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与觉醒的脑机制
第18章 睡眠与觉醒的脑机制

散性调制系统控制丘脑的节律活动; 下行调制系统的活动。
第三节 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机制
一、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与觉醒 1.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觉醒和睡眠
NE神经元、Ach神经元、5-HT神 经元
与睡眠有关的脑区是皮层、海马、 丘脑、下丘脑及网状系统
第三节 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机制
二、入睡与非快速眼动睡眠 大多数弥散性调制系统的神经元
放电频率普遍降低。 丘脑和大脑皮层的交互性神经网
络活动
第三节 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机制
三、快速眼动睡眠 Ach能系统神经元的活动触发
REM睡眠; 深部脑干系统抑制REM睡眠期间
运动神经元。
第三节 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机制
四、促睡因子 倾向于缩短REM睡眠的时间; 促睡有助于抵御感染。
每夜睡眠由慢-快波睡眠交替4~6个周期, 每个周期历时80~90min,包括20~30min的 快波睡眠和60min的慢波睡眠,越到后半夜
,快波睡眠越长、慢波睡眠越短,而d波睡
眠逐渐消失。
睡眠相和周期
• 睡眠—觉醒周期是生理节律之一
S1(几分钟)
慢波睡眠 S2(5-15分钟)
睡眠
S3(几分钟)
S4(20-40分钟)
(一)清醒
典型a波
(二)S1(入睡期) a波变得不规则,出现q波,睡眠梭 形波
睡眠相和周期
(三)S2(浅睡期)
a波消失,q波背景上出现K复合波源自(四)S3(中睡期) 在q波背景上出现d波
睡眠相和周期
(五)S4(深睡期)
50%以上出现高幅d波
睡眠相和周期
睡眠和觉醒周期: 觉醒→S1→S2→S3→S4→S3→S2→ 第1次REM→S2→S3→S4→S3→S2→ 第2次REM→…… →觉醒
19-睡眠与觉醒的脑机制-文档资料

④唤醒阈低,且主诉做梦 ③出现眼球快速运动;
者少。
④唤醒阈高,且主诉做梦
者多。
第二节 睡眠时相和周期
睡眠过程中,脑反复循环于非REM睡眠相 和REM睡眠相两种状态。非REM睡眠时 间占睡眠总时间的75%左右,REM睡眠占 睡眠总时间的25%。
健康成年人的典型睡眠过程:
第三节 睡眠与觉醒的机制
在REM睡眠期为何四肢不能运动?
四、促睡因子
胞壁酰二肽 白介素-1
第四节 快速眼动睡眠和梦
梦多数发生在REM睡眠期间,对梦的解释 极大地依赖于对REM睡眠的研究。
睡眠剥夺实验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
“激活-合成”假说
名词解释: 精神分裂症
作业
快速眼动睡眠
简答:
试述Klüver-Bucy综合征的特点
睡眠的机制: 睡眠不是脑活动的简单抑制,而是一
个主动过程。目前认为脑干尾端存在能引 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其上行通 路(上行抑制系统)作用于大脑皮层,与 脑干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 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调制系统工作的几条基本原则:
一、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与觉醒
损毁动物脑干网状结构导致类似于非REM睡 眠的状态,提示这一部位的神经元活动是保 持觉醒所必需的
第一节 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
人正常的一天包括两种状态:觉醒和 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REM)
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一、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
P409
非REM睡眠的特征可表述为“休闲的大脑, 可动的躯体”
二、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
P409
REM睡眠的特征可表述为“活跃的大脑,瘫 痪的躯体”
19-睡眠与觉醒的脑机制-文档资料
睡眠与觉醒的动力学

睡眠与觉醒的动力学
1.昼夜节律调节:
-昼夜节律是由人体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的,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负责产生并维持大约24小时的生理周期,调控觉醒和睡眠的节奏。
2.神经递质系统:
-在觉醒状态下,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多巴胺通常较为活跃,这些物质有助于保持警觉、注意力集中和认知功能。
-而在睡眠过程中,其他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增强,它具有抑制神经元活性的作用,从而促使身体放松并进入睡眠状态;同时,褪黑素的分泌也随着夜晚的到来而增加,帮助诱导和维持睡眠。
3.睡眠结构与神经动力学:
-睡眠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包括非快速眼动期(NREM)和快速眼动期(REM),这两个阶段在夜间周期性交替出现。
不同阶段的转换涉及到脑电图(EEG)模式、肌电图(EMG)和眼球运动等生理指标的显著变化。
-NREM睡眠包含浅睡、深睡(慢波睡眠,SWS)阶段,此时脑电波呈现慢波活动,被认为是大脑巩固记忆和修复的重要时期。
-REM睡眠期间脑电图显示类似于清醒状态的快波活动,但肌肉张力几乎完全丧失,此时梦的产生最为频繁。
4.突触可塑性与睡眠需求:
-研究还表明,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可能与睡眠需求有关。
在觉醒时,神经元活动和突触强度不断调整,这可能导致代谢产物积累和能量消耗,睡眠可能作为清除这些代谢副产品、稳定突触效能和整合新学习信息的一种方式。
睡眠和觉醒的机制

睡眠和觉醒的机制睡眠和觉醒是人体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基本状态,也是人体生理调节的重要过程。
睡眠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它不仅对人体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也是大脑记忆巩固、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探讨睡眠和觉醒的机制。
睡眠是一种周期性的、可逆的生理过程,通常包括四个睡眠阶段:入睡期、非特定性睡眠、非快速动眼期(NREM)睡眠和快速动眼期(REM)睡眠。
非特定性睡眠包括NREM睡眠和REM睡眠,这两个阶段在睡眠过程中交替出现,每个周期大约为90-110分钟。
入睡期是指从清醒进入睡眠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和神经递质的调控。
有研究发现,杏仁核和下丘脑室上核等结构的激活可以促进入睡。
此外,脑内多巴胺、5-羟色胺、γ-龙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变化也在入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非特定性睡眠是指未出现明显的快速眼动(REM)的睡眠状态。
它又分为三个阶段:N1、N2和N3、N1阶段是从清醒进入睡眠的过渡阶段,大脑电活动开始发生改变,肌肉张力逐渐下降。
N2阶段是一种中间状态的睡眠,大脑电活动出现特征性的睡眠波,肌肉张力进一步下降。
N3阶段是深度睡眠,大脑电活动出现大幅度慢波,肌肉张力最低,此时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最低。
睡眠的机制涉及到多个调节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钟和睡眠-觉醒调节系统。
人体拥有生物钟,其位于下丘脑,可以调控睡眠-觉醒的节律。
生物钟主要通过由光线调节的松果体激素褪黑素的释放来影响睡眠-觉醒机制。
外部因素包括光线、温度、噪音、社交环境等,这些因素会通过感觉器官传递给大脑,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和觉醒状态。
在觉醒状态下,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这些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神经信号,使大脑皮层处于一个高度活跃的状态。
觉醒状态的维持受到多种神经递质的影响,包括多巴胺、松果体激素、乙酰胆碱等。
需要注意的是,睡眠和觉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不同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睡眠需求和觉醒状态,这取决于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
睡眠与觉醒脑机制

睡眠与觉醒脑机制
目录
01. 睡眠与觉醒的生理机制 02. 睡眠与觉醒的神经机制 03. 睡眠与觉醒的基因机制
睡眠与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 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
非快速眼动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 眠,其中深睡眠是恢复精力的主要阶 段
快速眼动睡眠:大脑活动与清醒时 相似,有助于记忆巩固和情绪调节
睡眠调节:主要由大脑中的睡眠中枢 和觉醒中枢控制,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光照、温度、饮食等。
觉醒的生理过程
01
01
觉醒过程:从睡眠状态逐渐过 渡到清醒状态
02
02
觉醒信号:大脑接收到觉醒信 号,如光线、声音等
03
03
觉醒反应:大脑开始活跃,神 经活动增强,肌肉紧张度增加
04
04
觉醒后反应:身体逐渐适应清 醒状态,开始正常活动
睡眠与觉醒的神经递质
01
神经递质:如 乙酰胆碱、去 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等
02
作用:调节睡 眠与觉醒状态
03
睡眠阶段:不 同阶段有不同 的神经递质参
与
04
觉醒阶段:神 经递质参与觉 醒和警觉状态
睡眠与觉醒的神经调控
神经递质:如褪黑素、 5-羟色胺等,调节睡 眠与觉醒
睡眠周期:如快速眼 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 睡眠,交替进行
睡眠与觉醒的神经机 制
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网络
01
神经递质:如GABA、谷氨酸等,在睡
眠与觉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02
神经环路:如REM睡眠、非REM睡眠
等,不同睡眠阶段有不同的神经环路
03
神经细胞:如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
在睡眠与觉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04
神经调节:如昼夜节律、睡眠压力等,
睡眠与觉醒的脑机制

睡眠为何如此重要?
目前,没有一种关于睡眠功能的理论被公认,但 最合理的理论有两个:恢复理论和适应理论。
恢复理论----睡眠是为了休息和恢复,准备再度 醒来。雷切斯查芬等人对人和动物做过减少睡眠 的系列研究,但未发现支持这一理论的结果。
适应理论----为了逃避麻烦,在我们最脆弱的时 候躲避天敌,躲避环境中的有害情况,或者节约 体能。
非快速眼动睡眠( 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非 REM睡眠)
“休闲的大脑,可动的躯体”
✓ 肌张力下降,运动减至最 小
✓ 脑电波节律慢、振幅大 ✓ 生理特征—体温↓、能耗
↓;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 ↑,心率↓、呼吸↓、泌 尿↓、消化活动↑ ✓ 大部分感觉输入不到达皮 层 ✓ 很少出现梦境 ✓ 生和可逆的 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 和意识的暂时中断。
人的一生,睡眠时间有多少呢?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其中四分 之一的睡眠时间处于活跃做梦的状态。
如果长期剥夺睡眠会如何?
情绪变化是最早出现的副作用,如烦躁、 欣快和抑郁快速交替出现,对环境缺乏兴 趣等;被剥夺睡眠者手脚有刺痛感,对疼 痛更加敏感,还会发生眼睛烧灼感、眼睛 刺痛、复视和幻觉(睡眠剥夺3天后)等各 种视觉障碍;被剥夺睡眠者的思维紊乱, 表现为回答问题时词不达意,无法表达完 整的意思,对最近发生 的事情健旺,最终 可导致精神失常。
这些神经元就像开关与调谐器, 调控着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调 控着感觉信息流向大脑皮层的 传输。
大脑皮层
↑
神 经 元 群
↑
感觉信息
虽然现有的研究对这些调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还不 完全了解,但可归纳出几条基本原则: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更多的研究聚焦于神经递质在睡眠 和觉醒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人类对睡眠和觉醒机 制的理解。目前认为睡眠和觉醒是在神经和神经介质共同 作用而完成,其本身受昼夜节律、人体生物钟和周围环境 的影响和调节。
觉醒和睡眠的基本机制

觉醒和睡眠的基本机制觉醒和睡眠是人类生活中的两种基本状态。
觉醒状态是人们清醒、有意识地认识和感知外界环境的状态,而睡眠状态则是进入一种无意识、休息和恢复体力的状态。
觉醒和睡眠的基本机制是由复杂的神经生理和神经化学过程调控的。
觉醒的基本机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意识觉醒和注意觉醒。
意识觉醒是指一个人从睡眠状态中迅速转入清醒有意识的状态。
这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核的兴奋和大脑皮层的激活所发生的。
脑干网状结构核通过广泛投射至大脑皮层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来促进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活动。
注意觉醒是指一个人能够有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在各种感官输入中筛选和选择相关信息。
这是由于大脑皮层中大量神经元的活动所调控的,这些神经元之间形成了复杂网络连接,以及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来调节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速度。
睡眠的基本机制主要包括两个过程:睡眠调节和睡眠周期。
睡眠调节是通过两种互补的机制来调节睡眠的产生和维持:睡眠欲望和生物钟。
睡眠欲望是人体对休息和恢复的需求。
它由脑干的多巴胺、腺苷和腺苷酸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所调节。
脑干神经元的活动水平增加导致多巴胺的释放增加,进而抑制大脑皮层的活动,使人体产生入睡的欲望。
而生物钟则是人体内部的时间节律系统,通过释放调控因子来调节觉醒和睡眠周期。
睡眠周期是指一夜睡眠中多个不同阶段的循环。
睡眠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睡眠)。
在NREM睡眠阶段,人体进入较深的睡眠状态,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趋于抑制;而在REM睡眠中,大脑皮层活动增强且与记录到的梦境出现相关联。
觉醒和睡眠的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
环境因素如光照、噪音、温度等可以影响睡眠和觉醒的质量和时长。
光照对生物钟调节有重要作用,充足的阳光可以促进觉醒,而昏暗的光线则有助于入睡。
内部因素如年龄、健康状况、药物使用等也可以影响觉醒和睡眠。
婴儿和年长者的睡眠需要比成年人更多,而健康问题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等会干扰睡眠。
睡眠与觉醒神经生物学

睡眠稳态调节
我们现在对这种睡眠稳态调节的具体 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比如VLPO神经元 系统,它们在人体缺觉时的活性并不 会升高,即没有积累“催促”人体入 睡的信号,直至我们入睡为止。
眼动电图:
1. 非快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Non-REM)
睡眠一期(stage 1) 睡眠二期(stage 2) 睡眠三期(stage 3) 睡眠四期(stage 4)
2. 快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
不同于昏迷:睡眠是生理性的,可循环的, 可逆性的。
睡眠在行为学上判定标准:
1. 运动能动性降低; 2. 对刺激的反应减小; 3. 刻板的姿态(例:人类的闭眼躺卧); 4. 比较容易逆转;
脑的电活动:
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
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上某一局限区 域引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
昼昼夜夜节节律律调调节节
▪ 视交叉上核神经核团(SCN)是我们大脑中的主控时钟 (master clock)。SCN细胞具有24小时周期性的活化特征, 将这些细胞从大脑中分离出来,该调控机制同样有效。
▪ 动物缺乏SCN细胞,又缺乏外界的时间信息,它们就会失去 对包括睡眠在内的各种日常行为、活动以及生理过程的昼夜 调控能力。
表现四: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活性占主导地位。心率和呼吸 加速,但不规则,内稳态功能减弱,呼吸与血中CO2浓度的关联 减弱. 体温控制系统基本放弃,深部体温开始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REM
REM
兴奋部位 相关递质
脑干中缝核 5-HT
脑干中缝核尾端-蓝斑中、后部 5-HT、NE、ACh
睡眠特点 ①脑电波为高振幅快波; ①脑电波为低振幅快波;
②感觉、呼吸、Bp、心率、②感觉和肌紧张,阵发性
代谢率↓,肌紧张减退; 呼吸不规则和肢体抽动,
③不出现眼球快速运动; 骨骼肌张力丧失;
④唤醒阈低,且主诉做梦 ③出现眼球快速运动;
睡眠和觉醒的脑机制
第一节. 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
第二节. 睡眠时相和周期
第三节. 睡眠与觉醒的机制
第四节. 快速眼动睡眠和梦
.
1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 度过,其中四分之一的睡眠时间处于活跃 做梦状态。
睡眠功能的理论:
恢复理论
适应理论
.
2
第一节 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
简答:
试述Klüver-Bucy综合征的特点
.
20
.
3
人正常的一天包括两种状态:觉醒和 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REM)
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
.
4
一、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
P409
非REM睡眠的特征可表述为“休闲的大脑, 可动的躯体”
.
5
二、快速眼动睡眠的特征
P409
REM睡眠的特征可表述为“活跃的大脑,瘫 痪的躯体”
.
6
睡眠的两种时相
反之:
.
13
二、入睡与非快速眼动睡眠
入睡过程包括一系列进行性的脑活动改变, 然后进入非REM睡眠状态。
大多数弥散调制性系统的神经元(例如,蓝 斑、中缝核群以及基底前脑的神经元)放电 频率普遍降低。
.
14
三、快速眼动睡眠
REM睡眠的神经控制来自脑干深部,特别是 位于脑桥的弥散性调制系统。
蓝斑的NE能系统和中缝核群的5-HT能系统的 神经元放电频率随着REM睡眠几乎降为零; 而脑桥Ach能系统的神经元放电频率则急剧上 升。
者少。
④唤醒阈高,且主诉做梦
者多。
.
7
第二节 睡眠时相和周期
.
8
睡眠过程中,脑反复循环于非REM睡眠相 和REM睡眠相两种状态。非REM睡眠时间 占睡眠总时间的75%左右,REM睡眠占睡 眠总时间的25%。
健康成年人的典型睡眠过程:
.
9
.
10
第三节 睡眠与觉醒的机制
.
11
睡眠的机制: 睡眠不是脑活动的简单抑制,而是一
在REM睡眠期为何四肢不能运动?
.
15
.
16
四、促睡因子
胞壁酰二肽 白介素-1
.
17
第四节 快速眼动睡眠和梦
.
18
梦多数发生在REM睡眠期间,对梦的解释 极大地依赖于对REM睡眠的研究。
睡眠剥夺实验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
“激活-合成”假说症
作业
快速眼动睡眠
个主动过程。目前认为脑干尾端存在能引 起睡眠和脑电波同步化的中枢,其上行通 路(上行抑制系统)作用于大脑皮层,与 脑干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 节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调制系统工作的几条基本原则:
.
12
一、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与觉醒
损毁动物脑干网状结构导致类似于非REM睡 眠的状态,提示这一部位的神经元活动是保 持觉醒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