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合集下载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十伤寒与六经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十伤寒与六经

———医书解难问答录郑钦安鼻祖黄元御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人活一口气,即“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升浮,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降,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方其升半,未成火也,名之曰木。

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

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四圣心源》)。

即阴阳二气流行之机,阴升阳降,化生中土,升降之机,则成为木、火、金、水四象。

黄元御的意思是说,人体内一气周流以土气为中心,中焦脾胃这一团土气,脾升胃降,它升降斡旋,由内向外,就像一个旋涡一样,慢慢就转出来了,往上左升的这一段转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往下右降的这一段转出来就是金水之气,整个人体的一气周流是浑然一体的,都是由中焦土气变化而来,或者说一气周流中的木火金水只是中焦土气不同状态而已(《破解中医治病密码》)。

学生(有点明白了)问曰:哦!原来是一气周流过程中,阴阳二气的升降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木火土金水某些象性特征而已,而把这些特征进行归纳,然后得出的五行运行特点。

是这样理解的吧?老师(想想后)答曰:可以这样理解,但并不完全正确,先看下面两张图:五行整个圆运动图东左右西南上下北火金木水降90九、阴阳与五行图中所示,指出因为阴阳二气运行升降过程中所形成的5种运行现象,而阴阳在圆运动过程中,由于具备某些象性之特点,即自然界中5种事物特性进行类比,所归纳出的五行运行特征。

这个五行特点与阴阳的关系,明代医家张景岳总结得相当好,他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

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即把阴阳之气运行之际,乃为五行之本质特征。

况且,“世人但知气血为阴阳,而不知水火为阴阳之根……人身心、肝、脾、肺、肾五行俱存,而所以运行于五脏六腑之间者,何物也?有无形之相火,行阳二十五度,无形之肾水,行阴二十五度,而其根则原于先天太极之真”(《医贯·玄元肤论》)。

张介宾的阴阳论及虚损治疗经验

张介宾的阴阳论及虚损治疗经验
甘温之晶,也常作为养阴治形的药 物。
③善用温补,而不偏执
张氏主张“阳非有余”,十分重视 中 人身之阳气,因此在治疗上,凡属正 医 虚者,就多以温阳补虚为要。
各 张氏所以主张如此用药,一是为了
家 纠正朱震亨的丹溪学派主张滋阴降火
学 之弊;二是纠正历来盛行的有关“伤

寒无补法”、“痢无止法”、“见血 无寒”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张氏的

医 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 各 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
会学习《内经》。13岁时,随父到 家 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


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 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 中 想,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 医 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 各 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 悟尤多。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类经》三十二卷,将《灵》《素》的精华合而为一,
并综述百家,剖析疑义。此书分为12类,即摄生、阴阳、

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 气、会通,共390条。
医 《类经图翼》十五卷,包括运气、经络、针灸等内容。 各 论宗《内经》并附有图象。
《类经附翼》四卷,包括针灸赋、医易、律原、求正录

阳气之力更专,同时又加入杜仲、菟丝子等品,
使温补阳气之力更宏,同时又加入鹿角胶、构杞

之类,于阴中求阳,使精中生气,达到阴生阳长、
温补阳气的目的。

右归饮由大怀熟地、山药、山茱萸肉、炙甘草、

枸杞、肉桂、杜仲、制附子组成。此方较右归丸 少鹿角胶、菟丝子、当归,加炙甘草,方中减少

填精补血之品,使温阳之力更强,因此,运用于 命门之阳衰阴盛。

中医发展史上很多名家其实也是道士或精通道学者

中医发展史上很多名家其实也是道士或精通道学者

中医发展史上很多名家其实也是道士或精通道学者*导读:资料图传统道家文化与中医渊源深厚。

在中医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医家学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从道家名士中也产生了不少中传统道家文化与中医渊源深厚。

在中医发展史上,一些著名医家学得了道家文化的精髓。

与此同时,从道家名士中也产生了不少中医大家。

东晋著名医家葛洪,他同时也是当时的道教领袖之一。

他不仅著有《抱朴子》等道家经典,而且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书。

当代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而获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就是得益于葛洪医著《肘后备急方》所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之启发,采用青蒿素治疟,并以低温提取法(乙醚冷浸法)制取青蒿素,解决了高温炼制而导致药效丧失之难题。

南朝陶弘景是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经集注》《养性延命录》等影响颇为深远的医著。

他同时又是一名道士,在外丹炼制和内丹的修炼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

唐代孙思邈是一代名医,堪称大医,其医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为深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

他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孙思邈同时又是一名道士,他又名孙真人。

他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与他道士的身份不能不说没有关系。

唐代王冰以注《黄帝内经素问》而闻名,对辨证论治理论也有所创新。

他少时笃好易老即道家之学,讲求摄生,号启玄子。

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刘河间与道家颇有渊源。

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他年轻时进道观当过几年道士。

老道士患病,他外出寻医,在这过程中自己也学医,边修道边学医,最后成为一代宗师。

刘河间又名刘守真,守真是道家的术语,可见他受道家影响之深。

明末名医张景岳著有《景岳全书》,他纠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之偏,力主温补,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

张景岳医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理学就是道家和儒家的结合。

张锡纯是清末民初的中医名家,是当时中医界的泰斗级人物,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其医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时至今日在中医界仍颇具影响力。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

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故它们都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各有特点,但又是相互关联的。

元气论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它以无形之气的聚和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虚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物质世界组成的同一性。

就本原来说,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成的具体形体,既仍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又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每一类中复有阴阳可分。

故《春秋繁露》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朱熹也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阴阳,气也,生此五行之质。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

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

……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朱子语类》)。

以对人的认识为例:组成人体的气可分为阴阳两类,其之聚合而有形体,生命过程便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具体的形质后,人体各个部分又可划归出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液、五志等,这五类中仍有阴阳可分。

中医学看来,机体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错综联系的复杂系统。

因此,在医学领域,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交错在一起,综合运用的。

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根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也具有自然观的某些特征,但两者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元气论,而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

阴阳学说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承认物质世界的组成是同一的,物质世界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基础上,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就把人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和谐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则认为人和自然也是一个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立着的统一体。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病机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病机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病机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1、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病理是:( )A、经络的功能失调B、阴阳失调C、脏腑的功能失调D、内生五邪病变2、在阴阳失调中,阴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A、肝B、肾C、脾D、心3、热盛于里,舌红苔黄,并见四脚厥逆、脉沉伏等,此属:( )A、阳盛阴虚B、阴盛伤阳C、阳盛格阴D、阴盛格阳4、下列除哪项之外都是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 )A、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面化热B、感受阴邪,从阳化热C、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D、阴液不足,阴气浮动5、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 )A、气血的盛衰B、邪正斗争之间的盛衰变化C、气机失调D、脏腑阴阳失调6、促进疾病向恶化或死亡等不良结局转化是由于: ( )A、正气衰竭,邪气独盛B、正邪相争剧烈C、正气不足,邪气亦衰D、邪去而正不复7、表证时的高热,寒战是因:( )A、邪正俱盛B、邪正相持C、邪盛正衰D、正胜邪退8、不属于心阳,瘀血痹阻心脉表现的是:( )A、肢冷或汗出肢厥B、心烦失眠多梦C、脉伏而不出D、心悸怔状9、何项为痰迷心窍病证的主要特点/( )A、眩晕、昏冒B、狂言、骂唇C、神昏、痴呆D、胸闷、心悸10、病人喜笑不休,多为:( )A、心气虚B、心血瘀阻C、心气实D、心血不足11、口涎增多,常自口角流出,睦后更甚,常提示:( )A、肾气亏虚B、脾虚不摄C、脾虚湿热D、痰涎12、病人体倦、多汗,易感冒,皮毛不泽展:( )A、肺气虚弱B、肾气虚C、脾肺气虚D、肺气失宣13、形成脾气虚损的原因,下列何项是确切的:( )A、劳倦过度B、禀赋素虚C、嗜酒过度D、久病耗伤14、下列除……外,都属脾的病理表现:( )A、水肿B、崩酒C、黄疽D、自汗15、呕吐腹泻,厌食腹痛,暖气吞酸是由于:( )A、外感暑湿B、痰饮停胃C、饮食所伤D、感受湿邪16、肝火上炎的临床表现,下列何项是错的?( )A、咯血吐血B、头胀痛,面红目赤C、晕眩目花D、耳暴鸣或暴聋17、肾虚封藏失职,最有代表性的症状是:( )A、滑精B、自汗C、遗尿D、久泄脱肛18、在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中,下列哪一项是特有的?( )A、耳鸣B、夜尿多C、水肿D、气喘19、肾不纳气的喘,其特点主要是:( )A、咳喘胸憋B、动侧气喘,呼多吸少C、喘促痰涎壅盛D、喘而鼻煽20、舌赤糜烂,小便短赤或尿血多属:( )A、心火亢盛B、湿热蕴结膀胱C、心肾阴虚 D心火下移小肠21、病人因情绪波动动后,出现胸胁痞闷不舒以及腹泻之症是由于:( )A、肝气犯胃B、肝气郁结C、肝气犯脾D、脾气虚弱22、喘咳胸满与大便秘结兼见,采用通腑法治疗的理论根据是:( )A、上病下取B、肺与大肠相表里C、六腑以通为用 D整体观念23、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是:( )A、子宫脱垂B、腰腹胀满重坠C、里急后重D、久利脱肛24、久泄,脱肛伴内脏下垂是:( )A、肾气不固B、脾气虚弱C、中气下陷D、宗气下陷25、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较少见:( )A、目睛上吊B、高热C、手足濡动D、神昏诡语26、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不气不能内守者,可称为:( )A、气郁B、气陷C、气脱 C、气闭27、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肿块B、胸胁胀痛C、肌肤甲错D、面目黎黑28、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 )A、气逆B、气虚C、气滞D、气闭29、气逆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暖气、呃逆B、头胀痛、甚则昏厥C、咳逆、气喘D、眩晕、耳鸣如蝉30、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燥的病理表现:( )A、大便燥结B、肌肤干燥C、鼻干目涩D、烦渴引饮31、真热假寒的病理是:( )A、阴盛格阳B、阳虚则寒C、阳盛格阴D、阴盛则寒32、病人有阴虚内热症状,而且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等,其病理变化属:( )A、阴盛格阳B、阳损及阴C、阳盛格阴D、阴损及阳33、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C、精血津液亏乏,导致阳不敛阴D、阳热病邪侵袭34、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A、阳气虚损,阳的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B、阴寒邪侵,伤及阳气,阴盛阳虚C、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D、阴寒病邪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35、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是指:( )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阴寒病邪积聚B、阳气虚损,累及阴液生化不足C、外感湿热阳邪,伤及阴液D、阳气不足,不能制阴,导致虚寒内生36、下列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错误的是:( )A、正盛邪衰则病退B、正虚邪衰则病危C、邪盛而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导致阴阳离绝则死亡37、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 )A、口苦B、多梦C、失眠D、易怒38、肺脏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可损及:( )A、脾阴B、肾阴C、胃阴D、心阴39、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易致:( )A、巅顶疼痛B、少腹拘急疼痛C、肢麻抽搐D、两胁不舒40、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下述哪项不确切?( )A、昏厥B、呃逆C、头胀痛D、咯血吐血41、在脏腑气机升降中为升降之枢的是:( )A、肝气的疏泄B、肺气的宣肃C、脾气的主升D、以上都不是42、症见食后腹胀腹部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常为:( )A、肾阳不足B、脾肾阳虚C、脾胃虚寒D、脾胃气虚43、热极生风的临床表现,理列哪项比较罕见:( )A、神昏谵语B、手足蠕动C、痉厥D、目睛上吊44、与全身气虚,最密切的脏是:( )A、脾气虚B、脾肺气虚C、肺肾气虚D、心气虚45、内湿的形成除与脾有关外,还与何脏腑关系特别密切?( )A、三焦B、肺C、小肠D、肾46、形成血虚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久病不愈,慢性消耗B、思虑无穷C、劳力过度耗伤D、失血过多47、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汗、吐、下太过 B、五志过极化火 C、忧愁思虑过度D、燥热之邪所伤48、气机不畅,出现上升不及时,可形成:( )A、气消B、气陷C、气逆D、气滞49、气机郁滞不畅形成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情志所伤B、痰湿阻滞C、脏腑功能减退D、宿食积滞50、气滞的临床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水湿停滞而见腹胀B、水饮内停而见心悸怔仲C、胃脘痞满不舒D、两胁胀满疼痛一、单项选择题1、B2、B3、C4、D5、B6、A7、A8、B9、C 10、C11、B 12、A 13、C 14、D 15、C 16、C 17、A 18、B 19、B20、D 21、C 22、B 23、C 24、C 25、C 26、C 27、B 28、B29、D 30、D 31、C 32、D 33、B 34、A 35、B 36、B 37、D38、B 39、C 40、B 41、D 42、B 43、B 44、B 45、D 46、C47、C 48、B 49、C 50、B中医学基础知识点中医总括有四点:第一点是医道,医德。

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总之,中医学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从气——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阐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构筑了中医学的理中医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把当时先进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哲学概念说明医学中的问题,同时又在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哲学思想。哲学帮助了医学,,医学丰富了哲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基础上的中医学理论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超出朴素直观的水平。
(一)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为宇宙天体和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运动是气的根本特性,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气的胜复作用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有形)与气(无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世界。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为一种自然观,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人体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匀平,命日平人。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部分,又可按五行分为心、肺、脾、肝、肾等五个系统。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和五行。机体就是这样联系密切、错综复杂的巨系统。
阴阳言气的矛盾对立,五行说明气有生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涵,“举阴阳则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具阴阳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引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运气》)。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气化是一个自然过程,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内部的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阴阳有动静,五行有生克,于是形成了气的运动变化。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李万源-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2012-5-28)

李万源-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2012-5-28)

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李万源2012.5.26邮箱:wanyuan-yt@摘要:结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提出了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构建了阴阳五行系统生克信息循环网络,指出了其中的阴与阳、生与克、双进与双出这三种平衡,从三平衡和三定性的角度对脏腑的生理病理进行了讨论,阐述了碱基四维关系在遗传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并结合阴阳五行系统生克信息循环网络对社会形态与执法系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三平衡;生克信息循环网络1 引言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与阴阳学说的观点是一致的。

阴阳学说是源自中国古代的对立统一理论,古人使用阴阳关系来分析相关事物的对立属性及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以进一步认识并把握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基本规律[1]。

然而,对立统一规律是矛盾间由直接作用而引发的,辩证法中的矛盾系统只包含了对立双方两个要素,这种二维矛盾关系只反映了矛盾事物的简单、暂时的现象,对于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等复杂的体系,则需从用多维的角度来考量这些复杂体系中的事物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内部或不同物质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2]。

有利即为相生,有害即为相克。

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状态只有五种:一是阴消阳长状态;二是阳消阴长状态;三是重阳极限状态;四是重阴极限状态;五是阴阳平衡状态。

在阴阳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阴阳平衡点有两个,一个在阴消阳长过程之中,一个在阳消阴长过程之中,在整个阴阳运动变化中,阴阳平衡状态也有两处,一年四季变化中的春分和秋分是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

古人为了更加简洁明晰的表达阴阳,便将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于是就产生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

金、木、水、火、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存在状态,它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静态的。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此一语道破天机也。

五行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才是五行变化的原动力。

五行和阴阳本质有二:
一五行是阴阳的不同的组合状态。

二五行是阴阳交互运动的不同阶段,如果把太极图阴阳S曲线比作波浪运动,那么五行是阴阳波浪运动的不同波段。

太极图恰好说明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五行和阴阳的关系
水木火土金
太阴极限状态阴消阳长状态太阳极限状态阳阳平衡状态阳消阴长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