时候人们多战乱,没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
没有战乱。
贫困,有的只是幸福,快乐。
作者通过想象,把“桃花源”这个地方的景致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几处写的非常好。
第一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这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见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惊奇。
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说是因为战乱的话,那他们早就出去了,因为战争是不会一直停在一个地方的。
所以说,他们留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地方仿佛人间仙境,树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居住。
再加之这个地方又极少知道,所以他们决定留在这里,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第二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这段话让我们心生猜忌:渔人不是去壹次了吗?他应该还记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记号呀!再看下面一段内容: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后来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不过,这篇课文真的写的不错。
把这个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作者的这个结尾倒是提醒了我们,若我们也想有这样一个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保护环境,不准滥砍滥伐,共同建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的初二读后感600字2品读《桃花源记》,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一颗赤子之心。
我们在羡慕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同时,也能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首先,如果真如桃花源中人所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那么就类似于清朝的闭关锁国,经济该如何发展呢?不提经济,农业又该如何发展呢-耕地和水源当然不是问题,可是缺少优良的作物种子,又怎么能保证高产量呢?如果农作物减产,那么村民们就要挨饿。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7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7篇)桃花源记随感篇一你有无忧无虑地生活过吗?你想要无忧无虑的生活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多么的美好啊,这应该是大部分人比较向往的生活吧。
你渴望这样的生活吗?你渴望像梦中仙境一样的桃花源吗?当我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时,我看到了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田间许多农民在松土跟中耕种,空地上几个小孩围在一起玩游戏,树荫下老人们在一块儿悠闲地聊天,加家中飘来饭菜香,好似在催促玩的正开心的孩子们,该回家吃饭了;又好像在催促田间劳动的人民,是时候该回家休息休息了,快吃上一口香气四溢的饭吧……这一切是多么的和谐美好啊!累了,回到家就可以休息;困了,回到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在床上躺上一觉;饿了,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菜。
这一切,多么让人向往啊!可在那个时候,这一切真的存在吗?这一切真的可以实现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社会已经千疮百孔,这一篇《桃花源记》只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这一切在那个时候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诗人只是借文字来表达自己渴望和平的情感和愿望,也许这也是一种寄托吧!“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想必诗人也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所以才写下这个结局,要知道这一点小小的想要安居乐业的愿望在当时都只能是一种奢望,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梦中仙境啊!乱世纷争不是凭一己之力就可以阻止的,但是谁不想要过和谐安宁无忧无虑的生活呢?这种愿望难道不是每一个生活在乱世中人们比较深的渴望?那么你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请告诉我:你有无忧无虑地生活过吗?你是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吗?桃花源记随感篇二前段时间学的课文《桃花源记》,无疑是我读过最特别的文言文了。
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这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所有人在此安居乐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桃花源记有感范文600字
读桃花源记有感1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
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
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
‘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
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
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
多的数不胜数。
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
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
们的心灵。
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读桃花源记有感2
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一个渔夫只身舍船进入一个山洞,发现一座桃源,这里的居民男耕女织,大人小孩均参与劳动,没有赋税和徭役,人们的关系十分淳朴亲切,到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
在一部浪漫传奇里,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几乎寄托了中国人所有的梦想,无都市之喧嚣,无尘世之烦扰。
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他们的致命弱点就是逃避现实,梦想脱离现实斗争,把“世外桃源”与世隔绝起来。
作为文人墨客这样美好的空想,是情有可原的。
但决不能忘记背后残酷的矛盾和斗争。
美国等会让你和蔼吗?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会让你和蔼吗?贪官、奸商、恶棍,织成的黑社会会让你和蔼吗?越来越大的贫富悬殊中隐蔽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会让你和蔼吗?
读桃花源记有感3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我
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
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
’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
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
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
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
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
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
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
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
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
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
读桃花源记有感4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
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
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
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
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
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
《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
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
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
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
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读桃花源记有感5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后,我的灵魂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进那个人间仙境。
那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有的只是快乐和谐的生活。
我经常幻想着那样的人间仙境。
但这仅仅是幻想,当回过神来,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因为现实中的世界距离那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明白了关爱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带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们沿着荷花塘走过,微风拂面,淡淡的荷叶清香中夹着柏油的气味,原本令我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一扫而光。
这时我想到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还存在,那么还可以闻到竹叶的清香呢。
可是,现在大部分的气味都被尘土的气息所代替了。
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越来越多,排放的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还有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使原本就污染严重的环境雪上加霜,想起这些,心里一阵遗憾。
夜幕如期降临,我和弟弟沿着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脚步,我问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
”他指着一只打转的鸟儿说:“姐姐你看,是小鸟,好可爱呀,也在做游戏吗?”我说:“可能是吧。
”他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鸟呢?它是不
是找不到妈妈,找不到家了?晚上会害怕吗?”面对他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
观望四周,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来为了造路、建房,竹林变成了柏油路与居民区,或许这只鸟儿正如我弟弟所说的那样失去了家园,无家可归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失去了家园的何止是这一只小鸟呢,有多少小动物无家可归,有多少动物濒临灭绝或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这都是人类所赐。
渐渐地我开始进入梦乡,我仿佛变成了刚才所见到的那只鸟儿,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这儿晴空万里、山清水秀、我在这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往下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气候,在阳光的照耀下,花儿显得分外鲜艳。
这里的生活非常和谐,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劳作,享受着劳动与大自然的喜悦。
读桃花源记有感范文精选600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