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科学实验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爱和兴趣,尊重实验规则,增强实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燃烧的条件及实验探究。

2.实验方法和规则的学习。

难点1.如何进行科学实验,掌握实验方法。

2.燃烧条件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燃烧条件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实验过程的演示PPT。

2.学生准备:化学实验器材、实验记录本、安全护目镜。

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简单地介绍燃烧和燃烧的条件,并让学生回忆并总结了一下。

实验操作1.实验1:火柴能否在水中燃烧–步骤:•把盛有水的玻璃杯放在金属铝箔上,使其与不燃物质隔开。

•挑起火柴,让火柴燃烧。

•把燃烧的火柴放到盛有水的玻璃杯里。

–结论:•火柴在水中不能燃烧。

–分析:•燃烧需要氧气,水中的氧气浓度太低,远远不足以维持火柴的燃烧。

2.实验2:火柴燃烧所需的氧气量–步骤:•在玻璃杯里放入铁裁片、紫色的石墨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酸性紫色13分子和硝酸。

•点燃火柴,立刻将火柴插入盛有以上物质的玻璃杯里。

–结论:•燃烧只在火柴接近杯口时进行,而且是被限制在杯口狭窄的燃烧区内。

–分析:•燃烧需要氧气,燃烧区的氧气浓度比较高。

3.实验3: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量–步骤:•先取两支蜡烛,放在两个不同的玻璃瓶里。

•一支蜡烛燃烧时,另一支蜡烛待燃烧开始后立刻把瓶口靠近第一瓶内的燃烧蜡烛,尽可能让它们的瓶口几乎相接在一起。

–结论:•两个蜡烛在不同的氧气含量的情况下,燃烧的时间不同。

两个蜡烛都是呼吸出的CO2让灭,而不是缺氧灭。

–分析:•燃烧需要氧气,瓶内的氧气浓度比瓶外的要低,当两个瓶瓶口相接时,外面的氧气很难进入内部,致使其中一个瓶内的氧气不足,蜡烛燃烧减缓。

实验总结让同学们对实验进行总结,回答为什么燃烧需要氧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教案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燃烧的条件”,是九年级化学实验活动3的内容。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燃烧的基本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燃烧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燃烧的基本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火柴、蜡烛、酒精灯、铁丝、棉花球等。

2.实验药品:酒精、澄清石灰水等。

3.课件:燃烧的条件的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氧化反应、氧化剂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现象,让学生对燃烧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燃烧的现象,从而理解和掌握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防火、灭火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新)人教版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人教版化学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学,本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探究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到探究实验中,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拟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及灭火原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法及实验结论的推导【教学难点】实验的标准操作【教学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

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剪刀、水等。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了燃烧的一些相关知识,可能大家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上,今天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用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可观察到蘸有酒精的棉花燃烧起来了,而蘸水的棉花没有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1〕取一小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别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可观察到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可以燃烧。

〔2〕从乒乓球和滤纸上各剪下一小片〔同样大小〕,分开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将薄铜片放在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铜片的中部,可观察到:刚开始滤纸片和乒乓球碎片都没有燃烧,一段时间后,滤纸片燃烧起来,而此时乒乓球碎片没有燃烧。

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要到达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3.点燃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不留空隙,观察到蜡烛熄灭,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燃烧的条件教案

燃烧的条件教案

燃烧的条件教案教案标题:燃烧的条件教学目标:1. 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以及燃烧的条件。

2. 掌握燃烧所需的三要素。

3. 能够描述和解释燃烧反应的示意图和方程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1. 燃烧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2. 燃烧的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

3. 燃烧反应的示意图和方程式。

4. 燃烧实验的设计及观察。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白板和马克笔。

2. 实验器材:可以进行简单燃烧实验的材料(例如蜡烛、纸张等)。

3. 实验用具:安全火柴、点火器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入燃烧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曾经在生活中观察到什么事物可以燃烧?燃烧是怎样发生的?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使用PPT或白板,简要介绍燃烧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解释燃烧的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分别进行讲解。

步骤三:燃烧反应示意图与方程式(10分钟)1. 展示燃烧反应的示意图,包括燃料、氧气和产物。

2. 讲解燃烧反应的方程式,强调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性。

步骤四:实验演示(15分钟)1. 分组进行简单燃烧实验,例如点燃蜡烛或燃烧纸张。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整理实验记录。

3. 向学生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为什么燃烧会停止?步骤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带领学生讨论燃烧的应用领域,例如火灾的预防和化学反应中的燃烧。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通过问题回顾课堂要点,确保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和基本过程有清晰的理解。

2. 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燃烧相关的小研究课题,鼓励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燃烧反应和防火知识。

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探究不同条件下燃烧的特点,例如在缺氧条件下的燃烧。

拓展活动:1. 参观当地的消防局或化学实验室,了解相关的安全知识和实际应用。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的条件
主题:燃烧的条件
目标: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并能够解释为什么有这些条件。

一、引入
1. 通过举例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是怎么发生的?
2. 定义: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产生火焰和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

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1. 温度: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火柴要擦燃才能着火?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一定的
温度。

2. 氧气: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火焰会熄灭在水培养皿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燃烧需
要氧气。

3. 燃料:以石油灯和蜡烛为例,让学生观察燃烧的特点,并解释燃料在燃烧时起到的作用。

三、总结
1. 让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温度、氧气和燃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会发生吗?为什么?
四、拓展
1. 分组讨论:除了温度、氧气和燃料,还有哪些条件会影响燃烧?
2. 燃烧的应用:通过案例讨论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煤气灶、汽车引擎等。

五、作业
1. 自行寻找一些燃烧的例子,并分析其燃烧的条件。

2. 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观察到了哪些与燃烧相关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六、反馈
1. 在下节课时回顾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燃烧的理解程度。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燃烧的条件。

初中化学研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初中化学研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初中化学研究燃烧的条件教案
一、知识回顾
1.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伴有较大的放热现象。

2. 燃烧的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着火点等。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燃烧的定义及燃烧的条件。

2. 掌握燃烧的实验方法和现象。

三、教学过程
1. 实验一:可燃物质燃烧现象
(1)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玻璃棒。

(2)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用火柴点燃玻璃棒,将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下。

(3)实验现象:玻璃棒燃烧产生火焰。

2. 实验二:燃烧的条件
(1)实验器材:酒精灯、质量秤、火柴、试验台。

(2)实验步骤:取一小块含有酒精的可燃物质,称量其质量。

将可燃物质放入酒精灯中,点燃酒精灯。

用火柴点燃可燃物质。

(3)实验现象:可燃物质燃烧产生火焰。

四、作业
1. 列举三种不同的可燃物质。

2. 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燃烧引发的危险事件?如何预防?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及其实验现象,希望同学们掌握燃烧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应对燃烧事故的发生。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加深学生对于燃烧的了解与认识。

实验器材
•铜钢丝网
•蜡烛
•小木棍
•长颈三角瓶
•化学脊椎架
实验步骤
1.将铜钢丝网垂直安装在化学脊椎架上。

2.将蜡烛点燃,并将其固定在小木棍上。

3.将小木棍固定在铜钢丝网的正下方。

4.用一个长颈三角瓶盖住小木棍,并用胶水密封长颈三角瓶与铜钢丝网的接口。

5.待瓶内空气被点燃后,拿起整个实验器材观察。

实验原理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围绕这三个条件展开,实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节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被点燃时,产生的火焰会引燃烧瓶中的氧气。

如果火焰温度足够高,将可以自己保持着然后烧掉蜡烛外部的一部分空气。

当点燃木棍时,三角瓶内便充满了CO2气体,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定理,火焰在不含氧的环境下
是无法燃烧的。

废气中的CO2便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净化。

实验结论
燃烧的条件是氧气、燃料和着火点。

本实验可以说明,当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料才能够发生燃烧。

同时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化学中的燃烧原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实验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燃烧的三大条件对于燃料的燃烧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燃烧的现象,因此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与条件十分必要。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初中化学人教2011课标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条件2、在探究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练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过程,体验探究实验的乐趣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奇心较强,对探究实验比较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操作。

但由于本节课的实验都离不开“火”,若操作不当,会失火,危险性很大。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让同学们人人都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实验的每一步。

同时每个实验台上都准备了盛有水的水槽、湿抹布等等来防止意外的发生,以保证安全。

另外,我们班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盲目一味地做实验,不善于观察实验现象,更缺乏对所做实验进行总结的能力。

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总结实验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比如在验证燃烧条件之一燃烧需要氧气,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将两只高低不等的燃着的蜡烛,用烧杯扣起来,结果两只蜡烛不但熄灭而且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

学生感到很困惑,因此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验证,然后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终于寻找到了正确答案。

原来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密度变小,自上而下下落先接触到高的蜡烛。

同学们开心地笑了,活跃了课堂气氛。

天水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有利于今后化学的学习。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星关区层台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
研讨课教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钱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3.对所学的知识以燃烧为主线进行复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对比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条件;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三、实验用品
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锅钳、薄铁片、三角架、小木块
四、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
六、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