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之三 盛世危情(四)宰相纷争

合集下载

《长恨歌》详细解读

《长恨歌》详细解读

《长恨歌》详细解读先简要说明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它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在唐德宗贞元16年进士及第,贞元19年他被任命为正九品的校书郎,负责国家经藉图书的校正,这个官的任期是三年,到唐宪宗元和元年年初,白居易在校书郎的任期就已经满了,还要等着吏部重新安排工作。

但是这个事情显然并不容易,唐朝的时候安排工作这个事儿就不容易,不光是我们现在。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个情况,白居易早就领教了,所以他又直接参加了当年四月的科举。

唐朝的科举是非常灵活的,就多达100多个科目,和宋以后的科举是不一样的,元和元年的这次制科,它的名称叫做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这是一个吏治的科目,是非常实用的,他有一点儿岗前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的这个意思,考中了之后就可以直接放官了。

白居易很顺利的就再次及第,看人家多厉害啊,连考连及第。

这次考试选中了18个人,第一名就是他的好朋友元稹。

白居易被调任了盩厔县尉,盩厔就是今天陕西省周至县,这俩生僻字是有很多人不认识的,直到上世纪60年代,改成了我们都认识的周至,周至是历史很悠久的一个地方。

山曲曰盩,水曲曰厔,这里南接秦岭,北临渭水,山环水复的地理位置,所以称为盩厔。

著名的道教圣地楼观台,唐代玉真公主隐居的玉华观都在周至县,这里还有一处仙游寺,这里曾经是隋文帝的行宫,后来改为仙游寺,他用来存放佛教的舍利子。

白居易跟当地的两位朋友陈鸿、王质夫到仙游寺来玩,他们谈起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他就是在这个地方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因为诗的最后有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绵绵就是长的意思,所以叫《长恨歌》。

白居易的诗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所以我们也不需要花太大的气力进行注释,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长恨歌写的就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因为这首诗写得很长,它的内容自然就是非常详细的。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的话,这相当于一个非常完整的剧本,从杨贵妃刚刚入宫开始,到她得宠时的无限风光,九州震荡的安史之乱,直到她魂断马嵬驿。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作者:肖铜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06期《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叙事诗的巅峰之作。

诗歌以导致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为背景,以“马嵬兵变”为转折点,完整地叙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

堪称光耀文坛的千古绝唱,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只有在“元刘之外无匹敌,李杜而下见诗豪”的白居易笔下,能妙笔天成如此不朽之作;也只有在诗歌空前繁荣、统治者较为开明的唐代,能诞生以先皇的爱恨情缘为主题的诗篇,“安史之乱”毕竟是盛朝讳莫如深的痛处……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35岁的白居易任盩屋县尉。

史传,白居易早在16岁时,便以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五言律诗而名满长安。

用名士顾况的话说,以此才学,居天下也易!到盏厔县后,白居易便结识了“为文辞意慷慨,長于吊古,追怀往事”的文士陈鸿,“吟诗石上坐,引酒泉边酌”的隐士王质夫。

是年12月,三人结伴拜谒仙游寺。

寺院坐落在通往终南山巅的峪口处,峪口有一岩溶洞,遍布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有的像凌空振翅的雄鹰,有的像追风逐日的骏马……三人小心翼翼地下到洞内,眼前薄雾流岚,耳畔溪泉流响,真可谓别有洞天。

在一处人形的岩柱面前,白居易惊叫道:“你们快看,这像谁?”大家顺着手指的方向驻足凝望一一惟妙惟肖的身形,洁若凝脂的肤色,脚下蒸腾着温泉的雾气,“像不像杨贵妃?”“哎呀,真是太像了!”陈鸿、王质夫一起拊掌叹道,“看,体态盈盈,光彩熠熠;顾盼神飞,颦笑传情,简直是一尊‘天然去雕饰’的出浴贵妃。

如果老皇帝见到此情此景,该不知有多伤怀!”他们边游边兴致勃勃地交谈起来:“玄宗皇帝和贵妃娘娘真是千古奇缘,转眼已过半个百年,如今追思起来,真叫人又恨又怜!”“与乐天同科登第的元稹有诗日‘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此地离马嵬坡不远,这段史实和传说可谓家喻户晓,可惜没有笔墨流传下来!”“奇巧,萧史乘龙、弄玉跨凤的爱情故事也发生在此地,仙游寺恰恰由此而得名。

长恨歌之二 开元盛世(四)君明臣贤

长恨歌之二 开元盛世(四)君明臣贤

长恨歌之二开元盛世(四)君明臣贤【画外音】前面的节目中说到,唐玄宗以独到的眼光,让耿直的宋璟接替姚崇当上了宰相,他的这个选择,不仅成就了李唐王朝,也成就了姚崇和宋璟“开元贤相”的美名。

然而,要从“开元之治”的良好局面进一步走向盛世,宰相宋璟还能否担当重任?对于李唐王朝的未来,玄宗又在进行着怎样的构思呢?【蒙曼】开元四年年底,宋璟接姚崇当了宰相。

他一方面改变了姚崇过于灵活、过于权变的作风,另一方面又保持着姚崇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那应该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宰相了吧?可是就在宋璟的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下子让他处于不利的局面的。

第一件事,我姑且管它叫做恶钱事件,第二件事叫做旱魃事件。

这恶钱是怎么回事?所谓恶钱,它不是我们今天说假币,它是真的铜钱,只不过是老百姓自己造的铜钱,所以它成色不足,分量也不够,这就叫做恶钱。

咱们知道,唐朝开始的时候还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老百姓都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穿衣吃饭都自己解决了,那要是实在自己生产不了的东西,有需求的话怎么办呢?一般也就是以物易物这种方式,交换一下就可以了。

比方说我这有两匹布,我跟你换一坛子酒喝。

所以,很少用得到钱,政府只要铸造有限的货币,投入市场,就足够使用了。

可是到开元年间,其实唐朝已经经过一百年的发展了,生产力上去了,商品经济也繁荣起来了,用钱的地方也就越来越多了,政府铸造的铜钱不够用了,那怎么办呢?好多老百姓,当然得是大商人,有钱的人,就开始自己造钱了。

那可能大家一听吓一跳,这得多重的罪,自己造钱,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的确是大罪,因为我们今天用的是纸币,所谓纸币其实是代金券,但是当时不一样,当时老百姓就把铜给弄到一块儿,你有一个铜瓶,他有一个铜碗,弄到一块化化,它造出来还是真钱,是铜钱,就仿造开元通宝来造就可以了,所以当时政府虽然也是禁止老百姓造钱的,但是绝对不像我们今天打击假币这样厉害。

可是我们也要知道,虽然说老百姓造的也是真钱,可是私人造的钱哪有政府造的钱那么精致,它这个手艺不一样,再说了,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如果商人造的钱跟政府造的一样的话,它不就没赚头了吗?所以这时候私人造的这种恶钱往往是又小又薄,两个还抵不上一个好钱,那这样大量的恶钱投入市场会有什么后果?一下子物价就得涨起来,比方说原来一个馒头,一个铜板,一个开元通宝就够了,现在你那钱又小又薄,好,那就得卖两个铜板了,那物价不就上涨了吗?物价上涨这是关系国家国计民生的事情,宰相得负责任,所以宋璟他作为宰相就得考虑考虑怎么办了,那怎么办呢?宋璟当时就给了两条对策。

白居易长恨歌

白居易长恨歌

而事实当然不是如此。大家熟知一个基本史实是: 而事实当然不是如此。大家熟知一个基本史实是:杨玉环 早在册封贵妃前六年,即开元二十三年, 早在册封贵妃前六年,即开元二十三年,她已被封为李瑁 寿王) 那么,她又如何成为她公公的贵妃呢? (寿王)妃。那么,她又如何成为她公公的贵妃呢? 据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记载: 开元二十二年十一月, 据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记载:“开元二十二年十一月, 归于寿邸。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 归于寿邸。二十八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自天宝六载十 月复改为华清宫) 使高力士取杨氏女于寿邸, 月复改为华清宫),使高力士取杨氏女于寿邸,度为女道 号太真,住内太真宫。天宝四载七月, 士,号太真,住内太真宫。天宝四载七月,册左卫中郎将 韦昭训女配寿邸。是月, 韦昭训女配寿邸。是月,于凤凰园册太真宫女道士杨氏为 贵妃。 据此,我们知道, 贵妃。”据此,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大宦官高力士一手 策划:先将杨玉环度为女道士, 策划:先将杨玉环度为女道士,之后又以另一女子作为替 身赐与寿王;再将杨玉环纳入宫中。就这样偷梁换柱, 身赐与寿王;再将杨玉环纳入宫中。就这样偷梁换柱,作 为儿媳的杨玉环竟成了公公的贵妃! 为儿媳的杨玉环竟成了公公的贵妃!
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2)长恨歌之盛世危情5二相登台

(2)长恨歌之盛世危情5二相登台

(2)长恨歌之盛世危情 5   二相登台演讲人:蒙曼讲课老师简介: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政治、军事史与中国古代妇女史。

代表作品《唐朝先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蒙曼说唐—武则天》等。

内容简介:开元中期唐玄宗选定的宰相相对平凡,相互纷争不已,整个朝廷一塌糊涂。

到了开元二十二年,有两个重量级的人物登上了宰相的舞台,一个是张九龄,另一个是李林甫。

提起张九龄,人们立刻会想到他的一句有名的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提及李林甫,人们也会想到一个成语:“笑里藏刀。

”这样的两个人为何会同时走向宰相的岗位呢?唐玄宗为何要选择这两个人当宰相呢?全文:这张九龄我们都知道号称唐玄宗开元期间最后一位贤相,而李林甫那是我们传统史学中认定的赫赫有名的奸臣。

这一忠一奸怎么同时走向了宰相的岗位啊?我们还得一个一个分别交代交代,他们都是什么人。

那我们先来看张九龄,张九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感觉张九龄这个人有三大特色,第一个特色张九龄是少年天才,文坛领袖。

怎么叫少年天才?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人,因此他又叫张曲江嘛。

韶州曲江在哪儿呢?就是我们今日广东省的韶关市,广东韶关在今日属于经济发达地域了,但是在唐朝那但是彻完全底的荒蛮地域,属于文化荒漠。

别看生长的地方是个文化荒漠,也别看张九龄往上追两都没人当过官,但是他仍旧健壮成长起来了。

张九龄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来,到二十岁的时候,果真一举成名。

怎么叫一举成名呢?那年他考取了进士。

那我们知道唐朝考进士不简单,一年才二、三十个名额,全国人民都来争啊。

因此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做“五十少进士”,五十岁你考取进士了,他人还说你是少年得志。

那此刻张九龄二十岁就考长进士了,那是什么观点啊?在当时惹起的惊动效应,绝对不亚于我们今日十一岁能念中山大学的那小神童啊。

那这样的少年天才谁不想罗致到自己麾下啊,因此大诗人也是大政治家张说一看到张九龄就特别的赏识,说呢“此后词人称首也”。

长恨歌原文及赏析

长恨歌原文及赏析

长恨歌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长恨歌原文及赏析长恨歌原文及赏析千古名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就是出自于白居易的《长恨歌》下面是本店铺整理长恨歌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揭秘《长恨歌》背后的唐朝兴衰

揭秘《长恨歌》背后的唐朝兴衰

揭秘《长恨歌》背后的唐朝兴衰背景介绍《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白居易创作于唐代。

它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写两人命运的转变、政治局势的变迁等来反映了唐朝兴衰的历史背景。

唐朝的繁荣与盛世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力强盛、疆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繁荣。

唐玄宗即位后,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政治稳定、军事强大以及文化繁荣。

杨贵妃与权力斗争杨贵妃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隆基(即唐玄宗)的妃子之一,也是他最宠爱的女人。

她出身卑微但才艺出众,因此得到了李隆基的青睐。

然而,杨贵妃过于专横妄为,与权臣们产生了冲突,最终导致了唐朝政治的动荡和朝堂的腐败。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落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动乱,发生在755年到763年间。

这次起义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对唐朝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虽然唐玄宗后来恢复了统治,但长期战争和内忧外患使得唐朝无力回天,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唐代文化的辉煌与衰退在唐朝盛世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诗人杜甫、白居易等闻名于世,被称为“盛唐三杰”。

然而,在安史之乱后,由于社会动荡以及财政困难等问题的影响下,文化艺术逐渐走向衰落。

影响与启示《长恨歌》作为揭示唐代兴衰历史背景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力。

它展示了唐朝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景象,对后世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权力斗争对一个王朝的危害以及文化艺术发展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

结论《长恨歌》背后揭示了唐朝兴衰的历史背景,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安史之乱等事件展示了唐朝盛极而衰的过程。

这首诗歌作品在描写个人命运变迁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王朝兴亡背后隐藏的复杂政治局势和深刻社会问题。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得失和启示。

白居易的诗句:长恨歌

白居易的诗句:长恨歌

白居易的诗句:长恨歌长恨歌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之三 盛世危情(四)宰相纷争【画外音】开元初期,唐玄宗知人善任,任用了姚崇、宋璟等一批贤相,国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然而,随着这批贤相的下台,继任的宰相素质就下降了许多,非但没有再创造“姚宋”那样的业绩,而且还像中了魔咒一样,彼此纷争不止,把唐玄宗的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唐玄宗为什么会任用这样的人当宰相呢?【蒙曼】现在有句话叫“家和万事兴”,说得很有道理。

可是到唐玄宗开元中期的时候,他不光是家庭不稳,家奴纠纷,甚至在朝廷里,宰相这边也不消停起来了。

自从张说下台之后,唐玄宗任命的宰相就跟中了邪一样,哪一届都得吵架,而且吵得都很厉害。

这是什么回事呢?我们就一组一组的讲起吧。

第一对打架的宰相,一个叫杜暹,一个叫李元纮。

张说下台之后,唐玄宗就任命这两个人接班了。

在当宰相之前,李元纮是户部侍郎,杜暹是安西副大都护,就等于说一个是财政官员,一个是军事官员。

财政和军事也就是唐玄宗开元中期的政治重心所在,所以呢,任命这两人当宰相,这首先是工作搭配方面的考虑,当然除了工作搭配之外,唐玄宗让李元纮和杜暹当官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都非常清廉、俭朴。

因为我们要知道,张说下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贪污受贿嘛,所以自从那件事之后,唐玄宗就想要惩前毖后了,不能要那样的宰相了。

这次挑宰相,一定要找一个比较清白的。

李元纮和杜暹都非常符合这个要求,这两个人清廉得不得了,各自都有先进事迹。

李元纮的先进事迹是什么啊?这个人虽然做了宰相,但是不修房子,家里的老房子又老又破,今天掉了一块砖,明天掉一片瓦的,住得很差。

住得很差不要紧,出门也是特别不体面,别人当官了,出门都是轻裘肥马,这个李相公,他出门带什么人啊?一个老仆人,穿得破破烂烂的,一个老马,瘦骨嶙峋的。

这么一对随从,往街上一走啊,谁都觉得,我们大唐帝国这么富裕,怎么宰相搞成这个样子啊。

那么宰相钱也是挣得不少,李元纮的钱到底哪儿去了?跟原来我们说过的那个宰相卢怀慎一样,都散给亲族了。

这是李元纮的先进事迹。

那么要说杜暹呢,这个先进事迹就更突出了,杜暹年轻的时候在地方当官,那么卸任走的时候,手下的小吏就给他送了一万张纸。

大家肯定觉得这礼物够傻的,又沉又不值钱,送这玩意干嘛,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人不理解古代了。

中国虽然造纸术发明得很早,但是一直都是手工生产,产量上不去,所以直到唐朝时候,纸张还是属于奢侈品。

比方说我们现在看敦煌文书,好多都是写了正面再写背面,为什么?就是因为纸不够用,跟不上去。

因为纸是稀缺资源,所以大家都争抢着要纸,好多官员在他们卸任的时候,都把那些过期的不再存档的公文带走,带回家去。

所以说当时呢,给官员送纸可以说是一种行政惯例。

这时候杜暹要走,小吏就从平常办公节余下来的纸张中拿了一万张送给他了。

因为是行政惯例嘛,所以送的时候也是大大方方地送,没想着背着谁,谁都知道。

那么,杜暹面对这个送礼,他是怎么处理的啊?能不能干脆拒绝啊?不好,这样显得太不近人情了,所以杜暹就从这一万张纸里抽出来一百张,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其余的我也带不走,我也用不着,你们还是拿回去办公吧。

我们刚才说了,因为送礼这事本来就是公开进行的,所以他拒绝收礼这事,其实也就成了一场公演了,所有当时送别的官员就都知道了。

我们还知道一句话叫做“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官是到处流动的,所以自从杜暹拒绝收礼之后,无论是到他们这个地方当官的,还是从他们这个地方走出去到别的地儿当官的,大家都开始传诵这个故事,杜暹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后来清廉简直就成了杜暹的一张名片。

不过人就是这样,如果说荣誉太大之话,有的时候就会变成负担。

杜暹现在名声在外,他就得格外要求自己,他就觉得很多人很多事对他的名声都可能有所损害。

谁可能损害他清廉的好名声呢?杜暹觉得,他的亲戚就可能损害他的好名声,为什么啊?刚才我们不是讲李元纮把工资吃饭以外的都散给穷亲戚了吗,这个杜暹他偏偏没有穷亲戚,他有富亲戚,他的亲戚个个都比他有钱,大家都还觉得他日子过得不好,都想帮他一把,送他点什么东西,这要是接受亲戚送来的东西也是对名声有损害的啊。

所以杜暹就暗自发誓,凡是亲戚送来的东西一概不要。

久而久之,亲戚觉得这人很矫情,很不好接近,所以就都不大跟他来往,变成了孤家寡人了。

这也是为名所累啊。

我们把杜暹和李元纮这两个人的背景介绍一下,大家觉得他们会不会相处得很好啊?理论上讲,这两个人应该相处得很好。

首先,在工作上各有所长,一个善于理财,一个善于管军事,这是可以互补的。

另外在精神追求上,也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都是清廉君子,不正好惺惺相惜吗。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事实不是这样。

根据《旧唐书》对这两个人传记的记载,李元纮和杜暹吵得相当厉害,清廉是清廉,但是工作没法做,李元纮要提出一件什么事,杜暹保证反对,同理可证,杜暹提出一件什么事,李元纮也反对。

那他们吵架吵的都是什么内容啊?史书根本就没有记载。

史书没有记载,其实我们就可以推断了,肯定都是一些鸡毛蒜皮不值得记载的小事。

其实人吵架都是这样,开始可能因为哪个具体的事情,后来就变成意气之争了,就有没什么实际的目的了,反正我就是看你不顺眼得了。

那么最后吵来吵去,杜暹和李元纮这两个人干脆撕破了脸,直接在皇帝面前就打了起来了,你说我不是,我说你不是,反正就是人身攻击,这些都用上了。

这很没面子啊,不能为官僚做表率了啊,唐玄宗也很头疼,怎么办呢?跟他们两个讲,干脆你们也别干这工作了,你们也干不了这份工作,你们下台吧。

第一对打架的宰相就这样下台了。

【画外音】杜暹和李元纮尽管有着共同的优点,但却没有合作搭班子的缘分,争争吵吵毁掉了两个人的政治前程。

他们俩双双下台,可宰相的位置不能空缺啊,那么要谁来补缺呢?按常理来讲,既然李杜纷争让唐玄宋也伤了不少脑筋,那么下一届宰相一定要找能够互相配合的了。

那么唐玄宋到底会起用谁呢?新一届宰相班子相处得又怎么样呢?【蒙曼】杜暹和李元纮下台了,唐玄宗让谁接着干啊?唐玄宗又换了两个人,一个叫萧嵩,一个叫裴光庭。

为什么让这两个人当宰相,也非常有道理,这时候,萧嵩是军事专家,裴光庭是行政专家,仍然是想要互相搭配,专家治国。

那么萧嵩和裴光庭这两个人怎么样呢?咱们一个一个说。

先说萧嵩。

萧嵩这个人有三个特征。

第一,长得好,是个美男子。

此人是当年南朝萧梁皇室的后裔,有贵族血统的,遗传基因就好,所以长得白皙又高大。

最抢眼的是这个萧嵩还长了一把好胡须,飘飘洒洒,跟关公似的。

我们知道,唐朝选官讲究“身言书判”,所谓身就是长相,言就是你说话是不是利落,书就是写字好不好,判就是你断个案子,断个事是不是能成。

那么在这四条标准里,长相是第一位置的啊!因为萧嵩长相好,所以没少给他在仕途上加分。

第二个特征是没文化。

举个例子,跟我们前面讲过的一个很不错的宰相苏廷有关系。

我们不是说唐玄宗励精图治,经常琢磨着让谁当宰相,一直琢磨到半夜吗。

这个苏廷也是他这样琢磨出来的。

有一天唐玄宗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终于决定让苏颋当宰相。

那么让苏颋宰相是好不容易想出来的一个决定,唐玄宗心急啊,等不得天亮,马上吩咐左右去中书省看看,谁还在那儿值班,把他给我叫过来,现场起草一份任命苏颋当宰相的诏书。

左右就去了,到中书省一看,那天值班的中书舍人是谁呢?就是萧嵩,就把他给叫来了。

唐玄宗一看,小伙子长得帅啊,心想文如其人,长得这么帅,写文章一定也好,就吩咐他,我想任命苏颋当宰相,你给我起草一份任命诏书。

萧嵩说行啊,马上就回到中书省起草去了。

因为什么啊,为什么要回到中书省起草啊?那有参考书啊,过去那么多任命当宰相的诏书都在那儿留底呢,他可以回去照葫芦画瓢。

就这样写。

所以没过一会儿,参考了几个人的诏书之后,他也确实起草出一份,看着也还不错,给唐玄宗拿来了。

唐玄宗一看,里头在赞美苏颋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说苏颋是“国之瓌宝”。

那么唐玄宗就好心提醒这个萧嵩了,说人家苏颋瓌的爸爸就叫苏瓌。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你不能对着人家儿子说爸爸的名字,这不礼貌,所以你把这个“国之瓌宝”给我改一下。

萧嵩说行啊,拿着诏书又往外跑,这时候玄宗就把他拦住了,说一个字的事,你为什么还要回去,就现场改吧,就在我跟前改,我就在那边等着你。

萧嵩没有文化啊,一听皇帝让他现场作文,没有参考书了,汗立刻就下来了,这改什么啊,脑子里是一片空白啊,手在那儿抖,墨点子都点到纸上去了,就是写不出来。

唐玄宗不知道啊,还在那边等,等了一会儿,萧嵩还不过来,再等一会儿,看看还在那个屏风后面在那儿写呢,心想改什么呢,是不是把文章结构都给改了啊,心想这个人精益求精,这样改肯定改出来一篇好文章啊!我先睹为快吧,我过去看看。

悄悄地就来到了萧嵩背后,一看,满纸又是汗点子又是墨点子,真正写的字只有一个,那“国之瓌宝”确实改了,改成“国之珍宝”。

把唐玄宗给气得啊,脸都青了,心想,就这么一个字,你至于这么费劲吗?把这个萧嵩就请出去了。

请出去之后,唐玄宗把这个诏书给贯到地上,踩了两脚,说真是虚有其表啊!这是说他没文化。

我们知道,唐朝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时代,特别是武则天之后,对文人很敬重,人要是没有文化会受歧视。

所以萧嵩他没有文化,在仕途上也给他减分不少。

你看,萧嵩有加分项,又有减分项,他这个仕途到底顺不顺利呢?总的来说还不错的。

因为他还有第三个特征,就是实干,行政能力强,办事还是比较妥当的。

怎么叫做办事比较妥当呢?这个特征在西北战场就表现出来了。

开元十五年,唐朝的西北战场出了大事了。

当时先是吐蕃攻陷了唐朝在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瓜州,也就是现在的敦煌,接着呢,回纥又趁火打劫,伏击了唐朝的军队,把当时的河西节度使王君奂(tūò)给杀了。

要知道这个王君奂可是唐朝安排在河西地区的一员勇将,不仅他非常勇敢,连他夫人都非常很勇敢,很会打仗。

现在连王君奂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将军都被人家给杀了,河西地区马上就是人心惶惶啊,能不能守得住。

这时候得赶紧派新的节度使去啊。

那派谁呢?萧嵩当时正在担任兵部侍郎,好,中彩了,就是他了,派他去河西去安定局面。

我们也知道,这是属于临危授命,得给人一些好处。

所以唐玄宗给萧嵩提了一级,从兵部侍郎提到兵部尚书了,让他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到河西去平定地方的事态。

萧嵩虽然文化不高,但他脑子够用,他觉得要凭自己一个文人,要想跟人家吐蕃拼刺刀,肉搏战,肯定是打不赢的,只能在谋略上下功夫。

可是要讲谋略,你先得调查研究,掌握敌方我方情况啊。

通过几天的调查研究,萧嵩看出来了,吐蕃为什么当时那么厉害啊,就是因为有一名大将,叫悉诺逻恭禄。

这个人有勇有谋,凡是对唐朝的作战,都是这个人主持打的。

可是,悉诺逻恭禄在前线攻城掠地,难免就有功高震主的嫌疑啊。

所以吐蕃上层对他就不太信任。

另外,因为悉诺逻恭禄一路打胜仗,所以吐蕃后方也觉得唐朝人很好打嘛,让他使劲儿地往前打,希望他越战越勇、越打越快,一路往东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