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理咨询师《认知心理学》笔记(第八章)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师考点

心理咨询师考点

心理学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1、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内容2、人的心理的本质3、心理学发展简史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神经系统的构造以及功能2、内分泌系统与心理第三节感觉和知觉1、感觉概述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3、感觉现象4、各种感觉5、知觉概述6、知觉的种类第四节记忆1、记忆以及记忆过程2、表象3、三个记忆系统第五节思维、言语以及想象1、思维概述2、思维的种类3、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4、语言与言语5、想象第六节意识与注意1、意识概述2、注意概述3、注意的特征第七节需要与动机1、需要与动机概述2、需要层次理论第八节情绪、情感与意志1、情绪和情感概述2、情绪理论3、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以及变化的维度4、情绪和情感的种类5、意志第九节能力和人格1、能力2、人格3、气质4、性格5、人格理论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社会心理学简史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1、社会化2、社会角色3、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1、社会知觉2、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3、归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1、社会动机概述2、主要的社会动机3、社交情绪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1、态度概述2、态度转变3、态度测量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1、沟通的结构与功能2、身体语言沟通3、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4、人际吸引5、人际互动第七节社会影响1、从众2、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3、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1、爱情2、婚姻3、离婚4、家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发展的动因4、心理发展过程5、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6、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7、发展心理学简史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新生儿的发展2、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3、婴儿的学习5、婴儿的言语发展6、婴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1、幼儿的游戏2、幼儿的认知发展3、幼儿言语的发展4、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1、童年期的学习2、童年期的认知发展3、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第五节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1、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2、少年期的认知发展3、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4、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1、青年期的一般特征2、青年期的思维发展3、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1、中年期的更年期2、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4、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1、老化的原因2、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3、老年期的认知变化4、老年生活的心理适应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1、变态心理学的对象2、学科简史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1、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2、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1、认知障碍2、情绪障碍3、意志行为障碍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1、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妄想性障碍2、心境障碍3、神经症4、应激相关障碍5、人格障碍6、心理生理障碍7、癔症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1、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2、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3、相关概念的区分以及内涵第六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1、概述2、心理不健康的分类第七节关于健康心理学1、概述2、常见的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第八节压力与健康1、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2、压力的适应3、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第五章心理测量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测量与测量量表2、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3、心理测验的分类4、纠正错误的测验观5、心理测量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6、心理测量的发展史第二节测验的常模1、常模团体2、常模的类型3、常模分数的表示方法第三节测验的信度1、信度的概况2、信度评估的方法3、信度与测验分数的解释4、影响信度的因素第四节测验的效度1、效度的概念2、效度评估的方法3、效度的功能4、影响效度的因素第五节项目分析1、项目的难度2、项目的区分度第六节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1、测验的目标分析2、测题的编写3、测验的编排和组织第七节心理测验的使用1、主测者的资格2、测验的选择3、测验前的准备以及注意事项4、测验实施的程序以及要素5、受测者误差以及控制方法6、测验的评分7、测验结果的报告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咨询心理学的简史与现状2、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3、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4、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1、精神分析理论观点2、行为主义理论观点3、认知心理学观点4、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5、人性心理学观点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1、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2、心理咨询的分类和一般程序第四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1、幼儿、儿童、少年期的心理咨询2、青年时期的心理咨询3、中年时期的心理咨询4、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第五节婚恋、家庭心理咨询1、恋爱问题的心理咨询2、婚姻问题的心理咨询3、家庭问题的心理咨询第六节性心理咨询1、人类性科学概述2、性心理咨询的内容与方法3、性行为问题附录: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法律条文心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认知心理学》:视知觉的基本过程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认知心理学》:视知觉的基本过程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认知心理学》:视知觉的基本过程2.1大脑系统泽基Zeki(1993)提出了功能特化理论,认为视觉皮质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比如,V1和V2区参与视觉信息的早期处理,V3区负责形状加工,V4区专司颜色加工,V5区或MT区主要负责运动信息的处理。

来自选择性视觉障碍患者(皮质性色盲或运动不能症患者)的研究部分支持这一理论,但它存在两个局限性:1.有研究表明,参与视觉加工的各个脑区并不完全是专司一职:几个区域中的神经元会对朝向、长度差异和颜色作出反应,只有相当强的证据表明对运动方向进行反应的神经元是特化的。

2.该理论难以解释对有关物体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的(捆绑)问题。

伦尼Lennie(1998)提出了一个层级模型,认为视觉加工是层级式的,而且随着层级的提升,分析会变得越来越具体化和精确。

这一模型得到了早期视觉加工区(V1和V2区)远大于其他视觉加工区这一事实的支持,而且在解释捆绑问题上也优于功能特化理论。

然而,该模型的推理色彩太强,因为要证明视觉加工是层级式的,还需要很多研究。

此外,数量惊人的大脑皮质并没有被用来做多少事情的观点遭到了批评。

Mishkin & Ungerleider(1982)区分了负责物体知觉的腹侧通路和负责空间知觉的背侧通路。

与之相比,Milner & Goodale(1995)提出的知觉-行动模型认为背侧系统负责行动指导。

这一模型过于简单化了,而且也不重视两个系统间存在的大量交互作用。

克里姆与普罗菲特(Creem & Proffitt, 2001)提出了一个综合知觉行动模型和Mishkin & Ungerleider(1982)理论的双加工理论,提出背侧通路包含独立的与空间和行动相关的系统。

2.2颜色知觉颜色视觉帮助我们探测物体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分辨。

根据杨-赫尔姆霍兹(Young-Helmholtz)三原色理论,视网膜上有三类分别对不同波长光波反应最为强烈的神经元(视锥细胞)。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笔记(全集)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笔记(全集)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1节第1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一代又一带的科学家对它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人的心理,即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但是,心里的本质是什么,意识的本质又是什么;心理现象是怎么发生,它又是在什么条件下得以发展和完善,最后达到意识的水平的;心理活动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怎样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心理学研究所要解决的。

心理现象可以从它的发生,发展上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构成了心理学中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两个分支;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上进行研究,构成了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的神经机制,构成了生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以服务于提高人的工作水平,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这又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

例如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于教育的教育心理学;服务于管理的组织管理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此外还有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等心理学分支。

把上述研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最一般的规律,这就是普通心理学。

可以说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心理学的各个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一)认知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他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考试测试题——基础心理学部分08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考试测试题——基础心理学部分08

中科院心理咨询师考试测试题——基础心理学部分08 (本测试题共150题,单选题100道,多选题50道)118. 遗忘是指()(多选,1.0分)A: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B: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的现象C: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的现象D: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正确答案:BC答案解析: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遗忘。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基础心理学-记忆-记忆及记忆过程-第49页。

《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基础心理学-记忆-记忆及记忆过程-第45页。

119. 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包括()(多选,1.0分)A:自然衰退B:编码错误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正确答案:ACD答案解析: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造成,或因干扰造成。

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基础心理学-记忆-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第51页。

《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基础心理学-记忆-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第46页。

120. 默写古诗词属于()过程(多选,1.0分)A:回忆B:再现C:再认D:识记正确答案:AB答案解析: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

对应参考教材:《基础理论》(绿皮,培训资料)-基础心理学-记忆-记忆及记忆过程-第49页。

《理论知识》(黄皮,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基础心理学-记忆-记忆及记忆过程-第44页。

121. 记忆是()。

(多选,1.0分)A:是人类智慧的根源B: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C: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D: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正确答案:ABC答案解析: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储存和加工的方式的不同,分为三个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按照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以及信息的编码、存储和加工的方式的不同,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一)反应时实验: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减法反应时小结: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详细笔记整理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详细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概要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研究:①动物的心理现象;②儿童的心理现象;③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总结的心理活动规律是:①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②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认知;(二)需要和动机;(三)情绪、情感和意志;(四)能力、气质和性格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①心理过程和人格;②知、情、意和个性。

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人的心理是:①脑的机能;②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①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事实的证明;②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③临床事实的证明;④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

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①事物的形象;②概念;③体验;④活动。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

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①心理支配人的行为;②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但心理和行为不能划等号,不能说“心理就是行为”,“行为就是心理”。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下列说法是不正确的: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②心理学是社会科学;③心理学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特齐全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特齐全

《认知心理学》名词解释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2. 认知心理学:目前所说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指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5. 信息加工途径:1.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由两部分组成;2.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3.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陈述性记忆: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它适合于存储经加工处理后形成的任何具有意义联系的东西。

7.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8.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9.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

10. 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诸如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ET,其产生的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

13. ER :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

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

15. 人工智能:1.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北京大学认知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认知: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它是人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点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她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3.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4.认知科学:是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5.近因效应现象:在一个长的刺激系列中,最后的项目回忆的最准确。

简答论述1.试分析认知心理学简史答:①19世纪:内省法(冯特):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的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的客观的报告这些感觉。

冯特特别指出,像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这样的高级心理过程,不适合用内省技术来研究。

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威廉•詹姆斯的记忆理论②20世纪:行为主义: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她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不是心理过程。

行为之一者很少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人有一种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

格式塔心理学家也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③当代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信息加工途径有两个重要的成分: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2.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①脑损伤病人研究:脑损伤研究大大的增加了我们对大脑组织的理解②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

PET扫描能够用来研究像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

③磁共振成像(乂区1):研究者让强但无害的磁场穿过被试的头部。

这种技术为脑解刨学提供了详细的图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只需5秒钟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要90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咨询师《认知心理学》笔记(第八章)
第八章问题
一、问题解决概述:
1.问题的特征
每个问题都包含着三个特征:
⑴初始状态,它描述了问题开始时的情境;
⑵目标状态,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人们达到目标状态;
⑶障碍,它描述了一些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迈进有困难。

2.问题解决的步骤:①问题的确定②问题的定义和表征③策略形成④信息组织⑤资源分配⑥监控⑦评估。

3.简述理解问题的二个步骤:理解问题所需的第一个步骤是注意重要的或相关的信息,而忽视无关的材料;理解问题的第二个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如何表征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途径
1、一种是算法,所谓算法是指迟早总会产生解决办法的方法。

一种叫做穷尽搜索的方法,就是一种算法。

使用这种方法时,人们会尝试一个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答案。

2、一般来说,人们花在搜索答案上的时间,粗略地同问题空间的大小成比例。

问题空间是指,对于一个问题解决者来说,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

通常,一个问题还可能有其它的解决办法。

然而,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这些解决办法,那么,这些解决办法将不
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

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策略是手段-目的分析和类推。

3、手段-目的策略:
手段-目的策略有两个重要成分。

首先,人们把问题分解成许多亚问题或较小的问题;然后,针对每个亚问题,人们尽力缩小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

手段-目的分析把问题解决者的注意集中在初始的问题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上。

小人与魔鬼问题及有关研究:
Greeno研究了小人与魔鬼问题。

他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会停下来计划下几步移动的策略,而不是以一个固定的步调移动小人和魔鬼。

特别是第一步移动之前和另外两步关键的移动之前,人们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4.类推途径:
问题同构:在小人和魔鬼过河测试中,如果将小人和魔鬼改成不同国家的居民,问题的性质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些有着同样的根本结构和解决办法,但细节不同的问题称作问题同构。

问题解决的类推途径还有其它一些标准的术语。

我们当前努力解决的问题通常称作目标问题。

为了解决目标问题,我们应该参考过去我们解决过的类似的问题,即所谓的源问题。

表面特征:即问题中所使用的特定的客体和术语。

结构特征:是为了正确地解决问题所必须理解的根本核心。

三、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⑴专业知识:在问题解决的许多阶段上,专家同新手到底有怎样的不同?
①知识基础,新手和专家在他们的知识基础方面有巨大的区别。

②记忆:专家和新手记忆与专业领域有关的信息的能力不同。

专家的记忆技能是非常特异的。

③表征:新手和专家表征的能力也不同。

新手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表面特征,而专家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结构。

④问题解决途径:同新手相比,当专家遇到一个其专业领域范围内的新问题时,他们更可能使用手段-目的策略。

也就是说,他们把问题分成几个子问题,按照特定的顺序解决问题,专家开始工作之前,规划问题解决步骤的能力更强,专家适用类推途径的方式不同。

解决问题时,专家更可能对不同问题之间结构上的相似性作出评价,新手更容易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干扰,因此经常选择不合适的源问题。

⑤对初始状态进行精细加工:同新手相比,专家对问题的初始状态考虑得更彻底。

⑥速度和准确性:同新手相比,专家对问题的解决更快,准确性更高,因为它们的操作更加自动化,专家能够同时考虑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

⑦元认知技能: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的一个重要成分。

专家对自己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能力更强。

专家似乎能够更好地判断问题的难
度。

他们也能更好地意识到什么时候他们正在犯错误,他们也能更恰当地分配时间。

⑵心理定势。

是指一种心理上的惯例或不动脑筋的僵化,这种惯例或僵化往往阻碍有效的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既要求自上而下加工,也要求自下而上加工。

因为专家能够快速地和准确地使用先前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他们能够恰当地运用自上而下加工。

相比之下,心理定势代表一种过分的自上而下加工。

⑶功能固着:是指我们给物体所指定的功能,倾向于是固定的或稳定的。

象心理定势一样,功能固着也代表着一种过分的自上而下加工。

不同的是,心理定势是指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功能固着是指我们考虑物体功能时的思考方式。

⑷问题的性质:顿悟和非顿悟问题。

当我们解决类似顿悟问题时,问题的解决办法,通常会突然闯入我们的头脑。

而且,我们会立即认识到这个解决办法是正确的。

相比之下,当我们遇到非顿悟问题时,我们通常使用推理技巧和一套常规的解决程序,逐渐地解决问题。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开始解决顿悟问题时,通常他们会相信一些没有根据的假设。

这意味着,人们可能搜索错误的问题空间。

因此,自上而下加工不恰当地支配了人们的思维。

越是坚持自上而下思维,越是难以从这种境地中走出来。

为了正确地解决问题,人们可能需要休息片刻,以便于误导性的信息不再主宰人们的思维。

与顿悟问题不同,非顿悟问题典型地受益于自上而下加工。

当解决顿悟问题时,一旦我们接近正确的解决办法,我们会体验
到信心的突然跳跃。

事实上,信心的突然增高,可以用来区别顿悟和非顿悟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