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遥感科学-思考题汇总-2015
遥感复习思考题及要点

遥感复习思考题及要点遥感复习题及要点第⼀章⼀.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对⾃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狭义理解:遥感是指从不同⾼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加⼯处理,从⽽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义理解:遥感泛指⼀切⽆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标地物的属性。
三、遥感技术系统:是⼀个从地⾯到空中直⾄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的完整技术系统。
四.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个部分?包括五个部分:被测⽬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
五.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段相⽐有什么特点?1.⼤⾯积同步观测覆盖范围⼤、信息丰富。
2时效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动态分析。
3.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向了全天候。
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性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壤、植被、⽔⽂等⾃然信息和⼈⽂信息。
不同的卫星传感器获得的同⼀地区的数据以及同⼀传感器在不同时间获得的同⼀地区的数据,均具有可⽐性。
5.经济性从投⼊的费⽤与所获取的效益看,遥感与传统的⽅法相⽐,可以⼤⼤地节省⼈⼒、物⼒、财⼒和时间,具有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局限性:信息的提取⽅法不能满⾜遥感快速发展的要求。
数据的挖掘技术不完善,使得⼤量的遥感数据⽆法有效利⽤。
第⼆章⼀.辐射出射度与辐照度?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单位⾯积上的辐射通量,I=dФ/dS,单位是W/m2。
基础遥感思考题及其部分答案

基础遥感思考题及其部分答案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 遥感: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2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能够完全吸收任何波长入射能量的物体4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5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
(删)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
7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8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0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加绝对温度)二、问答题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1 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 随温度T 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伽玛射线等b. 微波、红外波、可见光3 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1 与光谱反射率,太阳入射在地面上的光谱照度,大气光谱透射率,光度计视场角,光度计有效接受面积。
(2. b 为常数2897.84 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1)沙土: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反射曲线呈比较平滑的特征,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
干燥条件下,土壤的波谱特征主要与成土矿物和土壤有机质有关。
国科大遥感B总复习思考题完整答案整理版

总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2. 遥感的特点(优势)主要有哪些?3. 说明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
②③⑤⑥4. 掌握辐射出射度M 、辐射亮度L 的概念。
...M =ddAL =dd dA cos θ5. 试说明黑体的概念及黑体辐射的三大定律。
λmax =A T6. 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的概念。
7. 大气散射的概念。
8. 大气纠正的概念。
9. 反射率、反照率的概念。
10. 朗伯体的概念。
11. 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时间、辐射分辨率的概念及其在遥感应用上的意义。
12.简述植被的反射波谱特征,并分析它的影响因素。
13 了解高光谱遥感的概念,掌握其主要特点(与宽波段遥感相比)。
14. 什么是比辐射率?地物比辐射率受哪些主要因素影响?λλε(Τλ)=M S(Τλ)M B(Τλ)15. 试说明地表温度反演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单窗、劈窗算法)。
16. 试分析雷达遥感与光学遥感相比的主要特点(或优势)。
17. 试分析雷达回波强度(后向散射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18. 微波的穿透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19.掌握地学相关分析的概念,并说明在遥感应用中为什么要进行地学相关分析?20. 分层分类法的概念及特点。
21. 遥感数据融合的概念是什么?22. 数据融合的目的是什么?23.掌握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24.了解分类精度分析评价的方法。
③。
遥感导论思考题

绪论思考题1.理解“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不接触物体而进行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利用传感器,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综合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4.结合个人的专业背景,试举例说明遥感的应用及前景。
在卫星遥感应用方面,空间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遥感技术的进步。
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辩力和光谱分辩力的明显提高,扩展了它的应用领域;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容量成数量级的增加、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分析处理大数据量的遥感和地理数据创造了条件。
所有这些都为遥感信息系统的实用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数学模型作为联系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纽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需要应用遥感资料更新其数据库中的数据;而遥感影像的识别需要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改善其精度并在数学模型中得到应用。
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但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这种关系受到制约,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卫星分辨率和识别技术所限,遥感图像计算机识别的精度还不能满足更新较大比例尺专题图的要求;二是遥感图像与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不同的数据结构妨碍了数据间的传输。
展望今后十年,新一代卫星影像的分辨力将有大幅度提高;在专家系统支持下,计算机识别精度也将有明显的改善;同时,从遥感图像具有的棚格数据结构向地理信息系统常用的矢量数据结构的转换已取得明显进展,新的数据结构不断出现,有的达到实用化水平。
因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一体化已是可以看到的前景。
那时,再也不需要重复遥感图像一目视解译一编图一数字化进入地理信息系统的模式,整个过程将为计算机处理所代替,应用实时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将得以运行。
第一章思考题1. 掌握辐射出射度M、辐射照度E、辐射强度I、辐射亮度L 的概念和物理意义辐射出射度M指面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发射出的辐射能量,即物体单位面积上发射出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平方米,表达为M=dΦ/dA;辐射照度E,简称福照度,指面辐射体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即照射到物体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平方米,表达为E=dΦ/dA;辐射强度I指点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向某一方向发出的辐射能量,即点辐射源在某一方向上单位立体角(dΩ)内发出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球面度,表达为I= dΦ/dΩ;辐射亮度L,简称辐亮度,指面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在某一垂直于辐射方向单位面积(法向面积,Acosθ)上发射出的辐射能量,即辐射源在单位投影面积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平方米*球面度),表达为L=d2Φ/(dΩ*dAcosθ)。
遥感思考题整理

遥感思考题整理1.什么是遥感?遥感是从不同⾼度的平台上,使⽤各种传感器,不与物体、区域⽬标或现象直接接触,接收来⾃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分析,揭⽰出⽬标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空间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由哪⼏部分组成?(5个)组成部分:1、被测⽬标的信息特征。
2、信息的获取。
3、信息的传输与记录4、信息的处理、解译和分析。
5、信息的应⽤3.从⼯作平台、⼯作⽅式、波段、应⽤领域、空间尺度⼏⽅⾯对遥感进⾏分类。
按遥感平台分: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作⽅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按应⽤领域分:从⼤的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军事侦察等。
从具体应⽤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
林业遥感,⽓象遥感,城市遥感等。
按空间尺度分: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4.与其他技术相⽐,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宏观性、时效性、连续性、多尺度性、综合性和可⽐性、普适性、局限性、经济性5.写出Wien位移定律,并阐述其物理意义。
在⼀定温度下,绝对⿊体的与辐射本领最⼤值相对应的波长λ和绝对温度T的乘积为⼀常数,即λ(m)T=b(微⽶)。
它表明,当绝对⿊体的温度升⾼时,辐射本领的最⼤值向短波⽅向移动。
维恩位移定律仅与⿊体辐射的实验曲线的短波部分相符合。
6.⼤⽓散射现象有⼏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有穿透云雾的能⼒,⽽可见光不能。
⼤⽓散射有三种情况:1.瑞利散射,2.⽶⽒散射,3.⽆选择性散射。
对于可见光,⽆云的晴空呈现蓝⾊,就是因为蓝⾊光波长短,散射强度较⼤;云雾对可见光遥感影响也较⼤。
对于微波,由于微波波长⽐粒⼦的直径⼤得多,则属于瑞利散射,⽽其Iαλ-4,波长越长散射越弱,所以微波才可能有最⼩散射,最⼤透射,⽽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
7.列举⼏种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植被、⼟壤、⽔体、岩⽯的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遥感课后习题.

传感器设计特性(是否倾斜观测、多星观测) 16.根据遥感探测周期的长短可将时间分辨率分为哪些类型?分别用来解决哪些地学问题?根据遥感探测周期的长短,可将时 间分辨率分为三种类型: 超短或短周期时间分辨率:气象卫星系列(NOAA、FY等),以“时”为单位,可反映一天内的变化。如探测大气海洋物理现 象、突发性灾害监测(地震、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污染源监测等 中周期时间分辨率:资源卫星系列(Landsat、SPOT、CBERS等),以“天”为单位,用来反映月、旬、年内的变化。如探测 植物季相节律,反演关键农时的参数进行作物估产,农林牧等再生资源的调查,旱涝灾害监测,气候、大气、海洋动力学分析 等 长周期时间分辨率:较长时间间隔的各类遥感信息,反映“年”为单位的变化。如湖泊消长、河道迁徙、海岸进退、城市扩展、 灾情调查、资源变化等等 可以认为Landsat的时间分辨率为16天,SPOT为1~4天,NOAA为若干小时,FY-2为几十分钟,而航空摄影等则可以根据需 求进行人为控制 17.传感器时间分辨率的设计应考虑到哪些因素? 18.遥感系统的分类 本节小节 遥感信息的物理属性(四个分辨率)决定了它分析地学现象的适用性,即什么样的分辨率就分析什么样的地学现象。 四个分辨率相互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各个分辨率也不是越高就越好,它们同样存在适用性的问题。
2.遥感地学相关分析有哪几类方法? 为了取得好的遥感综合分析效果,在地学相关分析中,首先要考虑与目标关系最密切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相关分析法 当主导因子在遥感图像上反映不明显,或一时还难以判断时,则可以进一步寻找与目标有关的其他相关因子——多因子相关分 析法、指示标志分析法
3.进行遥感地学相关分析时,选择的变量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选择的因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微波遥感思考题及答案原创

上网查是否能找到标准参考答案1、试总结分析微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大气对微波的衰减作用主要有大气中水分子和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大气微粒对微波的散射。
水分子和氧分子具有的几种能量形式包括:平移动能,与轨道有关的电子能量,振动能量及转动能量。
当水分子和氧分子与周围的电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时,它们的能级会发生变化,这时它们就会吸收某一频率的微波辐射能量。
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中心波长位于0.253cm和0.50cm处,且氧分子对微波的吸收作用要强于水分子。
根据这些情况,一般可采用2.06-2.22mm、3.0-3.75mm、7.5-11.5mm和20mm以上的波长作为微波遥感的窗口(大气窗口),在这四个波段内大气的吸收作用是很小的。
微波在非降水云层中的衰减:由于水粒组成的云粒子一般直径很小,不超过100微米,比微波波长要小一两个量级,故对微波的散射满足瑞利散射条件,但这时散射作用比吸收作用小得多,一般可以忽略,微波的衰减主要由水粒的吸收引起。
微波在降水云层中的衰减:降水云层中的粒子主要有雨滴,冰粒,雪花和干湿冰雹等,其直径均大于100μm,有的可以达到几毫米(如雨滴)、几厘米(如冰雹),它们对微波的散射必须按米氏散射来分析。
这时的吸收情况十分复杂,散射作用一般是不能忽略的。
研究表明:当微波频率小于10.69GHz(约2.81cm)时,水滴的散射衰减作用已经逐渐小于吸收;当频率为4.805GHz (约6.3cm)时,散射作用只有吸收的十分之一;而当频率大于10.69GHz时,水滴的散射作用则完全不能忽略。
但如果不是暴雨和大雨,雨滴直径不超过2.5mm左右,而频率又不大于19.35GHz时,雨滴的散射作用比吸收小将近十倍,仍可予以忽略。
除上述外,云层本身也会发射出微波辐射而呈现为亮度温度。
这种亮度作为随机干扰噪声叠加在目标亮温上,对目标的微波辐射亮度测量产生影响,且频率愈高,这种噪声就愈严重。
在1~300GHz的频带内,随着波长越来越短,微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有两个重要的转变:其一,大气对微波能量传输的衰减作用由很弱到很强;其二,云层微粒和雨微粒对微波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其宏观表现也是衰减)从极轻微到十分显著。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科学”思考题
1.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遥感的主要特点:(1)观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的特点(2)信息量大,具有手段多,
技术先进的特点(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红外遥感昼夜探测、微波遥感全球探测人们可以
从中选择需要的信息(5)经济型: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
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是很有限,仅是其
中的几个波段。
2.试说明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层次:地面、航空、航天、宇宙
从单一传感器---多传感器
分辨率不断提高:空间、时间、辐射和光谱分辨率不断提高
全天候、全天时:可见光/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微波
静态---动态:短周期、多时相
定性---定量:新的算法、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
遥感和非遥感资料结合
遥感和GIS、GNN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PS、北斗、伽利略计划等)结合
3. 如何理解“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
遥感利用航天、航空(包括近地面)遥感平台上的遥感仪器,获取地球表层
(包括陆圈、水圈。
生物圈、大气圈)特征的反射或发射电辐射能的数据,通过
数据处理和分析,定性、定量地研究地球表层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地学过程,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服务。
这里把地球作为遥感的研究对象。
因此,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
4.掌握并理解遥感的基本过程(提示:辐射源——大气——地表——大气——
传感器——应用等环节)。
(1)能源(辐射源)。
所有的被动遥感所利用的能源均为太阳辐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