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主动带新生_成长故事
有关徐悲鸿的小故事

有关徐悲鸿的小故事【篇一:有关徐悲鸿的小故事】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
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
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
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徐悲鸿画马杰出的画家徐悲鸿特别爱画马。
他笔下的许多骏马图成了艺术珍品。
1934年春天,徐悲鸿到莫斯科国立博物馆举办画展,并为观众现场作画。
那天,观众把展览厅挤得水泄不通。
徐悲鸿从容地磨墨、铺纸,转眼之间,一匹活生生的骏马便出现在纸上了。
观众被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征服了,大厅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时候,一位身材魁梧的元帅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彬彬有礼地说:徐先生,我能要这幅画吗?不然,我会发疯的!徐悲鸿被这位元帅的诚意感动了,他点头微笑,挥笔题上字,把这幅画送给了元帅。
元帅高兴得像打了胜仗似的,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但是东方的一枝神笔,而且是世界的一枝神笔。
你笔下的马,比我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壮美!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
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得得,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
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
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
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后来一画惊人,震惊了巴黎艺术界,从此徐悲鸿先生踏上了一位爱国主义画家的伟大道路。
一张换一张徐悲鸿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说是任伯年后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鸿出生之日。
《徐悲鸿励志学画》

追求卓越与完美
徐悲鸿在绘画中追求卓越与完美,他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在每一幅作品中都表现出最佳的效果和品 质。
这种追求卓越与完美的精神,让徐悲鸿的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也为我们树立了追 求卓越与完美的目标和榜样。
04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艺 术价值
徐悲鸿的绘画风格与技巧
融合东西方绘画元素
树立远大志向
徐悲鸿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画家,并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 现了自己的梦想。这启示青少年要从小树立远大志向,明 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勤奋努力
徐悲鸿在学画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最终取得 了成功。这告诉青少年要勤奋努力,付出才有收获。
勇于创新
徐悲鸿在绘画艺术上勇于创新,开创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启示青少年要勇于尝试新事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徐悲鸿的成就与影响
徐悲鸿的绘画作品在中国现代 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 的作品被广泛收藏和展览。
他的艺术风格和理念对中国现 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 家。
徐悲鸿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02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 事概述
徐悲鸿的困境与挑战
自我超越
徐悲鸿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成为一代绘画大师。这告诉我们,要 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追求卓越
徐悲鸿在学画过程中追求卓越,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这启示我们,在个人成长与奋 斗过程中,要不断追求卓越,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徐悲鸿励志学画》对青少年成长的启示
促进社会进步
一个充满励志精神的社会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价值。
徐悲鸿发誓名人故事

徐悲鸿发誓名人故事引言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是中国现代画坛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中国美术界的泰斗级人物。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哲学思考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现代水墨画之神”。
早年经历徐悲鸿生于湖南省望城县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文化人。
自小,徐悲鸿就表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他经常在家族图书馆中研读各种绘画书籍。
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开始自学绘画,并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艺术成就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
他的作品以传统的水墨画为基础,同时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巧和观念。
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融合了写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元素,以及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入观察。
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是《奔马图》,这幅作品以其雄壮的笔触和动感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徐悲鸿的绘画技巧,也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
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
他在艺术界获得了无数的奖项和荣誉,其中包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型个展,以及在巴黎艺术博览会上展出他的作品。
社会贡献除了在绘画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之外,徐悲鸿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
他深刻理解到艺术的力量,可以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和美好的影响。
因此,在他的一生中,他多次组织和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援助。
徐悲鸿非常关注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他经常到农村学校教授绘画,并捐赠图书和艺术用品。
他还与一些慈善机构合作,为孤儿和残疾儿童提供支持和照顾。
他的慈善行为为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尊重。
启示徐悲鸿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要依靠个人的才华和努力,还需要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并主动为他人付出。
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善社会,无论规模大小,都是对人性的肯定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徐悲鸿对艺术的热爱和探索也给我们启示,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力量。
通过艺术,我们可以触摸到人类情感和灵魂的深处,传递和引发人们共鸣,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思考。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艺术家成长故事_一代画才徐悲鸿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的一座滨河小镇上。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自幼喜爱绘画,靠自学成为当地知名的画师。
除了绘画外,他还擅长书法、篆刻、诗文。
他一生鄙薄功名,不求闻达。
徐悲鸿六岁开始跟随父亲读书,但父亲却不允许他学画。
有一次,徐悲鸿求一个人画了一只老虎,他拿回家悄悄地照着临摹,不料被父亲发现了。
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应当好好用功读书,要想成为一名画家,首先要有渊博的学识,要养成勤奋读书的习惯。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9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
这时父亲才开始教他每天临摹一幅吴友如的人物画。
吴文如是清末著名的插图画家,能在尺幅之间描绘亭台楼阁、虫鱼鸟兽、奇花异卉乃至千军万马。
有时,父亲带着他沿河边散步,引导他欣赏和观察大自然,还经常教他写生,画父母、兄弟、邻人、乞丐……但当时,百姓民不聊生,一个画家是很难依靠画画维持生活或找到职业的。
因此,父亲对他学习画画并不抱有多大希望。
幼年时徐悲鸿的家乡连降暴雨,庄稼悉遭吞噬,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所以年仅十三岁的徐悲鸿不得不随父到异乡卖画。
三年后,因父身染重病回到家乡,作为长子的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不久,父亲在贫病中去世,而家里却连安葬费都没有。
徐悲鸿不得不含泪向亲戚借贷,十九岁的他过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无常。
为了养家,他不顾辛劳,同时兼任三所学校的美术教员,仍是薪水菲薄,难以度日,不得不离开家乡到上海去寻找出路。
但因年纪尚幼,因此屡屡碰壁。
在盘缠用光的情况下,流落街头,在极度失望中,回到了家乡。
但在家乡依旧无法糊口,再次赴沪,到商务印书馆求职,本来已答应让他为教科书画插图,可第二天却又拒绝了他。
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浇灭,徐悲鸿踉踉跄跄地跑到黄浦江畔,望着滚滚的江水,绝望地在岸边徘徊着,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是纵身一跃,从此万事皆休,还是继续在苦难人间挣扎,与命运搏斗……就在他彷徨之时,一只大手牢牢抓住了他的肩膀,这个人就是在徐悲鸿生命关键时刻出现的挚友黄警顽。
徐悲鸿的爱国故事主要内容

徐悲鸿的爱国故事主要内容
徐悲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艺术理论家,他的爱国故事感
人至深。
徐悲鸿在艺术创作中不仅注重美的表现,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命运的发展。
爱国故事中的一则是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
当时,日
军疯狂侵略中国的土地,徐悲鸿深感国家的危急状态,毅然决定离开家人和事业,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
他担任了中国抗战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委员,并亲自带领一支画师队伍,走遍抗战前线,记录历史的伟大瞬间,表达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徐悲鸿的关注不仅局限于艺术创作和抗战,他还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年
轻一代的艺术家。
他创办了中央美术学院,致力于培养一流的艺术人才,为国家的美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通过严格的教育,倡导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徐悲鸿还长期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绘画传统。
他深入研究
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和精神,将传统技法与现代绘画结合,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充满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反映着对祖国的深厚热爱。
徐悲鸿的爱国故事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如何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做
出贡献。
他的爱国情怀激励了无数后来者,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艺术成就和爱国精神将永远在中国艺术界发光发热,激励着更多的人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悲鸿慧眼识才名人故事

徐悲鸿慧眼识才名人故事徐悲鸿是在近代中国美术界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他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他一生为人正派豁达,慧眼识才,不遗余力地培养和帮助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人才。
著名画家齐白石和傅抱石,曾被郭沫若称作画坛上的“南北二石”,而其中傅抱石能屹立画坛,正是由于徐悲鸿的伯乐眼光和一颗爱才之心。
徐悲鸿是1933年在南昌发现傅抱石的。
当时,徐悲鸿正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正是他的责任和追求。
那年夏天,徐悲鸿带着自己的学生到庐山写生,归来时途经南昌。
他只是小住几天,就这样寓所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造访,只要有空闲,他都热心接待,这其中以青年美术爱好者居多。
一天上午,一个看上去瘦弱的年轻人前来拜访他。
年轻人很兴奋地走到他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年轻人身上穿着一件旧长衫,腋下夹着个小包袱。
徐悲鸿请他坐下。
他没坐,而是小心地打开包袱,拿出来几块图章和几张画。
徐悲鸿看了图章的拓片,让他大为惊奇,这些图章非常精美,完全有艺术家的水准。
徐悲鸿拿在手里反复欣赏,细看边款署名是:赵之谦。
徐悲鸿纳闷了,就问道:“这些图章……”年轻人面露愧色,喃喃地说:“是我仿的。
为了生活,我仿赵之谦的图章卖。
”徐悲鸿说:“你完全不必要仿。
你自己刻得很好嘛!”年轻人没有再说什么。
徐悲鸿又看了他的画。
他画的是山水,张幅不大,却气势恢宏。
才一层卷,仿佛有一股灵气扑来。
徐悲鸿对着画幅,久久凝视。
徐悲鸿被年轻人的艺术才气征服了。
徐悲鸿问:“你现在做什么事?”年轻人回答:“在小学里为别人代课。
”徐悲鸿又问:“你进过美术学校?”年轻人回答:“没有。
我是自学的。
”徐悲鸿请年轻人坐下,又问了些学画方面的事情,并要他再拿一些画来看看。
白天人太多,叫他晚上来。
临走的时候,徐悲鸿请年轻人留下名字。
年轻人回答:“傅抱石。
”傅抱石回到家里,简直像范进中了举人一般,对着妻子高叫着:“见到了!见到了!”并让妻子把家里的画都找出来,激动地说:“悲鸿大师要看。
徐悲鸿的事迹

1、徐悲鸿的励志有一次,许多留学生在一起聚会,一个满身散发着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恶毒地说:“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坐在一旁的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走到这个洋学生面前,大声说:“先生,你不是说中国人不行吗?那么,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一比,等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从此,徐悲鸿学习得更勤奋了。
他白天上课,晚上画人体速写,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的时候,常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不出来。
有时参观画展竟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以致留下终生未愈的肠痉挛。
有志者,事竟成。
徐悲鸿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后在几次竞赛和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
1924年,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巴黎美术界。
终于让整个欧洲见识了他的才华。
这时,那个在大家面前大骂中国人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话题:志向、勤奋、执着、动力、责任2、徐悲鸿三请齐白石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
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而此时的齐白石只是一个雕虫老画师,他的作品被人称为“俗气熏人”“不登大雅之堂”。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
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
”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
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
齐白石曾经深情的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
”话题:机遇、谦卑、精诚所之,金石为开不放弃3、徐悲鸿捐献为抗战1942年春,徐悲鸿出访印度、新加坡后取道缅甸回国,曾在云南西部的保山、大理举办画展和美术教学活动。
一代国画大师徐悲鸿的故事_励志故事

一代国画大师徐悲鸿的故事庄严凝重的纪念馆中,一幅巨大的国画赫然摆放在最为显眼之处,画上的骏马意气风发、昂扬振奋,仿佛随时都要冲破画卷奔驰而出一样,这幅画作就是徐悲鸿著名的《奔马图》。
在这幅画里,徐悲鸿用浓墨勾勒出了一匹矫健雄壮的千里良驹,每一处线条、每一笔用墨都浑然天成。
在徐悲鸿的画作之中,总是能够诞生出一种“一洗万古凡马空”的豪壮气魄,总是能够迸发出“山河亩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奔腾激情。
徐悲鸿一生作画无数,无论是雄狮、晨鸡,还是骏马,无不蕴含着暮鼓晨钟般振奋人心的雄浑力量,他饱蘸浓墨所挥洒而出的,是国画的精髓,也是国人的风骨。
他的画中既有着信仰和勇气的凝聚,也有着对祖国人民无限深情的热爱。
他不仅在有生之年创作了数以千计的饱含热忱与信念的杰出画作,还将自己收藏的千余件珍贵的名家书画、碑帖都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
正如他的夫人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所写的那样: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
在江苏省宜兴县内有一条小河叫做塘河,河上有一座石拱桥名叫屺亭桥。
1895年的7月19日,徐悲鸿就出生在了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徐悲鸿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能书善画,因此徐悲鸿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徐悲鸿的父亲虽是一位清贫的书生,却清高自远,认为学问应循序渐进,先知书识礼方可学画。
于是在父亲的教导下,徐悲鸿熟读四书五经后方才开始学画。
也正是因为徐悲鸿有着这样良好的学识和教养,才使得他对于事物的思考更为深刻,所以在他的画中,总是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凛然的风骨。
徐悲鸿9岁的时候开始学画,他每曰临摹一幅清末著名插画家吴友如的人物画,借此来仔细揣摩和体会古人的笔法、精髓;闲暇时,徐悲鸿还会到野外郊游和写生,在广阔的自然中体会万物的韵律和天地之美。
人物、楼台、花鸟鱼虫,在徐悲鸿的笔下逐渐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开始变得栩栩如生起来。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练笔,徐悲鸿的绘画水平开始逐步提高,并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主动带新生
1946年,徐悲鸿被任命为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开学伊始,教务处长送来新课表。
徐悲鸿看后,指着自己的课程说:“将我的课程从毕业班调到一年级新生,毕业班就由新来的青年教师任教。
”教务处长不解地问:“一年级学生刚刚入校,没有绘画基础,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起来费时费力。
您公务繁忙,教学时间有限,干吗要挑这个重担呢?”徐悲鸿回答道:“正是因为一年级學生教起来费劲,我才要身体力行,手把手地教他们,让他们吃好&lsquo:开口饭&rsquo:。
绘画教育有它的特殊性,在学习绘画的初始阶段,如果能有名师任教,学生就能把基础打牢。
有了高起点,以后的艺术道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
就这样,徐悲鸿主动挑起一年级新生的教学重任。
他认真备课,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无论是铅笔、纸张的选用,还是油彩、画刀的使用,乃至于起稿、观察、修改等等,他都不厌其烦地一一讲解。
为了让学
生们尽快提高绘画水平,下课后他还常常跑到学生宿舍,督促他们写生、练习。
在徐悲鸿的亲自示范和带动下,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师无不尽职尽责。
素材点拨心有学生,不浮躁,不急功近利,以培养更多优秀美术工作者为己任,这是徐悲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